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阆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阆
别名:周惠王
谥号:惠
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主要成就:平定“子颓之乱”
在位:公元前 676年~652年
生:生于前701年—前700年之间
卒:
1.《史记》记载其“在位二十五年”(前676年—前652年)
2.《左传》则明确记载其死于鲁僖公七年(前653年)冬
出生地:雒邑
逝世地:可能相关
1.洛阳王城(今河南洛阳)
2.流亡关联地(河南温县/禹州)
陵墓:洛阳王城陵区(推测)
纪念地:可能相关
1.洛阳东周王城遗址
2.河南温县
3.河南荥阳虎牢关
前任:周僖王姬胡齐,东周第四任国王
继任:姬郑 ,东周第六任国王
【个人简介】
姬阆(?—公元前653年或前652年),即周惠王,是东周时期第五位君王,周釐王之子。他在位期间,正值春秋初期,诸侯势力逐渐崛起,王室权威日渐衰微,周王朝的统治面临诸多挑战。 周惠王元年(公元前676年),姬阆继位。他继位后不久,便将原本属于卫国的一处园圃据为己有,用以饲养野兽,此举引起卫国百姓的强烈不满,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次年(公元前675年),国内发生重大变乱,五大夫联合起兵作乱,拥立王子颓为新君,惠王被迫逃离王都,避难于温地(今河南温县南部),史称“子颓之乱”。同年,郑厉公在栎地(今河南禹州市)收容姬阆,并于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联合虢国共同出兵,成功平定叛乱,姬阆得以复位。 惠王复位后,为表彰郑国的辅佐之功,将虎牢(今河南荥阳氾水镇)以东的土地赐予郑国,同时虢国也获得了相应的封赏。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巩固了惠王的统治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周惠王晚年因宠爱惠后,欲废太子郑,改立庶子王子带。彼时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于前655年召集首止之盟,率诸侯力挺太子郑,迫使惠王妥协。这一事件折射出周王室对诸侯霸权的依赖,亦为日后“子带之乱”埋下伏笔。为此,他曾与郑国和晋国密谋,希望借助诸侯之力达成目的。然而此时正值齐桓公称霸天下,齐国联合诸侯举行会盟,明确支持原太子郑继位,使姬阆未能如愿。
《左传》记载其卒年存在前653/652年(两种说法)冬天去世。《逸周书》载“柔质慈民曰惠”,然惠王强占臣属田圃、激化矛盾的行为,与其谥号形成鲜明反差。后世学者认为,此谥或是继位者周襄王为维护王室体面所定。姬阆去世后,太子郑顺利继位,是为周襄王。
【人物生平】
( 前676即位 → 前675子颓之乱 → 前673复位 → 前655首止之盟 → 前653去世 )
继承王位
周惠王,名姬阆,是周釐王姬胡齐之子。周釐王五年(鲁庄公十七年,公元前677年),周釐王驾崩,姬阆继承王位,史称周惠王。 周惠王元年(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春天,虢公与晋献公一同前往王都朝觐新即位的周惠王。为示恩宠,周惠王设宴款待,以甜酒相敬,并允许他们向自己敬酒,此举动已不合礼制。此外,他还赐予二人玉五对、马四匹。按照周礼,天子对诸侯的策命、封爵各有等级,礼仪制度不可随意僭越,而周惠王此举显然有违礼法。同年,为迎娶陈国女子为王后,周惠王派遣虢公、晋献公、郑厉公及原庄公前往陈国,最终迎回陈女,史称“惠后”。 然而,周惠王的统治并不稳固。
平定内乱
他性格贪婪,继位后强占蔿国的菜园用以豢养野兽,又夺取边伯邻近王宫的房舍、子禽、祝跪与詹父的土地田产,并削减膳夫石速的俸禄。此举引发蔿国五大夫及石速的强烈不满。 周惠王二年(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秋天,蔿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人联合贵族苏氏,拥立王子颓,发动叛乱,进攻周惠王。初次叛乱未果,叛军逃往温地(今河南省温县西南),王子颓则在苏氏陪同下逃往卫国。当时卫惠公因怨恨周王收留其政敌公子黔牟,遂联合南燕出兵,攻入周都,驱逐周惠王,拥立王子颓为天子。 周惠王三年(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春天,郑厉公试图调和周惠王与王子颓之间的矛盾,未果后逮捕南燕国君仲父。同年夏天,郑厉公将流亡在外的周惠王迎回郑国,安置于郑国的栎地(今河南省禹州市)。秋天,周惠王随郑厉公前往邬地,进入成周,取其器物用具运回栎地,以供日常使用。 周惠王四年(鲁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春天,郑厉公与虢国国君虢叔在弭地(今河南新密境内)会盟,誓师讨伐王子颓。同年夏天,郑、虢联军攻入王城。郑厉公率军从圉门入城,虢叔则由北门进入,最终诛杀王子颓与边伯等五位大夫。事后,郑厉公与虢叔在宫门西阙设宴款待周惠王,奏乐献舞,隆重备至。周惠王因此得以复位,重新登上天子之位。此次事件史称“王子颓之乱”。为报答郑、虢两国的援助之恩,周惠王将酒泉(今陕西省东部一带)赐予虢国,将郑武公时期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以东的土地赐予郑国。此举使周王朝的疆域再度缩小。 在位期间,周惠王多次试图维护王室权威,但成效有限。
反制与失败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春天,齐桓公率军击败卫国,并假借周王之名谴责卫国,掠取财物后返回。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春天,周惠王命令虢公讨伐樊皮。四月十四日,虢公攻入樊国,俘虏樊皮并押送至都城。 周惠王二十二年(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夏天,齐桓公召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周惠王的太子姬郑在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南)会盟,公开支持太子姬郑为储君。此举令周惠王大为不满,他遂命郑文公背弃盟约,转而联络楚国,自己则派人与晋国交好,企图组建周、郑、晋、楚联盟以对抗齐国。然而,齐国抢先行动,多次出兵攻打郑国,迫使郑国倒向齐国,使周惠王的计划最终落空。
薨逝与襄王继位
周惠王二十五年(鲁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左传》记作鲁僖公七年/前653年),周惠王姬阆去世,谥号惠王("惠"为谥法"柔质慈民曰惠",反映周惠王虽有权谋(如联楚抗齐),但晚年因易储计划失败暴露王室衰微)。其子姬郑在齐桓公武力支持下继位,是为周襄王,终结了周惠王晚年欲改立王子带引发的继承危机。
【为政举措】
周惠王姬阆(?—公元前653年或前652年),为东周第五位君主,其统治时期(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2年)正处于周王室权威日益衰微、诸侯争霸日趋激烈的春秋初期。在这一关键历史阶段,周惠王的为政举措不仅反映了王室试图维持统治的努力,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央与诸侯、贵族之间的矛盾,对后世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统治政策:激化矛盾与内部动荡
(强占土地(前676)→ 贵族离心(前675春)→ 联合卫燕反攻(前675冬))
1. 强占土地,引发贵族反叛: 周惠王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王权、扩充王室资源的措施。其中最具争议的是他强行占用了卫国的园圃,将其改建为王室专属的猎场;同时,剥夺了蔿国五大夫(包括边伯、子禽、祝跪等人)的田地与俸禄。这些行为严重触犯了贵族阶层的利益,激起强烈不满,最终在公元前675年爆发了“子颓之乱”。叛乱迫使惠王流亡郑国长达三年,直至郑、虢两国出兵协助其复位。
2. 以土地换支持,削弱王室根基: 为巩固统治地位,周惠王在复位后采取了以土地赏赐诸侯换取支持的策略。他将虎牢以东的土地赐予郑国,将酒泉之地赐予虢国。此举虽在短期内稳定了王位,却导致王室直辖领地进一步缩小,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经济与政治基础,也加速了诸侯对王室土地的蚕食。
二、外交与权力博弈:从抗衡到依附
1. 对抗齐桓公霸权: 周惠王晚年曾试图废黜太子郑,改立庶子带为继承人。此举遭到齐桓公联合其他诸侯于公元前655年在“首止之盟”中施压反对,迫使惠王最终妥协。此外,他曾试图联合楚国以抗衡齐国的霸权,但未能成功,暴露出周王室在诸侯面前日益依赖、缺乏自主性的现实。
2. 借神权巩固统治: 公元前662年,惠王利用“神明降莘”的神秘事件,大肆举行祭祀活动,试图借助神权来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然而,这一举动反而被虢国利用,借机请求赐地,被史官认为是“贪婪之举”,并预言虢国将因此走向灭亡。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从“共主”到“棋子”
1. 谥号争议: 周惠王的谥号为“惠”,按《逸周书·谥法解》,“惠”意为“柔质慈民”,但其在位期间的诸多政策却与民争利,甚至引发内乱,与“惠”字的含义存在明显反差。后世学者推测,此谥号可能是继任者周襄王为维护王室形象而进行的政治粉饰。
2. 标志性历史意义: 周惠王的统治标志着周王室彻底从“天下共主”的地位滑落,沦为诸侯争霸中的被动角色。其执政期间的种种举措不仅未能挽救王室衰败,反而加速了权力向诸侯转移的进程,成为春秋时期霸权政治格局形成的重要转折点。 综上所述,周惠王的执政经历集中体现了东周初期王室权威的衰落和诸侯势力的崛起。其政策虽有维护王权之意,却因手段失当、缺乏远见而适得其反,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基础,为后来的春秋五霸争雄局面埋下了伏笔。
【史料记载】
周惠王姬阆,生平事迹在多部古代史籍中均有记载,《逸周书·谥法解》、《左传》以及《史记·周本纪第四》等。这些文献为我们了解周惠王其人及其执政时期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于周惠王的卒年,史书记载存在一定的分歧。《左传》中记载其去世时间为公元前653年冬季,而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周本纪》则记载为公元前652年。这种年代上的差异,反映了古代史书在纪年方面的不同体系与史料来源的差异,也为后世学者研究东周历史带来了一定的讨论空间。
【姬阆齐个人世系】
【二十一世】季历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
【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
【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
【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东周第一任君主
【三十七世】姬佗
【三十八世】姬胡齐(儿子,姬阆
【三十九世】姬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