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诵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

姓:姬

全名:姬诵
别名:周成王

谥号:成王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出生地: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

在位时间:1043年—前1021年(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亲政后开创“成康之治”)

逝世地:洛邑‌(今河南洛阳)


生卒:

1.公元前1055年/前1053年~公元前1021年

2.1042年~公元前1027年


主要成就:成康之治

墓地:咸阳、汉水之滨、洛邑、周原(目前考古学界尚未确认)

纪念地:毕原(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部)
前任:周武王姬发 , 西周开国君主
继任:周康王姬钊,第三任君主

 

【个人简介】

       姬诵(?—公元前1021年),姬姓,名诵,出生于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是周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周武王姬发与王后邑姜之子,太师姜子牙的外孙,自幼便承载着王室的荣耀与期望。 姬诵在年幼之时继承王位,因年纪尚轻,朝政由其叔父周公旦辅佐代理。周公旦在摄政期间,成功平定了“三监之乱”,稳定了国家局势,并主持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随后将都城迁至洛邑,以此作为天下的中心,实现了“宅兹中国”的伟大构想,为周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年龄增长,姬诵亲政后继续推行一系列重要政策。他广泛分封诸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派遣军队东征,扩大疆域;同时制定礼乐制度,强化国家治理与文化认同,使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得到全面巩固与发展。

      姬诵与其子周康王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四十余年未曾动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治世的典范。 公元前1021年,姬诵因病驾崩,结束了他勤政为民的一生,史称周成王,其功绩与影响深远,为西周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生平 】

受政周公

        周武王在攻克殷商后不久便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姬诵被立为天子,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纪尚幼,而天下初定,局势未稳,周公姬旦深感责任重大,担忧诸侯乘机反叛,遂毅然决定亲自摄政,代行天子之职,以安定社稷。 然而,周公的摄政之举引起了其兄管叔、蔡叔等人的猜疑与不满。他们怀疑周公有篡位之心,于是联合武庚(商纣王之子)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面对叛乱,周公秉承成王之命,出兵东征,最终成功平定叛乱,诛杀武庚与管叔,流放蔡叔,并妥善安排殷商遗民。他命微子启继承殷祀,在宋地建立封国,同时将殷遗民集中封于武王幼弟康叔,使其成为卫国之君。 在此期间,晋地的唐叔献上一种罕见的禾谷——二苗同穗,呈献给成王。成王感其祥瑞,将禾谷转赠远在东方的周公。周公在东方接受赐谷,并作颂以赞天子之德。 周公摄政六年,推行礼乐制度,制定度量衡,使天下大治。至第七年,成王已年长,具备亲政能力,周公遂归政于成王,退居臣位,面北称臣,完成政权的顺利交接。 鉴于周公辅政有功,成王特将鲁地(今山东曲阜)分封于周公,封地方圆七百里,配有战车千乘。成王还特许鲁国以天子之礼祭祀周公,以示尊崇。 成王践奄 奄国位于今山东曲阜一带,是商朝时期极具实力的方国之一。商王南庚、阳甲曾定都于此,至盘庚迁都后,奄虽失去都城地位,但依旧保留大量商朝遗民,逐渐发展为东方的强盛方国。因与商朝关系密切,史书中常称其为“商奄”。 “三监之乱”爆发后,奄国与徐国、薄姑等东方小国一同响应叛乱。据史书记载,奄君薄姑曾劝说武庚起兵:“武王已逝,成王年幼,周公被天下人猜疑,此乃千载难逢之机,宜速起事!”叛乱波及广泛,成王遂命周公率军东征。历经三年,方平定叛乱:武庚被杀,管叔自杀,蔡叔被俘,奄国被灭。奄国国君被迁至蒲姑(今山东青州附近),以示惩戒。

 

宅兹中国

          在平定“三监之乱”之后,成王继承武王遗志,着手在“有夏之居”的“土中”之地建立新都,以加强对东方广大地区的统治。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勘察地形,着手营建洛邑,以实现武王未竟之志。 召公一行历时半月,于三月戊申日抵达洛地,


  注:召公一行历时半月、于三月戊申日抵达洛地的记载出自《尚书·召诰》

《尚书·召诰》明确记载“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证实召公于戊申日到达洛邑。

西周采用“建子”历法(以冬至所在月为正月),

 现代历法是:算不准,不会算。

公元前1039年12月30日,农历前1039年十一月二十九,是‌冬至日。

1.公元前1040年4月2日,农历前1040年二月十三,辛丑年 辛卯月 戊申日

2.公元前1040年6月1日,农历前1040年四月十四,辛丑年 癸巳月 戊申日


  进行占卜选址。庚戌日,召公指挥殷民在洛水北岸规划城郭、宫室、郊庙与市集的位置,至甲寅日完成整体规划。次日乙卯,周公抵达洛邑,实地考察并再次占卜,选定涧水东、瀍水西及瀍水东岸的洛水之滨为建城之地,皆得吉兆。随后,周公将营建地图与卜兆呈报成王,获准后,于丁巳、戊午日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杀牛、羊、猪等牲畜,立庙祭地。

        七日后甲子日,周公向各诸侯及殷民颁布营建命令,正式开始大规模施工。在营建过程中,召公带领各诸侯进献币帛与诫词,请求周公转呈成王。诫词中反复强调“敬德”之重要,劝勉成王不负天命、继承先王之业,尤其指出:成王虽年幼,但为天下之主,应以德服人,不可滥施刑罚。召公劝成王借鉴夏、商两代之兴衰,推行德政,安定民心,并献上币帛,祈求上天赐福于周室。 这段历史记录即为《召诰》。与此同时,周公在呈报卜辞时,亦向成王表达归政之意(据《尚书正义》所载),而成王则对周公表达挽留之意,恳请其继续辅政。周公亦劝勉成王注重礼仪、修身齐家,以身作则。君臣之间的对话与劝勉,形成了《洛诰》。 成王七年十二月(亦即周公摄政第七年),戊辰日,成王在新建的洛邑举行烝祭,于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赤牛,并命作册官逸宣读册文,向文王、武王报告新都建成。随后,成王进入太庙,献酒祭告先王,并对周公后代进行册封。至此,周公摄政正式结束。 据传,此期间还举行了盛大的诸侯会盟,这是成王即位以来首次会盟诸侯,亦是周朝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诸侯朝会。各方诸侯携方物进献,场面庄严隆重。史载,坛上设红帐,饰以黑羽,成王面南而立,身着八彩朝服,头戴无垂珠之冠,手持大圭。唐叔、郇叔立于左,周公、太公望立于右,皆着七彩朝服,无垂珠,手持笏板,依傍天子,共襄盛典。 成王亲政后,周公仍不忘辅佐之责,特作《无逸》一文,劝诫成王勿沉溺于享乐,不可无节制地游猎、饮酒、嬉戏,应以国事为重,以德治国。 成王亲政第五年(公元前1035年)四月丙戌日,成王在京宫大室举行丰福之祭,追念武王功绩,并训诫宗族子弟何:“你的先父公氏曾辅佐文王,文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武王灭商后曾告祭于天,立志建都于天下之中,以统御万民。你们这些后辈,当铭记祖先之德,继承其志。”随后,成王赏赐何三十朋贝币,以示嘉勉。 成王在位期间,继承武王遗志,励精图治,周公辅政有方,为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创了“成康之治”的盛世局面,成为后世称颂的贤君典范。

 

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早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典范时期,代表了西周王朝政治稳定与社会繁荣的巅峰。这一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刑罚几乎被搁置不用,充分体现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在成王临终之际,他深感太子姬钊年幼,担心其尚不具备独立处理国事的能力。为此,成王特命忠臣召公与毕公辅佐太子,嘱托他们率领各路诸侯共同扶持新君登基,确保国家政权的平稳过渡。成王去世后,召公、毕公谨遵遗命,率领诸侯陪同太子钊前往宗庙祭拜先王。在庄重肃穆的仪式中,他们以文王、武王开创周朝基业的艰辛历程反复告诫新君,勉励他务必勤政爱民、力行节俭、戒除贪欲,专心治理国家。

         为此,群臣还特别撰写《顾命》一文,详细记载成王临终托孤的经过,并明确要求各位大臣尽心尽力辅佐新王,确保其顺利施政。在众臣的拥戴下,太子钊正式登基,史称康王。 康王继位后,继承先王遗志,广布文王、武王之德政,向天下诸侯发布诏令,详述先王开创基业的艰难与治国理政的智慧,以激励众人共同维护国家安定。他所颁布的《康诰》一文,成为当时政治纲领的重要文献,展现了新王继往开来、励精图治的决心。 在成王与康王执政期间,国家政通人和,社会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定,四十年间几乎未动用刑罚,史书称之为“成康之治”。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生动体现,也为后世树立了治国安邦的典范。

 

【为政举措】

      周成王在位期间,秉持安定天下的治国理念,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举措,为西周王朝的稳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继位之初,年幼无法亲政,由其叔父周公辅佐朝政,待成年后正式亲政,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在内政方面,成王继承并发扬周公“以德慎罚”的治国理念,注重德政,慎用刑罚,强调以仁德教化百姓,力求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他提倡节俭之风,反对奢靡浪费,身体力行,以此引导百官与百姓共同营造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此外,成王还命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完善的政治制度与礼仪规范,强化宗法制度,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基础,使国家治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 在对外政策上,成王采取强硬而有策略的军事行动,多次出兵征讨淮夷等东方少数民族,通过武力扩张,有效控制了东部地区,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这些军事胜利不仅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也为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成王的治理下,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朝野上下充满着对太平盛世的歌颂之声。这一时期,成为西周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重要阶段。 成王晚年病重,担忧年幼的太子姬钊尚不具备独立理政的能力,遂命重臣召公与毕公辅佐新君,确保国家政权的平稳过渡。不久之后,成王驾崩,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同康王前往宗庙,向其讲述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历程,勉励他要勤于政事、节制欲望,以守护祖先留下的基业。 周康王继位后,延续其父的治国方略,并继续对外用兵,征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扩展疆土,掠夺奴隶与资源,赏赐诸侯与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权的权威。 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在位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宁,史称“成康之治”,是西周王朝的鼎盛时期。后世以“成康之治”赞誉这一时期的治国成就,称其时“天下安宁,四十余年不用刑罚”,百姓生活安定,国家长治久安。成王在位二十二年,康王在位二十五年,前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西周社会持续繁荣,被后人誉为西周的“太平盛世”。

 

【人物评价】

总评

      周成王是西周建立统一封建政权后的第二位君主,在其统治期间,成功完成了对东方诸国的一系列征伐,进一步巩固了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基础。此外,他继承了周武王的遗志,在周公旦的全力辅佐下,为西周初期政权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周朝长期统治的政治与社会基础。 在西周的重要铭文中,如史墙盘和徕盘中,都对成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能够统御四方、兼具刚柔之道的“宪圣”君主,展现了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领导气度。

 

历史评价

        曹植曾评价成王说:成王继武王之后即位,身边有贤德圣明的辅政之臣。虽年幼登基,却自幼聪慧,禀性不凡。起初对周公心存疑虑,但最终能够明辨是非、理解忠臣良苦用心。在周公旦与召公奭的共同辅佐治理下,实现了刑罚几乎不用、天下大治的局面。

        张温则称颂道:昔日商高宗因守丧期间励精图治,使殷朝再度兴盛;而成王虽年幼即位,却能在太平盛世中弘扬周德,功绩遍布天下,声名远播无极。

        范晔指出:若将好的政绩不加记载,而将细微的异象却详加记录,那就等于说尧、汤要为洪水和大旱承担责任,而没有使天下安宁、假托天命的美名;同样,商高宗与周成王虽然曾遇到雉雊、迅风等灾异,却并未影响他们实现中兴与安定的局面,他们的治世之功不容忽视。

        房玄龄也评价说:当周成王还是太子时,便有周公、召公等贤臣作为保傅辅佐,又有史佚等文臣弘扬礼法与典章制度,因此他能够早年便通晓治国之道,顺利继承大统,实现刑罚不用、政通人和的局面,其声誉远播,广为流传。 

 

【文献记载】

         周成王姬诵作为西周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在多部古代经典文献中均有详实记载,这些珍贵史料为我们了解其生平政绩与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史记·周本纪第四》作为正史记载的重要来源,系统梳理了周成王继位初期由周公摄政到亲政的历史脉络。司马迁以严谨的笔触描绘了成王在周公辅佐下,平定三监之乱、营建洛邑、制礼作乐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西周王朝初期的政治格局与制度建设过程。

        《逸周书·王会》篇则记载了周成王在成周大会诸侯的历史场景。文中详细描述了成王在新都洛邑接见四方诸侯的盛况,通过"天子冕朝"的仪式场景,反映出周王朝的政治凝聚力与礼制体系的初步形成,为研究西周早期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佐证。

       《尚书·召诰》作为成王时期的重要典籍,真实记录了召公在营建洛邑过程中对成王的谆谆告诫。文中"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等警句,体现了早期周王"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展现出周初统治者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刻思考。

          《尚书·洛诰》延续了营建洛邑的历史叙事,通过周公与成王的对话,详细记载了新都建设的具体规划与礼仪制度。文中"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等记载,揭示了周初在继承殷商礼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历史轨迹。

           出土文物《何尊铭文》则提供了重要的金文实证。这件出土于陕西宝鸡的青铜器铭文,首次出现"宅兹中国"的表述,印证了《尚书》中关于营建洛邑的记载,成为研究西周早期历史地理与政治思想的重要物证。 这些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历史图景,不仅展现了周成王在周公辅佐下巩固政权、制定礼乐的治国实践,更为我们理解中华早期文明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窗口。

 

【周成王是否迁都成周】

主流结论:综合高可信度史料与考古发现,‌周成王确实迁宅洛邑

         关于周成王是否迁都至成周(今洛阳)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早在秦汉时期,这一问题便已引发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许多学者认为“周伐纣,居洛邑”,即周朝在灭商之后,将都城迁至洛邑。

        司马迁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即洛邑虽被营建,但并未成为正式都城,周成王仍以丰镐(今陕西西安附近)为国都。 从传世文献来看,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周公继承了武王的遗志,鉴于镐京地处偏远、不利于控制中原地区,遂主持修建了成周作为陪都。这一举措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具备军事战略价值,成为周朝镇抚四方的重要基地。

         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贾村镇的何尊,其铭文中记载“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引发了关于成王是否迁都的新一轮讨论。有学者据此认为,铭文明确记载了成王迁居成周的事实;也有观点认为,铭文反映的是周王朝在东方建立陪都的历史进程;还有学者指出,铭文内容显示武王曾初步营建洛邑,但最终仍在镐京定都。 以下是对“迁宅说”的进一步阐述及相关文献依据: 据《尚书》等文献记载,周公在武王去世后辅佐成王,完成其父遗志,在洛水之滨建立洛邑,并在此制礼作乐,举行成王亲政大典。此地被称作“天下之中”,便于四方诸侯朝贡。

         有观点认为,成王时期将政治与军事中心迁移至成周,而丰镐则暂时保留为祭祀中心。至成王、康王之后,成周逐渐发展出完整的宗庙祭祀体系,如京宫、康宫、昭宫、穆宫等,成为真正的政治与宗教中心。

 

     支持“迁宅说”的文献与人物观点包括:

     《何尊铭文》记载:“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尚书·召诰》载:“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

      《尚书·洛诰》:“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

      《书序》曰:“成王在丰,欲室洛邑。

      《周礼·大司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合也,四时之交也,风雨之合也,阴阳之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线方千里,而封树之。

     《史记》:“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遂国之。

       西汉翼奉言:“昔成王徙洛,般庚迁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

      东汉杜笃言:“昔般庚去奢,行俭于亳;成周之隆,乃即中洛。遭时制都,不常厥邑。

    《汉书·卷二八下·志第八下》:“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

    《帝王世纪》记载:“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处西方,职贡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洛水之阳,以既土中。

     北魏韩显宗曰:“昔成王迁洛,犹存宗周;汉迁东都,京兆置尹。

    《太公金匮》载:“武王伐纣,都洛邑。阴寒,雨雪一十余日,深丈余。甲子朔旦,有五丈夫秉马车从两骑至王门外,欲谒武王。”

 

        也有学者持“未迁说”,认为成王并未迁都,丰镐仍是周朝的正式都城。

        这一观点以司马迁为代表。《史记·周本纪》中明确指出:“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这表明洛邑虽被营建,但成王仍返回丰镐执政。

        唐代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等人在《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周官第二十二》中也支持未迁说,认为成王虽营建洛邑,但并未迁都,仍以丰镐为都城。他们进一步解释说:“《多方》云:‘王来自奄,至于宗周。’宗周即镐京也。成王虽作洛邑,犹还西周。”此外,他们还指出丰镐地理位置相近,且丰地保留有文王宗庙,因此成王选择在此执政。

      宋代苏轼在其《周东迁失计》中也支持司马迁的观点,认为成王虽在洛邑营建宫殿,但并未真正迁都。他指出:“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毕,此岂有意于迁哉?”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历史观:“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近现代著名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亦指出:“又作雒邑为东都,以临东诸侯;而天子仍居丰、镐者凡十一世。”这表明,尽管成周作为陪都存在,但周天子仍长期以丰镐为政治中心。

 

【轶事典故】

桐叶封弟

        周成王年幼继位时,因其尚在童稚之年,无法亲自执掌朝政,遂由其叔父周公旦代为摄政。成王年少时,与其同父异母的小弟弟叔虞感情深厚,二人常常在宫中一同嬉戏玩耍。 有一天,成王与叔虞在宫中一棵梧桐树下游玩。正值秋风送爽,一阵微风吹过,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地面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成王见状兴致盎然,随手捡起一片完整的桐叶,用小刀将其裁剪成一块形状类似“圭”的玉器——那是大臣们上朝时手持的礼器。他笑着将这片桐叶做的“圭”递给叔虞,并开玩笑地说:“我要封你为诸侯,先把这个拿去,当作凭证吧!” 叔虞听了非常高兴,便拿着这片桐叶做成的“圭”,兴冲冲地跑去告诉他们的叔父周公。

          当时周公正在代理朝政,听闻此事后,立刻换上正式的礼服,前往宫中向年幼的成王道贺。 成王感到非常疑惑,问道:“叔叔,你为何特意穿上朝服来向我道贺呢?”周公面带微笑地回答:“我听说您已经正式册封了叔虞为诸侯,这是国家的大事,我怎能不来祝贺呢?”成王这才想起之前与弟弟的玩笑之言,笑着解释道:“哦,那只是我和弟弟闹着玩罢了,并不是真的要封他。” 然而,周公听后并未一笑置之,而是神情严肃地对成王说:“身为一国之君,言语应当以‘信’为本。即便是玩笑之言,也不能随意出口而不负责任。如果君主说话不讲信用,百姓又怎能信服?倘若轻诺寡信,又如何能治理国家、统御万民呢?” 周公的一席话让成王深感羞愧,也意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当。于是他立即下令,正式将叔虞封于唐地,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周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良苦用心,也昭示了诚信立国、言行一致的治国理念。

 

周公辅佑

         为了帮助年幼的成王尽快成长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周公不仅在朝政上尽心辅佐,更在成王的教育上下足了功夫。由于成王身份尊贵,身为臣子的周公不便直接训斥或责罚他,便采取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作为成王的陪读。每当成王行为不当或学习懈怠时,周公就对伯禽进行训诫和责罚,借此让成王在旁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通过这种巧妙的教育方式,成王逐渐明白了作为一国之君应具备的品德与责任,也学会了如何处理政事、体察民情。在周公的悉心教导下,成王最终成长为一位明理、知礼、有为的君主,为日后亲政治理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公的智慧与忠诚不仅成就了一位英明的君王,也为周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后世纪念 】

王陵

      周成王驾崩之后,依照周代礼制,安葬于毕原。毕原作为西周王室的重要墓葬区域,历来为后人所敬仰。清代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曾对周代王陵进行实地考察,并将一处大冢定为周成王陵,立碑以志。该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具体位置在汉平帝康陵东南方向,现为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在地,当地俗称“大冢”。 然而,随着现代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经科学勘探与历史考证,确认该墓并非真正的周成王陵。

           事实上,西周时期实行“不封不树”的葬制,即墓葬不起封土、不立标志,至今尚未发现确切的西周王陵遗迹。所谓“周成王陵”实为汉代平帝康陵的陪葬墓之一,墓主应为孝平王皇后,即汉平帝的皇后。 尽管如此,这一遗址作为历史文化的象征,仍然承载着后人对周成王及其时代的历史记忆与敬仰之情。它不仅反映了后世对古代帝王的追思与纪念,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家族成员】
祖父:周文王姬昌
祖母:太姒。
父亲:周武王姬发 ~西周开国君主。
母亲:王后邑姜
儿子:周康王姬钊。
孙子:周昭王姬瑕。
重孙:周穆王姬满。

 

【姬诵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生五子.1姬诵‌,2‌唐叔虞(姬虞)‌,3应侯(姬达)‌,4‌那叔诞(姬诞)‌,5韩侯 


 

【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生二子,姬钊,姬臻)

 
  【其他阅读】
===========

姬诵(jī sòng‌)~西周第二任君主(前1043年—前1021年在位)

2022年12月31日 02:20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西周    姬诵(jī sòng‌)~西周第二任君主(前1043年—前1021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