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伏羲 [上古]
伏羲(-2953~~-2839在位)
-2953,戊申,猴,伏羲元年
-2839,壬寅,虎,伏羲一佰一十五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远古三皇时期(现代考古与文献研究显示,伏羲所代表的时期可能更接近 父系氏族社会 向 父权制 过渡的阶段)
本名:风伏羲
别名:太昊、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伏牺、黄熊氏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
主要成就:创造太极八卦,文字,渔猎,婚姻
地位:太古正神、人文始祖、三皇之一
祖籍地: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
陵墓:河南淮阳太昊陵(淮阳城区以北1.5公里处的龙湖之畔,北纬33°44'、东经114°53')
【个人简介】
伏羲,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三皇之一,被尊称为太昊,亦有称其为黄熊氏。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他被视为人类的始祖之一,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伏羲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被称为牺皇、皇羲,更有说法称其为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的至高天帝。据传他是燧人氏之子,出生颇具传奇色彩:其母华胥氏在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游玩时,偶然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感应而怀,最终在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生下了伏羲。
伏羲长大后定都于陈地(今河南省淮阳县),成为远古时期一位极具智慧与创造力的部落首领。他在位期间,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理和大地的形势,结合自身与万物的变化规律,创造了八卦,开启了中华文明最早的哲学与宇宙观体系。
《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标志着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理性思考的重要转折。 除了创制八卦,伏羲还教导百姓结绳为网,用于捕鱼狩猎,极大地提升了当时人类的生存能力;他倡导以俪皮为聘礼,确立了婚姻礼仪制度,推动了社会秩序的建立;同时,他还发明了琴瑟等乐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因此被后世医家尊奉为医药学与针灸学的始祖。他的诸多创举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技术基础。伏羲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智慧,更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人物生平经历】
伏羲,位列三皇之首、五帝之先,被尊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他是中华先民由母系氏族社会迈向父系氏族社会进程中第一位见诸文献记载的男性祖先,其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基础。 在那个劳动技能尚处于低下的渔猎时代,伏羲以其非凡的智慧,发明了捕鱼、捕兽、捕鸟所用的网罟工具,极大地提高了食物获取效率,帮助先民摆脱了长期困扰的饥饿困境,进而推动了畜牧养殖业的兴起与发展。
在人类尚处于蒙昧阶段时,他创制八卦,以阴阳变化揭示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开启了中华先民认识自然、理解世界的思想启蒙之路,使混沌走向秩序,愚昧化为智慧。此外,他还首次确立姓氏制度,为族群划分提供了明确标识,促进了家族观念与社会组织的形成。 正因为伏羲对中华文明的开创性贡献,他被后世尊奉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而“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这一民族认同的象征,也源自于伏羲——传说他身具龙形,成为中华民族龙图腾崇拜的源头。至今,全球华裔皆以伏羲为共同祖先,传承着这份深厚的文化血脉。
神秘出生
据传,伏羲诞辰为农历三月十八日。每逢此日,中原地区便有隆重祭祀伏羲的传统习俗,以表达对其伟大功绩的崇敬与缅怀。 关于伏羲的诞生,民间流传着一段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相传上古时期,在一个名为“华胥国”的国度中,有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名叫华胥氏。她前往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游玩时,偶然发现岸边有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便踏足其中,未曾想竟因此感孕。历经十二年孕育,她生下了一个异象纷呈的儿子——这个孩子生来蛇身人首,天生异相,被取名为伏羲。 诸多古代典籍对此亦有记载。《尚书·禹贡》中提到:“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描述了雷泽一带的地理风貌。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山海经》称:“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表明雷泽之地与雷神密切相关。《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更明确写道:“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进一步佐证了伏羲乃感天动地而生的传说。 据传雷泽湖中栖息着龙族,华胥氏正是踩到了湖畔龙留下的巨大足迹,感应而孕,最终诞下了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这一神圣而神秘的出身,不仅赋予伏羲以超凡的身份地位,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美好想象与文化传承。
(注:传说华胥氏生活在8000年前,据《山海经·海内东经》说:“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今菏泽市) 而生伏羲。
人文始祖
伏羲~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以其神圣之德,凝聚四方,统一华夏,结束了远古时期部族纷争的局面。他定都于陈地,即今河南省淮阳县,并在泰山(今山东省泰安市)举行封禅大典,成为中华大地上第一位以德治天下的圣王。 伏羲不仅以德服人,更以智慧启迪后世。他融合蟒蛇之身、鳄鱼之头、雄鹿之角、猛虎之眼、红鲤之鳞、巨蜥之腿、苍鹰之爪、白鲨之尾、长须鲸之须于一体,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自此,中华民族以龙为尊,自称为“龙的传人”,传承至今。 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自然万象中体悟宇宙运行的规律。他观察天上的云彩变幻、风雨雷电的交替,以及地上的风起雾涌、飞鸟走兽的行踪,从中参悟出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这一伟大符号系统。八卦以八种简明而寓意深远的符号,概括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奠定了中华哲学与文化的根基,影响深远。
在生产生活方面,伏羲亦有诸多发明创造。他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发明了渔网和猎网,极大提高了捕鱼与狩猎的效率,推动了先民从采集生活向渔猎文明的转变。他还创造了文字,取代了原始的结绳记事方式,使信息记录更为准确与便捷,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社会制度方面,伏羲亦开创先河。他制定嫁娶制度,确立男女对偶制,以鹿皮作为聘礼,规范婚姻礼仪,有效防止了乱婚与近亲通婚的现象。同时,他倡导以所养动物、所种植物、所居之地或所任官职为姓,开启了中华姓氏文化的先河。从此,姓氏成为家族与血缘的象征,绵延千年,传承至今。
伏羲作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其智慧与贡献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创举,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
【伏羲主要成就】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来看,伏羲作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深远而重要的贡献。他的诸多创举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更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伏羲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中华文化之源。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推演出八卦,以象征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这一创举不仅标志着早期哲学思维的萌芽,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与朴素辩证法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原点和核心精神之一。
二、教民制作渔网,用于捕鱼狩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改善了先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他还教导人们驯化野生动物,开启了家畜饲养的历史,为后来的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仪,将原本混乱的血缘婚转变为族外婚制度。这一改革不仅提升了社会伦理水平,也结束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促进了家族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四、开始创造文字,用以记录事件,逐步取代了以往依靠结绳记事的原始方式。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得以准确传递和长期保存,是人类文明迈向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并创作乐曲与歌谣,将音乐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不仅丰富了先民的精神世界,也为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体现了伏羲对美育和人文关怀的重视。
六、实行分区域治理,设立官职任命官员进行管理,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治理模式为后世国家管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理念的雏形。
七、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在伏羲所处的时代虽已有天地,但世间仍是一片荒芜。伏羲娶妻繁衍后代,命名万物,赋予自然以秩序和意义,从而开启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历程。
综上所述,伏羲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更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他的一系列创举涵盖了哲学、生产、伦理、文字、艺术、政治等多个领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体系与文化传统,其历史地位不可磨灭。
【历史评价】
后世评价
“三皇五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即已确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传》、《管子》、《周易》、《庄子》、《楚辞》 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在正史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展,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共同尊奉的先祖。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著名文人陆游对伏羲开天的评价“无端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画时”。
历史地位
自古以来三皇五帝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敬与祭祀,作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是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西汉 司马迁 《史记·太史公自序》
2.西汉 戴圣 《礼记》
3.汉代 无名氏 《春秋运斗枢》
4.唐朝 司马贞 《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
5.南宋 王应麟 《三字经》
6.明朝 解缙,姚广孝 《永乐大典》
7.清朝 皮锡瑞 《尚书大传》
【神话传说】
开天神话开天辟地
肇启文明——伏羲神话与中华创世之源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体系中,伏羲被视为开创天地、启迪文明的至高神祇。据古籍记载,伏羲以一画开天,象征太极初现,由此开启了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这一笔不仅是天地分离的起点,更是阴阳之道的起源,奠定了中华文明“道法自然、阴阳相生”的哲学根基。 《易经》有云:“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罗万有者,悉在此一画开天。”此即是对伏羲创造世界、开启人文肇始的高度礼赞。古人认为,在混沌未分、黑暗无光的世界之初,正是伏羲以一画破鸿蒙,使阴阳动静交替升降,天地由此定位,日月星辰运行有序,万物生生不息。
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中的伏羲与女娲 伏羲作为中国最早被文字记录的父系神祇之一,其创世事迹最早见于楚帛书之中。1942年,长沙东郊子弹库王家祖山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楚帛书,它被誉为目前已知最完整、最系统的先秦时期创世神话文本,填补了早期中国神话体系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据楚帛书甲篇释文记载: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尚处于混沌之时,伏羲与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繁衍四子,这四位神灵后来成为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四神。他们开辟大地,并掌握阴阳参化之理。由大禹与契来治理土地,制定历法,使星辰运行有序、山川江海通达流畅。彼时尚无日月,四神轮流掌管四时。其中长子名青干,次子名朱四单,三子名白大柟,四子名墨干。 千余年后,帝□(原文缺字)创造了日月,从此九州安定,山陵宁静。四神又造出天盖,并使之旋转,用五色木的精华加以巩固。炎帝派遣祝融协助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类自此敬奉九天,祈求太平盛世,不敢轻慢天神。随后,帝□又制定了日月运行的规律。 再后,共工氏制定了十干与闰月,进一步完善了历法系统,将一日夜划分为霄、朝、昼、夕四个时段,使时间的划分更加精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秩序的确立。
八卦祖师卜筮之源
传说伏羲不仅开创天地,更因发明八卦而被尊为“八卦祖师”。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变化充满未知:天气的阴晴雨雪、日月的升落运行、生命的生老病死……这一切都令人困惑不解。每当遇到难以解释的现象,人们便纷纷请教伏羲,而伏羲也在不断观察与思考中探寻自然的奥秘。 他常常仰望星空,俯察地理,揣摩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的规律,体悟大地寒暑、草木荣枯的变化。他在中原地区发现蓍草茂盛,便开始用这种植物为人们进行卜筮,预测吉凶,解答疑惑。 一次,伏羲在蔡河捕鱼时,意外捕获一只白龟。他欣喜之余,特地挖了一个水池将其养了起来。某日,有人报告说蔡河中出现了奇异生物。伏羲前往查看,只见那生物似龙非龙,似马非马,踏水如履平地。它见到伏羲后,竟温顺地走到他面前,站立不动。
伏羲细看之下,发现其背部花纹排列有序: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随即折取一段蓍草梗,在树叶上照着图案描绘下来。刚画完,那龙马一声长啸,腾空而去,消失不见。众人问起此物来历,伏羲答曰:“既像龙又像马,就称它为‘龙马’吧。” 伏羲回到住处,反复思索龙马背上的图案却不得其解。一天,他坐在白龟池边沉思,忽闻池中水声哗响。只见白龟从水中缓缓游出,望着伏羲点了点头,然后缩头卧于岸边。伏羲凝神观察,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层层分明:中心五块,周围八块,外圈十二块,最外层二十四块。这一刻,他顿悟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皆源于阴阳的相互作用。 于是,他依据龙马图与白龟纹,创造出八卦图形,象征天地间八种基本自然现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种符号不仅构成了《易经》的基础,也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宇宙规律、人生哲理的深刻探索。 结语 伏羲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不仅是创世神话的核心人物,更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
他所代表的“一画开天”精神,寓意着智慧的觉醒与文明的萌芽。从混沌到清明,从无知到认知,伏羲的故事穿越千年,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颂,成为连接古今、贯通天地的文化纽带。
【后人纪念】
1.太昊伏羲文化园
太昊伏羲文化园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是集文化传承、旅游观光、教育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区。园区总占地面积350亩,总建筑面积达19000平方米,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了伏羲庙和祖源文化展览馆两大核心建筑。园区内景观丰富,包括净心湖、伏羲殿、雷神殿、八卦景观区、放生池等,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太昊伏羲文化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深入挖掘祖源文化精髓,积极倡导孝道文化与传统美德,致力于打造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园区不仅是一处文化纪念地,更是一处集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区。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曾指出:“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这一重要论述为太昊伏羲文化园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动力,也进一步确立了其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伏羲陵庙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两城镇刘庄村西,地处凤凰山北麓,独山湖南畔,山环水抱,风景如画,环境清幽。陵上建有伏羲庙,飞檐斗拱,古朴典雅,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伏羲祭祀建筑之一。
2.伏羲陵庙
据历史文献记载,伏羲陵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伏羲庙之一,也是唯一一座陵上建庙、陵庙合一的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其建筑风格保留了典型的宋代特色,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北魏时期,《魏书·地形志》中就有关于伏羲庙的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唐、宋、元各代均曾多次修缮,并留有碑刻遗存。伏羲庙原为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前有三圣阁,后有女娲殿,钟鼓楼、庙门、围墙等一应俱全,古柏苍松环绕,环境肃穆庄严。1995年维修时,在大殿石柱上发现了北宋七年(1112年)的刻字,证实该庙主体建筑为宋代遗存,是济宁市现存最早的庙宇建筑之一。
3.凫山羲皇庙
凫山羲皇庙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郭里镇庙东村,是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与女娲的重要场所。羲皇庙始建于东周时期,历经历代修缮扩建,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早在春秋时期,凫山便以“名山”著称,而羲皇庙的建立则源于当地流传的“滚磨成亲”神话传说,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起源。 该庙自唐末五代已有记载,宋代形成完整的建筑群,是山东省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祭祀伏羲、女娲的遗址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2006年12月,凫山羲皇庙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16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实物见证。
4.伏羲庙
伏羲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公元1483—1484年)。该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占地13000平方米,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四进四院,层层递进,气势恢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祭祀建筑群。 伏羲庙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天水市的文化地标之一。自1988年起,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伏羲诞辰日)在伏羲庙举办“天水伏羲文化节”,举行隆重的祭祀、朝拜仪式,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与文化学者前来参访。 早在春秋时期,秦人便在渭水之滨以“三牢”之礼祭祀伏羲,历代沿袭,至明代形成定制,由礼部统一制定祭文与礼仪,天水成为全国伏羲祭祀的中心。清代以后,伏羲祭祀逐渐演化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羲皇故里”四个大字,进一步提升了天水作为伏羲文化发源地的地位,也为伏羲庙的文化价值增添了新的时代意义。
5. 太昊陵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帝王陵寝之一,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昊陵始建于春秋时期,唐代开始大规模扩建,历代均有修缮,现占地875亩,气势恢宏,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据史书记载,历代共有51位帝王亲临太昊陵祭拜伏羲,足见其在中国古代帝王祭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亲笔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进一步彰显了淮阳作为伏羲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淮阳都会举办盛大的太昊陵庙会,已有数千年历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信众齐聚太昊陵,举行祭祀活动、民俗表演、商贸交流等,形成了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画卷。
6.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岘山风景区,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山体头像雕像。整座雕像高约70.5米,长约230米,生动再现了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伟岸形象。雕像的眼睛长9米、高2米,鼻子长18米、宽9米,单个鼻孔即可容纳十余人,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该雕像由国内著名雕刻大师聂承兴设计,以现代雕刻艺术手法融合传统神话意象,展现了伏羲作为中华文明开创者的伟大形象。伏羲摩崖石刻不仅是襄阳市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典范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这一巨型雕像的落成,不仅丰富了襄阳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为中华始祖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供了新的载体,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今公祭伏羲大典地】
山东菏泽
2024年(甲辰)4月22日,年恭祭伏羲尧舜禹大典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尧舜禹主题公园隆重举行。此次祭祀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对人文始祖伏羲、尧、舜、禹的深切敬仰与缅怀之情。 大典仪式庄重肃穆,流程严谨有序。活动伊始,伴随着礼炮齐鸣、钟鼓和锣声相继响起,现场气氛庄严肃穆。随后,在主会场举行了献花、焚香等传统礼仪环节,全体参祭人员神情庄重、肃然而立,在悠扬的唢呐与鼓乐声中,向伏羲、尧、舜、禹列祖列宗行五鞠躬礼,以表对先祖的崇敬与追思,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敬祖爱宗的传统美德。 恭读祭文环节更是将整个典礼推向高潮,诵读声回荡于天地之间,寄托着后人对先贤圣德的无限敬仰与追忆。
自首届恭祭伏羲尧舜禹大典举办以来,这一盛典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近年来在菏泽还相继举办了“先秦成阳故城与帝尧陵研讨会”“中华孝文化研讨会”“中华伏羲祖源文化论坛”等一系列高层次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为深入挖掘尧舜禹文化内涵、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甘肃天水
自2014年起,甘肃省天水市每年与台湾地区同步举行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该活动不仅彰显了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历史地位,也促进了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成为连接两岸血脉亲情、增进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桥梁。
2024年6月21日,甲辰(2024)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伏羲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天水与台湾地区第十一届同日同时举行的共祭典礼。活动现场庄严隆重,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缅怀伏羲开创华夏文明的伟大功绩。典礼遵循古制、仪轨规范,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为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天水始终致力于弘扬伏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持续举办公祭伏羲大典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天水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影响力,也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了积极力量。
【家族世系】
父亲:燧人氏
儿子:少典
据《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兄妹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在春秋时期,有任、宿、须、句、颛臾,都是伏羲的后裔。
据李善注《文选》记载: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儿,淹死在洛水中,成了洛神。此说始见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