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颛顼】



夏朝(xià cháo)             夏朝帝王世系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上古

本名:颛顼

别名:黑帝、玄帝、乾荒、干荒
号:高阳氏

都城:帝丘(今濮阳高城村)

生卒:?--公元前2245年
出生地:若水(现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地区六合乡附近)

主要成就:统治疆域‌,宗教改革‌,历法创制
配偶:邹屠氏女、女禄

帝位排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多数说法。

陵墓:河南安阳内黄二帝陵(主流认定)


【个人简介】

        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是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的重要人物,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据传他出生于若水,即现今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一带。作为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之一,颛顼位列“五帝”之中,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之一。 颛顼自幼聪慧,德才兼备。早年曾辅佐少昊,因其功绩卓著,被封于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因此得号“高阳氏”。

      少昊去世后,颛顼在权力更替中战胜了意图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功继任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继续以“高阳氏”为号,统领四方。 他最初建都于穷桑(今山东曲阜一带),后迁都至商丘(今河南商丘),在位期间致力于部落统一与社会秩序的建立,推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颛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也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先驱。 颛顼去世后,帝位由黄帝的曾孙帝喾继承,延续了黄帝一脉的统治。在后世流传的神话传说中,颛顼被神化为主管北方的天帝,象征着威严与智慧。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为人沉静深邃、富有谋略,且通达事理、善于决断。司马迁评价他为“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充分体现了他在历史中的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

 

 

【人物生平】

颛顼身世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水经注》中亦有相关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不足,未能继承帝位,被降职至若水为诸侯。需指出的是,此说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实为玄嚣,并非昌意。 昌意受封至若水之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滨生下了颛顼。

        据《大戴礼记·帝系》与《帝王世纪》所载,昌意之正妃昌仆,亦名女枢。某夜,她目睹天象异变,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心有所感,遂怀有身孕,后诞下颛顼。

           《山海经·海内经》亦有类似记载,并指出颛顼为昌意次子,其兄为韩流。 **为帝之路** 颛顼出生于若水,自幼聪慧,才华出众。他在辅佐少昊的过程中立下赫赫功勋,被封于高阳,因此得号“高阳氏”。少昊去世后,共工氏起兵争夺帝位,颛顼率军迎战,最终击败共工,继而统领天下,成为众部族共同拥戴的领袖。 颛顼登基后,最初定都于穷桑,后迁都至商丘。战国时期“五德始终”说逐渐成型,颛顼所居之地被称为“玄宫”,属北方之宫,北方主黑色,五行属水,因此后人称其为“以水德为帝”,尊其为“玄帝”。这一说法显然是后人依据部分史前传说,结合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而作出的附会解释。

         颛顼即位后,沿袭黄帝时期的治理方针,以德治国,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他任命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分司各职,共同辅佐朝政,使国家治理井然有序。 **逝世与后裔** 据传,颛顼在位长达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驾崩后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他生有一子名穷蝉,为舜的高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王室亦为其后裔。

       屈原在《离骚》中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兮”,表明自己乃颛顼之后,与楚王同族,可见颛顼在后世的深远影响。 颛顼在位期间,广施仁政,深受百姓爱戴。他统治的疆域极为辽阔,北达黑龙江流域,南至岭南地区,东抵东海之滨。史书载其巡游所至之处,皆受到各地部落民众的热烈欢迎,足见其威望之高、德政之盛。 **制定历法的历史贡献** 颛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更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汉初所使用的历法,基本上沿袭了秦代以来的《颛顼历》。该历法属于古四分历体系,以365又1/4日为一个回归年长度,以29又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并采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方法。 汉武帝时期,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人议定改历之事。最终在十八种历法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制定的八十一分律历,称为《太初历》。该历以365又385/1539日为回归年长度,29又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西汉末年,刘歆对《太初历》进行修订,并更名为《三统历》。

        战国时期,各国各自为政,历法亦不统一。齐鲁之地尊周室,以子月为岁首;三晋与楚则以寅月为岁首;而秦历则托名“颛顼”。《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以夏历十月为岁首,闰月置于九月之后,并以正月初一日立春为节气计算起点。 《颛顼历》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当时秦政权尚偏居雍州,未与中原各国频繁交往,因此其所用历法直到秦统一六国后才得以在全国推行;二是由于汉承秦制,继续使用秦历,使《颛顼历》成为后世所尊的“正统”历法之一。 其次,《颛顼历》虽名为颛顼所制,实则是在古四分历基础上发展而来。当时古四分历理论已趋于成熟,《颛顼历》只是在月建方面有所差异,整体仍属同一系统。

         例如,前367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亦为乙卯,此为古四分历推算所得,而《颛顼历》历家称之为“乙卯元”,可见其与古四分历、甚至《殷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关于《颛顼历》与《太初历》之间的“正统”之争,后人多有讨论。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实应以动态眼光看待,所谓“否定之否定”,方能更准确理解其历史地位与演变过程。

           综上所述,颛顼不仅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帝王,更在政治、文化与历法等方面留下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象征。

 


【疆域范围】

      《史记》中记载,他所统领的疆域极为辽阔,北达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抵交趾(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临蹯木(即东海),幅员广大,堪称一代盛世。

        在其统治期间,帝颛顼不仅以德治国、协和万邦,更重视礼乐教化,推崇音律之美。据《吕氏春秋·古乐》所述,帝颛顼生于若水之地,曾居于空桑,后顺应天命登上帝位。他顺应自然之道,推行合乎天意的政教,使天地正气得以流行,风调雨顺,百姓安乐。当时天地之间的音律和谐动人,其声熙熙然、凄凄然、锵锵然,富有节律与灵性。 帝颛顼十分喜爱这种自然之音,于是命飞龙氏仿效八方之风的韵律,创作出乐曲《承云》。此曲不仅象征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更被用于祭祀上天,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此外,他还命鱓先担任乐倡,以引领礼乐风尚。鱓于是仰卧于地,以其尾击打腹部,发出清越悠扬的乐音,其声英英动人,与天地共鸣。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帝颛顼卓越的治国理念和深厚的音乐造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宗教改革‌】

      在轩辕黄帝晚年,传说九黎族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忽视人事,社会风气逐渐偏离正道。百姓普遍依赖占卜决定一切事务,家家户户都有人充当巫史,从事祭祀与通灵之事,反而不再诚心敬奉上天,也不安心于农耕生产,社会秩序因此陷入混乱。

      面对这一乱象,颛顼帝决意进行宗教改革,以正民心、安社会。他亲自以虔诚之心祭祀天地与祖先,为天下百姓树立榜样。同时,他任命南正重专司祭天之责,以沟通天地、调和神灵;又任命北正黎主管民政事务,以安抚百姓、协调社会关系。颛顼鼓励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倡导勤于耕作、积极垦荒,并严禁民间以占卜方式沟通人神,使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稳定与和谐。

       此外,据传在上古时期,人伦尚未确立,男女之间无明确分别,长幼之间缺乏秩序,社会普遍存在群婚群居的现象,导致疾病流行,尤其是秽病(性病)蔓延,严重威胁人口繁衍与生存。为改变这一局面,颛顼帝制定了婚姻制度,确立男婚女嫁的规范,禁止血缘亲属之间的通婚,从而保障后代健康与家族伦理。 他还进一步确立伦理纲常,强调“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观念,要求妇女在路上遇见男子应主动避让,以示礼节与尊重。

       这一系列制度的推行,不仅有效提升了人口的健康与生产力,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促使家庭制度的诞生,进而催生了阶级分化与国家雏形。 颛顼帝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社会秩序,更开启了中华文明由原始部落向有序国家形态过渡的新纪元,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帝排位】

        战国时代,随着五行学说理论体系的逐步构建与完善,原有的五位自然神祇——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即句龙)——已经难以支撑起这一日益复杂的宇宙观与神祇体系。

        为了更好地契合五行思想中关于方位、属性与神权的对应关系,五位更具权威与象征意义的大神应运而生:太暤、炎帝、黄帝、少暤、颛顼。他们分别对应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构成了五行神祇体系的核心结构。原有的五位小神则被重新定位为这五位大神的辅佐之神,地位有所下降,但仍保有其重要的职能与象征意义。 “五帝”这一称谓,是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产物。

        在战国早期以前,神话体系中众帝并存,并不限于五位。然而随着思想体系的整合与统一,战国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五帝”这一固定称谓。需要指出的是,“五帝”并非特指某五位具体人物,而是一个对上古帝王进行概括的泛称。因此,在不同的文献与学派中,五帝的具体成员并不统一,甚至有时会列出多位古帝王而不限于五位。

       直到战国末期,随着《五帝德》与《帝系》两部重要文献的出现,五帝的名单才逐渐趋于定型,确立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一系统在汉代初期仍存在不同说法并存的局面。例如,《大戴礼记》将五帝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而孔安国在《尚书序》中则采用了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作为五帝的组合。

        直至司马迁撰写《史记·五帝本纪》时,他主要采纳了《五帝德》和《帝系》的系统,将原本模糊不清、带有神话色彩的上古传说,以历史叙述的方式进行了梳理与重构,使这些传说人物的形象更加清晰、脉络更加明确。 这一五帝系统的最终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由神话向历史的转化过程完成,也构建起以黄帝为核心、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古代神话与历史叙述框架。这一框架不仅影响深远,也成为后世理解上古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基础。


 

【神话传说太阳神颛顼与上古文化溯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与神话交织的长河中,颛顼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复合型人物。《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继承黄帝之后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不仅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统治者,更是一位承载着神话色彩的文化象征。 有学者指出,颛顼的形象并非单纯的史实记载,而是经过历史化改造的神话人物。

       李进宁博士在《神话学视阈下的颛顼形象及其文化学意义》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颛顼与黄帝、伏羲等古代传说人物一样,原本是神话体系中的神祇形象,后经历史书写而被纳入谱系化的帝王序列。这种历史化的过程,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神话资源的重新整合与文化建构。 从字形演变来看,“颛”与“顼”二字皆可追溯至与“日”相关的原始意象。“颛顼”作为一个复合词,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本义与太阳崇拜密切相关。

        《史记》中记载颛顼的称号为“高阳”,意为“高高在上的太阳”,这不仅是对他地位的尊崇,更是对其神格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历法体系中,有一种重要的历法被称为“颛顼历”。其实质上是一种太阳历,其命名并非偶然。颛顼作为太阳神的化身,与太阳运行规律密切相关,从而成为历法命名的象征性来源。这种将神话人物与自然天象结合的文化传统,在伏羲与黄帝身上同样有所体现。伏羲以创制八卦著称,其原型即为太阳神;而“黄帝”一名中的“黄”与“皇”,也源于“光”的语音演变,暗示其与光明、太阳的联系。 此外,颛顼还出现在与水神共工争帝的神话故事中。

        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共工因与颛顼争帝失败,愤怒撞击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一神话中,共工虽为水神,实则也具有雷神的身份特征。雷神主掌风雨,常与水神形象融合。而作为太阳神的颛顼,则是其天然的对立者,象征着光明与秩序。这场神话冲突,实则是自然力量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象征性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颛顼作为水神的形象,是在五行观念发展成熟后才逐渐形成的。随着五行学说的普及,神祇形象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颛顼也被纳入水德之神的体系中,从而形成了更为多元的神格特征。

       综上所述,颛顼不仅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古代帝王,更是一位承载着丰富神话意涵的文化象征。他与太阳、历法、自然神力之间的联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宇宙秩序、自然规律与文化起源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轶事典故】

儿子为鬼

        据《搜神记》记载:“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儿鬼。”颛顼,作为上古神话中的一位重要帝王,其形象不仅象征着权力与威严,也常常与神秘的自然力量和灾祸联系在一起。他的三位儿子死后化为疫鬼,分别栖居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儿童的惊吓尤为显著。 在秦汉时期,每逢腊八节,民间便有击腰鼓、戴胡公头、扮作金刚力士等仪式,以驱灾避疫、辟邪纳福。这种古老的仪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抗灾疫的祈愿。时至今日,在湖北及西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中,仍可见到这一习俗的遗风,虽形式有所变化,但其驱邪祈福的核心意义依旧延续。

 

争位共工

      水神共工,乃炎帝后裔,与轩辕氏家族素有积怨。帝颛顼继位之后,共工心怀不满,遂召集诸多不满于颛顼统治的天神,发动叛乱,被推举为盟主,并组织起一支军队。 颛顼闻讯后,立即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集四方诸侯前来驰援;同时,亲自率领京城守军,奔赴战场迎敌。一场惊天动地、惨烈异常的战斗随即展开。几番交锋后,颛顼的军队越战越勇,各路神将纷纷赶来助阵:人形虎尾的泰逢驾祥光自和山而来,龙头人身的计蒙挟风雨自光山而来,双蜂窝头的骄虫率领毒蜂毒蝎从平逢山而来。而共工一方则节节败退,损失惨重。柜比身负重伤,仅剩一层皮连着脖子;王子夜更是身首异处,肢体散落各处。

         共工一路败退至西北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十三骑。不周山巍峨高耸,实为支撑天地的巨柱。在绝望中,共工怒吼一声,奋不顾身撞向山体,竟将这根天柱拦腰撞断。天柱折断后,整个宇宙随之发生剧变:西北天穹失去支撑,向下倾斜,日月星辰被迫脱离原位,向西滑落,形成了今日的日升月落、星辰运行的轨迹,也结束了昼夜恒定的混乱局面。 与此同时,大地东南角的巨绳因震动而断裂,东南大地随之塌陷,形成了今日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格局,也造就了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自然景象。尽管共工战败,但因其撼动天地、改变自然的伟大壮举,赢得了后人的尊敬。他被奉为“水师”,即掌管水利的神祇。其子后土亦被尊为“社神”,即土地之神。人们立誓时常说“苍天后土在上”,正是对这两位神祇的尊崇,可见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打败黄水怪

         颛顼不仅是一位神话中的帝王,更是一位拥有非凡力量与坚定意志的英雄。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曾有一只名为“黄水怪”的妖魔,常常喷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令百姓苦不堪言。颛顼闻讯后,决意为民除害,亲自出征。 黄水怪法力高强,与颛顼激战九九八十一天难分胜负。为求胜机,颛顼上天求助于女娲。女娲慈悲为怀,将天王宝剑借予颛顼,并传授其使用之法。凭借此剑之力,颛顼终于降服黄水怪。 为造福人间,颛顼挥动天王宝剑,将大沙岗变为一座青山,取名“付禺山”;又以剑划地,形成一条河流,名曰“硝河”。从此,此地山清水秀,林木茂盛,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颛顼因此被当地人民尊称为“高王爷”,并建庙供奉,香火不断。 相传,高王爷死后仍显灵护佑百姓。某日,他化身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端坐于高王庙前闭目养神。不久后,天降暴雨,洪水滔天,田地被毁,村庄被淹。当洪水涌至老人面前时,竟戛然而止。水中浮出两只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怪物,老人轻轻挥手,怪物便沉入水底。随后,洪水缓缓退去,高王庙一带免遭洪灾,百姓安然无恙。

 

颁布法律

          据《淮南子·齐俗训》记载,颛顼时期曾颁布一条法律:“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意思是说,如果妇女在路上不主动回避男子,便需在四通八达的路口举行驱邪仪式。这条法律虽显古朴,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仪与秩序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代礼法制度的雏形。 颛顼作为上古时期的重要人物,不仅在神话传说中留下了诸多英勇事迹,也在文化与制度建设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故事,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颛顼.史籍记载】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大戴礼·五帝德》 
《山海经》
《左传》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史学界的争议:始祖的追认与古史体系的建构】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建构过程中,始祖观念的形成与演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在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和文化认同意识的提升,关于上古帝王谱系的构建也日益系统化。然而,这些谱系并非完全基于史实,而是掺杂了大量后人对历史的重构与附会。其中,以黄帝为中华始祖的单一谱系,便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在战国、秦、汉时期,史书编纂者与神话建构者们有意无意地制造出一系列“伪史”,试图将原本各自独立、姓氏不同的上古部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祖先谱系。

         他们创造了帝喾这一世系,将稷、契、尧等传说人物归为其后裔;又构建了颛顼世系,将舜、禹纳入其中;最后再将黄帝作为更高一层的共同祖先,统摄颛顼与帝喾两大系统。这种由下而上的“谱系整合”,在《大戴礼记》《史记》《帝王世纪》等书中均有体现,使得黄帝成为后世公认的中华民族共同始祖。 然而,这种单一古史体系实际上是对上古唐、虞以及夏、商、周三代五个不同姓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部族系统的强行整合。原本各自独立发展的族群,在后人的历史书写中被编织成一个看似统一的谱系网络。这种做法,不仅模糊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上古时期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共同始祖的追认,是春秋战国时期族群融合与文化整合的重要体现。当时,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历史记忆逐渐被重新整理与统一,原本彼此独立的部族始祖被追溯为同一家族的成员,从而形成所有族群皆有共同祖先的“历史共识”。在这一过程中,颛顼与帝喾成为两大核心人物,而黄帝则被进一步推升为所有族群的共同祖先。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谱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

          《左传·文公十八年》中,大史克回答鲁宣公时,提到了“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颛顼氏有不才子”,同时也提到了“高辛氏”,但并未明确指出高辛即为帝喾。顾颉刚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与其将高阳等同于颛顼,不如将高辛视为颛顼的别称。这反映出不同古史系统之间的差异与融合。直到后来,高阳与颛顼才逐渐被合并为同一人物。 此外,楚国的古史系统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楚人可能属于一个以伏羲为祖先的古史体系,强调炎帝、祝融、共工、帝俊等人物的谱系,这与以黄帝为中心的谱系体系存在明显差异。屈原在《离骚》中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其中的“高阳”是否确指颛顼,至今仍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持。而秦人早期也曾在秦襄公时期自称为“主少皞之神”,后来又转而自称高阳之后,反映出不同族群在历史认同上的变动与选择。 关于颛顼的身世,文献中亦存在多种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即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昌意)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郭璞在注释中引述古本《竹书纪年》指出:“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并认为乾荒即韩流,其子即为帝颛顼。

         《路史·卷十四》则进一步补充说:“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可见在某些古史系统中,颛顼的父亲并非直接为昌意,而是韩流(即乾荒)。 然而,《史记·五帝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均明确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未提及韩流(乾荒)这一人物。《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这段文字不仅描绘了颛顼的卓越才能,也展现了他统治范围的广阔。

     《大戴礼记·帝系》则记载:“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从文献对比来看,《五帝德》篇与《五帝本纪》内容基本一致,而《大戴礼记》中的记载也与之相似,很可能是沿袭了《史记》的叙述。因此,关于韩流(乾荒)即颛顼之父的说法,尚需进一步考证。

            综上所述,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古史建构,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统一与融合的强烈诉求,也反映了历史书写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意图。对于始祖的追认与谱系的整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文化认同,但也遮蔽了上古时期多元族群的真实面貌。今天的我们,在回顾这些历史叙述时,更应以审慎的态度加以辨析,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后世纪念】

     颛顼陵

       颛顼、帝喾二帝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素有“二帝陵”之称。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帝王陵寝之一,这里是纪念上古时期两位杰出帝王——颛顼与帝喾的圣地。颛顼陵位于东侧,帝喾陵则居于西侧,两陵相距约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度约为26米;而帝喾陵规模略小,且位置稍后退两米。据考古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较大、晚辈陵冢较小,以及长辈陵位居前、晚辈陵位居后的殡葬格局,正体现了颛顼帝所倡导的“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整个陵园布局庄严宏伟,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主体、碑林及纵横交错的甬道,整体占地面积超过350亩。陵墓四周建有高墙环绕,俗称“紫禁城”,象征着帝王陵寝的尊贵与肃穆。陵园内不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碑刻,还保留了古代祭祀制度的重要遗迹,是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礼制文化及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颛顼墓

        颛顼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城西北约7.5公里处,相传为上古帝王颛顼的长眠之地。颛顼为轩辕黄帝之孙,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他早年“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后定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高城),史称“颛顼之墟”,在位长达七十八年,政绩卓著,德化深远。 关于颛顼墓的确切位置,历代记载不一。据《一统志》记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此地虽名为颛顼墓,其真实性尚无定论,但根据考古调查结果显示,此处确实为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存。 该遗址为一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达500平方米,堆积着大量黑灰土层。地表可见大量陶片,可辨识器形包括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以及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这些文物遗存充分证明了此处为古代先民活动的重要聚落遗址。 颛顼墓南侧原建有一座祭祀颛顼的庙宇,名为“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香火鼎盛,远近闻名。庙内建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中央供奉一尊高达七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神态庄严,威仪肃穆。大殿后方的二层阁楼中,塑有颛顼帝及其后妃的神像,供人瞻仰祭拜。可惜该庙于1945年毁于战火,如今仅存遗址,但仍可见当年盛况之一斑。

 

颛顼故都

       相传高阳县为颛顼故都,亦称“八才旧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沧州五大城市的中心腹地,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作为历史名城,高阳县不仅承载着颛顼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连接京津冀的重要节点城市。 无论是陵墓、遗址,还是传说中的故都,这些与颛顼相关的文化遗迹,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传统,是后人缅怀先贤、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人物研究】

 颛顼与医巫闾山

    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的交汇处,颛顼大帝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他不仅是黄帝的孙子,更以其卓越的智慧与英勇的战绩被后人铭记。鲜为人知的是,颛顼与医巫闾山以及玛瑙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3年,唐伟先生在雅昌艺术网上发表《论玛瑙与玉的关系》一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颛顼与玛瑙之间的深厚渊源。文中指出,颛顼大帝是一位头戴玛瑙饰物的帝王,他不仅以玛瑙作为身份的象征,更依靠玛瑙制成的箭镞战胜了敌手共工,稳固了统治地位。而颛顼的葬身之地,据古籍记载,正是医巫闾山,即《尔雅》中所称的“医无闾”。 《山海经》中多处提及颛顼的葬地。

       《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海外北经》亦云:“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海内东经》进一步补充:“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这些古籍中提到的“附禺”、“务隅”、“鲋鱼”等名称,经过学者艾荫范的语音学考证,实为“无虑”的音转,而“无虑”正是医巫闾山的古称。医巫闾山在汉代称为“无虑”,位于今辽宁省北镇市一带,当时的“无虑县”即因山而得名。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冯立民、王哲等学者的认同。

        此外,《山海经》中对“附禺之山”的描述中多次提到“美玉”,与颛顼的身份密切相关。“颛”字本义为“圆头胖脑”,象征着智慧与圆满;“顼”字则由“玉”与“页”组成,“玉”指玉制的发饰,“页”代表人头,合起来即为“头戴玉饰品者”。由此可见,颛顼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玉文化的代表人物。

 

颛顼与玛瑙的关系

         在古代典籍中亦有明确记载。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义专著《尔雅·释地》中写道:“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东晋学者郭璞注释称,“医无闾”为山名,位于当时的辽东地区,“珣玗琪”属于玉类。章鸿钊在其著作《石雅》中进一步指出,“珣玗琪”即为玛瑙,且辽东所产的“锦州石”正是玛瑙的一种。他引用《后汉书·东夷传》中“扶余挹娄出赤玉”的记载,认为“赤玉”也指玛瑙。 栾秉璈在《古玉定名探析》一文中,结合章鸿钊的研究并加以考证,指出《尔雅》中“医无闾”所指的地理范围,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辽东,而是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辽东郡,其辖地主要包括今天的辽西地区,涵盖现今锦州至阜新一带的医无闾山。

         该地区地处火山岩地带,以盛产玛瑙闻名,所产玛瑙被称为“锦州石”。因此,“医无闾之珣玗琪”应为玛瑙,而非岫岩闪石玉。栾秉璈特别强调,部分学者因误将古代“辽东”与现代“辽东”混淆,才误将“珣玗琪”理解为岫岩玉。 《尔雅》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分类编纂的词典,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至西汉初年之间。玛瑙以“珣玗琪”之名出现在如此古老的典籍中,足见其历史渊源之久远。而“医无闾”即今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中部,大凌河以东,距阜新市仅34.8公里。阜新作为中国重要的玛瑙产地与加工中心,其玛瑙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

         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76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辽墓中出土的玛瑙酒杯、玛瑙围棋、玛瑙项链等器物,质地优良,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至清代,阜新玛瑙产业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宫廷贡品,享誉全国。 今日阜新,依旧延续着玛瑙文化的辉煌。阜新玛瑙以其质地细腻、色彩斑斓、纹理独特而著称,正如同《尔雅》中所赞:“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这不仅是对玛瑙之美的礼赞,更是对颛顼大帝、医巫闾山与中华玉文化之间深远联系的见证。

 

颛顼与玉龙文化

       颛顼帝作为五帝之一,不仅是黄帝的嫡孙,更是推动华夏民族从部落联盟向统一国家形态演进的重要人物。他在与共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后,融合了共工集团中的多个氏族,如己姓、董姓等,成为己、董等八个氏族的共主,奠定了早期国家雏形的基础。

          西汉《淮南子》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一神话故事“怒触不周山”,不仅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篇章,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即颛顼与共工之间的权力争夺战。 颛顼帝号高阳氏,被尊为“东北方部落之宗神”。

        诸多古籍记载他“以水德王天下”,“死后为北方水德之帝”,位列五帝之中。他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其母女枢因感应“瑶光”而生下他。瑶光即琼瑶美玉之光,这一传说表明,颛顼自出生起便与美玉有着不解之缘,象征着他天生具备神圣的气质与非凡的德行。

       颛顼二十岁即位,在位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他在位期间推行多项重大制度变革,创制九州,首次明确中国的版图界限;设立统治机构,规范社会秩序,制定婚姻制度,推行嫁娶礼仪,强调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当时盛行的巫术之风,他果断下令禁止民间巫教传播,以正风化;并改革历法,确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被后人尊为“历宗”。 颛顼不仅在政治、制度、宗教、历法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更对东北亚乃至美洲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其执政风格来看,颛顼是一位以制度为本、善于规划的智慧型领袖,堪称孔子“十一德”中“缜密以栗,智也”的典范。

       在天文历法与农业水利方面,颛顼文明亦展现出高度的科学造诣。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玛瑙制品中,发现有玛瑙镞等武器,这类锋利的石器应被用于上古时期的重大战争,其中就包括颛顼与共工之间的决战。此外,还有一些玛瑙刮削器,是用于制作木制弓箭的重要工具。 共工出身亦不凡,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他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擅长治水,势力范围曾一度扩展至颛顼的故土附近,最终引发两方大战。共工以水战见长,而颛顼则凭借玛瑙镞等先进武器,在陆战中占据优势。当共工船队逼近时,受海风影响,颛顼早期使用的竹木弓箭难以有效还击,关键时刻,玛瑙镞的远程杀伤力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使共工军队溃败。共工怒触不周山,正是在战败后情绪激愤的表现。

         关于“不周山”的具体地理位置,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有学者推测,不周山可能位于渤海湾一带,而现今辽宁省锦州市的笔架山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不周山”。笔架山因“两长一短”的山峰外形,与“不周”即“不完整”的含义相合;更重要的是,每逢落潮时,海水退去,露出一条天然“天桥”,直通岛屿。共工战败后,退守于此,正值退潮,颛顼大军可沿“天桥”直抵岛上,顺利将其俘获。

          此外,“笔架”之名发音与“不周”相近,可能源自古音“baidag”,后因受其他同名山影响而改称“笔架山”。 玛瑙镞的使用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也使颛顼对玛瑙产生深厚情感。据传,他常佩戴玛瑙饰品,以示纪念与敬仰。

         因此,后人不再称他为“高阳大帝”,而亲切地称其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 颛顼与玉龙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玉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而颛顼作为一位与玛瑙、玉器有着深厚渊源的帝王,其形象和事迹不仅体现了上古社会的信仰与审美,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宇宙与秩序的深刻理解。这段历史与神话交织的篇章,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世系】

祖父:【黄帝

父亲:【昌意

母亲:淖(nào)子(阿女)《山海经·海内经》

堂侄:帝喾


【一世】燧人氏[上古]
【二世】伏羲 [上古]
【三世】少典
【四世】黄帝 ,生二子(
1.玄嚣(即少昊,号青阳氏、金天氏),2.昌意


【五世】1.玄嚣(即少昊,号青阳氏、金天氏)

 

【五世】2.昌意】生一子(颛顼)

【六世】儿子:颛顼】生?子(神话传说中的子嗣:?,梼杌‌,疟鬼‌,魍魉‌,小儿鬼‌,驩头(䲦头)‌,穷鬼‌,鬼车九头鸟)

【七世】1鲧(gǔn)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启(夏朝建立者)
【七世】2穷蝉(
‌穷子‌)嗜好乞讨,死后化为穷鬼,衍生送穷习俗,《大戴礼记》《史记》等典籍中明确记载其本名,宋代《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则称其为“穷子”——描述颛顼宫中诞下“不着完衣”之子,死后形成“送穷子”民俗。

【七世】3老童(耆童)(称)后裔是商朝时期阮国】开创者

【七世】梼杌‌(或称傲狠):上古四凶之一,形象凶暴如虎;
 

【八世】敬康
【九世】【句望】(gōu,勾)
【十世】桥牛
【十一世】瞽叟
【十二世】虞舜 二十四孝子
(前2307~前2257)
【十三世】商均

注:    颛顼的堂侄:帝喾

     黄帝是《山海经》中地位最显赫的祖先神。《山海经》中的黄帝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颛顼是黄帝后裔中地位最显赫、世系最繁盛、神性最强的一个。颛顼的嫡系血统有伯服、淑士、老童、叔歇、中、騹头等。

       此外还有穷蝉(出自《大戴礼记·帝系篇》及其《史记》)、魍魉(出自《独断》)、《世本帝系篇》称颛顼有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庭坚)、仲容、叔达、称九子, 《左传·文公十八年》称其有不才子“梼杌”。 也有说法认为鲧为颛顼之子 ,但也有说法认为鲧为颛顼五世孙 。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世系梳理】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

【四世】01黄帝 

【五世】02昌意

【六世】03颛顼


【六世】‌03颛顼‌(高阳氏)  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有载


【七世】04称 (可能是老童)《大戴礼记·帝系》明确:‌颛顼→老童(称)→重黎/吴回(卷章)‌,卷章即女修之父。


【八世】‌05女修‌    ‌颛顼孙女‌    《史记·秦本纪》:“颛顼之孙”

1.女修活跃于前2300年左右(颛顼时代末期),而伯益活跃于前21世纪(夏初),相隔约300年,不可能存在直系母子关系。

2.东汉《列女传》补充皋陶妻为女华(非女修),生伯益,与《史记》一致;但少数网页误将女修列为伯益祖母或母亲。


‌【九世】06大业‌    女修之子(皋陶之父)    女修吞玄鸟卵所生


【十世】‌07皋陶‌    大业之子    尧舜时期司法官(后代有皋陶氏、皋氏、陶氏、阮氏等,皋陶亦是这些姓氏的得姓始祖。今六安城东有皋陶墓,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的秦国、赵国、江国、黄国、徐国、费国、偃国、英国、六安国、萧国、阮国、梁国、莒国等嬴姓诸侯国的贵族都是其祖伯益的后人。


 

【十一世】‌08伯益‌  (生二子 长子:大廉,次子:若木,赢姓始祖    《尚书》《史记》均明确记载

伯益:(约前21世纪—约前1973年),一作伯翳(或柏翳),也称大费
嬴姓始祖,其子孙包括大廉(建立古黄国)和秦国先祖非子,衍生出伯氏等400多个姓氏。舜赐姓嬴,奠定了嬴姓部族的基础

长子:大廉
次子:若木

10.大廉,封黄国(今河南潢川),衍黄、赵、秦氏
10.若木,(儿子.费昌,孙子‌?,曾孙‌?,玄孙费昌,封徐国(今江苏泗洪),衍徐、江氏


 

【十二世】‌‌09大廉‌:(生四子)夏朝初期(约公元前21世纪),受封建立古黄国,后裔衍生出秦、赵等姓氏,

【十三世】‌长子:怀文(另作 ‌嬴武‌,字纪(“嬴武(怀文)字纪”),此记载与“大廉—长子怀文”的世系直接对应

1.岘‌,怀文长子,具体事迹未详。
2‌.脔‌,怀文次子,记载简略。
3‌.晔‌(又名季费),怀文第三子,字汉柏,生二子:荷、建。
4‌.博采‌,怀文第四子,未见后续记载。

【十三世】‌次子:文仲

【十三世】‌三子:隐,(该说法未见于先秦典籍)伯益‌ → 大廉(长子) → 怀文 → 晔 → 上启 → 赞皇 → ‌中衍‌。?


世系依据商朝史料,未命名中间代可能因记载缺失。


【十二世】‌‌09若木,(儿子.费昌,孙子‌?,曾孙‌?,玄孙费昌


 

十三世    10(佚名)    大廉之子    史失其名
十四世    11(佚名)    大廉之孙    史失其名
十五世    12(佚名)    大廉曾孙    史失其名

十六世   13(佚名)    大廉玄孙    史失其名

 

‌传承脉络‌:09大廉 →10 怀文 → 11晔 →12 上启 → 13赞皇 → 14中衍

 


【十七世】‌14中衍‌(1987年,在埃及境内一个古代大型墓地萨卡拉的一场考古发掘中,法国人意外发现了中衍的墓葬。


【十八世】‌15?

【十九世】‌16?


【二十世】‌17戎胥轩(生一子,中潏


【二十一世】‌18中潏‌


【二十二世】‌19蜚廉(飞廉)(生二子,1.恶来秦赵共祖),2.季胜(赵国先祖))


【二十三世】‌20恶来(恶来/季胜(秦赵共祖)
【二十四世】‌21女防
【二十五世】‌22旁皋
【二十六世】‌23太几
【二十七世】‌24大骆
【二十八世】‌25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春秋战国][孔门七十二贤]



【二十九世】‌26.儿子:秦公伯 (?~前845) 秦国国君
【三十世,】‌27.孙子:秦仲 (?~前822) 秦国国君
【三十一世】‌28.曾孙:秦庄公嬴其 (?~前778) 秦国国君

29.玄孙:秦襄公嬴开 (?~前766) 秦国国君
【秦襄公嬴开】
30.儿子:秦文公 (?~前716) 秦国国君
31.孙子:秦静公 (?~前718)
32.曾孙:秦宪公 (?~前704) 秦国国君
玄孙:
33.1秦德公 (前709~前676) 秦国国君【生三子】
33.2秦武公 (?~前678) 秦国国君
33.3秦出子 (?~前698) 秦国国君
【秦德公】
儿子:
34.1秦宣公 (?~前664) 秦国国君
34.2秦成公嬴载 (?~前660) 秦国国君

34.3秦穆公嬴任好 (前682~前621) 春秋五霸,秦国国君
35.孙子:秦康公嬴罃 (?~前609) 秦国国君
36.曾孙:秦共公嬴貑 (?~前605) 秦国国君
37.玄孙:秦桓公嬴荣 (?~前577) 秦国国君
【秦桓公嬴荣】
38.儿子:秦景公嬴石 (?~前537) 秦国国君
39.孙子:秦哀公嬴籍 (?~前501) 秦景公之子
40.曾孙:秦夷公
41.玄孙:春秋秦惠公秦宁 秦国国君
【春秋秦惠公秦宁】
42.儿子:秦悼公 (?~前477)
43.孙子:秦厉共公赢剌 (?~前443) 秦国国君
曾孙:
44.1秦躁公嬴欣 (前499~前429) 秦国国君

44.2秦怀公嬴封 (前499~前425) 秦国国君
玄孙:
45.1秦简公嬴悼子 (?~前400)生一子
45.2秦昭子】生一子..续...
【45.1秦简公嬴悼子】
46.儿子:秦惠公嬴仁 (?~前387) 秦国国君
47.孙子:秦出公嬴昌 (?~前385) 秦国国君
此房完】
【45.2秦昭子】
46.儿子:秦灵公嬴肃 (?~前415) 秦国国君
47.孙子:秦献公嬴师隰 (前424~前362) 秦国国君
曾孙:
48.赢虔

48.秦孝公嬴渠梁 (前381~前338) 秦国国君
49.玄孙:秦惠文王嬴驷 (前356~前311) 秦国国君
【秦惠文王嬴驷】
儿子:
5.01秦武王嬴荡 (前329~前307) 秦国国君
50.2泾阳君嬴芾 秦国四贵
50.3高陵君嬴悝 秦国四贵

50.4秦昭襄王嬴稷 (前325~前251) 秦国国君
51.孙子:秦孝文王嬴柱 (前302~前250) 战国时期秦国君主
52.曾孙:秦庄襄王嬴异人 (前281~前247)
53.玄孙:秦始皇嬴政 (前259~前210) 中国首位皇帝
【】秦始皇嬴政 【】
儿子:
54.1将闾 (?~前209)
54.2公子高嬴高 (?~前209)
54.3秦二世胡亥 (230~207) 秦国国君

54.4扶苏 (?~前210) 楚汉传奇
55孙子:秦三世子婴 (?~206) 秦国国君【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后续【汉朝诞生】

 

 


【以下是网上照搬来的,未详细对照】

世系
(1)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鲧→禹→启→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
(2)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契(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汤(商朝开国君主)→太丁、外丙、仲壬
(3)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契(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恒(商部族首领,前1775年-前1770年在位)
(4)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弃(姬弃,史称后稷)→不窋(姬窋)→鞠(姬鞠)→公刘(姬刘)→庆节(姬节)→皇仆(姬仆)→差弗(姬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姬高)→亚圉(姬亚)→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姬亶,史称古公亶父)→周王季(姬历,又称季历、王季、公季)→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5)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台玺(姬玺)→叔均(姬均,也被周朝奉为先祖)
(6)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尧→丹朱
(7)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挚(即:帝挚)
(8)盘古(姬古,配太元圣母)→有巢(姬巢,配缁衣氏)→燧人(姬燧,“三皇”之一,配华胥氏)→伏羲(姬羲,“三皇”之一,史称太昊,尊称羲皇,配女娲)
→少典(姬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少昊→蟜极→业父(配女修)→大业(配女华)→伯益(又名大费,配姚氏)→大廉(长子)
→怀文→文仲→隐→中衍→轩祖(戎胥轩的祖父)→轩父(戎胥轩的父亲)→戎胥轩→中潏→蜚廉(一作飞廉)→恶来→女防→旁皋
→太几(一作太己)→大骆→秦非子(嬴非,秦国首任君主)→秦侯(嬴侯)→秦公伯(嬴伯)→秦仲(嬴仲)→秦庄公(嬴其)→秦襄公(赢开)→秦文公(嬴康)→秦静公(嬴鼎,未即位)
→秦宪公(赢立)→秦德公(赢嘉)→秦穆公(嬴任好)→秦康公(嬴罃)→秦共公(嬴稻/嬴猳)→秦桓公(嬴荣)→秦景公(嬴石)→秦哀公(赢籍)→秦夷公(嬴扩,未即位)→秦惠公(赢宁)
→秦悼公(赢盘)→秦厉公(赢刺,又称:秦厉共公)→秦怀公(赢封)→秦昭子(赢昭)→秦灵公(赢肃)→秦献公(嬴师隰/嬴连)→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
→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则/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嬴政称帝时,被追尊为太上皇帝)→秦始皇帝(简称:秦始皇,名:嬴政,秦朝建立者,中国首位皇帝)
→嬴扶苏(嬴苏,史称:公子扶苏)→秦三世(嬴子婴,史称:秦王子婴)
(9)盘古(姬古,配太元圣母)→有巢(姬巢,配缁衣氏)→燧人(姬燧,“三皇”之一,配华胥氏)→伏羲(姬羲,“三皇”之一,史称太昊,尊称羲皇,配女娲)
→少典(姬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少昊→蟜极→业父(配女修)→大业(配女华)→伯益(又名大费)→大廉(长子)
→怀文→文仲→隐→中衍→轩祖(戎胥轩的祖父)→轩父(戎胥轩的父亲)→戎胥轩→中潏→蜚廉(一作飞廉)→→季胜→孟增→衡父
→造父(赵氏)→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公明的祖父)→明父(公明的父亲)→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宣子(赵盾)→赵庄子(赵朔)
→赵文子(赵武)→赵景子(赵成)→赵简子(赵鞅)→赵伯鲁→代成君(赵周)→赵献侯(赵涣)→赵烈侯(赵籍)→赵敬侯(赵章)→赵成侯(赵种)→赵肃侯(赵语)→赵武灵王(赵雍)
→赵惠文王(赵何)→赵孝成王(赵丹)→赵悼襄王(赵偃)→赵幽缪王(赵迁)
(10)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若木(伯益次子)→奄延→琛→铄→费昌(费姓始祖)
(11)盘古(配太元圣母)
→有巢(配缁衣氏)
→燧人(“三皇”之一,配华胥氏)
→伏羲(“三皇”之一,史称太昊,尊称羲皇,配女娲)
→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
→黄帝
→少昊
→蟜极
→帝喾(夋,五帝之一,字:俊)
→陶父(胤/李胤)
→(追尊:德明皇帝)皋陶(咎繇/李繇)
→李恩成(第三子)
→李仁道
→李知周
→李义集
→李忠卿
→李勇元
→李孝生
→李友儒
→李睦顺
→李任长
→李谦吉
→李让泉
→李中正
→李和丰
→李纯粹
→李懿宗
→李恭怀
→李俭实
→李庄严
→李敬修
→李齐心
→李肃炳
→李平明
→李康强
→李理征
→李利贞
→李昌祖
→李彤德
→李庆(次子)
→李承
→李硕宗
→李显
→李奭
→李环鼎
→李爵
→李寅龙
→李熙宏
→李尧性
→李辉(长子)
→李连顺(长子)
→(追尊:先天太上皇)李敬(又名:李乾)
→(追尊:唐圣祖/玄元皇帝)李耳(字:聃,世称“李聃”)
→李宗(字:尊祖,魏国干术大夫,封于假)李宗
→李同(赵国将军)
→李跻(赵国安阳君)
→李恪(次子)
→李洪(秦国太傅)
→李兴族(秦国将军)
→李昙(字:贵远,秦国司徒)
→李崇
→李瑶(次子,秦国南郡太守,封狄道侯)
→李信(秦国大将军,封陇西侯,帮助嬴政消灭六国)
→李超
→李仲翔(次子)
→李伯考
→李尚(长子)
→李广
→李敢
→李禹
→李丞
→李宏
→李业
→李翚
→李善
→李尤
→李先
→李长宗
→李君况
→李本
→李次公
→李轨
→李隆
→李艾
→李雍
→李柔
→凉景王李弇(yǎn)
→凉简王李昶
→凉太祖/武昭王李暠(西凉建立者)
→凉后主李歆(次子)
→李重耳(李歆第三子)
→李熙
→李天锡(一作:李天赐)
→李虎
→李昞(一作:李昺)
→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又名:李嗣升/李浚/李绍)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柷
(12)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挥公(张姓始祖)
(13)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昧祖→昧父→昧→台骀
(14)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穷奇
(15)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古蜀王、魍魉、梼杌
(16)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又称帝舜或虞舜)→商均→夷(尊称:夷伯)→强余→颉→思→友→龙→寿→仪(尊称:叔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固(史称:寿固)→敖→元捷→偃→姑益→公允→蔺→顼(尊称:顼叔)→野→无→胜→正(尊称:叔正)→献(尊称:献子)→亚(史称:亚寿)→原(史称:原寿)→延(史称:梦延)→妫阏(又写作:妫遏,尊称:遏父)→陈胡公(陈国开国君主)
(17)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宴安)、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①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本名熊蚤)→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②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本名熊蚤)→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③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本名熊蚤)→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称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18)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重黎(晋朝皇帝的始祖)

以上是网上照搬来的,未详细对照。

=======

006.【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2022年12月31日 12:21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上古 三皇五帝    006.【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