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上古
中文名:黄帝
别名:轩辕氏、有熊氏、帝鸿氏
神话体系:中国神话
形象出处:山海经
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出生地:有黄土高原、洛阳平逢山、新郑轩辕丘、山东寿丘等说法。
【个人简介】
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之一,亦是华夏民族的第一位古帝,位居五帝之首。他不仅是一位政治领袖,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被后世尊祀为“人文初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据《尚书·吕刑》记载,“黄帝”亦被尊崇为“皇天上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天命与权威。在《山海经》中,“黄帝”最初只是众多古帝中的一位,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认同的深化与民族意识的觉醒,黄帝的形象逐渐被神化并定于一尊,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性人物。
黄帝,号轩辕氏,原姓公孙,名轩辕。因长期居住于姬水之滨,后改姓为姬,故亦称姬轩辕。他还有多个别称,如有熊氏、帝鸿氏等。史书记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即象征大地祥瑞的德行,因此被尊称为“黄帝”。 关于黄帝的出生地,史籍记载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为黄土高原,一说为洛阳平逢山,一说为新郑轩辕丘,还有一说在山东寿丘。黄帝建都于有熊,因此也被称为有熊氏,并以青要山作为其密都,作为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在黄帝的治理下,社会秩序逐渐建立,文明得以发展。他重视农业,播百谷草木,推动农耕文明的发展;他制定衣冠制度,规范服饰礼仪;他组织人力制造舟车,便利交通往来;他还主持制定音律,推动音乐艺术的进步;更令人敬仰的是,他与岐伯等人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留下了传世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统治者,更是一位智慧与德行兼具的领袖。他的丰功伟绩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其精神与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历史脉络】
综述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黄帝的诞辰为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也被称为上巳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常于水边饮宴、郊外踏青游春,寓意着春日的生机与希望。中国民间素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充分体现了黄帝在中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
关于黄帝的具体出生地,史学界尚无统一结论,但各地流传着多种传说与版本,反映了黄帝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深远影响。
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据传,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位少女,某日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到北极光,感应而怀孕,最终诞下了黄帝。这一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与生命起源的神秘理解。
传说二:黄帝出生于洛阳平逢山。黄帝是有蟜氏所生,《国语》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炎帝、黄帝。”在母系社会背景下,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少典氏作为上门女婿,黄帝便出生在有蟜氏家中。 《山海经》记载有蟜氏居住于平逢山,由此推断黄帝的出生地即为平逢山。这一说法在古代文献中亦有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传说三:在公元前4856年,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的轩辕丘,有一个以龙为图腾的国家,其君主为少典氏。少典氏据说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代后裔。他的夫人有两位,分别是任姒(女登)与附宝,二人是姐妹,皆为有硚氏之女。据说在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有熊国的宫殿中,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的“哇哇”啼哭声,标志着黄帝的降生。这一说法得到了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的部分民间机构的认可,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传说四:黄帝出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而“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即今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此外,也有说法认为黄帝生于天水,或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市境内),成长于姬水(今陕西省武功县境内),建都于有熊,居住于轩辕之丘。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道:“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号。”《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亦称:“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舆地志》记载:“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这些记载进一步丰富了黄帝出生地的历史传说与文化背景。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他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奠基者,更是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共同祖先。研究表明,周人通过三次古史系统的建构,逐步将祖先谱系上溯至黄帝,从而确立了黄帝作为民族共同祖先的历史地位。百濮民族中的一支曾向青藏高原边缘迁徙,发展为古羌族,并进一步扩展至甘肃、青海、陕西等地,被称为西戎、北狄、义渠等族群;其中一支进入青藏高原内部,形成藏族;另一支则进入渭河流域,成为华夏族的祖先。这一迁徙与融合的过程,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山海经》中亦有关于黄帝的诸多记载。例如:“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起兵攻打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迎战。应龙蓄水准备进攻,蚩尤则请来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黄帝于是召唤天女“妖”下凡,风雨遂止,蚩尤被斩杀。此外,《山海经》还记载:“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幹流,娶倬子曰河女,生帝颛顼。”
《山海经·西山经》中写道:“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这表明黄帝不仅在军事与政治上具有卓越成就,也在祭祀与生活习俗中体现出对自然的崇敬与依赖。
《管子》中亦有相关记载:“黄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太常而察乎地利;得苍龙而辨乎东方;得祝融而辨乎南方;得大封而辨乎西方;得后土而辨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此段文字展现了黄帝治理天下的智慧与能力。此外,《管子》还提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这说明黄帝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尸子》中记载了一段有趣的对话:子贡问:“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回答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孔子的解释,既体现了黄帝善于用人、知人善任的治国理念,也反映出黄帝作为圣王所具备的超凡智慧与人格魅力。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传说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从商周时期开始,黄帝的形象与事迹便逐渐在文献中得以记载与传承,历经春秋战国时期,其地位逐步确立为华夏民族共同的文化象征与精神图腾。
商代时期
早在商代,《归藏》便有记载:“昔黄帝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於巫咸。”巫咸卜筮后曰:“果哉,而有咎!”这表明在商代已有黄帝与炎帝之间战争的传说,并通过占卜预示战争的结果。这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黄帝历史的追忆,也体现出早期神权与王权之间的交织。 **周代时期** 至周代,黄帝的形象逐渐从神话走向历史,成为治理天下的圣王典范。
《尚书·吕刑》中提到:“蚩尤惟始作乱……皇帝清问下民……”此处“皇帝”即指天帝,亦可理解为黄帝,显示出其与“皇天上帝”之间的关联。
《易传·系辞》则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表明黄帝以礼治国、垂范后世的政治理想。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此为黄帝族源的重要史料,揭示了黄帝与炎帝同源而异流的历史渊源。此外,《国语·鲁语》称:“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说明黄帝不仅为政治领袖,亦为文化与制度的开创者。
《世本·作篇》更详细记载了黄帝时期的多项发明创造,如“黄帝作旃冕”“黄帝见百物始穿井”“黄帝使羲和作占日”“伶伦作律吕”“大桡作甲子”“容成作调历”“沮诵、仓颉作书”等,展现出黄帝时代在文化、科技、制度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春秋时期
进入春秋,《春秋内事》记载:“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栋深宇,以避风雨。”这一时期,黄帝被赋予五行中的“土德”,象征其作为文明创始者的地位。同时,《国语·晋语》再次强调黄帝与炎帝的血缘关系及其“异德”导致的冲突,为后世对黄帝与炎帝关系的解读提供了重要依据。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随着黄、淮、江、汉流域各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黄帝作为共同祖先的地位得以确立。原本各部族各自尊奉的祖先被整合为统一谱系,形成了《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五帝”体系。黄帝作为五帝之首,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与文化象征。
战国
《列子》中记载了黄帝梦游华胥国的故事,寓意深远。黄帝因治国劳心过度,遂退而静养,三月后昼寝而梦游华胥之国,此国无师长、无嗜欲、无生死之忧,民风淳朴,天下大治。醒后黄帝感悟治道,遂“养心去欲”,二十八年后天下大治,几若华胥之国。此故事不仅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塑造了黄帝作为哲人君王的形象。
《庄子》中亦多有黄帝之言,如《在宥》篇载:“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大宗师》称:“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知北游》则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这些记载将黄帝与“道”的哲学理念紧密结合,使其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象征。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帝颛顼乃令鼍先为乐倡,鼍乃偃寝,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虽非直接讲述黄帝,但反映了战国时期对远古帝王文化贡献的追述。
《鬻子》则称:“黄帝年十岁,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展现了黄帝早慧、善于变革的品质。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黄帝形象从神话走向历史、从部族祖先升华为华夏民族共同祖先的关键阶段。此时黄帝不仅被视为“皇天”“天帝”的化身,更是华夏文明的开创者与民族认同的核心象征。其传说与记载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也为后世历史与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代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得宝鼎宛朐(今山东省菏泽市),问于鬼臾区。”此处所指的“宛朐”,即古代冤句之地,而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是传说中的上古医家,亦为黄帝的重要辅臣之一。《汉书·郊祀志》亦有类似记载:“黄帝得宝鼎于冤侯,即冤句。”可见,冤句之地在上古时期便与黄帝有着密切联系。秦代曾在此设宛朐县,亦称冤句县,至金大定年间废置。
《史记·五帝本纪》中对黄帝的生平与功绩有详尽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黄帝一生勤于征战,足迹遍布四方: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南至江,登熊、湘;北至荤粥,合符釜山,而后定都于涿鹿之阿。黄帝迁徙无常,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为号,故称“云师”。设立左右大监,以监察天下万国。黄帝在位期间,曾获宝鼎,重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贤臣以治理百姓。因其有土德之瑞,故号曰黄帝。黄帝有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人得以赐姓。他居于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其一为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其二为昌意,降居弱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子高阳,即后来的帝颛顼。黄帝崩后,葬于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继位,是为帝颛顼。
《帝王世纪》对黄帝的身世与功绩亦有补充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其母为附宝,乃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代与少典氏通婚,故《国语》中有兼称。神农氏末年,少典氏娶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耀郊野,感而受孕,怀胎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黄帝生而龙颜,具圣德,受国于有熊,居于轩辕之丘,因此得名“轩辕”,亦号“黄帝”。他曾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胜之。黄帝任用力牧、常先、大鸿、神农、皇直、封胡、孔甲等贤才,或为师,或为将,分掌四方,各司其职,因其广纳贤才、明察四方,故有“四目”之称。
黄帝还命岐伯尝百草、典医疗,开创医学之先河,后世医书如《经方》《本草》皆源于此。史官仓颉亦为其臣,取鸟迹之形,始创文字,史官制度自此肇始。其所记言行,皆以策书藏之,称为“书契”。黄帝又号帝鸿氏、归藏氏、帝轩氏,制定律音、定姓氏,拥有四妃,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享年一百一十岁。 当神农氏衰微之际,黄帝以德化民,修德治国,诸侯纷纷归附。他驯化猛兽,与神农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胜。后又命力牧、神农、皇直讨伐蚩尤,于涿鹿之野擒之,命应龙击杀于凶黎之丘。黄帝历经五十五战,终使天下归心。
传说中,黄帝亦有升仙之说,或言其寿达三百岁,最终葬于上郡阳周之乔山。
《史记·封禅书》还记载了黄帝铸鼎升天的神话:“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既成,有龙垂髯下迎黄帝。”黄帝乘龙升天,群臣及后宫七十余人随之而上,其余小臣未能登龙,便拉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断,黄帝之弓亦随之坠落。百姓仰望黄帝升天,悲痛万分,抱其弓与龙须痛哭,此即后世“鼎湖龙去”典故之由来。
《史记·天官书》亦记载:“黄帝行德,天夭为之起。”意即黄帝施行仁德,连天地也为之感动,象征着其德政感召天地、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黄帝不仅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帝王,更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与守护者。他的事迹被后世广泛传颂,其德政、军事、医学、文字、律历等方面的贡献,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之前的时代由神农氏治理。然而到了神农氏末年,出现了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暴虐百姓的局面,而神农氏却无力平定战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轩辕挺身而出,修习武备,以武力征讨那些不守秩序的诸侯。经过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轩辕先后击败了炎帝与蚩尤,取代神农氏的地位,被诸侯尊为天子,史称“黄帝”。其后,黄帝建都于涿鹿,并率军进入九黎地区,于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以告祭天地。 在封禅仪式举行之际,天空中出现了大蚓与大蝼,其色尚黄,象征着土德。于是黄帝以土德称王,因土色为黄,故称“黄帝”。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
据《史记》记载,黄帝即位后,凡有不顺从者,皆出兵征讨,平定之后即离去,开辟山道、疏通交通,未曾有片刻安宁。 黄帝的统治范围东至海滨,登临丸山与岱宗;西抵空桐,登上鸡头山;南达长江流域,登临熊山与湘山;北逐荤粥部落,于釜山合符,并在涿鹿山下建城而居。他迁徙往来无定所,以军队为护卫,官职皆以云为名,称为“云师”。他还设立左右大监,监察万国。在黄帝的治理下,天下万国和睦相处,封禅祭祀与山川鬼神之事亦频繁举行。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为有熊氏少典之子,姓姬,名轩辕。其母名为附宝。
《封禅书》中还记载了黄帝采首山之铜,在荆山之下铸鼎。鼎成之时,有龙垂下胡须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背升天,群臣与后宫中有七十多人随之升天,其余小臣未能上去,便拉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断,黄帝的弓也掉了下来。百姓仰望天空,悲痛不已,于是后世将黄帝升天之处称为“鼎湖”,那把掉落的弓则被称为“乌号”。
《孝经钩命决》记载:“附宝出,降大灵,生帝轩。”意思是黄帝之母附宝感应天地之灵,生下了轩辕,即黄帝。《尚书中候》记载,黄帝观摄提星象,配天而行,以顺应自然为治国之道。天地间祥瑞频现,河图出、洛书现,赤文成字,皆授于轩辕。
《韩诗外传》中记载,黄帝曾问天老关于凤凰的形貌,天老描述凤凰集众禽之美于一身。黄帝斋戒后,凤凰蔽日而至,黄帝亲自迎接,表达对天命的敬畏。《大戴礼记》中宰我曾质疑黄帝是否真为凡人,为何能“三百年”受人敬仰。孔子解释说,黄帝生而神灵,善于教化猛兽,征战阪泉,终得天下。他勤政爱民,节用财物,其生前百年为民造福,死后百年仍被百姓敬奉,其教化百年不衰,故称“三百年”。
《诗含神雾》记载,黄帝出生时有大电绕枢,光照郊野,感附宝而生。《论衡》指出,“皇帝”之名并非得道成仙之号,而是安民治世的尊谥。
《淮南子》则记载了颛顼时期的礼法制度,体现黄帝之后的治世理念延续。 《淮南子·天文训》中将五方与五行、五帝相对应:东方属木,其帝为太嗥;南方属火,其帝为炎帝;中央属土,其帝为黄帝;西方属金,其帝为少昊;北方属水,其帝为颛顼。可见黄帝居于中央,象征着天地之中枢。 《焦氏易林》记载黄帝乃有熊国少典之子,生于伏羲故地,其地兵刃未至,适宜居住。
《河图握枢》则记载黄帝之名“轩”,其母为地祗之女附宝,感电光而生黄帝,其胸文有“黄帝子”三字。 《河图挺佐辅》记载黄帝修德立义,天下大治。他曾梦见龙图授帝,遂斋戒七日,身着黄衣黄冕,驾黄龙之车,戴蛟龙之旗,与天老等五圣巡游河洛之间,最终于翠妫之渊得《录图》。
《龙鱼河图》亦载,黄龙附图,鳞甲成字,自河中出,授予黄帝,令其臣子抄写以示天下。
《春秋元命苞》记载黄帝容貌如龙,得天庭阳气,上应星宿,取象文昌,戴天履阴,秉数制刚,象征其统治合乎天地之道。
《春秋·台诚图》则称轩辕为“主雷雨之神”,进一步凸显黄帝在古代神话与宗教体系中的神圣地位。
三国
《蒋子万机论》中便有记载:黄帝初登帝位之时,以仁德治国,注重修身养性、爱护百姓,并不喜好战争与征伐。然而,当时的四方诸侯——即东、南、西、北四方之帝,各自以方位和颜色为号,彼此勾结,图谋不轨,导致边境战事频繁,守城将士日夜不得卸甲。黄帝见此局势,深感忧虑,遂感慨道:“君主在上危如累卵,百姓在下却安居乐业;国君失其位,臣子则另投他主。此等祸患,岂非因姑息养奸所致?如今居于万民之上,却有四方强敌并立,战乱不断。”于是,他整顿军旅,亲自率军出征,最终平定四方,使天下重归一统。倘若黄帝当时未能奋起而为,仅随俗而行,不敢有所作为,则其臣民恐怕早已沦为四方之奴仆矣。 魏晋时期,关于黄帝的记载更为丰富。
魏晋时期《古史考》中记载:“有熊氏姓巳,亦有说法称其姓公孙。”而《抱朴子》则进一步描绘黄帝的非凡之处:“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赋异禀,天授自然之体。即便如此,他仍不敢懈怠,未尝端坐而求得大道。他曾亲赴王屋山受丹经,至鼎湖炼飞流珠,登崆峒山向广成子求道,上具茨山事奉大隗,赴东岱山敬奉中黄真人,入金谷请教老子,论道养则请教玄素二女,精研推步则拜访山稽与力牧,讲占候则请教风后,研习医术则师从雷岐,探讨兵法则采纳五音之策,探究神怪之事则记录四泽之乱,相地理则依据青鸟之说,疗伤救难则掌握金冶之术。因此,他得以尽得秘要,穷尽天地之道。
《抱朴子内篇·微旨》亦赞曰:“黄帝与老子这两位玄圣之士,具有深远的见识与独到的智慧。他们开启秘藏于名山的典籍,接受神人传授的仙经,远离尘世纷扰以遣除烦忧,凌驾天地之上以达高远之境。即便是金石也难以与之相比其坚,龟鹤亦不足以与之比寿。
《帝颛顼赞》则记载:“颛顼乃昌意之子,祖上源自轩辕黄帝。他曾征讨九黎,以水德统御天下。以国号为称号,其教化之风神妙而深远。威震八方,天下无不敬仰。
《水经注·渭水》中还提到:“黄帝出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的轩辕谷。”这一记载为黄帝的出生地提供了地理依据,也为后人寻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南北朝时期
《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在商、周、秦、汉等朝代,羌人广泛分布于青海等西部地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寻根问祖,自称“炎黄子孙”。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大禹等皆为古羌人之后。其中,以炎帝为代表的羌人部落与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部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融发展,最终共同构成了汉族的先民——华夏族。
唐代时期
关于黄帝与炎帝的历史地位与象征意义亦有深入探讨。《史记索隐》中指出:“黄帝有土德之瑞,因其土色为黄,故称黄帝,正如神农氏以火德称王而称炎帝一样。”《周书》亦记载:“炎帝神农氏,最终为黄帝所灭,其子孙逃遁至北方荒野。”这一记载反映了上古时期部落之间的激烈冲突与融合过程。 综上所述,黄帝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者,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从其早年以德治国,到后期为安定天下而征战四方,黄帝的传奇事迹不仅体现了中华先民对和平与秩序的追求,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历代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载,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上古历史的轮廓,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宋代
文献中有关黄帝的记载,展现出古人对这位中华人文始祖的崇敬与探究。《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用已佚的古籍《尸子》中的一段对话:“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这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时提出的问题,表明他对黄帝“四面”的传说存有疑问。这种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代学者对历史真实性的思考,也体现了黄帝在上古传说中的神圣地位。 又据《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二引《帝王世纪》所载:“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此句描绘了黄帝征战四方、威震天下的英勇气概。夔为传说中的神兽,黄帝将其制伏并制成战鼓,鼓声可传至五百里之外,象征着黄帝统一天下、震慑四方的伟业。 此外,《云笈七签·轩辕黄帝》亦有详细记载:“轩辕黄帝,姓公孙,乃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这段文字不仅明确了黄帝的姓氏与出身,也进一步印证了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黄帝不仅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更是后世文化与制度的奠基者,其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
明代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出生地与族源问题历来为史家所关注。自明代以来,多部地方志与历史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黄帝生于轩辕丘,而轩辕丘即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境内。 明代《大明一统志·古迹》记载:“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此一说法亦见于《广舆记》:“轩辕丘新郑,黄帝生于此故名。
成化年间编纂的《河南总志·古迹》亦载:“轩辕丘在新郑县境,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三部文献异文同义,皆明确指出黄帝出生地在今新郑,且以“轩辕”命名,体现出对黄帝诞生地的历史认同。 至清代,关于黄帝的记载更加丰富。
《御批历代资治纲鉴》载:“黄帝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此条记载不仅明确了黄帝诞生之地,还融合了神话与历史叙述,使黄帝的出生更具传奇色彩。清末民初,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被进一步强化。晚清知识分子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下,试图构建中国国族认同,黄帝被赋予民族始祖的象征意义,“炎黄子孙”一词亦在此背景下广泛流传,成为中国人普遍接受的自我称谓。
《竹书纪年集证》引明代太常少卿郑环之言曰:“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郑环此说,意在辨析黄帝出生地的不同记载,强调新郑为正源。而《历代帝都考》虽亦提及“黄帝生于寿丘”,但结合其他文献,新郑轩辕丘的记载更具历史依据。 进入现代,随着史学观念的更新与考古研究的发展,关于黄帝是否为真实历史人物的讨论日益深入。
20世纪初,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认为黄帝是战国以后逐渐构建出来的神话人物。他指出:“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并进一步推测:“黄帝之祀起于秦国,说不定黄帝即是‘黄龙地螾’之类。”其观点虽具争议,但开启了现代学术界对黄帝神话与历史关系的深入探讨。 何新在其著作《诸神的起源》中亦从语言学与神话学角度出发,重新论证黄帝为神话人物。他指出:“黄”字在古代与“光”字音义相通,黄帝即“光帝”,象征太阳,是太阳神的化身。这一解释将黄帝从具体历史人物升华为文化与宗教象征。
《拾遗记》载:“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进一步印证了黄帝与有熊氏之间的渊源。 现代历史著作亦对黄帝族的起源与迁徙作出系统梳理。《中国史纲要·上》指出:“在陕西一带有姬姓黄帝与姜姓炎帝部落,他们之间世代通婚。”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认为:“黄帝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姜水一带。黄帝和炎帝部落曾经顺河移动,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后来成为华夏族。”此说强调了黄帝与炎帝部落的地理分布与迁徙路径。
《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一书亦指出:“在陕西的黄土平原上,散布着一些以女性为血缘纽带聚族而居的氏族……在这些氏族中,最有名的是黄帝族和炎帝族,他们生活在渭水上游的两条支流——姜水和姬水的旁边。”这一描述不仅描绘了早期氏族社会的形态,也突出了黄帝与炎帝族在地域与文化上的联系。 《论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祖先地位的确立》进一步指出:“黄帝与炎帝的父母亲分别称为少典氏和有蟜氏,明显是两个氏族的称谓;黄、炎二帝生长的地方,只是陕西渭水流域的两条很小的支流,他们因了这两条河流才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姓氏,亦可见他们的身份为僻处一隅的氏族首领。”这一观点强调了黄帝身份的氏族背景及其在早期部落社会中的地位。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则系统梳理了黄帝族与炎帝族的迁徙过程:“黄帝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炎帝族最初居住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后来黄、炎两族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边地带一直来到今冀北地区。炎帝族的迁徙路线稍偏南,顺着渭水和黄河两岸发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鲁东北一带。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曾与所迁地区的土著部落发生过战争,其中在今冀北地区,黄帝族联合炎帝族,与蚩尤族发生涿鹿之战,其后黄帝族又与炎帝族发生阪泉之战。炎黄时代,诸族之间有冲突和斗争,但也有联合和融合。”
综上所述,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诞生地与族源问题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详实记载。从明代至清代,地方志与史籍不断强化新郑轩辕丘作为黄帝出生地的历史认同;而现代学术研究则在历史与神话之间展开深入探讨,既肯定其文化象征意义,也揭示其作为氏族首领的历史背景。黄帝不仅是一位传说人物,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禹州历史文化传说】
雍父舂米:开启农耕文明新篇章 相传在远古时期,黄帝的大臣雍父,是一位技艺精湛、善于凿石制作的能工巧匠。受黄帝委派,雍父来到红水河与具茨山之间的区域,潜心研制出用于舂米的杵和臼。这一发明极大地改善了先民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将谷物脱壳、煮食为饭,推动了从采集到农耕的转变。为了表彰雍父的卓越贡献,黄帝将他研制杵臼的地方封为食邑。雍父在此筑城而居,建立雍氏城,成为禹州市古城镇的前身,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瓮城烧陶:陶艺之源,窑火不熄 如今的禹州市古城镇瓮厢村,古称“瓮城”,是中原地区陶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远古时期,洪水频发,人们多居山洞,取水不便,容器匮乏。黄帝重臣宁封子在一次烤制野兽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泥土经火烤后变得坚硬结实,由此顿悟烧陶之法。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窑烧陶,逐渐形成四季不辍的制陶传统。由于烧制过程中破损的陶器数量众多,人们便将废陶瓮垒砌成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座座以瓮筑成的“城”,故称“瓮城”。自此,禹州大地开启了彩陶、黑陶、青瓷乃至钧瓷的烧制历史,窑火绵延数千年,技艺代代传承,成为中华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岐黄医道:中医之源,泽被后世 黄帝得道于广成子之后,在崆峒山建观修道,深入探究天地自然规律与生命轮回之理。他常与精通医术的岐伯、擅长中药炮制的雷公共同探讨病理病因,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医学理论。这套以“岐黄之术”为核心的医学体系,最终被整理成千古传颂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这部典籍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医学传承之路,对后世影响深远。
雷公炮炙:中药炮制技艺的奠基者 雷公,是黄帝的重臣之一,通晓药理,擅长针灸,因医术高超而被黄帝封于禹州方山一带,成为方雷邝氏的始祖。他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撰写了《雷公炮炙论》等多部医学专著,开创了中药炮制技术的先河。其所传下的炮制方法至今仍在沿用,成为禹州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源头。禹州地处中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多种中药材,正是得益于雷公奠定的医药基础与资源优势,禹州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声名远播。
黄龙健体:黄龙拳的传奇起源 据传,黄帝游历天下时,得一神兽名曰“白泽”,后在逍遥观修道期间,与白泽相伴,白泽亦被称作“白猿”。为了强身健体,黄帝常与白猿对练,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拳法。因世人尊崇黄帝为“黄龙”,此拳法便被命名为“黄龙拳”。黄龙拳起初秘不外传,直至明清时期,才由逍遥观的道人传授至民间。如今,在禹州市的禹王沟村、姜庄村仍有传承人习练此拳。关于黄龙拳的秘笈,传说藏于崆峒山石门洞内,至今未被发现,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不解之谜。 广成子授道:治国安民的智慧之源 广成子曾传授黄帝一部《自然经》,并深入讲解治国理政之道、天地运行的至理以及养生延年的精要。黄帝得此真传后,心怀天下,带领群臣勤勉治国、深思熟虑,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奠基时代。
这一段历史不仅体现了黄帝的智慧与德行,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治理智慧的重要源泉。
【后世纪念】
轩辕庙: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中部的桥山之巅,轩辕庙是纪念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重要场所。庙宇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庄严肃穆。院内珍藏着一棵相传由黄帝亲手栽植的柏树——黄帝手植柏。这棵柏树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高逾20米,胸径达11米,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柏树之一,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景区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书记载,这里是古有熊国的族居地,亦即黄帝部落的发源地,素有“中华第一故里”之称。景区内设有黄帝祠、祭坛、碑林等纪念性建筑,集中展示了黄帝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
黄帝城: 黄帝城又称涿鹿故城或轩辕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传为黄帝征战蚩尤、统一部落时的重要城池。该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夯土城,东西宽约450至500米,南北长约510至540米,现存城墙残高5至10米,底厚约10米,顶部宽约3米。城墙遗迹至今仍清晰可见,是研究黄帝时代城池建设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黄帝源: 黄帝源景区位于黄山市黄山东大门的谭家桥镇,涵盖新洪村与罗村区域。这里是黄帝文化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的旅游胜地。景区内设有天台景区、鼎湖景区、紫芝源大峡谷景区、溶洞群景区以及众多古文化遗迹。据传黄帝曾在此炼丹、铸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数十处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集文化探秘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景区。
黄帝祠宇: 黄帝祠宇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其前身名为“缙云堂”,始建于东晋时期。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因感念轩辕黄帝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并将缙云堂更名为“黄帝祠宇”。由著名小篆书法家、时任缙云县令李阳冰亲笔题写匾额,使祠宇更具文化价值。黄帝祠宇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是南方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亦是研究古代祭祀制度与书法艺术的重要遗址。
黄陵县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之巅,是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的主要场所,被誉为“天下第一陵”。陵墓相传为黄帝的衣冠冢,自古以来便是历代帝王与百姓缅怀先祖、寄托敬仰的圣地。黄帝陵古称“桥陵”,陵区古柏参天,庄严肃穆,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吸引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瞻仰祭拜,传承民族精神。
荆山黄帝陵: 荆山黄帝陵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市区西约20公里的阳平镇。据传黄帝在此铸造九鼎,鼎成之后乘龙升天,留下弓箭与靴履。后人将黄帝的靴子埋于铸鼎塬上,遂形成黄帝陵,并建庙祭祀。此地亦称“鼎湖”,“其弓曰乌号”,是黄帝升天传说的重要纪念地之一。荆山黄帝陵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黄帝文化在中原地区的又一重要遗址。
景灵宫: 景灵宫遗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城东四公里的寿丘,相传为黄帝诞生之地。宋真宗时期,尊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于寿丘兴建景灵宫以示崇敬。宫殿规模宏大,共计1320间,内设玉雕神像,祭祀规格参照太庙礼仪,是当时礼制等级最高的庙宇之一。虽毁于元末战火,但遗址至今仍保存完整,现辟为石碑公园。公园占地37亩,双碑高耸,池水映影,北邻少昊陵,是研究古代帝王祭祀制度与建筑艺术的重要历史遗迹。
【史书记载】
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在历代文献中均有丰富的记载和论述。这些史料跨越了从先秦至清代的漫长历史时期,凝聚了不同时代对黄帝的崇敬与追述,构成了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山海经·西山经》便已提及黄帝之名,虽作者不详,但其内容神秘瑰丽,描绘了黄帝居所与神迹。同期或稍晚的《逸周书·尝麦解》也有关于黄帝与蚩尤之战的记载,展现了黄帝作为部落联盟领袖的英武形象。
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国语·晋语四》与《左传》皆对黄帝的事迹有所引述,内容涉及黄帝的德政与功业,体现了早期儒家对黄帝的推崇。
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系统梳理了黄帝的世系与事迹,确立了黄帝作为中华文明开创者的历史地位;其另一著作《封禅书》则记录了后世对黄帝的祭祀活动,反映出黄帝在宗教与政治层面的深远影响。
东汉时期,班固主编、班昭与马续参与编纂的《汉书·古今人表》亦将黄帝列为上上等人物,显示出其在历史评价体系中的崇高地位。
汉代的《孝经钩命决》与《大戴礼记》分别由不知名学者与戴德编撰,其中也提及黄帝的相关传说与礼制渊源。 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则从哲学与神话角度描绘黄帝形象,赋予其更多神秘色彩。三国时期的蒋济在《蒋子万机论》中引用黄帝治国之道,强调其政治智慧。
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则以系统编年的方式记录黄帝生平,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参考。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谈及黄帝修道成仙的传说,反映了道教文化对黄帝形象的塑造。魏晋时期谯周的《古史考》则对黄帝传说进行了考据与辨析。
南朝宋范晔所撰《后汉书·西羌传》中亦有提及黄帝后裔的记载,说明黄帝的影响已扩展至民族与地域历史的研究范畴。
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进行了详尽注释与补充,为后人理解黄帝历史提供了学术支持。宋代李昉、李穆、徐铉等人合编的《太平御览》则广泛收录了关于黄帝的各类文献资料,是研究黄帝文化的重要汇编。
明代李贤、彭时等编纂的《大明一统志·古迹》记载了黄帝陵墓及相关遗迹,体现了明代对黄帝历史遗迹的重视。
清代,傅恒等人参与编修的《御批历代资治纲鉴》中亦有对黄帝历史地位的评价,显示出黄帝作为中华文明源头在历代官方史书中的延续性。
综上所述,黄帝的形象在历代文献中不断丰富,既有史实的记载,也有神话的演绎,更有后世对其德政与智慧的追思与传承。这些史料不仅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中华文化源流的重要窗口。
【人物关系】
父亲:
一说 少典:据说是少典国的国君。
一说 少昊:《孔子家语》“黄帝者,少昊之子”。
一说 帝俊:《山海经》“帝俊生帝鸿”,帝鸿,黄帝也。
一说 祁昆,或启昆。
母亲:附宝,孕二十五月,戊巳日生黄帝。
妻子:
1.嫘祖:一作“累祖”。西陵氏之女,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生玄嚣(即青阳、少昊,一说其生母为女节) 、昌意。
2.女节:方雷氏,黄帝次妃。
3.肜鱼氏:讳邛,一说名丽娱,炎帝之女,黄帝第三妃,负责人们的饮食住行。被后世尊为烹饪始祖。生夷鼓。
4.嫫母:面貌丑陋,但为人品德贤淑,性情温柔,为黄帝第四妃,曾帮助黄帝大败炎帝、杀蚩尤。生苍林(一说苍林即夷鼓,为肜鱼氏所生)。
子孙
《国语》记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清华简》中的《五纪》说蚩尤是黄帝之子:“黄帝又(有)子曰寺蚘(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载田千秋对汉武帝上书曰:“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由此看来,《五纪》中蚩尤为黄帝之子,以及成人后作兵叛父的相关传说,到了汉代犹有流传。
《史记》一书构建了黄帝谱系,司马迁将夏王朝的建立者、商王朝的建立者、周王朝的建立者都说成是黄帝子孙。 当时人的理解是:“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这个解释有谶纬神秘色彩,但重在道德教化,恰是西汉儒家利用和改造黄帝文化的表现。
司马迁不仅将华夏族说成是黄帝子孙,还将中国的少数民族说成是黄帝子孙。司马迁认为秦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和西南夷、匈奴、古朝鲜等都是黄帝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