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贵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贵
别名:周景王
谥号:景
都城:雒邑(今河南洛阳)
主要成就:铸造大钱(高面值货币)
在位:公元前545年—前520年
生卒:(?—公元前520年)
出生地:雒邑
逝世地:雒邑
陵墓:翟泉(今河南洛阳)


纪念地:

1.景王陵‌(位于洛阳市孙旗屯土桥沟村周山
2.翟泉(今洛阳旧城东)
3.东周王城遗址(洛阳)


前任:周灵王姬泄心, 东周第十一任国王
继任:周悼王姬猛‌, 东周第十三任国王


【个人简介】

        周景王姬贵(?—公元前520年),东周第十二位君主,在位时间自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20年。他是周灵王之子,姬姓,名贵。在其统治期间,周王室进一步衰落,诸侯势力日益强大,景王的治国历程成为东周王权由盛转衰的重要缩影。

         据《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当时王室财政拮据,国用匮乏,以至于宫廷日常所用的器皿都不得不向各诸侯国乞求。这种经济上的困顿,反映出周王室权威的严重削弱。在景王执政后期,甚至在接待晋国使臣时,也因器物不足而引发外交尴尬。 公元前520年,景王设宴款待晋国使者籍谈。席间,籍谈直言周王室无礼器可陈,更以“数典忘祖”回应景王质问,公然讽刺周天子,此事深刻揭示了周天子权威的彻底瓦解。 外交失势 面对诸侯国的轻慢,景王无力应对。例如,晋国以“戎狄所急”为由,拒绝向周室进献礼器,景王仅能口头训诫,无法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制裁或施压手段。这种局面正是春秋晚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真实写照,标志着周天子已难以维持其传统政治地位。

         周景王在位期间,王位继承问题尤为复杂。原立太子姬寿早逝后,景王改立其嫡子王子猛为储君,却对庶长子王子朝格外宠爱。这种立储上的犹豫不决,埋下了王室内斗的隐患。 景王临终前有意改立王子朝为太子,但尚未正式更替便猝然去世。此举直接引发了“王子朝之乱”,导致王子猛与王子朝两派势力激烈冲突,王室陷入严重分裂。 历史影响 周景王的统治时期,标志着周天子由“天下共主”的象征性地位进一步沦落为名义上的领袖。王室权威的削弱、诸侯势力的崛起,以及内部继承的混乱,都在其任内集中体现。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为后来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局面埋下了深远伏笔,成为东周历史由春秋向战国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人物生平】

          周景王姬贵(?—前520年)是东周第十二位君主,其25年执政生涯(前544—前520年)集中体现了周王室权威的崩塌与内部矛盾的激化。

 

一、财政困境与尊严失落

         在周景王执政时期,周王室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国家年收入甚至不足诸侯国一个城邑的贡赋,朝廷不得不依赖诸侯的献纳来维持日常运转。公元前520年,景王设宴款待晋国卿士荀跞,席间命人取出鲁国赠送的青铜酒壶作为展示。壶身铭文“周王赐鲁”四字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刺目。景王借此机会面露不满,指着酒壶质问荀跞:“各国诸侯皆有献礼,为何唯独晋国至今未有表示?”晋国使者籍谈委婉回应,称“晋国受封之时未曾获赐礼器”,因而不便献礼。然而,这一回答却被景王讥讽为“数典而忘其祖”,成为后世流传千古的成语,也深刻揭示了当时周王室地位的急剧衰落——昔日高高在上的礼器赐予者,如今却沦为向诸侯索取贡品的尴尬角色。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周景王于公元前524年推行币制改革,铸造大额货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金属货币铸造实践,显示出王室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重振权威的努力。然而,在诸侯割据、中央集权逐渐式微的历史背景下,这次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周王室的衰败趋势。尽管景王意图通过掌控货币发行来恢复王室的财政与政治影响力,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洪流中,王权的辉煌已难以重现。

 

二、储位之争与乱局酝酿

       在继承人问题上,周景王也未能妥善处理。太子姬寿早年去世后,景王有意立庶长子王子朝为嗣,然而此举遭到辅政大臣刘蚠等人的强烈反对。宾起(宾孟)则以"鸡自食其尾"为喻,劝说景王打破嫡庶之别,进一步激化了朝中矛盾。 景王虽未最终决断,但其倾向已引发朝局动荡。公元前520年春季,景王计划借狩猎之机铲除反对势力,然而事态突变,他在荣锜氏之地突发心脏病猝然去世。他的去世迅速引发王位之争,葬礼期间,王子朝与王子猛两派爆发武装冲突,史称"王子朝之乱"。这场持续长达二十年的内乱,标志着周王室内部彻底分裂,权威尽失。

 

三、历史评价

      周景王在位期间,正值东周王室权威日益衰落的关键阶段。他虽有心维系王室尊严与秩序,却无力应对日益严峻的政治与财政危机。外交上无法恢复天子威信,内政上又因继承问题处理失当,导致王室陷入长期动荡。其统治不仅未能扭转王室衰微之势,反而加速了中央权威的瓦解,成为周王室由衰而乱的重要转折点。

 


【为政举措】

一、经济改革

       铸大钱的失败尝试 :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周景王于公元前524年推行“铸大钱”政策,希望通过发行面值更高的货币来缓解王室财政压力。然而,这一举措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新铸大钱缺乏相应的经济支撑,市场流通混乱,物价飞涨,民生进一步恶化,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王室财政的窘迫也暴露无遗。据史书记载,宫廷日常所需器皿竟需向诸侯乞讨,显示出周天子昔日的尊贵已不复存在。晋国使者籍谈曾拒绝向周王室进贡,被讥讽为“数典忘祖”,此事不仅反映出诸侯对周天子的轻视,更折射出王室权威的彻底衰微。

 

二、文化举措

      礼乐制度的象征性维系: 在政治与经济难以恢复昔日辉煌的背景下,周景王试图通过文化手段重塑王权象征。他曾计划铸造巨型礼器——大钟,以彰显周天子的礼乐制度与王权正统。然而,这一计划因王室内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争斗而最终搁置,反映出王室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合力。

 

三、外交困境

        诸侯争霸下的被动局面 :周景王在位期间,诸侯争霸愈演愈烈,王室在国际事务中逐渐边缘化。虽然“弭兵之会”曾一度带来短暂和平,但这一局面并未转化为周王室复兴的契机,反而使诸侯国得以休养生息,进一步巩固自身势力。而周天子在外交上的影响力则日益减弱,逐渐沦为诸侯争霸的旁观者。

 

四、政治遗产

        衰亡前的挣扎 :周景王的执政可以被视为周王室衰亡前的一次挣扎与尝试。他试图通过经济改革和文化象征来重振王室权威,但受限于内部分裂与外部诸侯的漠视,最终未能实现目标。其去世后不久,便爆发了“王子朝之乱”,进一步加剧了王室的动荡与衰败。 

 

【史料记载】

        《左传》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对周景王时期的政治事件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数典忘祖”这一典故的由来,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朝堂之上的礼仪与言辞交锋。《左传》还详细记载了“单穆公谏铸大钱”一事,展现了周景王在推行货币政策时所面临的内部争议与政治考量。

         《史记·周本纪第四》则系统地记载了周景王的世系传承,以及他在位期间发生的重大政治变故,尤其是“王子朝叛乱”的全过程。司马迁以严谨的笔法描绘了这场内乱的起因、发展与结局,为后人了解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语》等其他先秦史书也对周景王时期的若干事件有所提及,虽然记载较为零散,但与《左传》《史记》互为补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

 

【家庭成员】

祖父:周简王姬夷 东周第十任国王

父亲:周灵王姬泄心, 东周第十一任国王
儿子:姬猛,东周第十三任君主

 

【姬泄心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

【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

【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

【二十一世】季历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

【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

【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

【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东周第一任君主

【三十五世】姬洩,【三十六世】姬林,【三十七世】姬佗,【三十八世】姬胡齐

【三十九世】姬阆,【四十世】姬郑,【四十一世】姬壬臣

【四十二世】姬瑜 ,【四十三世】姬夷

【四十四世】姬泄心(儿子,王子猛,共五子

 

【四十五世】姬贵

【其他阅读】
===========

姬贵 (jī guì‌) 东周第十二任君主

2025年8月16日 18:04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东周    姬贵 (jī guì‌) 东周第十二任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