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世】3管叔鲜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周朝诸侯国 】【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西周

本名:姬鲜

别名:管叔鲜、管叔

身份:管国首任国君

都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三监之乱后被降为王室直辖邑‌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西岐
逝世日期:公元前 1039年
主要成就:建立管国,辅佐武庚
经历事件:三监之乱

陵墓: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

继任:三监之乱管叔被杀·子孙风流云散,异地栖生.后裔名人有 管仲和管至父等。

 

【个人简介】

       管叔(?~公元前1039年),姬姓,名鲜,是周文王姬昌与正妃太姒所生的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也是周初三监之一。他被封为诸侯国管国(今河南郑州一带)的国君,因受封于管地,故世称“管叔”或“管叔鲜”。 在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之后,为了稳定局势、治理殷商遗民,将管叔鲜分封至管地,建立管国,并与蔡叔度、霍叔处共同辅佐和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三人合称“三监”,肩负起管理前朝遗民的重要职责。 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管叔鲜的四弟周公旦摄政。然而,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对周公旦摄政心怀不满,认为其权力过大,遂联合武庚起兵反叛,史称“三监之乱”。

       这场叛乱不久即被周公旦平定,管叔鲜兵败被杀,管国随之灭亡。 管叔作为周初的重要人物,其生平反映了周初政权更迭与内部纷争的历史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朝初期政治格局的演变。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管叔鲜是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的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太姒出身名门,为夏朝君主大禹后裔有莘氏部落之女,姓姒,是一位贤德持家的女性。她以勤劳节俭、恪守妇道著称,被尊称为“文母”。太姒与周文王共育有十子,依次为: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管叔鲜与其兄弟们自幼受到母亲太姒的言传身教,因此自幼至长,皆品行端正,未曾做出违背礼法、荒唐失德之事。

 

受封管国

     周文王去世后,由于长子伯邑考早年去世,遂由次子周武王姬发继承王位。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伐纣,成功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巩固政权,稳定天下局势,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度,广泛封赏功臣、宗室以及先贤后代。他将管地(今河南郑州一带)封给三弟管叔鲜,建立管国;将蔡地(今河南上蔡一带)封给五弟蔡叔度,建立蔡国。此外,周武王还将商朝遗民分封给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名禄父),给予其诸侯地位,以便延续其祖先的祭祀。

         由于武庚尚未完全归顺,周武王对其心存戒备,担心其有异心,因此委派管叔鲜、蔡叔度与霍叔处共同监督武庚,协助治理商朝遗民,以确保周朝统治的稳固。

 

三监之乱

       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当时周成王年幼,尚不具备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而周初政局尚未完全稳定,因此由管叔鲜的四弟周公旦代为摄政,主持国家大事。然而,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对此心存疑虑,怀疑周公旦有意篡夺王位,心生不满,并在朝野间散布流言,煽动舆论。 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41年),三人联合武庚起兵反叛,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

        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39年),周公旦奉成王之命率军东征,讨伐叛军。经过一系列战斗,叛乱被迅速平定。战后,周公旦下令处死管叔鲜与武庚,将蔡叔度流放,贬霍叔处为庶民。至此,管国灭亡。 管国灭亡之后,管叔鲜的后人以封国之名为姓,世代传承,形成今日的管氏家族。

 

【为政举措】

         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之后,为巩固政权、稳定天下,实行分封制度,将同宗诸侯和功臣分封各地,以镇守四方。其中,他将蔡叔度封于蔡地,建立了蔡国。蔡叔度是周武王的同母弟,为人忠勇稳重,被委以重任,负责镇守中原要地。 与此同时,周武王为了安抚商朝遗民,采取了怀柔政策,将部分商朝遗民封给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又称禄父),使其继续管理部分商朝旧民。然而,周武王深知武庚虽表面归顺,但尚未真正心悦诚服,恐其心存异志,伺机复辟。 为防患于未然,周武王特派三位宗亲诸侯——管叔鲜、蔡叔度与霍叔处共同辅佐并监督武庚,协助其治理商朝遗民。这三人肩负重任,既要维护周朝统治的稳定,又要防止武庚叛乱,史称“三监”。这一举措体现了周初统治者在政权更迭之际的深远谋略与政治智慧。

一、周初治政

        三监之职

        管叔作为周武王的重要辅臣,与蔡叔、霍叔一同受命担任“三监”,肩负起监管殷商遗民的重任,共同构成周初重要的地方治理体系。其主要职责包括:

        1. 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动向,防止其图谋复辟,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稳定;

        2. 管理商朝遗民聚居区,协调新旧族群关系,确保地方秩序平稳;

        3. 稳定周朝东方疆域,巩固周王室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基础。

 

        封国治理

        作为管国(今河南郑州一带)的开国君主,管叔在其封地积极推行周王室的制度安排,致力于地方治理与社会整合。其主要举措包括:

      1. 推行井田制度,规范土地使用与赋税征收,促进农业生产与经济恢复;

      2. 建立宗法管理体系,强化礼制秩序,维护社会等级与家族伦理。

 

二、争议举措

         散布流言

         在周公摄政、成王年幼的特殊政治时期,管叔对周公的权力集中心存疑虑,遂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由,联合蔡叔、霍叔散布流言,试图动摇周公的执政地位,引发朝野震动。

 

        军事叛乱

        在舆论攻势未能达成目的后,管叔进一步联合蔡叔、霍叔及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了史称“三监之乱”的军事行动,其具体行动包括:

        1. 控制殷商故地,利用商遗民对周王朝的不满情绪,扩大叛乱势力范围;

        2. 联合东夷部落,形成对周王室的多方夹击之势;

        3. 试图推翻周公所代表的中央政权,挑战周王室的正统地位。

 

三、历史评价

       1. 正面贡献

        在周初政权初建、局势未稳之际,管叔曾作为周武王的得力辅臣,积极参与东方地区的治理与稳定工作,为西周初期的政治整合和疆域巩固作出了一定贡献。

 

        2.负面影响

        然而,随着“三监之乱”的爆发,管叔的叛乱行为不仅破坏了周初的政治秩序,也加剧了西周初期的政局动荡。最终,这场叛乱被周公果断平定,管叔亦因此身败名裂,成为周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行为虽有其历史背景与政治动因,但在后世史书中多被视作对周王室忠诚的背离。

 

【国灭与逝世】

一、叛乱与覆灭

         三监之乱爆发

         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40年),管叔联合蔡叔、霍叔以及商纣王之子武庚,共同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叛乱,史称“三监之乱”。这场叛乱的导火索,是因周公旦在成王年幼时摄政,引发管叔的强烈不满。他不仅公开质疑周公的忠诚,还四处散布“周公将不利于孺子”的流言,煽动各方势力对抗中央政权。

 

        军事镇压过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周公旦果断采取军事行动,亲自率军东征。在战略部署上,他采取了分进合击、逐个击破的战术:

        1. 首先集中兵力击溃管叔所率的叛军主力;

        2. 随后转战平定武庚所统领的殷商残余势力;

        3. 最后深入东夷地区,彻底镇压各部族的反抗。 这场战役历时三年(公元前1040年至公元前1038年),最终以周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二、最终结局

         国灭时间

         随着叛乱的失败,管叔兵败被俘,于公元前1039年被处决,其封国“管国”(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随之被废除,领土并入周室直辖。

 

      逝世情况

      据《尚书》《史记》等史籍记载,管叔在叛乱失败后被周公处决,史书称其为“诛杀”。尽管具体行刑方式未有详细描述,但可以确定其结局极为悲惨,标志着周王室对叛乱者的严厉惩戒。由于史籍记载简略,管叔的后代世系亦不可详考。

 

       后续处置

       周公在处理三监之乱的参与者时,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  管叔因首倡叛乱,被处死以儆效尤;   蔡叔虽参与叛乱,但罪责较轻,被流放至边远之地;  霍叔则被贬为庶人,剥夺封爵与权力。 这一系列处置措施不仅有效震慑了潜在的反叛势力,也彰显了周王室维护统治秩序的决心。

 

三、历史影响

         政治后果

         三监之乱的平定,标志着周朝初期政权的稳定。为防止殷商遗民再次作乱,周公将大量殷商遗民迁往宋、卫等地,并加强对其的管控。同时,为巩固东部统治,周公主持营建洛邑(今洛阳),作为新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进一步强化了周朝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制度变革

         此次事件促使周王室深刻反思分封制度的弊端,进而对分封制与宗法制进行了系统性完善。通过调整诸侯权力结构、加强中央权威,周朝逐步建立起更加稳固的统治体系,为后来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开启了周朝的繁荣盛世。

 

【史料记载】

        《史记·管蔡世家》是最早较为系统地记录管叔事迹的文献。其中详细记载了他参与“三监之乱”的全过程及其最终结局:“管叔与其诸弟在国内散布流言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出兵讨伐,诛杀武庚,并处死管叔。”这一记载为后世了解管叔的政治立场及其与周公之间的冲突提供了重要依据。

        《史记·鲁周公世家》也对管叔事件有所补充。该篇指出,管叔与蔡叔因怀疑周公摄政会对成王不利,遂联合武庚发动叛乱,进一步揭示了三监之乱的起因及其与周公摄政之间的密切关系。

         《尚书》虽未直接提及管叔其人其事,但其中的《金縢》篇记载了周公摄政的历史背景,为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提供了关键线索,可与管叔叛乱事件相互印证。

         《逸周书》作为反映西周初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保留了关于“三监”设置的历史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管叔在周初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则从宗族谱系的角度出发,记载了管叔的世系传承,明确将其列为周文王第三子,为后世研究其家族谱系提供了依据。

 

地方志与谱牒资料

         明代编纂的《管氏宗谱》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管叔鲜后裔的支脉世系及其受封建国的情况,反映出后人对管叔历史地位的认同与传承。

     《郑州地方志》则从地理沿革的角度,记载了管国的历史变迁,明确指出其地望位于今郑州一带,为研究管叔封国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提供了地方文献支持。 总体来看,现存关于管叔鲜的记载中,以《史记》最为系统全面,而《尚书》《逸周书》等早期文献则更多反映事件的历史背景。明代的谱牒和地方志则侧重于补充管叔家族世系及封国情况的细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献体系,为后人研究管叔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提供了多维度的史料基础。

 

【家庭成员】
祖父【二十一世】季历

父亲:周文王姬昌
母亲:太姒(有莘国君之女,姓姒)

儿子

长子:承流(居颍上)
次子:连清‌

【二十四世】承流、连清(叔鲜子)

........

 【三十五代】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名相,为管叔鲜第12世孙‌(有争议)

 

【家族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三世】少典,【四世】黄帝,【五世】少昊(玄嚣),【六世】蟜极,【七世】帝喾,生5子,

【八世】【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八世】后稷】[上古]
09.儿子:不窋[商]
10.孙子:鞠[商]
11.曾孙:公刘[商]
12.玄孙:庆节[商]


【十二世】【庆节】[商]
13.儿子:皇仆[商]
14.孙子:差弗[商]
15.曾孙:毁隃[商]
16.玄孙:公非[商]


16.【公非】[商]
17.儿子:高圉
18.孙子:亚圉
19.曾孙:公叔祖类
20.玄孙:周太王姬亶 古公亶父


【二十世】【周太王姬亶】(生三子,1吴太伯 ,2仲雍 ,3.季历

【二十一世】季历(生三子,1周文王姬昌,2虢叔,3虢仲,

【二十二世】【周文王姬昌】(生十子,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

【二十三世】伯邑考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 (前1087~前1043) 周朝帝王
【二十三世】管叔鲜 (?~前1039) 周初三监】
23.4【周公旦 (?~前1105)】内详...
23.5【蔡叔度 蔡国始封君,蔡姓始祖】
23.6【曹叔振铎】[西周]
23.7【郕叔武】
23.8【霍叔处 周初三监】
23.9【康叔封 卫国和卫姓的始祖】
23.10【冉季载】

 

【其他阅读】

朝代帝王世系全国省市简介

本页地址:www.8baor.com/newsinfo/4841292.html
========

3管叔鲜(guǎn shū xiān) 周朝诸侯管国首任国君(前1046-前1040年在位)‌ 周初三监

2022年12月31日 00:07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二十三世十子    3管叔鲜(guǎn shū xiān) 周朝诸侯管国首任国君(前1046-前1040年在位)‌ 周初三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