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蟜极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上古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本名:蟜极
‌个人成就:发明桥梁‌,推动农耕‌

‌与帝俊关系‌:《山海经》中“帝俊”或为帝喾别称,二者可能为同一人‌。


【个人经历】

      蟜极是中国上古传说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为黄帝与嫘祖之孙、玄嚣之子、帝喾之父,同时也是尧、契、后稷的祖父。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其家族谱系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由此可见,蟜极是黄帝家族的重要一环,其家族世代传承着帝王血统。然而,玄嚣与蟜极父子二人皆未能继承帝位,直至其子帝喾(高辛)登基称帝,才延续了黄帝一脉的统治。

          帝喾是上古五帝之一,以德行和智慧著称。他自幼聪慧神灵,出生时便能自言其名,显示出非凡的天赋。他以仁德治理天下,普施恩惠,广利万物,不谋私利。他洞察深远,明察细微,顺应天意,体恤民情。他为人宽厚而有威信,慈惠而守诚信,自身修养极高,因而赢得天下百姓的敬服。 帝喾治国有道,善于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制使用天下财富;他教化百姓,抚育万民,并以利导之,循循善诱。他重视历法,观察日月运行,迎送四时更替;他亦敬重鬼神,虔诚祭祀,体现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其举止合乎时宜,衣着简朴如士人,展现出一位圣王应有的风范。

            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下放勋,即后来的帝尧;又娶娵訾氏之女,生下挚。帝喾去世后,其子挚继位,但治理不善,最终由其弟放勋继位,是为帝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尧舜时代。 作为帝喾之父,蟜极虽未直接参与治国理政,但他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其血脉延续了黄帝一脉的正统,孕育出帝喾、尧、契、后稷等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个人轶事】

           桥的由来:黄帝去世后,炎黄部落联盟的成员无不悲痛万分。为了延续黄帝开创的伟业,部落成员推举嗓音洪亮、威望颇高的玄嚣担任新的部落联盟首领。尽管玄嚣登上了首领之位,他依然选择与自己的本氏族一同居住在江地,过着简朴而勤劳的生活。 不久之后,玄嚣的妻子怀胎十月,顺利诞下一名男婴。玄嚣为这个孩子取名为蟜极,寓意他将来能够超越常人、志向高远。蟜极自幼聪慧懂事,长大后每日随父亲外出劳作,辛勤耕作、捕鱼狩猎,生活虽苦却充满希望。然而,他们常常要穿越河湖溪流,浅水尚可涉水而过,深水则不得不泅渡,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着凉生病。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蟜极灵机一动,砍伐大树,将树干横架于河面之上,方便人们通行。这种结构简单却极具实用性的设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大家纷纷称其为“桥”。从此,“桥”便成为人类跨越障碍、连接两岸的重要工具,流传千古。

 

        夋的诞生与成长:公元前2526年,玄嚣辞世,炎黄部落联盟的成员将他安葬于江地。随后,联盟推举昌意之子颛顼为新任首领,炎黄部落联盟亦随之改称为颛顼部落联盟。颛顼定都于高阳,因此也被尊称为“高阳氏”。 在蟜极十四岁那年,颛顼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成人礼,并亲自为他操办婚事。次年,蟜极的妻子诞下一名男婴。婴儿躺在襁褓之中,时而张口呢喃,发出“夋夋”的声音,仿佛与屋檐下“吱吱”鸣叫的紫燕遥相呼应。蟜极见此情景,感慨万千,遂为孩子取名为“夋”。 这位名叫夋的男孩,正是日后中华黄帝王朝的第四位君主——帝喾(也称帝夋、帝俊),他是黄帝的曾孙、少昊(玄嚣)之孙,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2437年至公元前2367年。在蟜极满怀期望的目光中,夋逐渐成长为一位英俊聪慧、勇敢坚毅的少年。 十四岁那年,夋也举行了成人礼。颛顼的八位勤劳能干的儿子成为夋的良师益友,他们一起参与生产劳动,共同面对风雨。在耳濡目染之下,夋迅速成长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少年驯牛记: 有一次,夋跟随氏族的男人们前往森林深处狩猎。众人点燃山火,驱赶野兽,突然,一只体型硕大的野牛从烟火中冲出,惊慌失措地狂奔而去。众人纷纷投掷标枪、发射弹弓,却未能将其制服。只见夋从人群中奋勇而出,紧追不舍。蟜极在后方大声呼喊儿子,但夋头也不回,与野牛一同消失在密林深处。 天色渐暗,夋迟迟未归,众人四散寻找无果,只能带着失望返回部落。焦急万分的蟜极请来巫师占卜儿子的下落。巫师摆弄蓍草,良久之后说道:“狩猎得牛,乃大吉之兆。” 虽然听闻是吉兆,蟜极仍忧心忡忡。十天过去,夋仍未归来,族人们纷纷议论:“夋恐怕已被野兽吞噬。”蟜极悲痛欲绝,独自坐在草屋中思念儿子。 就在此时,门外忽然传来一声激动的呼喊:“夋回来了!”蟜极急忙出门,只见夋牵着一头健壮的野牛,满脸笑容地奔向自己。父子相拥,难以置信眼前的一切。 夋向父亲讲述了整个过程:他追着野牛一路深入森林,直至天黑野牛才停歇。夋趁夜采集嫩草,悄悄靠近野牛喂食。起初野牛警觉躲避,但渐渐被夋的耐心驯服。最终,夋用皮带将野牛牢牢套住,尽管野牛奋力挣扎,却始终无法挣脱。就这样,年仅十四岁的夋成功驯服了野牛。 这一壮举震惊了整个部落,人们纷纷称夋为“神人”,他的英勇事迹也在各氏族之间广为传颂。夋不仅展现了非凡的胆识与智慧,也为后世留下了驯化野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轶事,不仅展现了先民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为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增添了一抹浓重的神话色彩。

 
 
 

 

【家族世系】

天祖:燧人氏
高祖:伏羲
曾祖:少典
爷爷:黄帝 (前2717~前2599)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祖母:嫘祖
叔祖父:谢淳 (?~1129) 中国上古部落首领
父亲:少昊(玄嚣)


世系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主线,综合先秦文献与后世考辨

【六世】【自己蟜极】,兄弟:张挥
妻子:握裒[wò póu]

儿子:
【七世】1.帝喾(生五子:

1.尧(放勋),

2.契,(商朝始祖)

3.后稷,(周朝始祖)

4.帝挚

5.台玺
【七世】.2.业父

 


【业父的世系】

        业父仅见于非权威谱牒,主流史学及考古证据支持>颛顼>女修>大业>皋陶>伯益”的简化世系链。

    关于业父的世系关系及其在嬴姓祖先谱系中的定位,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后世谱牒资料,可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历史脉络,现将其核心内容详述如下:

       一、业父的身份及其在嬴姓世系中的定位 业父,据部分谱牒记载,为颛顼帝孙女女修的丈夫。女修与业父结合,生下了大业,即皋陶之父。皋陶为上古时期著名贤臣,辅佐舜、禹,其子伯益则为嬴姓始祖,秦赵两国皆为其后。因此,业父作为皋陶之祖、伯益之曾祖,理论上应为嬴姓血统的早期先祖之一。 然而,主流文献对此记载并不一致。《史记·秦本纪》中仅记载“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大业”,并未提及业父其人。这种“感生神话”的叙述方式,常见于古代族群对祖先起源的神圣化建构,具有象征性意义,表明大业可能并非真实历史人物,而是嬴姓族群早期神话体系中的核心象征。

        二、关于业父存在的争议性分析 1. 支持说 部分地方志及后世谱牒中记载,业父为蟜极之子,女修之夫,属于黄帝—少昊—蟜极这一世系链条中的一环。这种谱系安排试图将嬴姓祖先与黄帝系统相衔接,从而强化嬴姓族群的正统地位和历史渊源。 2. 否定说 从先秦时期的权威文献如《左传》《尚书》《竹书纪年》以及秦公大墓铭文等考古资料来看,均未出现“业父”这一人物。其名最早见于唐代以后的地方谱牒与族谱之中,具有明显的后世增补痕迹。因此,学界普遍认为,业父很可能是后人为完善嬴姓祖先谱系、填补“女修—大业”之间世系空白而虚构出的人物。

        三、关键问题解析 1. 业父在文献中的缺位问题 先秦核心历史文献中未见“业父”之名,且秦王室青铜器铭文等实物资料亦无相关记载。结合谱牒发展史来看,唐代以后修谱之风渐盛,各地族谱开始系统化构建祖先谱系,其中不乏追认、附会甚至虚构的成分。

         因此,有学者推论,“业父”可能是后世为衔接“女修—大业”世系链条而补入的过渡性人物,其历史真实性存疑。 2. 大业的符号化特征 “大业”一名在甲骨文、金文中均无明确记载,且“吞玄鸟卵而生子”的神话叙述方式,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色彩,常见于东夷族群的文化传统。据此推测,“大业”可能并非具体历史人物,而是东夷某部落的称号或象征性祖先,皋陶则可能是该部落的实际首领。这种“符号化祖先”现象在早期族群起源叙述中并不罕见,体现了神话与历史交融的特征。 3. 皋陶与伯益的父系关系确认 尽管“业父”身份存在争议,但皋陶与伯益之间的父子关系则在《尚书》《史记》及多源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皋陶作为上古贤臣,其子伯益继承其德业,不仅辅佐大禹治水,更被赐姓为“嬴”,成为嬴姓的始祖。因此,皋陶—伯益父子关系的确立,构成了嬴姓祖先谱系中最为坚实的一环。 

        

【其他阅读】

宝儿网地图

002.【朝代帝王世系

001.【全国省市简介


===========

006.【蟜极】中国上古人物

2022年12月31日 12:2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上古 三皇五帝    006.【蟜极】中国上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