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周朝帝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夏朝

姓氏:姒,夏后氏,名‌文命‌(一说字“高密”)‌

本名:禹
别 名:大禹、夏禹、帝禹、神禹、夏后禹、文命

国号:“夏”‌

建都:阳城(或平阳)

在位:约在公元前2070余年—公元前2061余年之间‌

主要成就:王朝奠基‌,治水
陵墓‌:禹陵(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现存禹陵、禹庙等祭祀遗址‌)

前任:

继任:


 

【个人简介】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被尊为夏朝的开国君王,亦是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

        他以卓越的功绩和高尚的德行,被后世尊称为“大禹”、“帝禹”或“神禹”。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其父为鲧,母亲为有莘氏之女修己,有莘氏的故地即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莘冢集一带。禹出身名门,承袭家族之志,肩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据传,当时天下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禹继承其父鲧的治水遗志,但改变了“堵”的策略,转而采用“疏”的方法,带领民众开山导河,疏通水道,历经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成功治理了洪水,使天下安定,万民归心。 因其治水之功,禹被帝舜选为继承人,接受禅让,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在诸侯的拥戴之下,禹正式即位,定都于阳城,也有说法认为其都城为平阳(或在安邑、晋阳等地),国号为“夏”。他分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国,舜之子商均于虞国,展现了其宽厚仁德与政治智慧。 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君主,禹不仅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基础,也开创了“家天下”的世袭制度。

           他被后人誉为上古时代与伏羲、黄帝齐名的贤圣帝王,其治国理念与治水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禹最为人称颂的成就,除了治理洪水之外,还包括划分九州、制定贡赋制度、推动社会秩序的建立,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后世尊称他为“大禹”,并广为传颂。 禹去世后,葬于会稽山,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

               至今,当地仍保存有禹庙、禹陵、禹祠等纪念建筑,成为后人缅怀这位伟大先贤的重要场所。自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多亲临禹陵祭祀,以示对大禹功绩的敬仰与传承。 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开创的一生。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意志,改变了自然环境,也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早期格局,其精神与影响,历久弥新,永载史册。

《史记》十二本纪·夏本纪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禹,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也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据传,他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也有说法认为禹为颛顼六世孙)。关于禹的出生地,史书记载存在争议,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另一说则认为是在石坳。他的母亲是有莘氏之女,名为女志,也称脩己,来自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带。 禹自幼随父亲鲧东迁,迁徙至中原地区生活。其父鲧因被帝尧封于崇地,成为一方诸侯。当时,中原地区洪水肆虐,百姓深受其害,生活困苦不堪。帝尧遂命鲧负责治理洪水。然而,鲧采用的是“障水法”,即在岸边修筑堤坝以阻挡洪水,结果水势反而愈演愈烈,历经九年未能平息水患。 随后,禹继承父业,被任命为司空,负责继续治理洪水。他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成为其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

 

治水伟业

           禹上任后,立即与伯益、后稷等贤臣一同召集百姓,协助治水。他亲自巡视河道,认真总结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摒弃了单纯的筑堤拦水方法,转而采取以疏导为主的治水策略。他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疏通九河,引导洪水入海。 在长达十三年的治水过程中,禹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淌河涉川,手持测量工具,从西向东逐一勘测地形高低,设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民众逢山开山、遇洼筑堤,将积水引入江河,再导入大海。他亲自参与劳作,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在治水一线,过家门而不入,深受百姓敬仰。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禹终于成功治理了洪水,使中原地区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因治水功勋卓著,百姓尊称他为“大禹”,意为“伟大的禹”。

 

治国安民

         在治水过程中,禹不仅疏通了水道,还深入考察各地的地形、风俗和物产,为日后治理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根据地理形势,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制定了各州应缴纳的贡品种类,促进了区域间的资源调配与社会整合。 此外,禹还确立了国家的行政区域制度,将天子都城以外五百里范围内的地区划分为甸服,再外五百里为侯服,再外五百里为绥服,接着是五百里要服,最外围则是五百里荒服。甸、侯、绥三服需缴纳不同种类的贡物或承担相应的劳务,要服则主要接受中央管教,荒服则依据其原有习俗进行治理,体现出禹治国理念中的因地制宜与灵活施政。 众多先秦文献中均记载了大禹治水、划分九州的壮举,以及长江、黄河沿岸各地因禹开凿水道而留下的遗迹,即“禹迹”。《禹贡》一书虽不足三千字,却多次提及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的十三个地名和水名,如大野泽、雷泽、菏泽、孟渚泽、菏水、济水、濮水、灉水、沮水、陶丘等,足见菏泽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区域。

 

即位为王

           据《孟子·万章上》记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亦有“禹居阳城”的记载。《世本·居篇》则称:“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史记·夏本纪》亦记载:“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可见,禹与阳城、平阳等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帝舜在位第三十三年,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十七年后,舜在南巡途中去世。三年丧期结束后,禹为表示谦让之意,避居于夏地的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然而,天下诸侯纷纷前往阳城朝见禹,而非商均。在众望所归之下,禹正式即位为王,定都阳城,国号为“夏”。 禹即位后,分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同时,他改革历法,制定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正月,奠定了后世历法的基础。据《说苑》记载,禹为人简朴,居住宫室简陋,饮食清淡,衣着粗布,宫殿台阶仅设三级,体现了其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风范。

 

晚年与逝世

        禹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为夏朝的建立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位的第十年,东巡至会稽时去世(据《竹书纪年》记载,禹在位四十五年去世),皇甫谧认为禹享年约一百岁。 禹去世后,其子启继承夏朝天子之位,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时代。禹的丰功伟绩不仅体现在治水之上,更在于他奠定了早期国家制度的基础,推动了中华文明由部落联盟向统一王朝的转变,其影响深远,为后世所敬仰。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划定九州

           《尚书·禹贡》有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在历经千辛万苦治理洪水之后,踏遍华夏大地,亲身丈量山川河流,划分天下为九州,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地理格局。他以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历时十三载,走遍神州,完成了这一历史性壮举,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划分行政区划的伟大实践。

 

涂山之会

           夏朝建立之后,大禹在涂山召集各路诸侯举行大会,旨在检讨自身执政之过,听取各方意见,凝聚共识,巩固政权。此次大会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大会当日,大禹身着法服,手执玄圭,庄重地站在高台之上,四方诸侯依照各自国土方位列于两侧,向大禹行稽首之礼,大禹亦以礼答之,场面庄严肃穆,礼制井然。 随后,大禹向诸侯们坦言:“我德行浅薄,能力有限,难以服众。此次召集诸位前来,正是希望各位能直言不讳,指出我的过失,使我知错能改。我胼手胝足,治理水患,虽有微劳,但最引以为戒的是骄慢之心。先帝曾告诫我:‘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若我有骄傲自满之处,请各位当面指出,否则便是纵容我走向不仁。对于诸位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虚心接受。” 大禹谦逊诚恳的态度令诸侯们深受感动,原本心存疑虑者也纷纷表示敬佩与臣服。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场盛会不仅巩固了大禹的权威,也标志着国家政治体系的初步建立。

 

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后,各地诸侯为表达对大禹的敬意,纷纷前往阳城进献青铜。随着贡金逐年增多,大禹忆起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的典故,决定将九州诸侯所献之铜铸造成九鼎,以纪念涂山大会的盛况。 九鼎分别为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身之上雕刻着各州的山川名物、奇禽异兽,象征着九州的风土人情与地理风貌。九鼎之中,豫州鼎居于中央,象征着豫州作为九州之中的核心地位。 九鼎铸造完成后,被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阳城,象征着大禹成为九州共主,天下一统。

             从此,九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代表着王权的至高无上与国家的统一昌盛。其意义深远,不仅承载着政治权威,更成为“天命”所归的象征,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文化传统。

 


 


【社会制度】

               根据古籍记载,在尧帝和舜帝统治时期,曾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洪水。面对这场自然灾害,尧帝首先委派鲧负责治理水患,然而鲧采用筑堤堵水的方法,未能奏效,最终因治水无功而被处死。舜帝继位后,继续推进治水大业,并任命鲧的儿子禹接任治水重任。禹不负众望,采用疏导为主、因势利导的科学治水策略,不仅成功控制了洪水,还进一步开发了黄河与长江流域的陆路和水路交通网络,并划分了九州行政区,奠定了早期国家治理的基础。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不仅注重疏导水流,还灵活运用了“高高下下”和“钟水丰物”两种方法。

            所谓“高高下下”,是指在疏通河道时,将挖掘出的淤泥堆砌在两岸,形成天然屏障,既稳固了河岸,又提升了土地的利用价值;而“钟水丰物”则是指对一些难以汇入主流的小水系,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使其汇聚成湖泊、池塘或沼泽,供百姓养殖鱼虾、饲养家禽,从而将原本可能带来灾害的水资源转化为有利于民生的生产资源。 此外,大禹还十分关心百姓的生活安置。他亲自考察地形,帮助人们选择地势较高、不易受水患侵扰的地方建立家园,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他还组织修建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往来,也为农业耕作提供了便利,大大提升了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这一系列系统性、科学性的治理措施,大禹不仅有效控制了水患,更将自然灾害转化为造福百姓的资源,真正实现了“化害为利”。他以智慧、毅力和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成为后世敬仰的治水英雄。至今,人们仍以各种方式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以人为本、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


 


【轶事典故】

 大禹治水·千古传颂: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千年,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他不仅以智慧和毅力战胜了滔天洪水,更以身作则,树立了勤政为民的典范形象。以下便是其中两个广为传颂的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与涂山氏女子娇结为夫妻,新婚不久便毅然踏上治理水患的征程。他深知洪水无情,百姓疾苦,因此将个人情感置于国家大义之后。在治水过程中,他曾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始终未能踏入一步。 第一次路过家门时,屋内传来妻子分娩的呻吟与婴儿初啼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屋看看妻儿,他却坚定地摇头:“治水刻不容缓,百姓等不得。”于是继续前行。 第二次经过时,正值治水工程最为紧张之际,他的儿子已能站立,正依偎在母亲怀中,向父亲招手。大禹远远望见,心中百感交集,却只是挥手致意,便匆匆离去。 第三次路过时,儿子已年满十余岁,奔跑而出,拉着父亲的衣角,央求他回家。大禹蹲下身,轻轻抚摸儿子的头,眼中满是慈爱与愧疚,低声说道:“水患未平,父亲不能回家。”说完,便毅然转身,继续前行。 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体现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更彰显了他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

 

开凿龙门·疏川导滞

           距今四千多年前,河洛地区作为夏民族活动的核心地带,成为大禹治水的重要战场。面对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大禹带领民众疏九河、导百川,疏通水道,使洪水归海,化害为利。 在众多治水工程中,开凿龙门尤为著名。当时,龙门山以南洪水泛滥,形成一片汪洋,百姓困苦不堪,溺亡者甚众。大禹审时度势,决定凿山通水,开辟出一条泄洪通道。他亲率民众,以铜为器,昼夜施工,终于打通山体,使伊水得以顺畅流过,形成后世所称的“伊阙”。

            《越绝书》卷一记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水经注》亦云:“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矣。”《汉书·沟洫志》中贾让奏道:“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这些史书记载印证了大禹治水时的壮举。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治水者,更是一位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民族英雄。他的治水策略不仅有效缓解了当时的水患,也为后世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 大禹的故事穿越千年,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舜与皋陶 禹议政
  相传皋陶曾在舜帝面前与大禹共同讨论治国方略。皋陶认为,天子唯有谨慎修身,践行美德,以诚挚之心处理家庭与亲属关系,其施政方略才能高明,臣属才能和谐,百姓才能奋发向上。对于天子而言,最重要的事务在于识别贤才、任用能人以及安定百姓。大禹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即便是舜帝也难以完全做到这些。皋陶进一步提出,人的行为可以归纳为九种美德:宽宏而能恭敬,温和而能自立,敦厚而能干事,有才干而能谦谨,和顺而能刚毅,正直而能温和,简朴而能明辨是非,坚强而能诚实,勇敢而能坚守正义。具备这九种德行,人格便趋于完善。若能努力践行其中三种美德,大夫便可保有其封地;若能实行其中六种,诸侯便可稳固其国家;若能全面施行九德,并使贤能之人各居其位,顺应天时施政,则百业兴盛,国泰民安。 皋陶还指出,对于上天所确立的各种法则,如伦理纲常的“五常”、爵位礼仪的五种制度、以及讨伐不义之徒的五种刑罚,都应认真施行。他认为,上天的智慧来源于人民,上天的赏罚也取决于民意,天意与民心是相通的。大禹听后,称赞皋陶之言足以成就功业。皋陶则谦逊地表示,自己并无过人之处,只是勤勉辅佐天子罢了。 舜帝于是请大禹发表意见。大禹恭敬地说道,自己只是日复一日勤勉于职守。当年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我便疏通九州江河,引导洪水入海;分发粮食救济灾民,教他们播种五谷,发展贸易,从而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定。皋陶听后表示愿效法大禹的德行与作为。 大禹进一步建议舜帝要谨慎在位,安心履职,洞察事物的征兆,任用有德之人。如此一来,天子有所作为,天下必然响应,国家便可长治久安,上天也会不断降下福祉。舜帝称赞皋陶与大禹为最亲近的股肱之臣,如同耳目一般,希望他们继续辅佐自己治理天下。 舜帝还表示,将依据万物之象与五色之彩制作衣裳,象征礼制;通过六律、五音、八音来判断国家治乱得失,并采纳合乎“五常”的言论。他希望皋陶与大禹能随时匡正自己的过失,不要一味当面顺从。对于那些行为不端或专事谗言之人,应晓之以理,若拒不悔改,则依法惩处。同时,应为天子广泛听取民意,对言辞正直者予以举荐。大禹补充道,天下的百姓皆为天子的臣民,应因才任用,论功行赏,不可如丹朱一般傲慢懒惰、昼夜沉溺于享乐荒淫,最终自绝于世。正因如此,我才日日辛劳不敢懈怠,以丹朱为戒,也希望天子能引以为鉴。 舜帝感念他们的忠言与启迪。此时,乐官夔奏响玉磬,琴瑟钟鼓之声此起彼伏,鸟兽闻声起舞。《箫韶》之乐演奏九章,凤凰也翩然而至,鸣声应和。舜帝即兴作歌:“奉天命以临民,当顺时而谨慎。”“大臣喜悦啊,元首奋发啊,百官和洽啊!”皋陶跪拜回应:“要成就您伟大的功业,必须慎重您的法制,检讨自身的言行,务必谨慎啊!”并随之作歌:“元首明哲,大臣贤良,百业安定。”又唱道:“元首若无大略,大臣必懈怠,百业尽荒废啊!”舜帝听后深感认同,恭敬地行礼说道:“言之有理!从今往后,我必更加谨慎行事!”


 

南音的起源

           相传,大禹在外出考察水文与山川地势期间,邂逅了涂山氏之女。两人一见钟情,然而禹肩负治水重任,尚未完婚便匆匆启程,前往南方继续巡视。涂山氏之女深情难舍,日日思念,于是派遣侍女前往涂山之南,翘首以待禹的归来与音讯。为寄托情怀,她吟唱出动人之辞:“等候心上人啊,时日漫长哟!”此曲蕴含深情与期盼,被后人传颂,成为最早的南方音乐——南音的起源。南音自此承载着古老的情感与文化,流传千年,成为中华音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吕氏春秋·音初》明确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2.《诗经》"二南"(《周南》《召南》)的借鉴源头


 

竖亥太章度量大地
 相传在大禹治理水患、初步安定天下之后,他曾命两位擅长行走的天神——竖亥与太章,测量大地的长度。太章自东极行至西极,测得距离为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竖亥则从北极走到南极,所得数据亦为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那时,大地上遍布湖泊与沼泽,其中深度达到三仞(每仞约合七至八尺)的就有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九处之多。禹运用神赐的“息壤”来填塞这些深水区域,以平治水土。有时投入的息壤过多,便化为巍峨耸立的群山,这些山峰后来也成为各地的名山胜地。


 

妻子化为石
      相传大禹治水时期,为打通险峻的辕山,禹化身为一只力大无穷、善于钻山的熊,以助工程进展。他担心妻子涂山氏见到自己这副模样会受惊害怕,便特意叮嘱她,只有听到鼓声响起,才是送饭的时刻。一日,禹正在山石间跳跃前行,不慎踩到鼓面,发出了声响。涂山氏听见鼓声,便依约前往送饭,没想到却看见了化身为熊的禹,惊惶羞愧之下转身离去。她一路行至嵩山脚下,心绪难平,最终竟化作了一块巨石。当时涂山氏已怀有身孕,大禹追至石前,面对巨石高声呼唤:“还我子!”言毕,巨石应声而裂,从北面豁然绽开,禹的儿子应时而生。正因这石破天惊的一刻,孩子被取名为“启”,寓意由石开启而生,象征着非凡的来历与命运。


 

禹杀相繇
      相繇(又作相柳)为共工部将,其形象记载于《山海经》:"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相传,在远古时期,共工的大臣相繇,是一位九首蛇身的异兽,游走于九方土地之上,吞食各处生灵。其所到之处,吐纳污秽,积聚成沼泽,气味腥臭难闻,连百兽都避而远之,不敢在此栖居。后来,大禹治水期间,为平息灾祸,毅然诛杀了相繇。然而,相繇被杀之时,膏血如泉水般涌出,汇聚成渊,腥臭扑鼻,久久不散。 凡相繇污血浸润之地,土地贫瘠,五谷不生;其喷吐之处,又形成了若干广袤的湖泊沼泽。大禹曾多次尝试以泥土填塞这些水域,却如同填入无底深潭,难以奏效。最终,禹索性因势利导,将其挖掘成一个巨大的水池,顺势而为,化害为利。此池形成后,天上的诸位天帝也被吸引而来,纷纷取池中之土,垒筑高台,以镇压邪气,稳固四方。这一传说不仅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寄托了先民对治水英雄大禹的崇敬之情。


 

禹伐三苗
  三苗,又称苗、蛮或南蛮,据传是颛顼的后裔。早在尧舜时期,三苗便已成为长江中游以南地区的重要部落联盟,并积极向北拓展势力,试图越过长江扩大其影响力。尧帝时期,曾在丹水一带与三苗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大败三苗,并将部分归顺的苗人迁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东南一带),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以加强对该部族的控制。

        在大禹治水时期,三苗也曾参与治水工程,但治水成功后论功行赏之时,唯独三苗未获封赏,因而心生不满,遂起兵反叛。对此,舜帝与大禹加强军事训练,积极备战,同时又对三苗施行教化政策,希望通过礼乐教化使其归顺。经过三年的努力,三苗最终归附。 然而,禹继位之后,三苗再次起兵进攻中原。为了进一步扩大统治区域,打击时服时叛的三苗部落,并掠夺其丰富的资源和财富,禹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南征战争。出兵之前,禹在祖庙隆重祭祀上天与祖先,祈求神灵保佑,并向将士们发表誓师词,宣称此次出征是奉天命,以惩罚那些不服教化、胆敢作乱的三苗部族。 随后,禹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部队南下,直捣三苗的核心区域——江汉流域。

        战争初期,三苗酋长即在战斗中被射杀,导致苗军阵脚大乱、士气崩溃。经过激烈交战,三苗军队四散溃逃,大多数人逃入丹水、汉水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另有部分逃往北方、东方及西南方。大量苗人被俘,沦为军事首领的私属奴隶。 此役之后,大禹的威望和地位大幅提升,其统治势力已扩展至江淮流域,北方和东方的许多氏族部落也纷纷归顺。禹的权力已远远超出传统部落联盟首领的范畴,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初步形成。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整合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节点,为后来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古发现:石家河遗址(距今4000年)的毁灭与王湾三期文化取代现象,与《尚书》记载的"禹征三苗"在年代(约前22世纪)和地理方位(长江中游)高度吻合‌,该遗址发现20余座同期城池被毁,显示可能存在大规模战争。


 

禹诛防风氏
 涂山大会之后,大禹在巡视过程中来到越地的苗山(今浙江绍兴境内),向各地诸侯和方伯发出通告,邀请他们在次年春天前来苗山会聚。届时,诸侯和方伯纷纷携带玉帛等礼品前来朝见,表达对大禹的敬意与臣服。禹在祭告天地、山川以及祖先神灵之后,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仪式,对与会者的功绩进行评定并予以封赏,以示嘉奖与激励。 然而,就在仪式即将结束之际,来自苗山附近、本应最早到达的防风氏却姗姗来迟。禹认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他权威的轻视,更可能影响诸侯对政令的敬畏。为了整肃纲纪、以儆效尤,禹当机立断,下令将防风氏处决,并将其尸体暴露三日,以示惩戒。这一举措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强化了中央权威,也为后来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基础。


 


 

【人物评价】

            夏禹,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历史人物。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夏禹最为人称道的功绩,莫过于治理滔天洪水,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入各地勘察地形,疏通河道,历经十三年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制服水患,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然而,夏禹的历史意义远不止于此。他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他终结了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制度,开创了以“国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从原始部落社会迈入了阶级社会,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为中国后来数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人对夏禹的评价极高,历代文人学者无不推崇备至。

         孔子曾赞道:“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这番话高度赞扬了夏禹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高尚品德。

           季札也曾感叹:“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表达了对夏禹无私奉献精神的由衷敬佩。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对夏禹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其为“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生动描绘了夏禹不辞劳苦、为民治水的感人形象。

         《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更进一步指出:“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说明夏禹的功绩不仅在于其时代,更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 夏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奠基者。他的精神与功绩,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与传颂。


【禹在典籍记载】
            在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关于大禹的记载广泛而深远,充分体现了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史记·夏本纪》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详实的文字记述了禹的生平事迹,特别强调他治水的卓越功绩以及继舜之后建立夏朝的伟大成就。司马迁笔下的大禹,不仅是一位勤政爱民的贤君,更是一位具有非凡智慧与坚韧毅力的治国能手。

           《竹书纪年·夏后氏》作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之一,也对大禹及其后世传承作了系统性的记录。该书记载了夏朝历代君王的在位时间与重要事件,为后人研究夏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其中关于禹的记述,不仅印证了其治水的传奇经历,也反映出他作为夏朝开国之君的崇高地位。

           《帝王世纪·第三(夏)》则从更宏观的帝王谱系角度出发,对夏朝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书中详细记录了大禹的世系传承与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展现了他在推动早期国家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这些典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对大禹形象与历史地位的重要文献基础,也为后世弘扬大禹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依据。


【后世祭奠 】

禹的陵寝

            大禹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是后人为颂扬和纪念中国古代第一位治水英雄、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群。陵寝整体主要包括禹陵、禹祠和禹庙三大主体建筑,是中国古代祭祀大禹的重要场所之一。禹陵的现存建筑多为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重建或修缮的遗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记载,在绍兴禹陵村,夏禹姒姓后裔世代相传为大禹守陵。然而,历史学家仓修良对此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其缺乏可靠史料依据,可信度不高。

 

祭祀传统

           自夏桀灭亡后,商汤王将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封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史记》有载:“杞在商时,或封或绝”,说明杞国的存续曾经历多次变迁。至周武王灭商,为延续禹王血脉,特封禹王后裔东楼公于杞地,恢复杞国国祚,并由其负责大禹的祭祀活动。自此,祭禹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祭祀礼仪,具有崇高的政治与文化意义。 历史上,多位帝王亲临禹陵致祭,以表敬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会稽,特地祭祀大禹,表达对这位治水英雄的尊崇。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颁诏保护禹陵,并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确立其制度化地位。明清两代尤为重视祭禹仪式,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两朝共计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达20余次。康熙帝与乾隆帝更曾亲临绍兴禹陵,躬身祭拜,彰显皇室对大禹精神的尊崇。 1933年,禹庙再度修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禹典礼,标志着这一传统在近代社会中仍具有深远影响。 道教信仰中的大禹 在道教信仰体系中,大禹被尊为“水官大帝”,象征着水德与治理之力。其诞辰日定于农历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节,是道教重要的节日之一,民间常举行相关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禹王池

         禹王池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是一处与大禹治水传说密切相关的历史遗迹。池长8.80米,宽6米,泉水自天然石穴中涌出,冬暖夏凉,池中水藻繁茂,环境清幽。池中央矗立一块巨石,俗称“石砭”或“石笋”、“剑石”,为太湖石质地,相传为大禹开凿龙门山时所使用的工具之一。 据传,大禹治水时曾有“凿伊阙,通龙门”之举。当时洪水肆虐,龙门山以南一片汪洋,百姓流离失所,溺亡者甚众。为解除水患,大禹亲率民众疏浚河道、开山导流,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伊阙的开凿正是这一伟大工程的成果之一。禹王池作为这一历史记忆的见证地,承载着人们对大禹治水精神的敬仰与追思。

 

禹王碑

          禹王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地处蟒蛇洞南侧,碑面朝东而立。碑文用以记述并颂扬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特别是他“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岳麓禹王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共9行,每行9字,总计77字,末行空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文、钟鼎文,也异于籀文,辨识难度极大。有学者认为这些文字可能是道家符箓,也有观点认为是后世道士伪造。然而早在唐代,韩愈便曾听闻禹碑之名,并亲登南岳岣嵝峰寻访,留下诗篇记述。即便为唐宋时期仿制,其作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历史丰碑,亦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目前,全国已有十余处地方镌立禹碑,皆以岳麓禹碑为模本复刻,成为弘扬大禹精神的重要载体。

 

奖项命名

          为弘扬大禹精神,激励水利科技工作者为国家水利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设立了“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旨在表彰在水利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单位和个人。同时,中国水利工程行业优质工程的最高奖项也被命名为“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以大禹之名激励水利建设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杂志封面

           2022年12月29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第9卷第36期的背封面,刊登了一幅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大禹治水”图,作为本期重点推介文章的视觉呈现。该期期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孙永华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陈振夏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一个生殖细胞特异的线粒体融合因子调控生殖干祖细胞的维持与分化》。这幅以“大禹治水”为主题的封面图,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也象征着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生命科学奥秘中所展现出的开拓精神与坚韧毅力。


【关于大禹历史的相关争议】

          大禹,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围绕大禹的出生地、时代背景、身份属性及其治水功绩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形成了诸多学术争议,尤其在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的深入,相关讨论更趋多元和复杂。

 

            一、大禹故里之争: 关于大禹的籍贯,学术界存在三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大禹出自中原地区;二是主张其源自东夷文化圈;三是提出大禹应属西戎族群。这三种说法分别依据不同的文献记载与地域文化背景,反映了大禹传说在不同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中原说多以《尚书》《史记》等经典文献为基础,强调大禹作为华夏文明开创者的历史地位;东夷说则结合了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特点,认为大禹传说与东夷族群的治水文化密切相关;而西戎说则从族群迁徙与地理分布的角度出发,指出大禹可能源于西部的羌戎族群,后被中原文化吸收和神化。

 

         二、大禹历史记载的来源争议: 目前尚无确凿的考古证据能够直接证明大禹的历史存在。在与大禹传说相对应的夏代时期,尚未发现明确提及大禹的出土文物。最早的实物证据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如遂公盨铭文,其中明确提到了“禹”这一人物形象。此外,齐侯钟与秦公簋等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关于禹的记载。这些文物的出现时间距传说中大禹所处的时代已逾千年,因此引发了关于大禹是否为真实历史人物的争议。

             顾颉刚先生在其著名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首次系统地提出“层累说”,认为大禹的历史形象是后人不断叠加、建构的结果,其本质更接近神话人物而非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指出,《商颂·长发》中将禹描述为“上帝所派遣的开辟之神”,说明在商代人的观念中,禹具有神祇的属性。而《鲁颂·閟宫》中提到“缵禹之绪”,则反映出春秋时期人们对禹的历史追溯已开始与周族祖先联系在一起。对比《大雅·生民》中仅提及后稷而未提及禹的情况,可见禹在周族早期记忆中并不占据核心地位,其历史地位是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逐步确立的。 此外,《诗经》中虽然多次提到禹,但并未将其与夏桀等夏代君主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学者认为禹与夏朝并无直接关系。

          直到战国中后期,《左传》《墨子》《孟子》等文献中才开始出现“夏禹”的称谓,标志着禹作为夏朝开国之君的形象逐渐定型。童书业、杨宽等疑古派学者进一步发展了顾颉刚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禹的五个基本结论:一是鲧与禹原本可能是天神,后被转化为人间英雄;二是禹的神职是掌控山川的社神;三是治水传说原本是关于填土造地、形成山川的神话,后因战国时期的社会需要被改写为疏导洪水的故事;四是该传说的地理来源可能在西部的九州之戎地区;五是禹与尧、舜等圣王的关系是在墨家思想影响下才逐渐形成的。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文献的不断出土,特别是遂公盨等文物的发现,学术界对禹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裘锡圭等学者在综合考古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古史辨派的观点虽有其局限,但在较早的传说中,禹确实被赋予了“受天命以治水土”的神圣角色,其形象兼具神话与历史的双重特征。

 

                  三、伊阙龙门开凿之争议: 关于伊阙龙门是否为大禹所开凿的问题,自宋代起便有学者提出质疑。司马光在其《凿龙门辨》中指出:“或问禹凿龙门,辟伊阙,有诸?迂雯曰:‘龙门伊阙天所为也,禹治之耳。非山横其前,北雍不流,禹始凿而辟之,然后通也。’”也就是说,龙门伊阙本为自然地貌,大禹并未完全凭人力开凿,而是对其进行治理和疏通,使其成为水流顺畅的通道。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龙门山大约形成于距今2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其地质结构主要由寒武纪时期的白云岩与石灰岩构成,山体内喀斯特溶洞密布。这些溶洞经长期水流侵蚀逐渐扩展,最终形成天然峡谷,将山体切割开来。伊河之水虽受地形影响有所阻滞,但并非完全断流。据推测,大禹可能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力进行开凿与疏通,从而形成今日所见的伊阙龙门地貌。这种解释既尊重了自然地质演变的规律,又未否定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因此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围绕大禹的历史争议,既有文献记载的模糊性,也有考古证据的缺失,更有后世文化建构的痕迹。这些争议不仅反映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复杂性,也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

 

 

 

【家庭成员】

祖父:006颛顼

父亲:鲧
母亲:有莘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莘冢集)之女修己

儿子:009.启

个人世系: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昌意,006颛顼,007,→008→009启(夏朝建立者))
 
【其他阅读】
=======

大禹(dà yǔ)~夏朝奠基者(夏朝帝王)(约在公元前2070余年—公元前2061余年之间‌在位)

2025年7月25日 12:36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夏朝    大禹(dà yǔ)~夏朝奠基者(夏朝帝王)(约在公元前2070余年—公元前2061余年之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