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gǔn)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五帝时代
本名:鲧
别名:天鼋氏
民族族群:华夏族
主要成就:有崇部落的首领,治理洪水
陵墓:陵墓位置有争议
【个人简介】
鲧,又名鮌,或写作“骨系”(合字),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神话传说人物,亦是治水英雄大禹的父亲。他姓姒,为有崇部落的首领,史称“崇伯鲧”,字熙,居于崇地(今河南嵩山一带),故又称有崇氏或崇伯。 据传,鲧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也有说法认为他是颛顼的五世孙。在尧帝统治时期,天下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困苦。在四岳的推荐下,鲧被委以重任,负责治理水患。他采用筑堤围堵、设置障水工程的方法,在中原地区进行治水,历时九年,虽一度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洪水灾害,使百姓暂得安宁,但由于方法局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水问题,水患反而愈加严重。 因治水未竟全功,加之与当时的政治权力斗争有关,鲧最终被舜帝处死于羽山(今江苏东海县北部)。一说为尧帝命令祝融将鲧诛杀于羽山,亦有说法称因他与尧之子丹朱、舜争夺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被流放至羽山,最终客死他乡。无论何种说法,都为鲧的结局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
尽管如此,鲧作为早期治水的先驱者,其努力和贡献不可忽视。他不仅在治水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后来其子大禹采用疏导之法彻底治理洪水奠定了基础。更有古籍《世本·作篇》记载,鲧还是城郭制度的创造者之一,为中国早期城市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洪水神话之一,不仅体现了先民与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也象征着代代相传、不断改进的智慧与责任。鲧虽未能完成治水伟业,但其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依然深远而不可磨灭。
【生平事迹 · 治理洪水】
在远古五帝时期,曾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巨大洪水。洪水肆虐,浩浩荡荡,淹没山丘,冲毁田舍,百姓流离失所,生活陷入极度困苦之中。面对如此天灾,即便是英明的帝尧也束手无策。他忧心忡忡地向群臣询问:“唉!四岳诸位,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山岭丘陵,百姓深受其害,谁能担此重任,治理这场洪水?”群臣异口同声地推荐了鲧。一个“皆”字,充分体现了鲧在众臣心中的威望与信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如此众口一词、全票通过的推荐实属罕见。
据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考虑到群臣的意见,以及当时确实找不到比鲧更合适的人选,帝尧最终勉强同意任命鲧负责治水。 然而,鲧治理洪水的方式却颇具传奇色彩。
《山海经》中记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所谓“息壤”,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土,据说能够自行生长,可以用来填塞洪水。鲧为了尽快平息水患,未经天帝允许,私自盗取了息壤,用以堵塞洪水。这一举动虽然出于为民除害的初衷,但因违背了天命,最终招致惩罚。天帝震怒,命令火神祝融在羽山的郊野将鲧处死,并收回了息壤。 更为神奇的是,尽管鲧被处死,他的尸体却三年不腐。祝融见状,便用吴刀剖开鲧的腹部,竟从其腹中生出一个婴儿,这便是后来的大禹。而鲧的尸体随即化作一条黄龙,腾空而去。这一神话般的结局,不仅为鲧的悲剧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为大禹继承父志、继续治水埋下了伏笔。 天帝见鲧虽死,其子禹却继承了治水的使命,便命禹继续使用息壤,平定九州的水患。禹不负众望,改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开创了夏朝的基业,成为一代圣王。
从鲧的悲剧到禹的成功,这段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抗争,更体现了中华文明在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与智慧。鲧虽未竟其功,但他为民请命、敢于担当的精神,早已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史料记载】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大禹及其父鲧的记载丰富而深远,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早期对治水英雄的崇敬,也反映出古代先民在与自然抗争中的智慧与毅力。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有载:“禹之父曰鲧,乃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女嬉年壮而未孕,于砥山游历时得薏苡而食之,顿感异样,似有感应,遂怀身孕。后剖胁而产高密。高密者,禹也。禹生而居于西羌,地名石纽,位于蜀西川。”这一记载不仅追溯了禹的家族渊源,也为其出生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史记·夏本纪》进一步厘清了禹的世系:“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帝颛顼之孙也。”由此可知,禹出身高贵,承袭了华夏民族最古老的血脉。
《山海经·海内经》则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了禹与鲧的历史功绩:“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他们在中国早期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治水、丈量土地、划分九州,奠定了国家制度的基础。 《国语·晋语八》中写道:“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左传》昭公七年亦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这些记载虽带有神话色彩,却也反映了古人对鲧命运的悲悯与敬仰。 此外,《山海经》还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周礼·夏官·庾人》则说:“马八尺曰龙。龙就是鲧。”这种将鲧比作龙的表述,象征着他非凡的气魄与神格化的形象。
《国语·吴语》中伍子胥曾劝谏吴王夫差道:“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
《韩非子·五蠹》亦载:“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淮南子·务修训》也指出:“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这些文献都一致肯定了鲧与禹同为治水英雄的历史地位。
《归藏·启筮》记载:“鲧化为黄龙。”《拾遗记》卷二则说:“鲧化为玄鱼。”屈原在其长诗《天问》中也曾提到鲧的事迹,表达了对其命运的深切感慨。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四岳举鲧治洪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于是,作为尧的继承人,舜在请示后将鲧“殛于羽山”。“殛”字有两解:一为“诛杀”,一为“责遣”,即流放。但无论如何,鲧最终死于羽山,成为千古遗憾。 传说鲧死后三年尸体不腐,后由祝融用吴刀剖开其腹,禹遂从中诞生。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腾空而去。黄龙三足,居于水中,《山海经》中对此亦有记载。 大禹继承父亲遗志,继续治理洪水。这一次,天帝不仅未加阻挠,反而派遣神龙——应龙相助。应龙乃山海经中著名的龙神,被视为雨神的象征。传说在地上画出应龙形象,便可引来甘霖。此次应龙亲自下凡,助禹开山导河。此外,伏羲与河伯也纷纷襄助。
更有传说称,东汉时期盛行的谶纬之学鼻祖——河图洛书,便是在此时由神龟所献。 最终,大禹凭借疏导与围堵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服洪水,赢得百姓拥戴,成为一代圣王,开创了夏朝基业。 这些典籍所记载的不仅是历史事实,更是中华文明初期对英雄人物的礼赞与追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与鲧的故事,历经千年传颂,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传说典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与传说中,鲧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治水英雄,同时也被誉为城郭制度的奠基者。据史书记载,鲧不仅精通治水之术,更是尧帝时期的重要大臣。清代学者雷学淇在其著作《竹书纪年义证》中曾指出:“鲧之治水,为尧巨卿也。”可见其地位之高、责任之重。 鲧受封于崇地,即今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根据现代考古研究和文献考证,石峁遗址极有可能就是古崇国的所在地,是夏朝先祖鲧的封地。
《史记·夏本纪索引》中引《连山易》记载:“鲧封于崇”,《国语·周语》亦称其为“崇伯鲧”,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历史记载。 在文化与制度建设方面,鲧亦有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建城郭的人物之一。
《世本》明确记载:“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篇》中也提到:“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可见在古代人心目中,鲧建造城池的意义非凡,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此外,《吴越春秋》中也写道:“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这段话不仅说明了城郭最初的用途,也体现了鲧“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
而《淮南子·原道训》则进一步评价:“昔夏鲧作三仞之城。”以高度的象征意义,展现了鲧在城市建设方面的非凡成就。
综上所述,鲧不仅是一位治水英雄,更是一位制度创新的先驱者。他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治水实践,也奠定了中华早期城市建设的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鲧(gǔn)个人世系】
001.【燧人氏】[上古]
002.【伏羲 】[上古]
003.【少典】
004.【黄帝 】生二子(1.玄嚣(即少昊,号青阳氏、金天氏),2.昌意)
005.【1.玄嚣(即少昊,号青阳氏、金天氏)
005.【2.昌意】生一子(颛顼)
006.儿子:颛顼】生二子
007.1鲧(→禹→启(夏朝建立者))
妻子:士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