【二十三世】5蔡叔度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周朝诸侯国 】【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西周

姓:姬

本名:姬度
别 名:蔡叔、蔡叔度
民族族群:华夏族
在位时间:公元前 1046年 至 1039年

身份:蔡国始封君

都城:上蔡县(驻马店上蔡县为蔡姓发源地)

生卒:
主要成就:发动三监之乱
结局:流放而死

陵墓:河南省上蔡县

继任:蔡仲(第二任)

 

【个人简介】

       蔡叔(生卒年不详),又称叔度,姬姓,名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之一,被后世尊为蔡姓的始祖。 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蔡叔被封于蔡地,肩负起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以及殷商遗民的重任。这一封国举措,是周初实施“三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巩固新政权、稳定天下局势。

        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旦摄政。蔡叔与管叔鲜对周公执掌朝政心存疑虑,担心其对成王不利,遂联合武庚发动叛乱。面对这场动荡,周公果断出兵东征,历经三年征战,成功平定叛乱,并将蔡叔流放。蔡叔最终在流放中去世。 然而,蔡叔之子蔡仲(名胡)为人谦和、品行端正,知错能改,受到周公的赏识。周公感其德行,遂奏请成王,重新封蔡仲为侯,恢复蔡国,延续蔡氏宗祀,使蔡国得以再度立于诸侯之列。

          蔡叔受封之初,曾与管叔鲜、霍叔处共同协助并监督武庚,负责治理殷商遗民。这一历史阶段对于西周政权的稳固、对殷遗民的安抚与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人物生平】

        蔡叔度,周文王姬昌第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他的母亲是太姒,姒姓,出身于有莘氏部落,是夏朝君主夏禹的后裔。太姒贤良淑德,勤于持家,深得世人敬重,被尊称为“文母”。太姒与周文王育有十子,依次为:伯邑考、周武王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蔡叔度与其兄弟们自幼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深受良好家风熏陶,因此自小便品行端正,未曾有过违背礼法、悖逆常理之举。 周文王去世后,因长子伯邑考早逝,由次子周武王姬发继承王位。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军伐纣,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了巩固政权,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度,将土地和权力分封给功臣、宗室及先贤后裔。其中,三弟管叔鲜被封于管地,建立管国;五弟蔡叔度被封于蔡地,建立蔡国,都城设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 此外,周武王还将商朝遗民交由商纣王之子武庚(名禄父)统领,保留其诸侯地位,以延续其祖先祭祀。

       由于武庚尚未完全归顺,心存疑虑的武王遂命蔡叔度与管叔鲜、霍叔处三人共同辅佐并监督武庚,协助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 周武王去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尚不能亲政,而天下初定,局势未稳,蔡叔度的四哥周公旦于是挺身而出,摄政当国,代行天子之责,主持朝政。此举却引起蔡叔度、管叔鲜与霍叔处的不满,他们怀疑周公旦意图篡夺王位,心生怨愤,四处散布流言,挑动舆论。 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41年),三人联合武庚起兵反叛,史称“三监之乱”。

          面对叛乱,周公旦果断采取行动,于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39年)以天子名义出兵东征,迅速平定叛乱,诛杀武庚与管叔鲜,并将蔡叔度流放至郭邻(今上蔡县西北蟾虎寺一带)。 流放期间,据传,蔡叔度仅被允许携带十辆马车和七十名刑徒随行。最终,蔡叔度病逝于流放之地(据《史记》年表西周历法推算,约卒于公元前1038年)。

          尽管蔡叔度因参与叛乱而遭流放,但其子蔡仲(名姬胡)为人敦厚,品行端正,深受周公赏识。周公感其德行,遂奏请成王,重新封蔡仲为蔡侯,恢复蔡国国统,延续蔡氏血脉。 如今,位于河南省上蔡县的蔡侯墓,作为蔡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已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后人缅怀先贤、追忆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址。

 

【成就与历史影响】

 

一、始封国君

        作为蔡国的始封君,蔡叔度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公元前1046年)受封于蔡地(今河南上蔡),建立了蔡国。此举不仅是对功臣的嘉奖,更是西周初期稳定中原局势、推行分封制的重要举措之一。蔡国在西周时期迅速发展为中原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成为拱卫周王室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其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尤为突出。蔡国地处淮河中游,地理位置极为关键,不仅连接南北,更控制着商朝遗民聚居的核心区域。作为西周初期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蔡国的设立在维护东方稳定、遏制潜在叛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周王室进一步巩固全国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三监制度的执行者

            蔡叔度与管叔鲜、霍叔处并称“三监”,共同负责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执行周初“以商制商”的怀柔政策。这一制度体现了西周统治者在政权更迭初期的政治智慧,通过利用前朝贵族管理旧部,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作为三监之一,蔡叔度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职责不仅限于监督,更在于协调与整合东方势力,为西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提供保障。

 

三、姓氏文化

           蔡姓作为中华姓氏中的重要一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传承。蔡姓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其得姓始祖为周朝的蔡叔度。蔡叔度为周武王之弟,受封于蔡,建立了蔡国,其后裔遂以国为姓,世代繁衍,逐渐形成了中华蔡氏宗族的重要支系,开启了蔡姓的历史篇章。 蔡国虽为小国,却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了近五百年之久(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47年)。尽管蔡叔度因参与“三监之乱”而失势,但其子孙仍继承国祚,历经数代,代代相传,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中的典型代表。蔡国的兴衰变迁,不仅见证了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演变,也折射出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态的发展历程。直至蔡国最终为楚国所灭,这段承载着蔡姓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才告一段落,但蔡姓族人却将这份文化血脉延续至今,成为中华姓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文化传承的奠基者

           作为蔡姓的始祖,蔡叔度所建立的蔡国延续长达六百余年,孕育了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蔡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上,也反映在礼仪、教育、艺术等多个方面。如今保存于上蔡的蔡侯墓,作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西周时期的贵族丧葬制度、礼制文化以及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印证了蔡国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五、历史影响的复杂性

         尽管蔡叔度因“三监之乱”失败而被流放,但其政治遗产并未随之终结。其子蔡仲(姬胡)因德行出众,后被重新封于蔡地,延续了蔡国的国祚,显示出周王室对其家族政治价值的认可。蔡国在春秋时期仍位列“十二诸侯”之一,充分体现了蔡叔度所奠定的分封制度的深远影响及其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蔡叔度不仅是西周初期重要的政治人物,更是蔡姓文化的开创者与东方治理的实践者。他的历史贡献跨越时代,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乃至民族认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古发现】

       蔡国故城城墙是西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遗址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作为现存西周诸侯国中规模最大的瓮城遗址,蔡国故城不仅展现了当时城防建筑的高超技艺,也见证了古代蔡国在区域政治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现了带有“蔡作宝彝”铭文的青铜礼器窖藏,这一发现为研究西周时期蔡国的礼制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进一步印证了“蔡作宝彝”这一铭文传统的存在,揭示了蔡国在青铜礼器制作与使用方面的独特风格与规范。 此外,遗址中出土的车马坑及其殉葬制度,为研究周代礼制与社会等级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这些遗迹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得以更清晰地了解周礼在地方诸侯国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其在不同区域文化中的适应与发展。

         2017年,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周礼等级制度在蔡国的在地化演变过程,为探索中国古代礼制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历史评价】

     蔡叔度在后世评价中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传统史书如《史记》等将其视为“叛乱者”,强调他在“三监之乱”中对周王室统治秩序所造成的冲击,认为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西周初期的政治稳定,成为周王室加强中央集权与王权巩固的历史警示。 然而,历史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蔡叔度之子蔡仲以忠诚勤勉、改过自新的姿态重新赢得周王室的信任,被再次封于蔡地,延续了家族的血脉与地位。蔡仲的事迹成为周代“以德继嗣”的典范,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蔡氏家族的历史形象,为蔡叔度的行为提供了某种道德上的缓和与历史性的宽宥。

          从整体来看,蔡叔度的历史影响具有正反两面。一方面,他因参与叛乱而被视作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成为后世关于忠诚与反叛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蔡国的延续不仅维系了其家族的传承,也对后世的姓氏文化、地方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蔡姓作为中华姓氏之一,其源流可追溯至蔡叔度,至今仍广泛分布于华夏大地及海外,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蔡叔度不仅是西周初期政治风云中的关键人物,也在更广阔的文化脉络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历史印记。

 

 

【史料记载】

    《史记·管蔡世家》中明确记载,蔡叔度为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同母弟。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蔡叔度受封于蔡,封地在今河南上蔡一带。后因参与“三监之乱”,被周公流放,成为西周初期政治变局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子蔡仲后来被重新封于蔡地,延续了蔡国的宗祀。 先秦文献佐证 除《史记》外,多部先秦文献也对蔡叔度及其相关历史事件有所记载。

       《左传》和《尚书》中均提及“三监之乱”,为了解蔡叔度参与叛乱的背景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世本》作为记载先秦世系的重要典籍,记录了蔡国历代国君的传承脉络,为研究蔡叔度及其后裔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支持。 这些历史资料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蔡叔度生平与历史地位的基本认知,也为研究西周初期的政治格局与诸侯分封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蔡叔度墓】

         蔡叔度墓位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约1公里处的黄尼庄村东北方向,南距331国道约300米。墓地环境幽静,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沟涧环绕,绿树成荫,古木参天,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蔡叔度墓为一座圆形土冢,坐北朝南,墓冢底部直径约20米,高度约为5米。墓体保存较为完整,展现出古代墓葬的独特风貌。墓前立有三通碑刻,主碑镌刻“蔡叔度之墓”,庄重古朴;左侧为上蔡县人民政府于2000年所立的《重修蔡国始祖蔡叔度墓记》碑,记载了墓地修缮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右侧则为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上蔡知府金宝符所立的《蔡叔度墓记》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作为蔡国的始封之君,蔡叔度是周朝初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其墓地不仅是研究周代分封制度和蔡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后人缅怀先贤、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2000年9月,蔡叔度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在历史、文化、考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受到国家的正式保护。

 

【家庭成员】
祖父【二十一世】季历

父亲:周文王姬昌(13岁时 生 伯邑考)
母亲:太姒(有莘国君之女,姓姒)

兄弟:(10兄弟)见【二十二世】【周文王姬昌】生十子

儿子:蔡仲,蔡国第二任君主

 

【家族脉络】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三世】少典,【四世】黄帝,【五世】少昊(玄嚣),【六世】蟜极,【七世】帝喾,生5子,

【八世】【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八世】后稷[上古]

..................

【二十二世】周文王姬昌 (生十子...


23【蔡叔度】[西周]
24.儿子:蔡仲 蔡国第二任君主
25.孙子:蔡伯荒 蔡国第三任君主
26.曾孙:蔡宫侯 蔡国第四任君主
27.玄孙:蔡厉侯 蔡国第五任君主

27.【蔡厉侯】
28.儿子:蔡武侯 蔡国6君主
29.孙子:蔡夷侯 蔡国7君主
30.曾孙:蔡釐侯 蔡国8君主
31.玄孙:蔡共侯 蔡国9君主

31【蔡共侯】[西周]
32.儿子:蔡戴侯 蔡国君主
33.孙子:蔡宣侯 蔡国君主【生二子】
曾孙:
34.1蔡桓侯 蔡国君主
34.2蔡哀侯 (?~前675) 蔡国君主【生一子】
35.玄孙:蔡穆侯 (?~前646) 蔡国君主

 
35【蔡穆侯】[春秋战国]
36.儿子:蔡庄侯 蔡国君主
37.孙子:蔡文侯 蔡国君主
38.曾孙:蔡景侯 蔡国君主
玄孙:
39.1蔡平侯 蔡国君主
39.2蔡灵侯 (?~前531) 蔡国君主

39【蔡灵侯】春秋战国
40.儿子:隐太子姬友 蔡国君主
孙子:
41.1蔡悼侯 蔡国君主
41.2蔡昭侯 (?~前491) 蔡国君主【生一子】
43.曾孙:蔡成侯 蔡国君主
44.玄孙:蔡声侯 蔡国君主
来孙:
45.1蔡侯齐 蔡国君主
45.2蔡元侯 蔡国君主

 即姬齐,为春秋诸侯国蔡国最後君主,华夏族,他为蔡元侯的儿子,於前450年承袭蔡元侯担任该国君主。前447年,楚惠王灭蔡。
  蔡侯齐:在位4年,生子一,养吾,公元前446年,楚惠王派兵侵犯蔡国,蔡军顽强抗夷,楚军步步为营,蔡国无援,都城陷落,国君被害,蔡军突围,蔓延四布,蔡国灭。
蔡元侯[春秋战国][蔡国君主]  蔡元侯,为春秋诸侯国蔡国君主之一,他为蔡声侯的儿子,承袭蔡声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456年—前451年,共6年。妣晏氏,生一子,齐太,元侯卒,子齐太立,为齐侯。
  蔡叔,姬姓,名度,世称蔡叔度,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5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 ,周初三监之一,蔡国始封君,蔡姓始祖。
  周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周成王时,蔡叔度与其兄管叔鲜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不久便被周公旦平定。蔡叔度被流放,最终死在流放之地。蔡叔度死后,其子姬胡亦受封于蔡,史称蔡仲。

 

=====

5.蔡叔度(cài shū dù‌‌) 蔡国始封君主,蔡姓始祖(公元前 1046年 ~ 1039年在位)

2022年12月31日 00:13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二十三世十子    5.蔡叔度(cài shū dù‌‌) 蔡国始封君主,蔡姓始祖(公元前 1046年 ~ 1039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