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姒启



夏朝(xià cháo)             夏朝帝王世系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夏朝

本名:姒启

别名:启、夏启、帝启、夏后启

在位:(约公元前2057年–前2019年‌之间)‌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主要成就:终结禅让制,确立夏朝“家天下”世袭体系‌
前任:大禹

继任:太康


 

【个人简介】

            姒启(生卒年不详),又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是大禹与涂山氏族女子所生之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姒启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大禹去世后,姒启并未按照当时盛行的禅让制度将王位传给贤能之臣伯益,而是凭借自身实力与政治影响力取而代之,成功登上王位。

            这一行为不仅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重大转折。 继位之后,姒启面对的是一个尚未完全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他发动了著名的“甘之战”,成功击败了有扈氏这一强大的反对势力,从而实现了对华夏族群内部的整合与统一。这一胜利不仅稳固了其政权基础,也为夏王朝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位后期的姒启逐渐沉溺于享乐之中,尤其喜好音乐与美食,据传他曾命人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用于宫廷享乐。与此同时,其统治也遭遇了内部动荡。武观之乱的发生,使得国家政局一度陷入混乱,反映出权力传承与统治体系面临的挑战。

            尽管如此,姒启的统治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不仅继承了其父大禹开创的基业,更通过自身的政治抉择,确立了世袭制度,从而彻底终结了儒家所推崇的“禅让制”理想。在他去世后,王位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康,这一传承方式确立了夏朝乃至后世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姒启一生征战四方,最终病逝,享年约78岁,葬于安邑附近。从大禹治水到姒启建国,再到太康继位,三代传承不仅奠定了夏朝的根基,也开启了中华文明王朝制度的新篇章。

 


【生平事迹】

 身世传说

          启的母亲为涂山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屈原在其不朽名篇《天问》中曾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这一记载不仅为启的身世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血统与权力继承的高度重视。

 

王位之争

          在舜之后,王权逐步加强,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说中,姒禹在涂山会盟时,“执玉帛者万国”,显示出其政治影响力已覆盖广泛地区。《史记》等文献中亦有“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的记载,表明禹在治理天下时已具备极高的权威。此涂山即今河南嵩县的三涂山,也称会稽山,位于夏人活动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印证了夏后氏势力的壮大。 经过鲧、禹两代的治理,夏后氏已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力量,为夏王朝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王权的确立,传统的氏族制度开始发生转变,部分制度被改造,部分被抛弃,唯独继任领袖需经议事会认可的传统尚存。 在从妫舜到姒禹的时代,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之中,各类人才辈出。最初,议事会推举的继任者为皋陶,他曾掌管五刑、负责狱讼,但皋陶早逝,于是议事会又推举益(即伯益)为继承人。伯益为颛顼与少典氏之后裔,又名大费,与皋陶有血缘关系,曾协助禹治理水土,功绩卓著,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古文献中亦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有学者认为他是畜牧业的奠基者。 按照传统习俗,姒启虽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中被优先提名,但其功绩和声望尚无法与伯益相比,因此益被议事会正式认可为法定继承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习俗逐渐被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禹去世后,启迅速发动了对益的攻击,试图夺取领袖之位。关于这场权力之争,史书中有多种记载:一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另一说“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还有记载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综合来看,这场斗争异常激烈,几经波折。启一度被益击败并遭拘禁,但凭借夏后氏多年经营的深厚根基与广泛支持,最终联合拥护者发动反击,成功杀益,夺得领袖之位。

 

甘之战

        启在夺得领袖之位后,于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向各部落及酋邦宣告其统治合法性,史称“钧台之享”。然而,启对传统禅让制度的破坏引发部分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强大、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力的部族,其中以有扈氏最为典型。他们公开反对启的统治,最终引发“甘之战”。 有扈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或酋邦。早在禹时期,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战争。据传,禹在战前誓师时曾言:“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他宣称与有扈氏决战并非出于贪欲,而是代天行罚。还有传说称,禹与有扈氏三战而不胜,遂修教一年,最终使有扈氏归服。这些记载反映出禹与有扈氏之间的战争本质是一场权力争夺。 启伐有扈氏之战可视为禹伐有扈的延续。这场战争异常激烈,留下的文字记载虽不多,但《尚书·甘誓》中保留了启的战前动员令,内容如下:“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文中第一段说明了《甘誓》的背景,即启在甘地战前召集高级官吏进行纪律训诫。所谓“六卿”多被解释为六军之将,实则应为“六事之人”,即参与军事行动的官员。第二段为誓师词全文,启首先指责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意指其不敬天道、不尊法度,因此伐之为“代天行罚”。其次,他宣布严格的军事纪律,要求将士忠于职守,努力作战,服从命令者将在祖庙受赏,违令者则在社坛前处死。 据传,启初战失利,感叹道:“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于是他励精图治,亲贤使能,一年后有扈氏终于归服。最终,启成功灭有扈氏,使天下诸侯皆来朝拜,确立了其统治地位。

 

武观之乱

         对财富与权力的追逐,彻底打破了原始氏族制度下的权力平衡,催生了国家形态。然而,这种对权力的欲望并未因国家的出现而终止,反而愈演愈烈。 启以暴力手段终结禅让制后,其子之间又爆发了争夺继承权的内乱,史称“武观之乱”。在周代文献中,曾将“夏有观、扈”与“虞有三苗”并列,其中“扈”即有扈氏,“观”即武观,亦作五观。他被与尧子丹朱、舜子商均、汤子太甲、文王之子管蔡并提,称为“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可见武观被视作启之“奸子”。 关于武观之乱的具体经过,史书记载较少。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另据《逸周书·尝麦》篇记载:“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卑正夏略。”文中的“五子”应为“五观”之误。 据《竹书纪年》记载,启在位十六年。在其晚年,诸子争立的局势已初现端倪,季子武观被放逐至西河。后来,在继承问题进一步激化之际,武观发动叛乱,试图效仿其父启以武力夺取王位。这场内乱几乎动摇了夏王朝的统治根基,幸有彭伯寿率军平定叛乱,才使局势得以稳定。 关于“西河”之地望,历代说法不一,有晋南、陕西韩城、河南内黄等不同观点,其中以晋南河汾之间最为可信。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为“晋南说”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启的生平不仅是夏朝建立的关键历程,更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由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过渡的复杂过程。他以武力夺位、统一各部、平定内乱,奠定了夏王朝的统治基础,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新篇章。

 

【后人评价】

        启禀承天命,赞继大禹之道,顺利地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结束了部落联盟时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实在是众望所归。

           许风申:启在位期间,巩固政权,强化统治,平定有扈氏之乱,确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国家体制。他不仅继承了大禹治水的功绩,更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所建树,是一位重德修贤、励精图治的圣明君主。

        然而,也有史料指出,自姒启建立夏王朝以后,随着政权的稳固与国家的统一,部分统治阶层逐渐抛弃了姒禹所倡导的节俭传统,生活日益奢靡,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沉溺于享乐之中。宫廷之中管磬并作,歌舞升平;贵族阶层则“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猎无节,导致民怨渐生,社会风气逐渐趋于浮华。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国家制度尚不完善、统治者自我约束机制薄弱的历史现实。


【典籍记载】

         启,作为中国上古时期夏朝的第二位君主,其事迹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为后人了解夏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据《竹书纪年·夏纪》记载,启为大禹之子,在禹去世后继承帝位,成为夏朝的开创性君主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启即位前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他与益之间的权力更替,以及他在位期间对国家制度的完善与巩固。

          《竹书纪年》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编年体史书,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为我们还原夏朝初期的政治格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史记·夏本纪》中亦对启的生平与政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记述。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启为“有夏之嗣,承禹之业”,高度评价了他在夏朝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书中不仅描述了启如何继承父志,治理国家,还提及其对四方诸侯的统御之道,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对启的记述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体现了后世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尊崇与敬仰。


【家族成员】
祖父:(gǔn)
父亲:禹:世称大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儿子
长子:姒太康
次子:姒元康
三子:姒伯康
四子:姒中康,一作“仲康”
五子:武观

姒启(sì qǐ)个人世系: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昌意,006颛顼,007,→008→009→传位于010太康
【其他阅读】
=======

姒启(sì qǐ)~夏朝第二代君主 ‌(约公元前2057年–前2019年‌之间在位)‌

2025年7月25日 14:43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夏朝    姒启(sì qǐ)~夏朝第二代君主 ‌(约公元前2057年–前2019年‌之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