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三皇五帝
外文名:Three Sovereigns and Five Emperors
定义:人物合称,历史时代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人皇)
五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黑帝
所处文化层:良渚-大地湾-仰韶-龙山文化
起止时间:公元前9684-前2015年
起止年限:参考三皇五帝年表

所属地区:浙江、甘肃、河南、山东、山西
文化遗址:良渚、大地湾、仰韶、龙山文化遗址

     【概述】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远古帝王群体,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在最初的含义中,“三皇”指的是远古时期的三位至高神祇或部落首领,即天皇氏、地皇氏和人皇氏,他们象征着天地人三界的主宰,代表着宇宙秩序的建立与人类文明的启蒙。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演变,后世对“三皇”的组成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将一些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人物纳入其中,如伏羲氏等,逐渐形成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三皇体系。这些人物不仅被尊为文化英雄,也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象征。 而“五帝”最初的含义是指掌管东西南北中五方的至高天神——五方上帝,代表了天地间五行之气的运行与自然规律的协调。后来,为了更贴近人间历史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演变为指代五位德才兼备、功绩卓著的上古帝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帝公孙轩辕(亦称姬轩辕 ),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在推动早期社会发展、制度建设与文化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体而言,三皇五帝不仅是古代神话与历史交织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文明起源、道德典范与社会治理理念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三皇五帝的历史记载由于年代久远,流传至今已形成多种不同的说法。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文献和传说对三皇五帝的具体人物、事迹及其先后顺序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多元的文化背景,也体现了早期文明发展的复杂性。 三皇通常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他们或被描述为掌握自然规律的智者,或被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领袖;而五帝则往往被看作是继三皇之后的重要统治者,在推动农业、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当时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字记录体系,许多历史事实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导致后世在整理与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尽管如此,三皇五帝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象征,依然在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传说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也为后人研究上古历史提供了宝贵线索。

【三皇】
1,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2,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3,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4,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5,有巢氏、燧人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1,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2,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史记》《大戴礼记》
3,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三皇五帝历史渊源】
三皇五帝之三皇

         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传说中,三皇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开创者。关于三皇的名号,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提到三皇分别为天皇、地皇与泰皇。而在其他古籍中,如《河图括地象》有载:“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这表明在天地刚刚形成之初,便已出现天皇这一至高无上的存在,其德行高远,与天地运行之道相合,象征着宇宙秩序的最初建立。 天皇的地位极其尊崇,代表着宇宙初成时的神圣统治力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后人对三皇的理解不断丰富。《路史》中曾言:“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远,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这句话表达了古人对于远古时代的敬畏之情——那些年代太过久远,许多事迹已经难以考证,许多事物也不宜凭空揣测。 在此基础上,后世文献中逐渐形成了“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的分类体系。也就是说,在原始意义上的三皇之外,又增补了前后各一组三皇,总共构成了九位皇者,合称“九皇”。这种划分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与历史阶段性的理解,也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系统化的叙述来构建早期文明起源的努力。 关于前三皇的具体情况,《潜夫论·五德志》中写道:“闻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为或及此谓,亦不敢明。”可见即便是当时的学者,对于三皇的真实身份也持谨慎态度,认为这些传说虽有所指,但具体细节已难确证。而《三皇经》则提到:“天皇、地皇、人皇,开治各二万八千岁。”这虽然未必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但却反映了古人将三皇视为开创时代、治理天下之伟人的普遍认知。 综上所述,三皇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象征,承载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社会制度与人文精神的最初构想。尽管他们的具体事迹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与文化认同。


中天皇
          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的交汇处,流传着关于盘古开天辟地后第一代天下君主——中天皇君天皇氏的传说。据史书记载,天皇氏共有兄弟十三人,皆具非凡之才,号曰“天灵”。其中一位尤为杰出,率先发明了数字,随后又创造了天干与地支,因其智慧与功绩被众人推举为皇。 其所创数字包括: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奠定了人类计数与计量的基础;所制天干分别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地支则为: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这些符号不仅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更成为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余十二位兄弟亦各具才能,分别率领部族,分据一方,建立国家,称帝称王,各自传承国祚达一万八千年之久。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据传,天皇氏姓望,名获,字文生,另有别号如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等。其岁纪以“摄提”为标志,以木德而王天下。继盘古氏之后治理天地万物,其治所位于今日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之上,象征着权力与文明的延续。

          天皇氏在位共一千八百年,统治年代约为公元前9684年至公元前7884年之间。《易纬通卦验补遗》记载:“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意即其祖先与日月五星(即七曜)同辉,显示出其出身极为尊贵。《河图》亦有言:“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释道:“五龙分治五方,乃为五方神祇。”由此可知,天皇氏不仅是龙族之祖,更是五龙之首。此后,其子孙后代以“龙”为图腾,世代尊崇,形成了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文化传统。

        关于天皇氏的名讳,在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中有云:“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进一步印证了其尊贵的身份和深远的影响。此外,《帝王世纪》中也有关于天地开辟之初,出现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三位圣王的记载。《三皇本纪》亦提到:“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这表明天皇氏不仅是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也在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综上所述,天皇氏作为中华远古文明的开创者之一,其发明创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其精神象征则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民族信仰。

 

中地皇

      在天皇氏之后,继而兴起的是中地皇君。据《路史》引《遁甲开山图》记载:“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于雄耳龙门之岳。”这表明地皇氏作为承袭天皇氏的统治者,在天地更替之际崛起于雄耳龙门这一神圣之地。中地皇君的出现,象征着人类文明从混沌初开走向有序发展的新阶段。其世代传承历经数万年,奠定了上古社会的基本秩序与文化雏形。

 

中人皇

        当地皇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迎来了中人皇的时代。《路史》又引《洛书》曰:“地皇氏逸,于是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人皇以其九位贤能之子分治九州,象征着天下大同、政通人和的局面。此处所言“九州”并非狭义上的中华地域,而是指代全球范围内的广袤土地,体现了一种宏大的宇宙观与治理理念。中人皇时期被视为早期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化源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天皇

               唐代学者司马贞为补全《史记》中关于三皇时期的空白,撰写了《三皇本纪》,系统梳理并补充了伏羲、女娲、神农等上古神话人物及其部族首领的历史地位与贡献。从中可见,自中人皇氏之后,中国远古历史经历了多个纪元,包括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等。其中,禅通纪起始于伏羲氏,疏仡纪则由黄帝开启。而在伏羲之前的因提纪中,有一位被后世尊为“后天皇”的伟大人物,他就是燧人氏。燧人氏以钻木取火之功泽被后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被誉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后人皇

             在燧人氏之后,又经历了若干世代,出现了具有圣德的伏羲与女娲二位伟大的先祖。他们不仅继承并发扬了燧人氏的文明成果,更在教化百姓、制定礼法、创造文字、推演八卦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因此被尊奉为“后人皇”。伏羲女娲时代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制度完善、文化繁荣的新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精神图腾与文化象征。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三皇”的记载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文明早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周礼·春官·外史》有云:“掌三皇五帝之书。”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三皇五帝”已成为描述上古历史的重要符号,后世言及古代帝王与人文起源者,无不提及“三皇五帝”。

         从时间顺序来看,“五帝”在“三皇”之后,但普遍认为“三皇”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初始形态。他们不仅是传说中的统治者,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奠定文化基础的伟大人物。 然而,“三皇”之名并未明确见于儒家经典之中,其具体组成也因典籍不同而说法不一。

          据《尚书大传》记载,“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这一说法亦被《风俗通义》《白虎通义》《古史考》等古籍所采纳。

         此外,流传最广的说法则将伏羲(天皇)、神农(地皇)、少典(人皇)尊为“三皇”,象征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观和人文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并指出“泰皇最贵”。司马贞在索隐中解释说,泰皇即为人皇;也有说法认为泰皇即太昊,也就是伏羲。这种观点在《鹖冠子·泰鸿》中也有体现,其中记载泰皇向泰一问道:“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反映出古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另外,《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这与后来道教经典中关于三皇分初、中、后三组的说法相呼应。初组三皇形象较为原始,具人形;中组则为人面蛇身或龙身;后组三皇则更加神圣化,如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则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此说也被《三字经》所采用:“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而在《通鉴外纪》中,则又将伏羲、神农、共工列为三皇之一种组合。 另有部分文献如《运斗枢》《元命苞》等,将女娲纳入三皇之列,认为她除辅助伏羲之外,还建立了婚姻制度,教化万民。

            汉代《纬书》中更将三皇视为三位天神,分别代表天、地、人三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形象逐渐演化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

          综上所述,尽管“三皇”的具体成员在不同典籍中存在差异,但他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却高度一致: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图腾。通过梳理这些典籍记载,我们不仅能够窥见古人对历史的建构方式,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核。

 


三皇五帝之五帝
         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的演化进程之中,“帝”这一概念最初指的是五方上帝,即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与北方黑帝。这些神祇代表了宇宙四方与中心的神圣力量,是早期先民对自然秩序与天地运行的象征性理解。

          战国时期(也有说法认为是在两汉之际),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五帝”的概念逐渐被赋予了具体的人间历史人物之名,形成了后世所熟知的“五帝”传说体系。

           据《周礼·天官》记载,“祀五帝”,其中五帝分别指代: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

             而在东汉王逸为《楚辞·惜诵》所作的注解中,将“五帝”解释为五方神祇,分别是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以及中央黄帝。这种将天神与人间帝王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关于“五帝”的具体人选,历代文献中存在多种说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认知与文化传承: - 一种通行的说法认为五帝分别为: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神农,亦称炎帝)、白帝(少昊)、黑帝(颛顼)。

         根据《世本》《大戴礼记》及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 《礼记·月令》则列出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

         而《尚书序》与《帝王世纪》则认为五帝应为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值得注意的是,“五帝”一词在《孟子》中尚未出现,书中仅提及“三王五霸”。到了《荀子》,才首次出现“五帝”这一术语,并将其置于“三王”之前,但仍未明确指代具体人名。

        根据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记载,五帝是掌管四方、四时及五行的神祇。黄帝居于中央,属土德;大皞(伏羲)居东方,主春,属木德;炎帝居南方,主夏,属火德;少皞(少昊)居西方,主秋,属金德;颛顼居北方,主冬,属水德。

           这一体系不仅体现了五行思想在上古神话中的渗透,也反映出古人以方位、季节、五行构建宇宙观的思维方式。

 

不同典籍对于“五帝”的排列组合各有侧重: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 见于《大戴礼记》;

     2.羲(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 出自《战国策》;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 见于《吕氏春秋》;

     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 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 据伪《尚书序》。

       所列,因其经书地位尊崇,后世史籍多采用此说,从而确立了“三皇五帝”作为中国古代信史的传统叙述体系。 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版本繁多。

          关于三皇的增补,可参考《司马贞·三皇本纪》《帝王世纪》及《尚书大传》等文献;而关于五帝的记载,则主要依据《史记·五帝本纪》《礼记》《春秋》《国语》《白虎通义》《尚书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多种典籍。这些不同的记载并非彼此矛盾,而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上古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文化认知的多元性。

           综上所述,“五帝”不仅是古代神话中的天神象征,更逐渐演化为承载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历史符号。其形象与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五行相生、时空统一的思想精髓,也为后世提供了理解远古时代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与文化精神的重要线索。
 



【古史系统】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传说中,三皇五帝作为最早的古史系统与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先民对宇宙、自然及人类社会起源的深刻思考。这些传说不仅反映了早期社会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 据《河图括地象》记载:“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这表明在宇宙初始之际,天皇氏以其淡泊无为的品格,顺应自然之道,成为最早具有神圣地位的存在。

       《三皇本纪》则称:“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说明天皇氏以五行中的“木”象征其统治之德,并以摄提纪年,开启了时间与秩序的起点。

      《盘古王表》进一步指出:“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这一记述强调天皇氏创立了干支纪年法,用以规范岁时运行,奠定了历法制度的基础。而《春秋命历序》则描绘了更为宏阔的创世图景:“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 这段文字揭示了一个神话性的历史开端:当天地刚刚形成之时,混沌未分,阴阳二气交感,星辰从北极方向升起,大地自昆仑山开始延展,日月五星皆起源于牵牛星。历经四万五千年,天象完成一次大周期循环,天皇应运而生,号为“防五”,与其十三位兄弟相继治理天下,乘风驾雨,伴随日月同行,共同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值得注意的是,《易纬通卦验补遗》还提到:“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意指天皇氏的祖先早在天地尚未开辟之前便已存在,并与七曜(日、月、五星)相应合德,显示出其非凡的身份与神圣的地位。《春秋左助期》亦载:“紫宫,天皇耀魄宝之所理也。”说明天皇居住于紫微垣之中,象征其居于宇宙中心,统领四方。 此外,《帝王世纪》明确指出:“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

            这三位上古神祇分别对应天、地、人三才之道,构建了宇宙观与政治秩序的统一模型。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天皇、地皇、人皇。”可见,在不同典籍中,“三皇”的具体成员虽略有差异,但其作为中华远古时期最高权威的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 “皇”字最初的含义为“大”或“美”,并不专指某一具体人物,而是用于形容至高无上的存在。战国末期,随着人们对至上神的崇拜日益增强,“帝”字逐渐被用来称呼人间君主,于是“皇”字则被赋予更高的神性色彩,如《楚辞》中出现的西皇、东皇、上皇等,均是对天神的尊称。 此时,天皇、地皇、泰皇之名被统称为“三皇”,标志着一种新的神话体系的形成。

         《周礼》《吕氏春秋》《庄子》等典籍中也开始出现“三皇五帝”的概念,虽然尚未明确具体人物,但已显现出将远古神话与现实政治结合的趋势。 《管子》一书更对“皇、帝、王、霸”四种权力形态作出区分,试图厘清其各自内涵,但仍未落实具体的人名。至于“帝”字,原义本指天帝,五帝即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神祇,分别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

        后来,随着历史发展,轩辕、神农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被后人追认为“五帝”。 值得注意的是,“五帝”之说在孟子时代尚未定型,其著作中仅见“三王五霸”之称。直到《荀子》中才首次出现“五帝”之名,并将其置于“三王”之前,但仍无人名实指,仅在《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亦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之语,似暗示当时已有“四帝”“五帝”之别,尽管部分学者怀疑此处“帝”字可能为“军”字之讹。 总体来看,《庄子》《管子》《六韬》《逸周书》等文献中虽多次提及“三皇五帝”,但均未对其具体身份做出统一界定。

          例如,《庄子·胠箧》列举了十二位古帝之名,《六韬》列出十五位,《逸周书》更是多达二十六位,反映出“五帝”并非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变的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三皇五帝作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传说体系,融合了天文、历法、宗教、政治等多重因素,体现了古人对世界本源与人类命运的深层思考。这些传说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秦汉后所增补的“三皇”有五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与神话体系中,关于“三皇”的说法存在多种版本,这些记载主要见于汉代及以后的文献典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远古时代帝王与神祇的认知与构建。

      首先,《尚书大传》所载三皇为燧人、伏羲与神农。《礼·含文嘉》和《春秋命历序》亦持相同观点,并特别指出燧人居于中央位置,象征着其在三皇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春秋运斗枢》则将三皇定为伏羲、女娲与神农。这一说法突出了女娲作为创世女神与人类再造者的重要角色,体现了早期社会对女性神权的崇敬。

      再者,《礼·号谥记》列三皇为伏羲、神农与祝融;《孝经钩命决》引用《礼》的内容与此一致,唯将祝融列为末位。此说强调了火神祝融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掌管四季更替与农业之火,具有深远影响。

      此外,《白虎通义》所述三皇为伏羲、神农与共工。虽然共工在传统神话中常被视为引发洪水的反面人物,但在此体系中却被赋予开创性的意义,可能与其掌控水利、土地整治等职能有关。

       西汉末年,《世经》构建了一套更为完整的古史系统,在黄帝与颛顼之间加入了少昊金天氏,使得原本五帝之说扩展为六帝。由此,有人将原五帝之首的黄帝提升至三皇之列,与伏羲、神农并列。最早提出此说的有《礼·稽命徵》,随后张衡上书汉顺帝时亦采用此说,皇甫谧在其《帝王世纪》中也予以采纳。伪《尚书序》进一步传播了这一观点,因其具有经学地位,自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位帝王形象。 实际上,上述诸多说法多为西汉末年以后谶纬书籍所编造的神话体系。随着神话系统的逐步完善,形成了以五方天帝为核心的宇宙观: 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属神为句芒; 南方天帝炎帝神农,属神为祝融; 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属神为蓐收; 北方天帝颛顼高阳,属神为玄冥; 中央天帝黄帝轩辕,属神为后土。 这种五方天帝与五行方位相配的结构,不仅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后来的宗教信仰与国家祭祀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代仍流传有天神中的三皇概念。

        西汉末年的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将三皇视为天皇、地皇、人皇,分别代表天界、地界与人间的最高统治者。道教经典中也将三皇分为初、中、后三组,构建出一套更为复杂的神圣谱系。 自战国后期至汉代,各类记载神话与历史传说的文献中陆续出现了众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致而言,居于西部地区的包括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即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东部地区则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即喾)、契、冥、上甲微等;另有部分名号地域归属不明,如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等,其中前两者可能属于西部,而后三者可能位于东部。

             此外,还有从东部迁徙至西部的如伯翳、非子等,也有原本居于东部而一部分南迁的如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其中季连所属的芈姓成为楚国的祖先。 这些丰富多元的神话与历史叙述,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宇宙起源、文明演进与族群认同的思考,也构成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根基与精神内核。
         后世所增补的三皇五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帝王,而是指上古时期出现的一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领袖。由于他们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出于敬仰之情,追尊他们为“皇”或“帝”。这些杰出人物不仅被人民奉为神灵,还以各种优美的神话传说来传颂他们的丰功伟绩,赋予其神圣而崇高的形象。 所谓“三皇五帝”,也代表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时代”,这一时期又被称为“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也可以简称为“三皇五帝时期”。它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萌芽阶段,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 在这一时期,三皇五帝带领先民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创造了早期的农业、文字、医药、音乐、建筑等多方面的文明成果,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他们不仅是部族的领导者,更是文化与智慧的开创者,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因此,三皇五帝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也成为后世不断追思和敬仰的文化符号。


【其他相关资料】

      在中国古代历史与神话体系中,“五帝”的说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献的演变呈现出多种版本。这些版本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上古历史的理解与建构,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思想演变的复杂性。 首先,《五帝德》中所记载的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这一说法源自《国语·鲁语》中对五位人物的赞誉,并由《帝系》进一步构建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系统。《吕氏春秋》与《史记·五帝本纪》均沿用了这一传统说法,成为后世主流史书的重要依据。

           其次,《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中提出的五帝则包括伏羲(宓戏)、神农、黄帝、尧、舜。这一说法亦见于《庄子》《淮南子·淑真训》以及《三统历》等文献。《通鉴外纪》虽对传统的三皇五帝说持批评态度,但其所列的最早帝王仍不出此五人之列,显示出这一说法的深远影响。 第三种说法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其中所列五帝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礼记·月令》亦采用相同排列。王符在《潜夫论》中更将古代诸帝王纳入此五帝的血统系统之中,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系统的祖先谱系。 第四种说法源于《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该说依据《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加入少昊一帝。郑玄在注释《中侯敕省图》时亦采纳此说,认为五帝实有六人,皆与天上的五帝座星相应。然而自东汉以来,《稽命徵》等文献又将黄帝升列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其说,遂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

            伪《尚书序》据此将伏羲、神农、黄帝列为三皇,而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则为五帝。由于《尚书》在儒家经典中的崇高地位,后世史籍大多沿用此说,使得“三皇五帝”之说成为古代历史叙述中的权威版本。 第五种说法出自《通鉴外纪》与《路史发挥》所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认为五帝应为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此说看似为较晚出现的版本,但据陈立《白虎通疏证》考证,所谓“画像碑述”或为《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误,因此该说仍可能源自汉代。 此外,五帝之名亦见于神话体系中。《山海经》中多以“帝”称天神,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中有“令五帝”之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列,皆指神灵而言。《晏子春秋》亦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之语,显然是指天帝。《史记·封禅书》记载汉高祖刘邦曾言:“吾闻天有五帝。”这反映了战国末期“五帝”作为天神概念的流行。同时,亦有“五色帝”之说,秦代曾设白、青、黄、赤四帝之祠,汉高祖又增设黑帝之祀。

             至《春秋纬·春秋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具体名号:苍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在注释《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时,引用此说并称其为“太微五帝”,提出“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即所谓“感生帝”之说,王肃曾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其荒诞不经。 综观“三皇五帝”诸说,可以看出,“三皇”所代表的是中国史前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象征人物。燧人、伏羲(包羲)分别象征蒙昧时代的低级、中级与高级阶段;神农则代表野蛮时代的初级阶段;女娲则作为创世神话中的重要角色,与伏羲共同被赋予创造人类的神圣使命。

            而“五帝”所指,则多为父系社会形成后,部落联盟鼎盛时期及其向国家形态过渡阶段的一些重要首领或军事统帅。他们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象征,也承载了后人对理想政治与道德典范的寄托,成为中华文化早期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



【各部落世系】

良渚文化时期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9684年—公元前4564年),是中国史前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之一。据古籍记载与后世传说,在这一漫长的岁月中,曾有“三皇五氏”相继统治天下,开创了早期的华夏文明体系,并在良渚古城一带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印记。

           天皇氏,又称天灵、防五、天雾,姓望,名获,字文生,是“五龙”之首,以木德王天下。他继盘古氏之后治理天下,继承其父盘古创世之功,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设立治所。天皇氏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684年至公元前7884年,被尊为开天辟地后的首位中国部落联盟首领。

         一说认为,天皇氏即为伏羲氏,与地皇神农氏、人皇女娲氏并称为“三皇”,共同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地皇氏,为天皇氏之子、矩灵氏之夫、人皇氏之父,位列“五龙”之一。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884年至公元前6084年,定都于良渚古城,并设有陪都于龙门、熊耳等山岳地区,即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与熊耳山一带。

            地皇氏也被部分学者认为即是神农氏,与伏羲、女娲共列为“三皇”,在中国古代农业、医药及社会制度的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

          人皇氏,简称“人皇”,又名泰皇,亦称居方氏,是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084年至公元前4724年,建都于良渚古城,并设陪都于今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遗址。人皇氏常被认为是女娲氏,与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并列“三皇”。他不仅延续了先祖的统治体系,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进步。

         提挺氏,又号黄神氏,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724年至公元前4694年,仍以良渚古城为都城,并在淮河流域设立陪都,具体位置尚无确切考证。他是人皇氏之子,通姓氏之父,亦被传为八仙之一汉钟离(复姓钟离,名权)的前世化身,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通姓氏,又称皇覃氏、离光氏,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694年至公元前4664年,定都良渚古城,并在南方设立陪都,地点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一带。他是提挺氏之子,有巢氏之父,对姓氏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有巢氏,号大巢氏,位列“五氏”之首,是华夏族的重要祖先之一。据传其祖籍位于今巢湖流域,建立了古巢国,为中国上古时期的著名部落首领。最初居住于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带,后迁徙至山西省兴县石楼山等地。也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地在苍梧,建都于河南舞阳;还有观点指出其生籍可能分布在山东、四川、内蒙古、云南、湖南等多个地区。根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人类从穴居向巢居转变的新纪元,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和“文明的领航者”。 有巢氏曾将都城设于良渚古城,并在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古城设立陪都,后期又迁都至凌家滩古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在其统治末期(公元前4564年—公元前4464年),正式将政治中心迁移至巢湖流域的凌家滩古城,标志着良渚古城作为权力中心的终结,良渚文化时代随之落幕。

            自此,古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发展阶段——前仰韶-大地湾文化时期,开启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演进新篇章。这一历史进程不仅反映了地理重心的转移,也象征着中华文明由东南向中原地区的扩散与融合,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仰韶—大地湾文化时期

       前仰韶—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4564年—约公元前4354年): 在中国远古文明的曙光初现之际,燧人氏作为早期部落社会的重要领袖登上历史舞台。燧人氏,又号燧皇,是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位个体部落首领,区别于后来的部落联盟制度,他以独立君主的身份治理一方。

         燧人氏最初定都于燧明,即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后迁都至河北省保定市境内的保定南庄头遗址。燧人氏不仅为燧明国国君,更是有巢氏之子、华胥氏之夫,以及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与女娲氏的父亲。据传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464年至公元前4354年,共百余年。燧皇陵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为久远的帝王陵墓之一,见证了这位开创火种文明的伟大先祖。

         与此同时,华胥氏作为燧人氏的妻子,在上古历史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定都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是伏羲氏与女娲氏的母亲,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母。关于她的在位时间尚无确切记载,推测可能与燧人氏共同治理部族。在燧人氏之后,由伏羲氏继承领导地位,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启。

       华胥氏的陵墓据传位于山东省新泰市石莱镇的华胥山,也有说法认为是在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 随着华胥氏时代的结束,太昊伏羲氏继位成为新的部族领袖,标志着前仰韶—大地湾文化时期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辉煌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一阶段不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也为后续的文化演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仰韶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公元前4354年—公元前3579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原始农业文明,也见证了中国上古神话与传说中的伟大帝王相继登临历史舞台。 伏羲氏,又称羲皇、太昊、青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重要始祖和文化英雄。他最初定都于汶上(今山东省汶上县),后迁都至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

         据传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354年至公元前4239年。伏羲氏为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子,女娲氏的兄长兼夫君,同时也是炎帝神农氏的外祖父。他在燧人氏之后继位,被后世尊为天皇氏之一。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五方上帝之一,伏羲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陵墓——伏羲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至今仍为人们祭拜与瞻仰的重要圣地。

          紧随其后的是女娲氏,又号娲皇氏,在伏羲氏去世后自立为帝,统治时间约为公元前4239年至公元前4109年。她是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女,伏羲氏的妹妹兼妻子,炎帝神农氏的外祖母。在她的统治期间,曾与炎帝朱襄氏共同治理天下,开创了一段政通人和的时代。有学者认为,女娲即为人皇氏,象征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者。女娲城与女娲陵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成为后人追忆这位创世女神的重要纪念地。

         与此同时,朱襄氏作为炎帝之一,共有三代继承者担任过炎帝之位,又号飞龙氏。他在伏羲氏之后即位,与女娲氏共治天下,统治时间约为公元前4239年至公元前4169年。朱襄氏初定都于朱邑(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在其统治期间,气候多风且阳气积盛,导致万物散解、果实难以成熟。为调和阴阳、安定民生,大臣士达发明了五弦瑟,以引阴风平息阳气,稳定自然生态。最终,朱襄氏被炎帝神农氏所灭。其陵墓——炎帝朱襄氏陵,现位于商丘市柘城县东大仵乡,是研究远古炎帝文化的重要遗迹。

          随后崛起的是神农氏,共有九代神农氏担任过炎帝之职,又称农皇、赤帝、烈山氏。他最初定都于伏羲氏旧墟,后先后迁都至今山东省曲阜市与河南省洛阳市。其统治时间长达五百余年,从公元前4109年至公元前3579年。神农氏是伏羲氏与女娲氏的外孙,在女娲死后继承帝位,并通过战争击败并吞并了炎帝朱襄氏的领地,首次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然而,他的统治最终被黄帝轩辕氏所终结,神农氏被迫南迁至今日湖南省株洲市一带。神农氏的陵墓有多座,其中陕西宝鸡炎帝陵被认为是第一代炎帝神农的安葬之地,而湖南株洲炎帝陵则是第八代炎帝神农的陵寝。有传说认为神农即为地皇氏,亦为中国古代神话中五方上帝之一,象征着农业与医药的开创者。

         随着炎帝神农氏统治末期的到来,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氏发动叛乱,天下陷入动荡,华夏部落的传承因此中断,标志着仰韶文化时期的结束。此后,轩辕黄帝崛起,战胜蚩尤,统一诸部,开启了古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龙山文化时期。 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缩影,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源泉。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根基,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龙山文化时期

        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015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传说中的伟大帝王和英雄人物,他们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建立了卓越功勋,也在后世的神话与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深远影响。

        有熊氏:即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亦号轩辕。他最初定都于有熊,即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2697年至公元前2395年。黄帝以卓越的领导才能统一了众多部落,并在著名的涿鹿之战中联合异母弟炎帝,共同击败了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从而稳固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战后,黄帝将都城迁至涿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继续推行治国安邦之策。

      随后,黄帝又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夺取其帝位,迫使炎帝退居南方。黄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更被尊为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五方上帝”之首,号称“中央黄帝有熊轩辕氏”。其余四位天帝分别为: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西方白帝少昊金天氏、南方赤帝炎帝神农氏以及北方黑帝颛顼高阳氏。黄帝的陵墓最初位于河北涿鹿,后由其曾孙帝颛顼在打败共工、收复中原之后,迁葬至河南荆山,以示对其伟大功绩的纪念与尊崇。

 

        青阳氏一世, 继黄帝之后,其长子青阳氏一世即位,又称少昊,号白帝、金天氏。关于少昊的身世,还有一种传说认为他是启明星与仙女皇娥所生之子,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少昊继承黄帝之位后,初都于穷桑,即今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桑墟镇一带,后迁都至今日的山东省曲阜市。他在位期间约为公元前2395年至公元前2322年,去世后安葬于曲阜城东四公里处旧县村东北。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天帝之一,白帝少昊金天氏象征着西方的权威与秩序。

        不过,司马迁在《史记》中误传少昊并未正式登基为帝,这一记载在后世引发了不少争议。尽管如此,从诸多古籍与传说来看,少昊在当时仍具有极高的地位与影响力。 少昊去世后,其侄孙高阳氏继承帝位,是为颛顼。颛顼在穷桑登基称帝,后迁都至商丘,并与炎帝后裔共工氏展开激烈战争。共工因战败而愤怒难平,竟以头撞击不周山——这便是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位于今辽宁锦州笔架山,相传为支撑天地的擎天柱所在之地。 此神话不仅是对远古战争的浪漫化演绎,也寄托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

             综上所述,龙山文化时期虽属传说时代,但这些伟大的帝王与他们的事迹构成了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精神基石,也为后世的历史演进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高阳氏,即颛顼帝,又号黑帝、玄帝,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据史书记载,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322年至公元前2245年。颛顼初定都于穷桑,后迁都至商丘,在击败共工氏之后,将都城迁至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此外,他还主持将黄帝陵墓由河北涿鹿迁至河南荆山,以示对祖先的尊崇与祭祀。颛顼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子,承袭了黄帝的血脉与德政,是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领袖之一。同时,颛顼高阳氏也被奉为中国古代神话中“五方上帝”之一,象征北方,主掌水神之职。其陵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至今仍受后人敬仰。 

 

      高辛氏,即帝喾,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245年至公元前2176年。帝喾建都于亳(今河南省商丘市),是一位以仁德治国、勤政爱民的帝王。他是少昊玄嚣之孙,继承先祖遗风,广施教化,深受百姓爱戴。帝喾陵墓位于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后世称其为“高辛帝陵”,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青阳氏二世,随后继位的是青阳氏二世——帝挚,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2176年至公元前2168年。他建都于沁阳(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为帝喾长子。然而,帝挚执政期间政绩平平,未能有效治理国家,最终将帝位禅让给其四弟陶唐侯伊祁放勋,即后来的帝尧。帝挚的陵墓位于阳谷(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北部)。

 

         陶唐氏,即帝尧,又称尧帝,前2168年至前2095年在位。他最初建都于北唐(今山西省太原市),后迁都至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作为帝喾第四子、帝挚之弟,尧因兄长治政不善而继位。他以贤能著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禅让制”,成为道德与政治典范。传说中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皆发生于尧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变革与自然环境的挑战。帝尧陵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富春乡谷林,被后人尊为圣王之陵。

             

         丹朱,帝尧去世后,其长子丹朱曾短暂继位,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067年至公元前2064年。他建都于丹水(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古称丹水县,原为丹朱封地)。然而,由于丹朱才德不足,治理无方,最终将皇位归还于有虞氏首领姚重华。帝尧生前已认定姚重华为继承人,死后姚重华为其守孝三年,并一度将皇位让于丹朱,但丹朱无力胜任,仅三年便主动退位。丹朱陵墓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辛庄乡丹朱村(亦称丹徐庄)。

 

         有虞氏,即舜帝,分别于公元前2095年至公元前2067年、以及公元前2064年至公元前2025年两度在位。舜帝建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为黄帝裔孙,以孝行闻名天下,是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动天”的主人公。他以德服人,善于用人,继承陶唐氏帝尧之志,推行仁政,推动社会发展。舜帝陵墓有两处:一在山西运城,一在湖南宁远,均为后世追念其功业之所。

 

          夏后氏,即大禹,又称夏禹或禹帝,前2025年至前2015年在位。他最初为有崇氏,后改称夏后氏。禹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后迁都至阳翟(今河南禹州)。他是黄帝嫡系后裔,著名治水英雄夏后鲧之子。大禹以疏导治水之法成功治理洪水,保障民生,赢得万民拥戴,奠定夏朝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奠基者。其陵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会稽山麓的大禹陵,至今香火不断,为纪念这位伟大先贤。 大禹驾崩后,其子夏后启继承帝位,并将都城迁至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标志着夏朝正式建立。

            自此,中国古代部落联盟制时代结束,龙山文化时期也随之终结,中国进入了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奴隶制国家时期,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注:所谓“三皇五帝”是历史学界专家们对中国上古时期所有部落联盟首领的概括性简称,并非确指。
本表所注在位年限依据【中华史表】及【三皇五帝年表】推定。
        年表意义:本年表是自民国时期以来第一份完整的关于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系年表。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叙事体年表。本表将纪年与记事相结合;以原【三皇五帝年表】及【中华史表】为蓝本,将上古时期列位部落首领的氏族号、尊号、在位年限、亲属关系、都城及葬地都一一予以完整记录,方便读者参考及查证。本年表对未来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研究中国上古历史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皇帝含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皇”字蕴含着至高无上的尊贵与光辉灿烂的意象,犹如太阳般照耀天地。在诸多称谓之中,人皇最为尊贵。羲皇、娲皇等皆出自“人皇”一脉,象征着人类文明最初的起源与神圣的传承。

         “皇”者,龙凤合体,尊贵无比。壬属水德,其人形如龙身;丁属火德,其人状若凤凰。龙与凤,自古以来便是祥瑞之象征,而“皇”正是这二者的完美结合,代表着天命与权威的统一。

        再谈“帝”字,其来源亦极富深意。据传人皇之妻丁生有一子,名为戊。戊迎娶癸为妻,癸与戊相合即为“帝”字。丁生戊,意为“成”,故此人名为成汤,他亦自称为武王。成汤生于任城,曾历经十一场征伐,所向披靡,无敌于天下。其五行属性为土德,象征厚重与安定。

        至于“夏”字,乃帝之子甲与妻子己结合所生,己与甲相合即为“夏”。这一名称不仅代表了一个朝代的诞生,也象征着炎炎夏日、万物繁茂的自然力量。

       “殷”则源于夏之子庚与乙结为夫妇,乙与庚相合即为“殷”。需要指出的是,殷朝与早期的商朝有所区别。殷朝是由盘庚迁都后建立的新政权,为了彰显自身地位的正统与威严,盘庚在迁都之后改称国号为“殷”。

       最后是“商”字,殷之子丙娶辛为妻,辛与丙合即为“商”。实际上,商朝的建立可追溯至更早时期,燧人氏便是在商丘建立了最早的商朝政权,史称“早商”。商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综上所述,从“皇”到“帝”,再到“夏”、“殷”、“商”,每一个称谓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远古文明的辉煌篇章。


【上古皇帝世系】


001.【燧人氏】[上古]【中华始祖、三皇之首】


002.【伏羲 】[上古]配女娲生1子【少典】


003.【少典】生2子【配女登(又名任姒),生①炎帝,配附宝,生②黄帝。】


004.①炎帝【无子】
004.②【黄帝 】生25子【长子玄嚣,又名少昊,次子昌意】......


005.【1.少昊】又名玄嚣,生一子


006.蟜极,生一子
 


007.帝喾,又名高辛,生5子【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

005.【2.昌意】生一子颛顼
006.:颛顼】又名高阳】,(生二子,穷蝉,鲧曾)
007.1穷蝉,【007.2鲧曾(无子)】
007.1穷蝉,又名“虞幕”(生1子敬康)

 


008.敬康(生1子句望
 


009【句望】(gōu,勾)(生1子桥牛)
 


010.桥牛(生1子瞽叟)
 


011.孙子:瞽叟(生2子,1虞舜,2.象,无子)
 


012.1虞舜 (生1子.商均),二十四孝子,妻子:女英,娥皇,岳父:尧 (前2447~前2307)


013.商均【无子】

 

 

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公元前9684-前2015年)

2025年7月15日 17:30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上古 三皇五帝    三皇    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中国远古人物的合称(公元前9684-前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