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3.【少典】[上古]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上古

本名:少典
别名:有熊氏

姓氏来源:罕见复姓源于国名
民族族群:华夏族(汉族前身)
出生地:有熊(今河南新郑)

文献记载:《史记》《国语》

主要图腾:黄熊(有熊氏)
陵墓:无确凿遗址

后世纪念:(少典墓 :河南省新郑市)



 

【个人简介】

            少典,华夏族人,伏羲之子,华胥之孙,是汉族的重要先祖之一,其封地位于现今的河南省新郑市,亦被称为有熊氏。据古籍记载,少典是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父亲,为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语》中记载了少典与其后裔炎帝、黄帝之间的血脉传承,体现了其在上古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炎帝神农氏以农耕文明著称,黄帝轩辕氏则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的卓越贡献与少典作为部族领袖的身份密不可分。

            近代著名学者丁山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对“少典”一词作出解释:古语中“少典”亦作“小腆”,其中“腆”意为国家,因此“少典”即指小国或弱小部落的首领。丁山先生进一步指出,神农、轩辕以及伯夷等人,皆为当时某国的公子或公孙。其中,神农为烈山氏,轩辕则为有熊氏,皆出自少典一脉,谱写了中华上古文明的辉煌篇章。 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起点人物之一,少典不仅承载着血缘传承的意义,更象征着早期部族融合与文化演进的历史进程。

 


 


【史书记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与传说中,少典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据传他是伏羲与女娲之子,承袭了上古圣王的血脉。少典娶了两位贤德的女子为妻:一位是女登(又名任姒),生下了炎帝;另一位是附宝,生下了黄帝。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的诞生与传承,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这是最早见于正史对少典的明确记载,表明黄帝的身份源自其父少典的世系。《史记集解》中,谯周进一步指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这说明黄帝不仅出身显赫,更继承了有熊国的统治权,成为后来统一各部、奠定华夏文明的重要人物。

        此外,《国语·晋语·四》与《世本》也有相关记载:“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祖母华胥氏。”这段文字进一步说明了少典的婚姻关系与后代传承。有蟜氏之女为少典的妻子,生下炎帝与黄帝两位伟大的帝王,而他们的祖母则是华胥氏,即伏羲与女娲的母亲,进一步印证了少典家族与上古圣王之间的血缘联系。 在部分古代碑刻中,也有对少典的记载。

            例如《三皇庙碑》载:“伏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地以守伏羲之祀。”这段碑文不仅说明少典为伏羲之子,还记载他曾被尊为“神龙首”,象征着非凡的地位与神权。后来少典东迁,成为颛臾之地的统治者,负责祭祀伏羲,延续了家族的神圣职责。

       综上所述,少典不仅是伏羲与女娲的儿子,更是炎黄二帝的父亲,承前启后,是连接上古神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人物。他的存在与传承,不仅丰富了中国上古历史的脉络,也为后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相关事物】

            少典,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有蟜氏部落的杰出首领。因其子黄帝出生后被封于有熊,初建有熊国(今河南郑州附近),少典因此被尊为有熊国的君主。历史上,许多文献都称黄帝为“有熊氏”,这不仅是对其出身的记载,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历史阶段。在古代,女子通常称“姓”,男子则称“氏”,“有熊氏”这一称谓,既表明黄帝是少典的后裔,也标志着社会结构由母系向父系的根本转变。

         根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明确标示:有熊氏所居之地具有两大显著地貌特征——南有颍水,北有人隗山。

          《汉书·地理志》中也有相关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考察,在其著作《水经注》中明确指出:“大隗即具茨山也。”据《禹州市志》和《禹州市地名志》详细记载,具茨山起始于禹州北部的苌庄乡荟萃山,蜿蜒向东南延伸,在浅井乡北面的大鸿寨山分为两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境,最终在新郑与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另一支则由无梁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进入许昌县境内。

             上古时期尚无现代意义上的省、市、县、乡等行政区划概念,因此《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依据山川、河流等地貌特征来划定有熊国的疆域范围。据此可知,有熊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大致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北部的大隗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古城与郭连以西,面积约700平方公里。这片区域不仅是黄帝早期活动的中心,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曾描述原始社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说明当时社会仍处于母系氏族阶段。

             因此,关于黄帝的出生,历史上存在多种传说。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有熊国国君少典娶了有蟜氏部落的两位女子为妃,长妃名为女登,次妃名为附宝。 传说有一天,女登在华亭游玩时,忽遇神龙降临,与她相伴。不久之后,女登怀孕,生下了炎帝,取名榆罔。

             据说他生下三天便能说话,五天便能行走,七天便长齐牙齿,五岁便掌握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然而,因他生得“牛首人身”,面貌丑陋,性情又急躁,少典并不十分喜爱他,于是将他与母亲女登安置在姜水河畔抚养。炎帝成年后便以“姜”为姓,成为姜姓部落的始祖。

         再来说少典的次妃附宝。某日,她在郊外游玩时突遇暴雨,天空中电光闪烁,缠绕其身,久久不散,最终绕北斗星而去。附宝因此感应而怀孕,怀胎整整25个月,方才生下一位男婴,取名“云”。这位男婴便是后来的黄帝。他天生异相,生下便能言语,性情温和善良,深得少典喜爱。附宝容貌秀美,姿色出众,被人们称为“美姬”。她常在阴水边洗衣淘菜,人们见多了,便将这段河流称为“姬水”。黄帝长大后,便以“姬”为姓,名姬云。

           炎帝成年后,勇猛善战,聪慧过人,成为部落首领,并以“牛”为图腾,旗帜上绘有牛首图案。巫师称其有“火德”,故称“炎帝”。相传炎帝拥有一条神奇的鞭子,名为“赭鞭”,用此鞭抽打各种草木,便能显现出它们的药性。为验证药草的功效,他亲自尝百草,辨别其寒热温凉、毒性大小及治疗作用,为百姓治病疗疾,深受部族爱戴。在他的带领下,炎帝部族迅速壮大,沿着渭水、黄河向东迁徙,途经河北、河南、湖北,甚至到达山东曲阜,击败了许多弱小部族,最终定都于陈,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

          黄帝成年后,身高九尺有余,仪表堂堂,性格敦厚,为人仁义,深受部族人民的敬重,被推举为有熊国的首领,成为少典的继承人。他善于利用姬水两岸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亲自教导百姓种植五谷、培育草木,驯养猪、牛、羊、狗等家畜,使有熊部族迅速繁荣昌盛。由于他仁德兼备、待人宽厚,周边许多小部族纷纷前来归附,有熊部族因此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族之一。巫师称其“以土德王天下”,而“土”代表黄色,故称“黄帝”。

         与此同时,在长江流域也崛起了一支强大的部族——“九黎”部族。该部族的首领名为蚩尤,兄弟共八十一人,个个骁勇善战,性格剽悍凶猛,擅长使用刀、戟、弓、弩等先进武器。九黎部族的崛起,成为黄帝统一中原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蚩尤性格残暴,喜好争斗。当时炎帝自渭水南下,意图扩展势力范围,蚩尤便率领部族北上,与炎帝争夺地盘,双方在陈州展开激烈交战。炎帝不敌蚩尤,败退至山东曲阜。蚩尤紧追不舍,再次在曲阜击败炎帝。炎帝再退至河北阪泉,蚩尤继续追击,炎帝最终逃至涿鹿。而此时的涿鹿已是黄帝部族的势力范围。 黄帝闻讯后,派遣使者劝说炎帝归顺,然而炎帝并未接受,反而率军与黄帝在阪泉展开大战。经过三场战役,炎帝三战三败,最终只得归顺黄帝。

            随后,炎帝与黄帝在邙山订立盟约,结成联盟,共同讨伐蚩尤。 黄帝亲自统兵出征,率领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六个强大部落,气势如虹,向蚩尤发起猛烈进攻。

         传说中蚩尤“铜头铁额,食沙吐火”,这可能是他佩戴了坚固的金属盔甲,常人难以抗衡。然而,黄帝部族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同时,早已掌握了采矿与冶炼技术,士兵所使用的武器均为铁制,因此对蚩尤所谓的“铜头铁额”并不畏惧。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难解难分。蚩尤见势不妙,施展法术,从鼻孔中喷出滚滚浓雾,顿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这种异象持续了三天三夜。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无法辨别东南西北,军心开始动摇。蚩尤的部族则趁势猛攻,士气高涨。 在这危急时刻,黄帝果断下令风后制造指南车。这辆指南车上立有一尊铁制小人,手臂始终指向南方。指南车的出现迅速稳定了军心,黄帝的部族重新明确了方向,六大部落士气大振,奋勇杀出重围,最终将蚩尤的九黎部族打得溃不成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蚩尤也在混战中被擒杀。

            黄帝战胜蚩尤之后,长江流域的各部族纷纷归顺,黄帝于是在釜山召集天下诸侯(即各部落首领)大会,被推举为天子,完成了统一中华的伟大功业。 与此同时,黄帝也着手制定华夏民族统一的文化象征。在确立新的图腾旗帜时,有人提议继续沿用有熊部族的“熊”作为图腾,但黄帝认为此举可能会伤害新归顺部族的感情。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与融合,他提出以蛇为主体,配以鱼鳞为鳞、龟尾为尾、狮头为头、鹿角为角、鹰爪为爪,创造出一个融合各方部族图腾元素的全新形象,并命名为“龙”。 从此,“龙”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也因此被称为“龙的传人”。

          这一文化传统历经千年传承,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了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的深远意义。

 

             据史书记载,“黄帝三十而婚”,他选择妃嫔的标准注重德行与功绩,而非外貌。黄帝共有四位妻子,其中以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的贡献最为卓著。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技术,嫫母则开创了缫丝织布的先河。在她们的倡导与推动下,先民们逐渐摆脱了以树叶、兽皮遮体的原始生活方式,开始穿上了柔软、温暖且美观的丝织衣物,从而迈入了更加文明的生活阶段。 黄帝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他知人善任,善于发挥每个人的独特才能,推动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重要发明。

            例如,他命仓颉创造文字,奠定了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础;命伯高负责采矿炼铜,开启了金属使用的先河;命宁封子制作陶器,推动了生活器具的革新;命赤将制造木器和釜灶,改善了日常饮食条件;命邑夷制造车辆,提升了交通效率;命共鼓制造舟楫,拓展了水上交通;命容戎制定历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时间节律;命隶首发展算术,奠定了数学的基础;命伶伦选定音律,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命荣猿铸造钟器,丰富了礼乐文化;命羲和与常仪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为天文历法提供了依据;命歧伯与雷公编纂医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宫室建筑、器皿制作、棺椁使用等多项发明。因此,后人赞誉黄帝“能成命百物”,即能成就万物、开创百业。 尽管这些发明在今天看来可能仍显原始,但在距今五千多年前,人类从长期的蒙昧状态中逐渐迈向文明曙光的关键时期,黄帝及其部族能够凭借勤劳与智慧创造出这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无疑是一项极其艰难而伟大的成就。更值得敬仰的是,有些发明历经五千年历史的洗礼,至今仍在造福后人,甚至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今天的河南禹州,仍留存着大量与黄帝相关的遗迹,主要分布于禹州南部、北部及中部地区。特别是禹州城北的具茨山一带,至今保存有黄帝时期的各类遗迹数十处,被统称为“黄帝遗迹群”。这些遗迹不仅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也是后人缅怀黄帝功绩、探寻中华文化根脉的重要历史资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0年)在其著作《庄子·徐无鬼篇》中记载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黄帝曾前往具茨山拜访贤人——大隗。大隗,亦作“大槐”,是一位极具治国才能的隐士。黄帝听闻其才名,心生仰慕,遂亲自率领方明、昌寓、张若等六位随从,前往具茨山寻访。 行至山下,一行人在一条山沟中迷失方向。恰巧遇见一位牧马的童子,黄帝便上前询问是否知道具茨山所在。牧童答曰:“知道。”又问是否知晓大隗其人,童子亦答:“知道。”黄帝见这位牧童年纪虽幼,却言辞有度、见识不凡,便进一步请教:“你可曾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牧童答道:“治理天下与牧马无异,唯去其害马者而已!”此言寓意深远,黄帝听后深感震撼,心想:连这位牧马童子都如此聪慧,更何况大隗本人呢?于是更加渴望见到这位贤人。 按照牧童的指引,黄帝一行深入具茨山,终于寻得大隗,并诚恳地邀请他出山辅政。大隗后来成为黄帝身边的重要辅臣,为国家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帝归后,再寻牧马童子,却已不见其踪影。后人为纪念此事,将当年黄帝与牧童相遇的山沟命名为“马沟”,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浅井乡马沟村。 马沟村依山傍水,马沟河穿村而过,两岸多为石砌窑洞,古朴典雅。村庄南北主街长约300米,现有居民约200户。至今,村里仍流传着“黄帝具茨访大隗”的古老传说。由于大隗曾在此山中隐居,后人也将具茨山称为“大隗山”。 大隗山群峰叠嶂、层峦叠翠,素有“大隗层峦”之美誉,自古以来便是禹州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地区的影响深远,据考古发现,唐宋时期的石刻资料表明,今无梁一带当时仍称作“大隗乡”。

          此外,无梁龙门沟,流经古城镇、郭连乡、山货乡,最终注入清漯河,也被称为“渭水”,据传正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姬水”。有说法认为,这里正是黄帝幼年时随母亲附宝长期居住的地方。这一带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传承,为后人研究黄帝文化与中原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依据。

 

               北魏著名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7年),在广泛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了地理名著《水经注》。他在书中记载:“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这里的“芝”,指的是一种菌类植物,既可以食用,也可入药,灵芝便是其中一种珍贵的代表。 时至今日,在具茨山南坡的半山腰处,仍保留着一处天然洞穴,当地群众称之为“神芝洞”。相传,黄帝曾在此洞中整理出一部《本草》图谱,详细记录了许多可供食用和药用的菌类植物,流传后世,为百姓所珍视。

         《庄子·在宥篇》中亦有记载:“黄帝十九年,见广成子于崆峒山。”据考证,崆峒山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约20公里处,地处浅井镇与苌庄乡交界地带。该山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669米,山势巍峨,群峰林立,东有青龙山、火石山,东北有爱鹤坪,东南有耧铧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岗岭交错,气势雄浑。 广成子是古代一位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哲人。黄帝早年为了采集一种生长于圆丘山上的药材,以救治部族百姓之疾,但因山中多有毒蛇,无人敢上。广成子便传授他一个妙法——将雄黄涂抹全身,蛇类闻之自会避让。后来,广成子隐居于崆峒山,潜心修道,最终得道成仙。 黄帝即位为天子之后,为求治国安邦之道,再次登临崆峒山,拜见广成子,求问天地之间的“至道”之理。广成子告诫他:“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世间万物皆应顺应自然规律,善调阴阳,使之和谐通畅,方可实现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理想。黄帝深受启发,遂将此道用于治国理政。 黄帝晚年一心向往修道成仙,于是携元妃嫘祖娘娘一同前往崆峒山,于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踏上修道之路。

            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此地留下了诸多遗迹,如“向道处”、“得道庵”、“广成庙”、“娘娘蛋坡”以及“大仙观”等,至今仍可见其遗址,成为后人瞻仰与追思的圣地。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黄帝所重用的四位贤臣之中,竟有三位出自禹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风后,乃太昊伏羲氏之后裔,居于具茨河上游。传说黄帝曾梦中见大风吹尽天下尘垢,梦醒后深思其意,认为“风”象征号令,“垢”去“土”留“后”,或许正有姓风名后的贤者可助己治理天下。于是他四处访贤,终在龙门沟寻得风后,遂拜其为相,统领军事。风后制定五旗制度: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蛇、中央黄龙,用以区分各部,使得军队作战时井然有序、攻守自如。位于无梁镇西北约3.5公里的封王寨,原名为“风王寨”,寨后的凤凰山也因风王而得名。风后受封于此,其食邑所在之地,后人于城关北大街修建“迎风阁”,以示对风后的迎送之意。

            另一位贤臣力牧,原本是一位牧马童子。黄帝在马沟问路时偶遇此童,见其年纪虽幼却谈吐不凡、见识深远,不禁心生惊奇。待访罢大隗归来,黄帝梦见一人手持千钧之弓,驱赶数万群羊放牧。他顿悟此梦之意:“手执千钧之弓者,必是大力;驱赶万群之羊者,善牧也。莫非天意要我得此牧童?”于是寻得力牧,任命为将,辅佐黄帝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据传,今城东北16公里处的馒头山北麓、洪河东岸的大木场,便是当年力牧放牧之地。后来人们在此砍伐山木,待汛期来临,便利用洪河将木材顺流外运,因此得名“大木场”。 这些历史传说与遗迹,不仅丰富了禹州的文化底蕴,也见证了黄帝与贤臣们在治理国家、安定百姓、顺应自然等方面的伟大智慧,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与敬仰。

              大鸿部落据传原本居住在如今的鸠山乡大鸿寨风景游览区一带。这里至今仍可见“坷垃垛”这一历史遗迹,正是大鸿先民为抵御外敌入侵所筑,见证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智慧与勇气。而位于大鸿寨山东南约30公里的鸿畅镇,则是大鸿部落在东迁之后的主要聚居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

              具茨山作为黄帝屯兵聚将、访贤问道的重要军事根据地,曾是黄帝及其重要臣子如大鸿、大隗、风后、力牧、常先等人设立兵塞、指挥作战的战略要地。其中,具茨山的主峰——大鸿寨,海拔达788米,是区域内的制高点。向东望去,风后顶海拔765米,巍然屹立,是伏牛山脉最东端的一座高山。自此向东,广阔的豫中、豫东平原再无如此巍峨山峰,因此风后顶素有“中天一柱”的美誉。 风后顶南坡至今仍保存着长达十余华里的风后城城墙。整座城墙依山势而建,全部采用石块垒砌而成,高约6米,厚达2米,结构坚固,气势恢宏,地势险峻,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沿城墙而上,可见多处古代营盘遗址,断壁残垣间依稀可辨当年军旅生活的痕迹。此外,还散落着大量古代兵器,如石球、石矛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考古意义。

            山顶区域还保留有“黄帝御花苑”、“黄帝女儿梳妆台”、“黄帝访贤石”等与黄帝传说密切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包括石凳、石案、石床、古树、山泉等,皆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晚期,人们便开始在具茨山举行登山祭祖的活动。历代以来,山中陆续修建了众多寺庙、宫观等祭祀纪念性建筑。如今仍保存完好的轩辕庙、黄帝祠、幽胜宫、通遥观等建筑,均为明代以前所建,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特别是位于山顶的轩辕庙大殿,其建筑构件全部采用石材打造,包括石墙、石梁、石柱、石椽、石檩、石窗等,整体风格古朴庄重,极具特色。殿内供奉着黄帝塑像,上方悬挂着两块匾额,分别题有“人文初祖”和“功德齐天”,寓意深远,令人肃然起敬。

             许多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在参观具茨山风景游览区后,无不感慨地表示:“具茨山不仅拥有华山般的险峻,也兼具泰山的神韵与黄山的秀美,更是炎黄子孙登山祭祖、缅怀先祖的最佳去处。”这里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根源的历史圣地。


【首领世系】
第一任 姬少典
第二任 姬石年:少典之子,号厉山氏,是第一任炎帝
第三任 姬勖其:少典之孙,配蜀山氏,生一子姬巨駓
第四任 姬芒昧:姬勗其之孙、姬巨駓之子,配逿伊氏,生一子姬夷栗
第五任 姬夷栗:姬芒昧之子,配女仪氏,生一子姬柏坚
第六任 姬柏坚:姬夷栗之子,配赤水氏,生一子姬节
第七任 姬节:姬柏坚之子,配钜闾氏,生一子姬赫胡
第八任 姬赫胡:姬节之子,配摩利氏,生一子姬封胥
第九任 姬封胥:姬赫胡之子,配女娥氏,生一子姬依卢
第十任 姬依卢:姬封胥之子,配九方氏,生一子姬启昆

(以上这些人,连名字、都众说纷纭,各代文史资料、家谱文献、都记载不一样,存有较大的争议。现在普遍认为:是后人、追认的先祖。)


【后世纪念】

              少典墓 :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的少典墓,地处新郑华信学院新校区北门正对面,是为纪念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少典而设立的重要历史遗迹。作为炎黄二帝之父少典的长眠之地,该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纪念意义。

             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政府对少典墓进行了系统的修缮与环境整治,不仅恢复了墓地的历史原貌,还提升了周边的整体环境,使其成为一处集纪念、瞻仰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重要场所。如今,少典墓不仅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也日益成为广大游客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家庭成员】

爷爷:燧人氏
父亲:伏羲

配 偶:蟜氏、任姒

儿子:

1.黄帝 (前2717~前2599)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2.炎帝(yán dì)~中国上古部落首领(无子)

1.黄帝《国语》记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家族世系】
 

     【一】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轩辕,配嫘祖)—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骆明—鲧—禹(大禹/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夏启(姒启)—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


      【二】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轩辕,配女节)—少昊(己挚,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夋/俊/夒/夔)—契(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一作示壬)—主癸(一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开国君主)—太丁、外丙、仲壬


     【三】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轩辕,配女节)—少昊—蟜极—帝喾—契(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恒(商部族首领,前1775年-前1770年在位)


     【四】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轩辕,配女节)—少昊(己挚)—蟜极(蟜)—帝喾(夋/俊/夒/夔)—弃(弃,史称后稷)—不窋(姬窋)—鞠(姬鞠)—公刘(姬刘)—庆节(姬节)—皇仆(姬仆)—差弗(姬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姬高)—亚圉(姬亚)—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姬亶,史称古公亶父)—周王季(姬历,又称季历、王季、公季)—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五】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轩辕,配女节)—少昊—蟜极—帝喾—台玺(姬玺)—叔均(姬均,也被周朝奉为先祖)


         【六】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女节)—少昊—蟜极—帝喾—尧(又称帝尧或唐尧)—丹朱


         【七】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女节)—少昊—蟜极—帝喾—挚(即帝挚)


        【八】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女节)—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中国首位皇帝)


         【九】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女节)—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


          【十】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女节)—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若木(伯益次子)—昌曾—昌祖—昌父—费昌(费国始祖,费姓始祖)


           【十一】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女节)—少昊—蟜极—帝喾—陶父—皋陶(李唐皇帝的始祖,也是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孙被封于英、六,此后世系不明)


          【十二】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女节)—少昊—蟜极—挥公(张姓始祖)


         【十三】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女节)—少昊—昧祖—昧父—昧—台骀


            【十四】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嫘祖)—少昊—重(句芒)、该(蓐收)、穷奇、般、倍伐


             【十五】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嫘祖)—昌意(黄帝次子)—颛顼—古蜀王、魍魉、梼杌


           【十六】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嫘祖)—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又称帝舜或虞舜)—商均—……—遏父(又称虞阏父,是商均的三十二世孙)—陈胡公(陈国开国君主)


             【十七】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嫘祖)—昌意—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宴安)、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①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本名熊蚤)—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②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本名熊蚤)—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③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本名熊蚤)—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称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十八】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姬轩辕,配嫘祖)—昌意—颛顼—称—老童—重黎(晋朝皇帝的始祖)

 

【其他阅读】

宝儿网地图

002.【朝代帝王世系

001.【全国省市简介


==============

003.少典(shǎo diǎn‌)~中国上古人物

2022年12月31日 12:0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上古 三皇五帝    003.少典(shǎo diǎn‌)~中国上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