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五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五帝时代
中文名:五帝
姓氏:姬、姚
存在时间: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037年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主流派)
版本:三个(主流派.五行方位.部落版)
【世系版本】
【一】主流谱系(《史记》司马迁,权威版)
1.黄帝(轩辕氏)(统一华夏、文明初创)
2.颛顼(高阳氏)(宗教改革)
3.帝喾(高辛氏)(天文历法)
4.尧(陶唐氏)(禅让首创)
5.舜(有虞氏)(吏治革新)
【五帝概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五帝是指上古时期五位杰出的帝王,他们因卓越的功绩和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奉为帝。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他们不仅代表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发展阶段,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文化根基。 黄帝作为五帝之首,是中华人文始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初始篇章。黄帝去世后,由其孙颛顼继位,继续推行治国安民的政策,稳固了社会秩序。随后,帝喾继任为帝,他以仁德著称,深得百姓爱戴。帝喾去世后,其子挚继位,但因治国能力不足,不久便由其弟尧接任。 唐尧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以德治国,广纳贤才,开创了上古时期的一段盛世。尧年老时,将政事交由舜代理。舜在摄政期间勤勉尽责,深得民心。尧去世后,舜守丧三年,期满后本欲将帝位让于尧之子丹朱,但天命所归,诸侯百姓皆归附于舜,舜感慨地说:“这是天意啊!”于是继承帝位。 舜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推动社会发展。他深知治国需有继任之人,因此早早向天推荐禹为继承者。舜在位十七年后去世,禹为其守丧三年,并依照舜让尧子的方式,将帝位让于舜之子商均。然而,天下诸侯与百姓心系禹的德行与能力,纷纷归附于他。最终,禹顺应民意,登上帝位,成为新一代的天子。 五帝的更替不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德行与天命的体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也为后世树立了治国安邦的典范。
【黄帝与五帝时代的历史传承】
1. 黄帝作为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他自幼聪慧过人,出生不久便能言语,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才能。随着年龄增长,他愈发敦厚聪敏,最终成长为一位明察秋毫、睿智通达的领袖人物。
在黄帝所处的时代,神农氏的统治逐渐衰微,诸侯之间互相攻伐,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神农氏无力平定四方。在此乱世之中,黄帝顺应时势,操练兵戈,征讨那些不听从号令的诸侯,使四方归附。其中,蚩尤最为凶暴,无人能敌;炎帝亦有侵凌诸侯之举,诸侯纷纷投奔黄帝麾下。 黄帝以德服人,修明政治,整军备战,调和五行之气,教民耕种五谷,安抚百姓,丈量四方土地,并训练猛兽如熊、罴、貔貅、貙、虎等,协助作战。
他在阪泉之野与炎帝三度交战,最终战胜对手,实现了意志所向。随后,蚩尤作乱,违抗天命,黄帝遂召集各路诸侯,在涿鹿之野与其决战,最终擒杀蚩尤,稳定天下。 战功赫赫之后,诸侯共尊黄帝为天子,取代神农氏之位,是为黄帝。此后,凡天下有不顺者,黄帝皆亲征平定,披荆斩棘,开山通路,未曾安享片刻清宁。 黄帝的足迹遍布四方:东至海滨,登临丸山与泰山;西至空桐,登上鸡头山;南至长江流域,登熊山与湘山;北逐荤粥,于釜山大会诸侯,合符盟誓,并在涿鹿山脚建立都城。他迁徙不定,居无定所,以军队为护卫,设立以云为名的官职,称为“云师”,并设置左右大监,以监督万国。在他的治理下,万国归心,天下安定,山川鬼神皆得祭祀,封禅之事频繁举行。
黄帝还获得宝鼎,推算历法,迎日而算,制定节气。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贤臣辅佐治理百姓,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探究阴阳变化,生死之道,存亡之理。他教民适时播种百谷草木,驯化鸟兽虫蛾,广泛观察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之物,辛勤操劳,用心耳目,合理使用水火资源与物资财富。 因其德行契合土德之瑞,故号为“黄帝”。
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人得以受姓,分封各地,延续血脉。黄帝居住于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嫘祖为正妃,生有二子:其一为玄嚣,即青阳,后居江水之滨;其二为昌意,后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子昌仆为妻,生子高阳,此人德行高尚,颇具圣贤之风。 黄帝去世后,葬于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继位,是为帝颛顼。
2.帝颛顼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他沉静深邃,富有谋略,通达事理,善于因地制宜,效法天象,借助鬼神之灵以制定礼仪制度,调和阴阳之气以推行教化,以诚敬之心从事祭祀。 帝颛顼的统治范围极广:北达幽陵,南至交趾,西抵流沙,东抵蟠木。无论动静之物,大小之神,凡日月所照之地,皆归其统属。颛顼生有一子,名为穷蝉。在他去世后,由玄嚣之孙高辛继位,是为帝喾。
3.帝喾高辛,为黄帝之曾孙。其父为蟜极,蟜极之父为玄嚣,玄嚣为黄帝长子。玄嚣与蟜极虽为皇族血脉,却未能继承帝位,直至高辛登基为帝。帝喾与颛顼为同族晚辈,关系密切。 高辛自出生便显神异,能自言其名。他广施恩惠,利益万物,不以私利为先。他聪慧过人,能洞察远方之事,明察细微之处。他顺应天道,深知百姓所需。他仁慈而有威严,施恩而守诚信,修身齐家而天下归心。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制使用财物,教化百姓,施以利导,敬迎日月,祭祀鬼神,虔诚恭敬。
帝喾仪态庄重,德行高洁,行为合乎时宜,服饰朴素如士人。他以中庸之道治理天下,使四方归心,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之地,无不顺从归附。 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又娶娵訾氏之女,生子挚。帝喾驾崩后,其子挚继位,但执政不善,不久去世,其弟放勋继位,是为帝尧。
黄帝至帝尧的五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塑造了以德治国、顺应天时、敬天法祖、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源头。
4.帝尧,名放勋,其仁德如苍天般广大无边,智慧如神明般深不可测。人们亲近他,如同向日葵朝向太阳;仰望他,仿佛云霞高悬天际。他虽身居高位,富有天下,却从不骄奢;虽尊贵无比,也从不放纵。他头戴黄色冠冕,身穿素色衣裳,乘坐红色的车驾,驾着白色的骏马巡视四方。
他以德行教化万民,使九族和睦相处;九族既已和睦,百姓便得安宁;百姓安乐有序,天下万国便能和谐共处。 帝尧于是任命羲和掌管天象,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旨意,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以制定农事节令,指导百姓适时耕作。又分别派遣羲仲居于东方的郁夷,即旸谷之地,恭敬地迎接日出,以测定春分。春分之日,昼夜等长,星宿为“鸟”,以此确定仲春时节,百姓开始分散耕作,鸟兽繁殖,生机盎然。又命羲叔居于南方交界之地,负责南方事务,恭敬地顺应天时。夏至之时,白昼最长,星宿为“火”,以此确定仲夏时节,百姓避暑安居,鸟兽换上稀疏的皮毛。再命和仲居于西方的土地,称昧谷,恭敬地迎接落日,以测定秋收时节。秋分之时,昼夜均等,星宿为“虚”,以此确定仲秋时节,百姓生活平和安定,鸟兽换上整齐的羽毛。又命和叔居于北方的幽都,负责北方事务,安排冬季的收成。冬至之时,白昼最短,星宿为“昴”,以此确定仲冬时节,百姓聚居取暖,鸟兽长出细密的绒毛。
帝尧依据日月星辰运行,制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并设置闰月以调整四季节令。他严明政令,整顿百官,使各项事务井然有序。 帝尧曾问群臣:“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放齐推荐道:“您的长子丹朱聪慧明达,可以继承。”帝尧叹息道:“丹朱虽聪明,但性情顽劣,难当大任。”帝尧又问:“还有谁合适?”讙兜说:“共工聚集众人之力,建功立业,可堪重任。”帝尧却说:“共工言辞动听,但行事偏颇,表面恭敬,实则欺天,不可重用。”帝尧又问:“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淹没山丘,百姓深受其苦,谁能治理?”众人推荐鲧。帝尧说:“鲧曾违抗命令,败坏家族,不可用。”四岳说:“不妨一试,若不可用再换人。”于是帝尧听从建议,任命鲧治水。
但九年过去,治水无功,百姓依旧受困。 帝尧又对四岳说:“我在位已七十年,你们谁能够承担天命,继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我们德行浅薄,不敢妄居帝位。”帝尧说:“请你们举荐宗族中的贤者,或是隐居民间的才俊。”众人于是向帝尧推荐:“民间有一位贤者,名叫虞舜,品行高尚。”帝尧说:“我也听说过他,但不知其德行如何?”四岳说:“他是盲人的儿子,父亲顽固,母亲凶悍,弟弟傲慢,但他却能以孝行感化家人,使家庭和睦,不致生乱。”帝尧说:“那就让我来试一试吧。” 于是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并通过她们观察舜的德行。舜恭敬地对待二女,使之遵守妇道。帝尧非常满意,又命舜掌管五典之教,舜能妥善处理。随后,又让他参与百官事务,百官各司其职,秩序井然。舜又主持四门接待,四方宾客皆肃然起敬。帝尧又派舜进入山林川泽,即使遇到暴风雷雨,舜也能安然无恙,不迷失方向。帝尧认为他有圣人之德,召见他说:“你谋划事务周全,言论可行,已经三年了。现在你可以继承帝位了。”舜谦逊推辞,自认德行不足。 正月上旬,舜在文祖庙接受禅让。文祖,是帝尧的祖先庙。
帝尧年老后,命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于是观测璇玑玉衡,调和七政(日、月、五星),祭祀上帝,敬拜六宗(天地四方),遥祭山川,遍祭群神。他手持五种瑞玉,选择吉日良辰,会见四岳及各地诸侯,颁赐瑞玉,以示信义。每年二月,舜东巡至泰山,举行祡祭,遥祭山川,依次行礼。接着接见东方的君主,统一历法、节令、音律、度量衡,修定五礼(吉、凶、宾、军、嘉),规定五玉、三帛、二生(羔、雁)、一死(雉)作为见面礼,礼毕归还。五月南巡,八月西巡,十一月北巡,皆如东巡之仪。巡狩归来,到祖庙和父庙举行祭祀,以特牛之礼告慰祖先。每五年巡狩一次,各地诸侯四次朝见天子。舜还发布政令,考核功绩,赏赐车服以表彰功臣。 舜设立十二州,疏浚河道;制定刑罚制度,以象刑为典刑,流放以宽宥五刑,鞭刑用于官吏惩戒,扑刑用于教育训诫,金刑用于赎罪。对于过失犯罪,予以宽赦;对于怙恶不悛者,则施以刑罚。舜告诫说:“谨慎啊,谨慎啊,刑罚要慎重施行!” 讙兜曾推荐共工,帝尧认为不可,但还是试用为工师,结果共工果然行为放纵。四岳推荐鲧治理洪水,帝尧虽不赞同,但勉强试用,最终治水失败,百姓深受其害。三苗在江淮、荆州一带屡次作乱。于是舜回朝向帝尧进言,请求将共工流放到幽陵,以改变北狄;将讙兜放逐到崇山,以改变南蛮;将三苗迁徙到三危,以改变西戎;将鲧诛杀于羽山,以改变东夷。四罪既除,天下人心归服。 帝尧在位七十年时得到舜,二十年后年老,命舜摄政,将天子之权交予他,并向天禀告。帝尧退位共二十八年后驾崩。百姓悲痛万分,如同失去父母。
三年之内,天下不举乐事,以寄托对帝尧的哀思。帝尧深知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器,不足以继承天下,于是权且将帝位传给舜。若传给舜,则天下得利而丹朱受损;若传给丹朱,则天下受损而丹朱得利。帝尧说:“我终究不能让天下人为一人受苦。”于是将帝位传给舜。 帝尧驾崩后,三年丧期结束,舜将帝位让与丹朱,自己退居南河之南。然而诸侯朝觐不前往丹朱处,而是去拜见舜;百姓打官司也不找丹朱,而是去找舜;百姓讴歌也不歌颂丹朱,而是歌颂舜。舜感慨地说:“这是天意啊!”于是回到中原,正式登上天子之位,是为帝舜。
5.虞舜,即舜帝,姓姚,名重华。他的父亲叫瞽叟,祖父叫桥牛,曾祖叫句望,高祖叫敬康,远祖为穷蝉,再往上为帝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从昌意到舜帝姚重华,已传七世。自穷蝉至舜帝,皆为庶民出身。 舜的父亲瞽叟双目失明,母亲早逝,父亲再娶,生下弟弟象,象性格傲慢。瞽叟偏爱后妻与幼子,常欲杀舜,舜便避而远之;即使犯下小错,也甘愿受罚。他始终恭敬地侍奉父亲、继母和弟弟,日复一日,愈加谨慎,从未懈怠。
舜,冀州之人也。舜出身于冀州,是一位品德高尚、才德兼备的圣王。他年轻时曾耕作于历山,捕鱼于雷泽,制陶于河滨,在寿丘制作各种器具,又曾在负夏经商谋生。舜的家庭环境极为艰难,他的父亲瞽叟愚昧顽固,母亲言语狡诈,弟弟象傲慢无礼,三人多次合谋欲加害于舜。然而舜始终以孝顺之心对待家人,恪守为人子、为人兄之道,以仁爱感化他们。每当家人要害他时,他总能巧妙避祸;而当他们需要他时,他又常常出现在他们身边,尽心侍奉。
舜年二十岁便以孝行闻名于世,三十岁时,帝尧寻求可以继承帝位的人选,四岳一致推荐虞舜,认为他堪当大任。于是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此观察他在家庭中的德行,又派九个儿子与他共处,考察他的外在品行。舜居住在妫汭之地,处事更加谨慎,待人更加谦和。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出身高贵而怠慢舜的亲属,恪守妇道;尧的九个儿子也因与舜相处而变得更加忠诚笃实。 舜耕作于历山时,历山的百姓互相谦让田界;他在雷泽捕鱼时,雷泽的居民争相让出住所;他在河滨制陶时,河滨所产的陶器精美坚固,不再粗劣不堪。
舜所到之处,一年便形成村落,两年成为城邑,三年便发展为都会。尧因此赐予舜细葛布衣,赠予他琴,并为他修建仓廪,赐予牛羊。然而,瞽叟仍想杀害舜,有一次让他登上仓廪修缮屋顶,瞽叟却从下方放火焚烧仓廪。舜用两个斗笠护住身体,从高处跳下,得以幸免。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在井壁侧旁挖出一条逃生通道。当舜深入井中时,瞽叟与象合力将土填入井中,企图将舜活埋。舜却通过预先挖好的通道逃出,安然无恙。瞽叟与象误以为舜已死,象甚至说:“最初的计谋是我出的。”于是他与父母瓜分舜的财物,说:“舜的妻子尧的两个女儿和琴归我,牛羊和仓廪归父母。”象于是住进舜的家中,弹奏舜的琴。正当他自得其乐时,舜突然现身,象大惊失色,假装伤心地说:“我正在思念哥哥,心里忧郁。”舜则宽厚地说:“是啊,你能这样想,已经很好了。”此后,舜对父亲更加孝顺,对弟弟也愈加慈爱,其德行感动了众人。于是尧开始让舜参与治理五典百官,舜皆能妥善处理,政绩卓著。 昔日,高阳氏有八位贤才之子,世人称之为“八恺”,他们世代为百姓造福,名声不坠;高辛氏也有八位贤才之子,世人称之为“八元”,他们也世代传承美德。
这十六个家族,世代弘扬美名。(十六个家族:指五帝时代的核心家族:少典氏、神农氏、有熊氏、有虞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少昊氏)然而,至尧时,尚未能重用他们。舜继位后,举荐八恺,让他们主管土地事务,协调百事,使得万事皆能有条不紊;又举荐八元,命他们在四方推行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国家内外安定和谐。 此外,帝鸿氏有一不肖之子,掩盖正义,心怀恶意,喜好作恶,世人称之为“浑沌”;少皞氏也有一不肖之子,毁弃诚信,厌恶忠诚,喜欢巧言令色,世人称之为“穷奇”;颛顼氏有一不肖之子,难以教化,不听劝诫,世人称之为“梼杌”。这三族之人,世代为祸。至尧时,尧未能将其驱逐。另有缙云氏之子,贪图饮食,贪恋财货,世人称之为“饕餮”,与前三者并称“四凶”。舜主持四方之门,流放四凶之族,将其迁徙至边远之地,以抵御魑魅魍魉,从此四门畅通,再无凶恶之人。
舜进入大麓山中,面对狂风暴雨而不迷失方向,尧由此深知舜可托付天下。尧年老后,命舜代行天子之政,巡视四方。舜被举用二十年后,尧命其摄政。摄政八年后尧去世。三年丧期结束,舜本欲将帝位让给尧之子丹朱,但天下百姓皆归心于舜。此时,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人自尧时便已被举用,但尚未明确职责。于是舜召集四岳,在文祖庙前共商国是,广开四门,明察四方,命十二州牧讨论帝德,推行厚德,远离奸佞之人,使得四方蛮夷皆归顺。 舜问四岳:“有谁能奋发有为,继续发扬尧的功业?”众人一致推举伯禹为司空,认为他可成就帝业。舜说:“是啊,禹,你治理水土,务必要努力。”禹拜谢,谦让于稷、契与皋陶。舜说:“好,你们都去吧。”又任命弃为后稷,负责百姓粮食问题;任命契为司徒,推行五教,使百姓和睦;任命皋陶为士,制定五刑,以公正执法;任命垂为共工,统领百工;任命益为主管山泽之虞;任命伯夷为秩宗,主礼祭祀;任命夔为典乐,教导音乐礼仪;任命龙为纳言,传达政令。
舜还任命了二十二位重臣,三年一考核,三次考核后决定升降,使得远近百业皆兴盛。又分北三苗,使其归顺。 此二十二人均建功立业:皋陶为大理,使百姓各得其理;伯夷主礼,使上下礼让;垂主工师,百工皆有成效;益主虞,山泽得以开发;弃主稷,百谷丰登;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方来归;十二州牧齐心协力,九州无敢违命者。其中禹功最大,开九山,通九泽,疏九河,定九州,使各地按时进贡,各得其所。疆域方圆五千里,直至荒服之地。南至交阯、北发,西至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至山戎、发、息慎,东至长、鸟夷,四海之内皆尊崇舜之功。于是禹奏《九招》之乐,引来祥瑞,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舜始。
舜年二十以孝闻名,三十被尧举荐,五十代行天子之政,五十八岁尧崩,六十岁正式继承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南巡狩时,卒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即今零陵。舜即位后,高举天子之旗,前往朝拜其父瞽叟,恭敬谨慎,恪守子道。封其弟象为诸侯。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遂提前荐禹于天。十七年后舜崩,三年丧期毕,禹亦仿舜之风,让位于舜之子,但诸侯皆归附禹,最终禹登天子之位。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皆受封土地,以承先祖祭祀,穿戴其原有之服饰,行其旧礼,以宾客之礼见天子,天子不以臣待之,以示不敢独专天下。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显其德行。黄帝称有熊,颛顼称高阳,帝喾称高辛,尧称陶唐,舜称有虞。
禹为夏后,姓姒;契为商,姓子;弃为周,姓姬。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其历史久远。然《尚书》仅载尧以来之事;而诸子百家所言黄帝之事,文辞多不雅驯,士大夫亦难以详述。孔子所传《五帝德》与《帝系姓》之说,儒者或未传习。我曾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至于海,南至江淮,所到之处,年长者皆能讲述黄帝、尧、舜之遗迹,风俗教化虽异,然大体与古文记载相近。我观《春秋》《国语》,其中关于五帝德行与帝系姓之记载详明,虽未深究,但所载皆非虚妄。古书残缺已久,而逸事却常于其他记载中见之。非好学深思者,难以真正理解其意。我因此综合整理,择其言辞最为雅正者,著为《史记·五帝本纪》之首,以启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