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世】8霍叔处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周朝诸侯国 】【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西周)霍国

姓:姬

本名:姬处‌
别 名:霍叔、霍叔处‌

民族族群:华夏族
身份:霍国开国君主

都城:霍国(今山西省霍州市)‌

生卒:

在位: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39年

成就:霍国君主,对商遗民治理‌

后世影响:以国为氏,霍姓始祖‌

墓址:

继任:仲员,周成王时期

 

【个人简介】

         霍叔(生卒年不详),本名处,为周文王姬昌与正妃太姒所生第八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亦为西周初年“三监”之一。周武王灭商之后,为稳定局势、治理殷商遗民,封霍叔处于霍地,建立霍国,并与管叔鲜、蔡叔度共同辅佐并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史称“三监”之职。

          周武王驾崩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霍叔的四兄周公旦摄政。此举引发了霍叔与管叔、蔡叔的不满,三人疑周公专权,遂联合武庚起兵反叛,史称“三监之乱”。然而不久之后,周公率军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与武庚,流放蔡叔度,霍叔因此次事件被废为庶民,三年之内不得任用。

         霍国在霍叔被废之后逐渐衰落直至灭亡,其后裔子孙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世代传承,成为霍姓的起源。霍叔处作为霍姓始祖,其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血脉传承上,更深远影响了一个姓氏的文化根源。

 

 

【人物生平】

霍叔处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周文王与太姒所生的十位王子皆品行端正、德才兼备。霍叔处与其兄弟自幼接受良好教育,言行举止皆合乎礼仪,未曾有过悖逆常理之举。 周文王去世后,因其长子伯邑考早逝,遂由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分封霍国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起兵伐纣,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巩固政权、安定天下,武王实行分封制度,广封宗室、功臣及先贤后裔。其中,霍叔处被封于霍地(今山西霍州),建立霍国,成为一方诸侯。与此同时,武王将商朝遗民封予商纣王之子武庚(名禄父),使其保持一定地位,以延续商族祭祀。然而,出于对武庚忠诚度的疑虑,武王命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三人共同监督武庚,协助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

      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尚无法独立处理国家政务,而此时周朝初定,政局尚未稳固,霍叔处的四兄周公旦遂挺身而出,代行天子之职,摄政理国。此举却引起霍叔处、管叔鲜与蔡叔度的误解与不满,他们怀疑周公旦有篡位之嫌,因而心生怨怼,并四处散布流言,煽动舆论。 至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41年),三人更联合武庚起兵反叛,发动“三监之乱”,严重威胁周朝统治。面对叛乱,周成王于四年(公元前1039年)命周公旦以天子之名东征平叛。

         经过征战,周公旦迅速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与武庚,流放蔡叔度,而霍叔处则被革去爵位,贬为庶民,三年之内不得录用。 霍国虽在霍叔处失势后仍延续了一段时间,但至春秋时期,终被日益强大的晋国所灭。霍国遗民为铭记故国,遂以国名为姓,形成霍氏一脉,流传至今。

 

【为政举措】

       虽在史籍中关于其为政举措的直接记载较少,但结合周初的分封制度及“三监”的职责,仍可对其施政情况作一合理归纳与分析。

 

一、分封治理,稳固地方

         周武王灭商之后,为巩固对广大疆域的统治,实行分封制。霍叔处作为周武王之弟,受封于霍地,建立霍国,成为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之一。他肩负地方治理的重任,负责霍国的政治、军事与民生事务。作为“三监”之一(另两位为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的职责不仅限于治理封地,更承担着监督殷商遗民、稳定地方局势的重要使命。

 

二、监督殷商遗民,维护统治秩序

         在周初复杂的政治背景下,霍叔处与管叔、蔡叔一同负责监管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防止其图谋复辟,确保商朝旧部对周王室的臣服。同时,为实现长治久安,霍叔处可能在封地推行周礼,进行文化教化,促进商周族群的融合,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参与“三监之乱”与政治结局

       随着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引发宗室内部分歧。霍叔处因不满周公掌权,于公元前1043年参与了由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发动的叛乱。这场被称为“三监之乱”的政治风波最终被周公平定。霍叔处因此被废除爵位,霍国一度被撤销。但据史书记载,其后由其子继承封国,霍国得以延续。

 

四、后世评价与传说

        关于霍叔处的施政风格,史书未有详细记载。民间虽有传说称其“推行仁政,兴修水利”,但此说缺乏确凿史料支撑,可能为后人对其封国发展的附会之辞。总体而言,霍叔处在历史中的形象较为复杂,既有作为周初诸侯维护统治的职责履行,也有因参与叛乱而受到贬抑的政治结局。其一生折射出西周初期权力格局变动与宗室关系的紧张与调整。

 

【复封争议】

         关于霍叔处复封的历史记载,综合现有可信史料,整理如下: 霍叔处为西周初年的重要宗室成员,因参与“三监之乱”而遭到惩处。周公旦摄政期间,为稳定政局、维护周室权威,对参与叛乱的三监予以严厉处置。霍叔处被废为庶民,霍国封地亦一度被撤销,宗祀几近断绝。然而,鉴于其为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未完全灭其宗庙,为其家族保留了延续的可能。 关于霍叔处是否复封,史学界存在不同观点:

 

     一、支持复封的观点认为,周成王成年后念及宗亲血脉之情,出于对家族伦理的重视,恢复了霍叔处的部分封地,并将其爵位降为“霍伯”(伯爵),以示宽赦但仍惩其过失。这一说法在后世部分姓氏文献中有相关记载,成为支持复封的主要依据。

 

     二、否定复封的观点则指出,《史记》等早期正史仅提及霍叔处被废,并未明确记录其复封情况,因此对其是否重新获得封地存疑。从严格的历史文献角度来看,复封一事尚缺乏直接而明确的佐证。 无论霍叔处是否复封,其家族在西周乃至春秋时期仍有一定的延续。据传其子仲员(或称霍伯)继承了家族地位,霍国作为小国继续存在。至春秋中期,霍国最终走向衰亡。

          公元前661年,末代君主霍哀公(名求,谥号哀公)僭越自封为“公爵”,此举引起晋献公强烈不满,晋国随即出兵攻灭霍国,霍地自此纳入晋国版图。 目前,关于霍叔处复封的历史细节,仍存在一定学术争议。多数复封记载出自后世姓氏考订类文献,而早期正史如《史记》中缺乏明确叙述。因此,这一问题尚需结合更多考古发现与文献比对,以进一步厘清历史真相。

 

【史料记载】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霍叔处与管叔、蔡叔并列为“三监”,肩负辅佐与监督朝政的重要职责,其封地为霍国(今山西霍州),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然而,随着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太子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国家局势一度动荡。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因成王年幼,周公恐诸侯叛乱,遂摄政理国。此举却引发管叔、蔡叔等王室成员的猜疑,他们散布流言,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对此亦有详细记载。 最终,管叔、蔡叔联合武庚等人,率淮夷之众起兵反叛,意图动摇周室根基。面对这一局势,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东征,发布《大诰》以明正言,最终平定叛乱。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载明:周公诛杀管叔、武庚,放逐蔡叔,而霍叔则被贬为庶人,三年不得复用。

     《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第十九》亦记载此事:“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可见,霍叔处在“三监之乱”中虽未直接参与兵戎,但亦因立场问题受到牵连,失去封爵与地位。

 
 
 
 



【其他阅读】

商朝开国君主【生三子.长:太丁,次.外丙 ,三.仲壬】

朝代帝王世系

全国省市简介

本页地址:www.8baor.com/newsinfo/4841317.html


======

8.霍叔处 (huò shū chù )西周诸侯霍国首任国君,周初三监之一(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39年在位)

2022年12月31日 00:26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二十三世十子    8.霍叔处 (huò shū chù )西周诸侯霍国首任国君,周初三监之一(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39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