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延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周朝帝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延‌
别名:王赧(后世称周赧王)‌
谥号:赧(意为羞愧,反映其屈辱结局)‌


都城:

‌1.初居成周(东周)‌
2‌.被迫迁至王城(西周)


主要成就:无功绩,王室名存实亡‌
在位:公元前315年—公元前256年
生卒:约公元前336年—公元前256年‌
出生地:洛阳(东周都城)‌
逝世地:西周王城(今河南洛阳附近)‌
陵墓:考古未发现
纪念地:洛阳(周朝历史文化相关遗址)‌
前任:周慎靓王姬定 ,东周第二十四任君主
 接任者:秦昭襄王嬴稷(
尽管善良.福泽子孙,秦襄公‌前770年护送周平王东迁,封侯建国‌,前256年秦昭襄王‌灭东周,秦始皇嬴政前221年统一六国‌~秦国开始.....。

 

【个人简介】

            姬延(公元前336年—公元前256年),即周赧王,姓姬,名延,出生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是周慎靓王姬定之子、周显王姬扁之孙。作为中国东周时期的第二十五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国王,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的权威已大不如前,国势衰微,诸侯争霸,中央王权名存实亡。 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其他诸侯国试图联合抗秦,以求自保。

          楚国为了遏制秦国势力的扩张,派遣使者请求周赧王以天子之名号召各国共同伐秦。姬延欣然应允,然而,此时的周王室已无足够的军资支撑战争。为了筹集军费,他向国内的富户借贷,并出具借券,承诺待周军凯旋后以战利品偿还。

          姬延~成语“债台高筑”的主人翁,历史记忆‌传播者。 公元前256年,即周赧王五十九年,姬延任命西周公为将,率军攻秦,并约定六国诸侯于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师。然而,除楚国和燕国派出少量军队外,其余四国皆未如约出兵。西周公孤军奋战,最终无功而返。战败归来后,债主们纷纷持券索债,姬延无力偿还,只得躲入宫后的一座高台避债。此事被后人传为“债台高筑”的典故,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象征意义的政治衰败写照。 同年,秦昭襄王派遣将军摎攻打西周国。

             面对强敌压境,姬延一度打算逃往韩国或魏国避难,但在西周公的劝说下,最终选择率领臣属与宗室归降秦国。此举标志着东周王朝的彻底终结。同年,周赧王驾崩,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在他手中走向终结,也预示着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已不可逆转。

 

【人物生平】

             姬延(公元前336年—前256年),东周第25位君主,周朝最后一位天子,谥号“赧”,意为羞愧,史称周赧王。他在位长达59年(公元前315年—前256年),是战国时期一位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他的统治不仅见证了东周王室的彻底衰落,也折射出周朝在列国纷争中逐渐走向终结的历史命运。其一生充满屈辱与无奈,最终成为时代更迭的牺牲品。

 

早年继位与王室衰微

           姬延于公元前315年继承王位,此时的周王室早已名存实亡。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与兼并,昔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王室仅能实际控制洛阳周边一小片区域,包括约30余座城池、人口不过三万,国力衰弱至极。 与此同时,秦国正迅速崛起,成为最具扩张野心的强国。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意欲彰显国威,提出要入周举鼎,以示天下归心于秦。面对这一羞辱性的挑衅,姬延虽据理力争、严词拒绝,却终究无法抵挡强秦的威压,最终被逐出王宫,被迫迁都至西周(王城),进一步丧失了政治尊严与自主权。

 

联合诸侯抗秦的失败

          面对秦国日益加剧的威胁,姬延并未完全放弃身为天子的责任。他试图通过联合诸侯来遏制秦国的扩张势头,曾号召楚、燕等六国共同伐秦,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抱负与外交努力。 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想象。由于王室财政枯竭,姬延竟无力筹措军费,只能向民间富商借贷,并承诺以战利品偿还。最终,他勉强凑集了5000名士兵。公元前256年,联军在伊阙(今洛阳南)集结,然而响应者寥寥,仅有楚、燕两国出兵,其余诸侯皆无视号令。秦军未战而退,看似胜利,实则暴露了联军的脆弱与涣散。 更尴尬的是,随着军事行动的失败,姬延的借贷计划也宣告破产。债主纷纷围宫索债,他无处可去,只能躲入宫中高台避债,“债台高筑”这一成语由此而来,成为其统治无能与王室窘境的生动写照。

 

周朝灭亡与个人结局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发动对西周的进攻,彻底终结了周王室最后的象征性统治。姬延被迫投降,标志着东周政权的正式灭亡。周朝自武王建国以来,绵延八百余年,至此宣告终结。 姬延去世后,被草草安葬于洛阳附近,其陵墓并无确切记载,后世多以其谥号“赧”称之,即“赧王”,带有讽刺意味,暗指其统治期间的屈辱与失败。

 

历史评价与意义

            周赧王的一生,是周王室在战国末期彻底边缘化的缩影。他虽试图维护天子尊严,努力在列强之间寻求生存空间,但终究无力回天。从“贷款打仗”到“债台高筑”,这些荒诞事件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整个周王朝走向终结的写照。 他的统治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在诸侯争霸、强者为尊的历史背景下,周王室已无法再以礼乐制度维系统治秩序,最终被新兴的强权所取代。周赧王的存在,成为战国历史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节点,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体制的深刻转型。

 

【为政举措】

【一】政治

       姬延的举措显示出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尽管他仍试图以周天子的身份号召诸侯、维持礼制秩序,但多数诸侯已不再听命于王室。他试图通过象征性的政治行为来维系中央权威,却难掩实际权力的丧失。在外交压力下,秦武王曾以举鼎为名意图羞辱周室,姬延被迫迁都至西周(王城),此举不仅未能缓解危机,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实际控制力。

       王室的控制范围已大幅缩减,实际控制区域仅剩三十余座城池,人口大约三万,远非昔日“天下共主”的气象。军事力量也极为薄弱,难以自保,更无以御敌。加之周王室内部矛盾重重,原本有限的领地又分裂为东周国与西周国,政令不一,进一步削弱了整体实力。 在诸侯国的强势压迫下,周王室处境艰难。秦国、楚国、赵国等大国频繁以各种借口向王室索取土地、财物和兵役支持,周王室几乎沦为诸侯的“提款机”,无力抗衡。

 

【二】外交

          由于国家财政极度匮乏,姬延甚至向富商借贷以筹集军费,承诺战后以战利品偿还债务。然而,联军最终战败,导致债务无法偿还,他也因此“债台高筑”,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负债天子”。

         周赧王也曾尝试采取外交手段挽救颓势。他曾试图联合楚国以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然而由于王室威信扫地,其他诸侯国对此反应冷淡,响应者寥寥。最终,这一策略未能奏效,反而因战争开支庞大而使王室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留下了“债台高筑”的历史典故。 此外,尽管周赧王仍以周天子之名试图号令诸侯,但其实际影响力早已名存实亡。诸侯各自为政,不再听命于王室,周天子的权威彻底沦为象征意义,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彻底终结。

 

 

【三】经济

         姬延的统治陷入严重困境。由于抗秦战争失败,国家财政彻底崩溃。借贷而来的军费无法偿还,富商围宫索债,姬延被迫躲入高台以避债,这一幕成为历史上极具讽刺意味的政治悲剧,也使他被后世称为“最穷天子”。

       1、财政全面崩溃 王室领地大幅萎缩,仅保有洛邑周边的30至40座城池,实际控制人口不足三万,昔日“天下共主”的地位早已名存实亡,王室的经济基础严重削弱,难以支撑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在此背景下,周赧王为联合六国共同抵御强秦,曾向洛阳的商贾借贷以筹集军费。然而,联军最终战败,债务无法偿还,导致“债台高筑”的局面。为躲避债主,周赧王甚至不得不躲入高台之上,由此形成了“债台高筑”这一典故,也成为王室财政困境的生动写照。

         2、经济资源遭受严重掠夺 诸侯国在名义上“尊王”的背后,实则对王室资源进行大肆压榨。楚国以维护王室为名,频繁索取物资;魏国则威胁拆除王宫建筑以获取铜材;而秦国更是在王畿驻军,直接掠夺粮仓储备,进一步加剧了王室的经济危机。 与此同时,王室内部也陷入分裂。西周国与东周国分立后,韩国趁机要求借粮十万石,承诺归还十五万石,赵国也提出类似苛刻条件,使得王室雪上加霜,陷入更深的经济困境。

       3、应对措施与象征性衰落 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周赧王曾尝试进行债务重组,提出减免75%债务后偿还剩余25%的方案,这一举措被后世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债务重组实践,反映出王室试图通过制度性手段缓解财政压力的努力。 然而,这些努力并未扭转局势。象征王权的九鼎成为诸侯觊觎的对象,秦武王举鼎而亡的事件后,周王室甚至被迫以腊肉赔礼,显示出其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彻底沦丧。 周赧王时期的经济状况,是周王室走向衰亡的重要缩影,也揭示了一个时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

 

【四】文化

        1、文化符号的异化与权威的衰落 作为象征王权至上的核心礼器,九鼎原本是天子权威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天下共主”的正统地位。然而,在秦武王举鼎而亡的历史事件之后,九鼎不仅未能重振王室威严,反而成为诸侯争霸中的政治笑谈,昭示着周礼制度的彻底崩塌。周王室已无力维护其神圣象征,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随之瓦解。 与此同时,周赧王因财政拮据而“债台高筑”的典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信用危机案例之一。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东周王室的经济困境,更催生了“周王赊账”等民间俗语,成为后世讽刺失信与衰败的象征。债务文化的形成,标志着王室权威从政治、军事到经济层面的全面衰退。

       2、文化传承的断裂与礼制的消亡 随着西周国的灭亡,原本属于王室专属的“守藏室”典籍四散流落,学术中心逐渐由王室下移至诸侯各国,老子西出函谷关正是这一文化转移的标志性事件。这一过程宣告了王室文化垄断的终结,也预示着百家争鸣时代的到来。 而在公元前256年,秦军攻破王城之际,周王室祖庙的祭祀被迫中断,礼乐制度的最后一道屏障随之崩塌。祭祀体系的瓦解不仅意味着宗庙制度的终结,更象征着维系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的周礼传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3、文化记忆的重塑与历史评价的定型 “赧”这一谥号意为“羞愧”,是对周赧王亡国之责的道德审判,也成为儒家“失德亡国”理念的典型例证。后世通过谥号制度对其历史角色进行了文化意义上的定性,使其成为君德缺失与王朝覆灭之间的象征性连接。 自《史记》以降,至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周赧王“债台天子”的形象不断被艺术加工与再创造,逐渐形成“末代君主必败亡”的文学叙事模式。这种意象的固化,不仅塑造了后人对周赧王的认知,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亡国之君的集体记忆。 

 

【五】赧王迁都

           1.在周赧王执政时期,周王室已处于极度衰微的状态,原本统一的王权早已名存实亡。此时,王室内部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权——“东周国”与“西周国”。东周国以巩邑为都,西周国则以王城(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政治中心,二者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导致王室力量进一步削弱,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意志。 与此同时,外部压力日益加剧,尤其是秦国的崛起对周王室构成了严重威胁。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即位,意在彰显秦国国威,曾表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甚至意图“举鼎示威”。在这样的政治与军事背景下,秦国右丞相樗里疾采取强硬手段,将周赧王从东周成周(洛阳)驱逐,迫使其迁往西周王城。

        2. 此次迁都发生于约公元前307年,正值秦武王在位时期。周赧王被迫离开原本所在的东周成周,迁都至西周王城。这一举动并非出于王室自主选择,而是在秦国强大军事压力下被迫进行的政治转移。 迁都之后,周赧王不仅失去了对东周国的实际控制权,更彻底丧失了作为天下共主的政治象征意义。他仅能在西周国的庇护下勉强维持王室残存的统治,形同流亡,王权名存实亡,周王朝的统治已进入苟延残喘的阶段。

           3. 此次迁都标志着东周王室彻底走向衰败,周天子的权威被进一步削弱,中央王权的影响力几乎完全丧失。东周自此分裂为东西两部的局面被正式固化,周赧王虽名义上仍为天子,实则已沦为地方政权的附庸。 迁都也加速了东周王朝的终结进程。在失去政治中心和象征意义之后,周王室再无力抵抗外部势力的侵袭。最终,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攻灭西周国,周赧王病逝,东周王朝正式灭亡。此事件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帝国奠定了基础。

 

【六】军事

       在军事方面,姬延展现出一定的抗争意识。面对秦国日益扩张的威胁,他积极尝试联合楚、燕等诸侯国共同抵御秦军入侵。他发布诏令号召各诸侯响应,虽最终仅有楚、燕两国出兵支持,显示出诸侯对周天子权威的漠视,但此举仍体现出他维护国家存续的努力。

    兵力对比:周军约5000人    秦军常备军约20余万。

        1、军事力量的全面衰退: 周王室的军事实力在姬延统治时期已大不如前,兵力极度匮乏,全国仅能动员约五千人的军队,且军费捉襟见肘,不得不向商贾借贷以维持基本的军事运作。此时的周王室仅控制西周国的三十六座城邑,人口也不过三万,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政权应有的军事基础。此外,战略防御体系亦严重削弱,像伊阙这样的天然屏障虽被用作抗秦前线,但由于诸侯援军迟迟未至,导致整个防御体系迅速瓦解。

        2、失败的军事行动: 姬延曾试图通过合纵策略联合六国共同抗秦,于公元前256年发起攻秦行动,但最终仅有楚国与燕国派兵支援,其余诸侯按兵不动,联军在函谷关前溃败而归。此次军事行动不仅未能遏制秦国扩张,反而加剧了周王室的财政危机,留下“债台高筑”的典故。而在面对秦武王举鼎挑衅时,周王室虽有严词拒绝,却无实际力量阻止,反遭驱逐,凸显其军事威慑力的彻底丧失。

         3、对外军事依赖与屈辱处境 随着王权衰落,周王室已无独立军事能力可言。迁都至西周国后,其防御完全依赖西周公国的军队,而当秦军压境时,西周公国却迅速投降,毫无抵抗。此外,韩国以“借粮”为名索取军需,魏国甚至威胁拆除周王宫殿以获取铜料铸造兵器,反映出诸侯对周王室的军事勒索与轻视。

         1、深远的历史影响 周赧王时期的一系列军事失败,加速了周王室的最终灭亡。公元前256年,秦国攻灭西周国,象征王权正统的九鼎被迁往咸阳,标志着周朝军事体系的彻底瓦解。周王室自此名存实亡,仅剩残余势力苟延残喘至公元前249年,最终被秦国彻底吞并。而“债台高筑”这一成语,也成为周赧王时期军事与财政困境的生动写照,流传后世,警示后人。

 

【周末往事】

 

1.韩索粮草(献高都)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当时,周赧王被称为“成君”。楚国军队包围了韩国的雍氏城,韩国因战事紧急,向东周索要兵器和粮草支援。东周君主姬班对此感到非常忧虑,于是召见谋士苏代,将此事如实相告。 苏代听完后,胸有成竹地说:“您何必为此事担忧呢?我有办法让韩国不再向东周索要兵器和粮草,同时还能让您获得高都之地。”东周君听后大喜,说道:“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一点,我愿意将国家大政交由你来处理。” 于是,苏代前往韩国,拜见韩相国公仲侈。他对公仲侈说:“楚国军队围攻雍氏,原本计划三个月内攻下,如今已经五个月仍未攻克,可见楚军已显疲态。现在您向东周索要兵器粮草,实际上是在向楚国表明自己也已经力不从心。”公仲侈听后点头称是,但又说:“你说得有理,可是使者已经出发了,如何是好?” 苏代接着建议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公仲侈起初大怒,说:“我不再向东周索要军需物资已经够宽容了,怎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他们?”苏代耐心解释道:“如果将高都赠予东周,东周自然会感激韩国,转而站在我们这一边。这样一来,秦国一定会对东周心生不满,甚至断绝与东周的外交往来。您用一个偏远的小城换取了一个真心归附的盟友,何乐而不为呢?” 公仲侈听后豁然开朗,欣然接受建议,最终将高都赠予东周。此事不仅化解了东周的危机,也让东周与韩国的关系更加紧密,成为战国时期外交博弈中的经典案例。

 

2.秦齐称帝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秦国在秦昭王时期逐渐展现出更为宏大的政治抱负。秦昭王不再满足于“王”的称号,意图通过称帝彰显秦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向天下表明取代周室、一统天下的决心。公元前288年十月,秦昭王与齐湣王相约共同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意图东西并立,共掌天下格局。 然而,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诸侯国的警觉与不安。纵横家苏秦适时劝说齐湣王,指出称帝之举将使齐国成为众矢之的。在权衡利弊之后,齐湣王于同年十二月率先取消帝号,此举也迫使秦昭王不得不随之取消帝号。

        秦齐称帝虽短暂,却充分暴露了两国意图吞并他国、瓜分天下的野心,令韩、赵、魏、楚、燕五国深感危机四伏,惶恐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国联合攻秦的局面随之形成。然而,由于各国各怀心思,战略目标难以统一,导致联军行动缺乏协调,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攻势无疾而终。 公元前284年,局势再度逆转。在秦国的主导下,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再度联合攻齐。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军,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陷齐国都城临淄,并接连占领齐国七十余城。齐国仅剩莒与即墨两城仍在坚守,齐湣王逃亡至莒地避难。 五年之后,齐国名将田单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火牛阵奇袭燕军,成功击退敌军,收复被占领的失地,恢复了齐国的疆域。然而,这场浩劫对齐国造成了深远的打击,国力严重衰退,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日益强盛的秦国抗衡,逐渐退出了争霸天下的舞台。

 

3.楚欲伐西周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的宜阳,楚国则派兵前去救援。此时,楚国误以为西周站在秦国一边,便计划顺道讨伐西周。楚国大夫苏代则为西周游说楚怀王,劝谏道:“大王怎能断定西周一定站在秦国一边?那些说西周更偏向秦国的人,往往别有用心,他们正是想让西周倒向秦国,才故意散布‘周秦’并称的说法。” 苏代进一步分析道:“如果西周觉得自己无法摆脱秦国的影响,就真的会投向秦国,成为其附庸。而如果楚国此时善待西周,无论其是否为秦国出力,都给予礼遇,那么西周便会与秦国疏远。一旦西周与秦国断绝关系,自然会归附楚国的郢都。”楚怀王深以为然,遂采纳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博弈,也反映出周王室在列国争雄中的艰难处境。楚国在这一过程中,凭借谋臣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策略,避免了一场可能引发更大冲突的战争,也为楚国在诸侯争霸中赢得了更多的政治主动权。

 

4.智退秦兵

        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秦国在名将白起的率领下连战连捷,先后攻破韩国、魏国,击败魏国大将师武,并向北夺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两座重要城邑,声势浩大,震动中原。此时,秦国又调兵遣将,准备出伊阙塞攻打梁国,形势危急,直接威胁到西周的安全。 周朝大夫苏厉深感忧虑,向周赧王进言道:“白起此人用兵如神,屡建奇功,又有天命相助,所向披靡。如今他再次率军出征,若梁国失守,西周将岌岌可危。大王不如派人前去劝说白起退兵,或许可暂缓危机。” 他建议道:“您可以派人前去对白起讲述楚国神箭手养由基的故事。养由基年少成名,百发百中,自负其能。但有智者劝他说:‘您的箭术固然高超,但若一朝失手,之前的英名都将尽毁。’白起如今已立下赫赫战功,攻克韩国、魏国,击败师武,夺取赵国北方重镇,威名远播,功勋卓著。若再出兵伊阙,远征梁国,倘若一战失利,恐将前功尽弃。” “因此,您可以委婉劝他说:‘您如今功业已盛,正应养精蓄锐,保全威名。不如称病不出,暂避锋芒,以待良机。’如此既可保全白起的声望,也可使周室暂时免于战祸。” 此计虽未必能彻底化解危机,却为周王室争取了思考与应对的时间,也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以智慧应对强权的典型策略。

 

5.借兵筑城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大举进攻魏国,攻破了魏国的华阳城,震动中原。此时,东周局势亦岌岌可危,朝野上下忧心忡忡。东周大夫马犯挺身而出,向东周君进言:“请允许我前往梁国,说服其为东周筑城,以保社稷安宁。”随后,他便启程前往梁国,拜见梁王嬴甚。 马犯对梁王说:“如今周王身患重病,倘若他不幸驾崩,我也将难以自保。我愿将九鼎献于大王,希望您能在关键时刻助我一臂之力。”梁王听后欣然应允,并派遣一批士兵随马犯前往东周,名义上是前去保卫周室。 然而,马犯并未止步于此。他随后又前往秦国,拜见秦昭襄王,说道:“梁国并非真正要保卫东周,而是借机图谋不轨,意图趁乱进攻周地。大王不妨派兵前往边境观察动静。”秦王信以为真,果然调动军队前往边境。 得知秦军出动后,马犯再次返回梁国,对梁王解释道:“目前周王病情已好转,九鼎之事暂时未能实现,还请大王宽限时日。然而,如今您已出兵东周,诸侯纷纷起疑,认为您有意图周之意,这将对您的声誉和未来谋划造成不利影响。不如顺势而为,让这些士兵协助东周修筑城墙,以此消除诸侯的猜疑,既可彰显您的仁义,又能稳固周室,岂不两全其美?” 梁王深以为然,遂下令士兵转而为东周筑城。此举不仅化解了诸侯的疑虑,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东周的防御力量,为当时动荡的局势带来了一丝安定。马犯凭借智慧与谋略,巧妙周旋于列国之间,最终实现了“借兵筑城”的目标,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智谋佳话。

 

6.巴结秦国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国的说客周冣向周赧王进言:“您不如称赞秦昭襄王的孝道,并顺势将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供养之地。这样一来,秦昭襄王必定会非常高兴,您与秦国之间的关系也将因此变得更加密切。如果关系融洽,西周国君一定会认为这是您的功劳;而即使关系未如预期般顺利,那些劝说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也不会因此受到责罚。” 后来,当秦昭襄王计划攻打西周国时,周冣果然劝谏道:“如果从大王您的利益出发考虑,我认为不应该攻打西周。攻打西周虽然实际利益不大,却会让您的名声受到负面影响,使天下诸侯对秦国心生畏惧。正因为畏惧秦国,他们很可能会向东与齐国联合,形成对抗秦国的力量。如果您的军队因攻打西周而疲惫不堪,同时又促使诸侯团结一致,那么秦国便难以实现称王天下的目标。天下诸侯正希望秦国陷入疲惫,所以才会鼓励您去攻打西周。倘若秦国与诸侯都陷入疲惫,那么您的政令也就难以通行于天下。”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三国联合起来与秦国对抗。西周公派遣相国御展前往秦国。由于担心受到秦国轻视,御展中途折返。有人劝告御展说:“目前尚无法判断秦国是轻视还是重视您。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国急于了解韩、赵、魏三国的动向。您不如立即前往拜见秦王,表明自己愿意为秦国打探东方三国的局势变化。这样,秦昭襄王必定会重视您。如果秦王重视您,就表明秦国信任西周,西周也因此获得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方面,周冣早已与齐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样一来,西周便能始终保持与强国的良好交往。” 正如所料,秦昭襄王果然对西周产生了信任,并转而发兵攻打韩、赵、魏三国,成功化解了当时的危机局势。西周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在强国博弈中巧妙周旋,保全了自身的地位与利益。

 

7.联合抗秦.秦灭西周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赧王参与合纵攻秦失败后,秦军直接攻灭西周。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占韩国的阳城与负黍两地,声势浩大,震动中原。西周国因惧怕秦国的强势扩张,遂背弃与秦的盟约,转而与东方诸侯联合,意图共同对抗秦国。西周联合诸侯,率领各地精锐之师,出伊阙塞攻打秦国,成功切断了秦国与阳城之间的交通要道,使秦军无法顺利往来补给,局势一度紧张。 秦昭襄王对此极为震怒,下令派遣大将军摎率军讨伐西周。面对秦军的强势反击,西周君无力抵抗,只得亲自前往秦国谢罪,向秦昭襄王叩首请罪,并献上西周所辖的全部三十六座城邑及三万人口,以示臣服。秦王为示惩戒,命人将西周君绑缚于柱上,押解于街市之中示众,并将其贬为庶人,以儆效尤。 最终,秦国释放西周君返回其地,但西周国势自此一蹶不振,彻底失去独立地位,成为秦国掌控下的附庸。此事件标志着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进一步彰显了秦王的威严与铁腕政策。

 

8.周朝灭亡

       周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在忧愤中去世,此时的周王室早已名存实亡,国家大权由西周公与东周公共同掌控。西周公据守洛阳,东周公则占据巩邑,形成了两个实际上独立的政治实体。 不久之后,西周文公姬咎去世,西周国内局势更加动荡,百姓纷纷向东迁徙,寻求安稳。秦国趁势而入,轻松占领洛阳,并将象征王权的九鼎及其他珍贵宝物尽数收归。秦国并未重新册立新的周王,西周公国自此灭亡,延续八百多年的周王朝也正式宣告终结。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继而派吕不韦率军灭掉东周国,至此,东、西两周全部归于秦国版图,周王朝的宗庙祭祀彻底断绝,昔日的礼乐文明也随之走入历史。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宣告了周朝的终结,也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秦帝国铺平了道路。

 

【结局】

           在公元前256年,秦军攻灭西周,姬延被迫投降,标志着东周王朝的正式终结。他的谥号“赧”意为羞愧,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其统治时期的屈辱与无奈。

     姬延的为政举措多为被动应对时局之举,其核心矛盾在于周王室已丧失实际权力,却仍试图以名义上的天子身份干预诸侯争霸。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不仅未能挽救国家于危亡,反而加速了东周的灭亡。尽管如此,姬延的历史形象仍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反思,成为研究东周晚期政治格局的重要案例。


【史料记载】

         《周本纪》中,司马迁详细记述了周赧王在位期间周王室日益衰落的局势,包括他试图联合诸侯共同伐秦却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此外,书中还记载了周赧王因筹措军费而四处借贷,最终债台高筑、狼狈不堪的情景,成为后世“债台高筑”典故的来源。这些记载为研究周赧王及其时代背景提供了核心依据。

         《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也对周赧王有所记述,尤其在其晚年历史中,强调了他因抗秦失败而导致的财政困境,并再次提及“债台高筑”的典故。同时,《资治通鉴》完整记录了东周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从宏观历史视角出发,对周赧王所处的政治局势进行了分析,为后人理解东周终结提供了重要参考。

         先秦诸子文献 一些战国时期的文献,如《战国策》等,虽未以周赧王为主角,但在叙述诸侯争霸与政治谋略时,偶尔提及与周赧王相关的历史片段。这些记载多为片段式描述,内容较为零散,部分甚至带有传说色彩,因此在使用时需结合正史进行辨析与考证。

        后世笔记与地方志 如《洛阳县志》等地方志中,可能载有与周赧王相关的陵墓信息或遗迹记载,反映了后人对其历史地位的关注与纪念。然而,这些资料多为后世追记,其历史真实性尚需结合考古发现与正史记载进一步验证。 

 

【家庭成员】

祖父:周显王姬扁 ,东周第二十三任君主

父亲:周慎靓王姬定 ,东周第二十四任君主


【姬延 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二十一世】季历,【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东周第一任君主

【三十五世】姬洩,【三十六世】姬林,【三十七世】姬佗,【三十八世】姬胡齐,【三十九世】姬阆,【四十世】姬郑,【四十一世】姬壬臣,【四十二世】姬瑜 ,【四十三世】姬夷,【四十四世】姬泄心

【四十五世】姬贵,【四十六世】姬匄,【四十七世】姬仁,【四十八世】姬介

【四十九世】姬嵬,【五十世】姬午

【五十一世】姬骄,【五十二世】姬扁 

【五十三世】姬定(生一子,姬延

 

【五十四世】姬延 

 

      1.公元前256年,降秦,国亡,九鼎与珍宝被夺‌,秦国接管象征王权的九鼎及其他王室珍宝,迁至咸阳‌,完成对周朝法统的剥夺。

        2.降秦后寓居西周国王城,同年(前256年)在秦军监视下病逝‌,《史记》简记为"周君、王赧卒",暗示周祀断绝‌。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五十九年,秦昭襄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3.祭祀从此断绝。

    4‌."灭国不绝祀"的假象‌:秦国允许东周君保留祭祀职能(至前249年才灭东周国),但周赧王死后未立新君,实际已宣告周朝终结‌。

      5.事件标志着持续800余年的周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为秦统一天下扫除了法理障碍‌。

 

寻祖觅宗

 
【其他阅读】
===========

姬延(jī yán‌)~东周第二十五任君主(公元前315年—公元前256年在位)周朝最后一位君主

2025年8月19日 11:25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东周    姬延(jī yán‌)~东周第二十五任君主(公元前315年—公元前256年在位)周朝最后一位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