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国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西周至春秋时期
02. 中文名:赖国(Lài Guó)
03. 别称:厉国(因“赖”“厉”通假)
04. 国号:赖子国(子爵国)
05. 爵位:子爵
06. 开国君主:叔颖(姬叔颖,周文王第十九子)
07. 首都
1初封地:河南禹州(一说颍川)
2迁都地:河南息县包信镇
08. 主要城市:鄢(今河南鄢陵县,灭国后迁居地)
09. 政治体制:诸侯分封制
10. 国土面积:河南息县一带
11. 存续: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538年
12. 相邻国家:楚国、蔡国、息国(汉阳诸姬之一)
13. 末代君主:赖子(亡国时“面缚衔璧”降楚)
【概述】
赖国,又称“厉国”,是周朝时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属周王室宗亲国之一。据传叔颖前1122年已在赖地活动。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第十九子叔颖(姬叔颖)受封于赖地(今河南禹州),建立赖国,后迁都至息县包信镇。赖国在历史上共存续584年,历经14代君主,最终于公元前538年在楚灵王讨伐吴国的战乱中灭亡。 作为周朝的重要诸侯国,赖国在政治、文化与宗法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末代君主“赖子”在国破之际,为保百姓免受战乱之苦,选择以“面缚衔璧”的方式向楚国投降,表现出一位君主的责任与担当。
赖国灭亡后,其遗民被迁至鄢地(今河南鄢陵或湖北宜城),继续繁衍生息。 赖国的后裔以国名为姓,逐渐形成了今日的赖姓,尊开国君主叔颖为赖姓始祖,传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赖姓族人遍布海内外,始终铭记先祖之德,弘扬忠义精神与文化传统。
注:赖国虽有“厉国”别称,是因“赖”“厉”二字在古音中通假,但需与位于湖北随州、属炎帝后裔的姜姓厉国(与姜子牙的齐国同宗同源)加以区分,两者在历史渊源与族属上并无关联。
【国号来由】
一、国名来源考辨
1.封地命名说
周武王灭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分封宗亲,将周文王第十九子叔颖(姬叔颖)封于“赖地”,即今河南禹州或息县包信镇一带。该地因“赖”而得名,遂以地名为国号,建立赖国。在古代文献中,“赖”字与“厉”字常有通假现象,因此部分史籍中亦见“厉国”之称。然而,二者实为不同诸侯国:姬姓赖国为周王室后裔,属周朝宗法体系;而姜姓厉国则为炎帝之后,受封于今湖北随州一带,属另一宗源系统,二者不可混淆。
2.通假字争议
在《左传》《史记》等先秦及汉初文献中,“赖”与“厉”常被混用,这主要源于当时文字通假的书写习惯。例如,《左传·昭公四年》中记载“赖、湫、鄢、蓼”四地并列,而《汉书·地理志》则将随州的姜姓厉国误记为“赖”。这种误读导致后世在理解上出现混淆。
实际上,位于今河南的赖国为姬姓诸侯国,而位于今湖北的厉国为姜姓诸侯国,两地不仅封地不同,世系源流也无直接关联。
二、封地考据
1.河南说(主流观点)
赖国最初的封地被认为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古称颍川郡),地处中原腹地,是周王室在东方的重要屏障。随着春秋时期楚国势力的扩张,赖国为避战乱,逐步南迁至息县包信镇(今属河南驻马店市)。
《水经注》中明确记载:“赖亭在息县东北”,结合现代考古发现,包信镇赖城遗址的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进一步证实了赖国南迁的历史事实。
2.湖北说(误读辨析)
部分文献将湖北随州一带的姜姓厉国误认为赖国,实为误解。随州厉国为炎帝后裔,属姜姓诸侯,与姬姓赖国在宗法体系、文化特征及历史渊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如《后汉书·郡国志》中误将随州厉国归入“赖”地,造成了后世对赖国地理位置的误读。
现代考古成果显示,随州厉国遗址(如厉山镇)出土文物具有鲜明的炎帝文化特征,与河南赖国遗址所呈现的周文化风格截然不同,进一步厘清了赖、厉二国的历史界限。
【历史脉络】
1. 建国与封地
赖国为周朝时期姬姓诸侯国,始封于周武王灭商之后,约公元前1046年。其始祖为周文王第十九子叔颖,因功勋卓著而受封于“赖地”,封地初位于今河南禹州,后有迁徙,亦有记载称其位于今河南息县包信镇。赖国爵位为子爵,在周代分封制度中属于中等诸侯国。
由于“赖”与“厉”在古音中通假,因此在部分历史文献中,赖国亦被称为“厉子国”。需特别说明的是,赖国与随州的姜姓厉国(炎帝后裔)应予以区分,二者不仅族源不同,地理位置亦有明显差异。
2. 存续与迁徙
自西周至春秋时期,赖国作为周王室同姓诸侯,始终依附于周朝中央政权,维护宗法秩序。然而,随着楚国在南方的崛起与持续北扩,赖国逐渐受到军事威胁,被迫向东迁徙至息县包信镇一带。这一迁徙过程反映了当时中原诸侯国在强楚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在征伐吴国的途中,顺道攻灭赖国。末代君主“赖子”被迫归降楚国,标志着赖国长达584年的国祚正式终结。此次灭国亦是春秋时期楚国扩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体现了当时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3. 遗民与姓氏传承
赖国灭亡之后,其王族成员及部分国民为纪念故国,纷纷以国名为姓,形成了今日赖姓的重要起源之一,尊叔颖为赖姓得姓始祖。赖姓族人自此散居各地,逐渐繁衍发展,成为中华姓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支。此外,也有部分遗民为避战祸或政治迫害,改姓为罗、傅等姓氏。因此,赖、罗、傅三姓在后世被普遍认为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4. 文化与历史影响
虽然赖国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型诸侯国,但其存续与灭亡过程具有典型的历史意义。作为周代分封制度下的代表之一,赖国的命运折射出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特别是楚国势力北扩对姬姓诸侯国的深远影响。
【政治】
1. 分封制下的政治结构
赖国作为周朝时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其政治制度严格遵循周代的分封体制。国君受封于周天子,爵位为子爵,享有封地的自治权,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政治体系。然而,这种自治并非绝对,赖国国君需履行对周王室的一系列义务,包括定期纳贡、朝觐天子、参与重大典礼以及承担戍守边疆等职责,体现了周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格局。
赖国的开国君主叔颖在受封后,依照“授土授民”的方式建立起国家的基本框架,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统治体系。
国家治理结构中,国君为最高统治者,其下设有卿大夫等贵族阶层,协助国君管理政务与地方事务,形成层级分明、权责清晰的行政系统。这种政治结构不仅保障了国家的稳定运行,也强化了周王室对地方诸侯的控制与影响。
2. 宗法制度与权力继承
赖国的政治治理深受周代宗法制度的影响,严格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权力传承体系。自叔颖开国以来,国君之位由其嫡长子世代继承,共延续十四代,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延续与宗族内部的秩序和谐。
在宗法体系下,赖国通过“大宗—小宗”的宗族关系网络,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与有效管理。国君作为宗族中的“大宗”,居于核心地位,而卿大夫则多由国君的近亲或有功之臣担任,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国一体”治理模式。
【社会】
1. 宗法等级制度
赖国作为周代姬姓诸侯国之一,其社会结构深受周代宗法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以等级分明为特征的统治体系。整个社会按照身份地位划分为“国君—卿大夫—士—平民”四个层级。国君为赖国的最高统治者,受封于周天子,爵位为子爵,代表国家行使统治权力。
卿大夫阶层主要由宗室成员或有功之臣担任,他们不仅协助国君治理国政,还负责管理各自的封地事务,是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键纽带。
士阶层属于低级贵族,通常担任官职或从事军事、礼仪、教育等职责,是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中坚力量。
平民则为社会的基础阶层,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生产活动,承担国家赋税与劳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2. 家族与血缘纽带
赖国的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宗法制度贯穿整个国家治理体系。赖国宗室为周文王之后,具体为叔颖的后裔,作为大宗统领全国,形成以“大宗—小宗”为结构的宗族体系。大宗即宗室嫡长一系,为国家权力的合法继承者;小宗则包括宗室旁支及其他贵族家族,他们在各自家族内部享有领导权,并在国家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种宗法体系通过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得以维系,确保了权力的稳定传承与社会秩序的持续运行。平民阶层则普遍以家族为基本单位,聚族而居,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村落共同体。家族不仅是生活和生产的组织单位,也是社会管理与道德教化的基础,维系着赖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 职业分工
赖国社会的职业分工较为明确,各阶层各司其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 农业是赖国的主要经济支柱,平民阶层普遍从事农耕生产。
土地制度上实行井田制,即将土地划分为若干“井”字形区块,其中中间一块为“公田”,归国君所有,由农民共同耕种,产出归国家;其余八块为“私田”,由各家各户自行耕种,产出归农民所有。这种制度既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也维持了农民的基本生计。
除农业外,手工业也占有一定比重,主要由工匠家族世代传承技艺,制造陶器、青铜器、纺织品等日常用品和礼器,部分产品供贵族使用,部分用于贸易交换。
此外,士阶层中的一部分人从事军事、礼仪、教育等职能,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传播文化知识、执行国家礼制的重要任务。而卿大夫阶层则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军事指挥与外交事务,是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
【军事】
一、军事背景
叔颖早年随周武王参与伐纣之战,在决定商周更替的牧野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凭借这一功绩,他在周朝建立后受封于赖地(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成为赖国的开国之君。作为周王室的宗亲,叔颖肩负着镇守一方、巩固统治的重任。
初建国之时,正值周朝取代商朝之初,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国内仍存有商朝残余势力,外部则面临东夷等族群的威胁。在此背景下,赖国不仅是周王室分封体系中的一环,更承担着防御边疆、维护周室在淮河流域统治的重要军事职责。
二、军事地位
进入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权威的逐渐衰落,诸侯争霸愈演愈烈。赖国地处楚、晋两大强国交界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求生存,赖国不得不依附于楚国,成为其附庸国之一。 公元前645年,齐国联合曹国发兵攻赖。赖国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以及楚国的及时援助,成功击退了来犯之敌。此战不仅彰显了赖国在军事防御上的实力,也反映出其在列国博弈中的战略价值。
三、灭亡之战(公元前538年)
尽管赖国长期依附楚国,但在楚晋争霸的复杂局势中,赖国也曾试图在两大强国之间寻求平衡。这种摇摆不定的外交策略最终招致了灭国之祸。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以赖国背约为由,亲自率领诸侯联军发动征讨。面对强大的楚军,赖国无力抵抗,最终兵败国亡。赖国末代君主“赖子”被迫举行投降仪式,面缚衔璧,象征彻底臣服。楚灵王将赖国贵族迁至鄢地(今河南省鄢陵县),赖国自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疆域】
赖国的封地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古时此地被称为“赖地”,是赖国的发源地。随着历史的演变,赖国的都城后来迁至息县包信镇,即今天的河南省息县东北部,成为其政治与文化的新中心。
赖国的核心区域位于古代颍川郡一带,大致涵盖现今河南许昌、漯河等地。颍川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成为赖国发展的重心。赖氏族人亦以此地为荣,后世常以“颍川”为郡望,彰显其家族渊源。 然而,赖国的命运在春秋末期发生了重大转折。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在扩张势力的过程中攻灭赖国,并将赖国遗民迁徙至鄢地,即今河南省鄢陵县一带。这次迁徙标志着赖国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终结,但赖国的文化与血脉仍在新的土地上延续发展。
【经济】
一、农业经济
1.国家经济的基石
赖国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具备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农作物包括粟、黍、麦等粮食作物,这些作物不仅保障了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为国家的赋税和储备提供了来源。此外,赖国还发展了桑麻种植,为纺织业提供了原材料,推动了家庭副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经济结构。 在农业生产中,赖国可能继承了西周时期重视水利的传统,修建了小型的灌溉系统或排水设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增强了农业的稳定性,也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基础。
二、手工业与有限的商业活动
作为周王室的分支,赖国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一定发展。青铜器铸造技术虽不如大国发达,但可能用于制作礼器、兵器和部分农具,体现出赖国对礼仪制度和生产工具的重视。陶器制作则更为普及,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生活面貌。
在商业方面,赖国地处中原与楚地交界地带,具备一定的地理优势。尽管商业活动规模有限,但赖国可能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与周边诸侯国进行贸易,输出粮食、布匹等物资,换取所需的其他资源。这种贸易虽未形成大规模的市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三、经济衰落与国家灭亡
进入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赖国因地处楚国北上的战略要道,屡受侵扰。由于国力弱小,缺乏强有力的军事防御体系,赖国在经济上也逐渐陷入困境。农业生产受到战争破坏,手工业发展停滞,对外贸易通道受阻,整体经济呈现衰退趋势。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在北伐过程中攻灭赖国,将其纳入楚国版图。
【文化】
赖国灭亡后,其贵族及国民为了纪念这片曾经赖以生存的故土,纷纷以国名为姓,尊叔颖为赖姓始祖,开启了赖姓的历史传承。这一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也奠定了赖姓的起源基础,使得赖姓成为中华姓氏文化中极具历史渊源的姓氏之一。
今天河南省息县包信镇,依然保留着丰富的古赖国文化遗存,成为全球赖氏后裔寻根问祖的重要圣地。这里建有气势恢宏的古赖国文化园,园内包括赖氏总祠、叔颖公陵园、宗亲会馆等重要建筑,成为弘扬赖国文化、凝聚赖氏宗亲情感的重要场所。 赖氏总祠始建于唐代,历经多次重建与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整体为三进院落结构,庄严肃穆,展现了传统宗祠建筑的艺术风貌。叔颖公陵园占地约八亩,园内保存有明代祭碑十二通,是纪念赖姓始祖叔颖公的重要场所,也见证了赖姓后裔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
宗亲会馆则收藏有历代族谱共计237部,为研究赖氏家族历史、迁徙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即古赖国建国纪念日,海内外赖氏后裔都会齐聚河南息县,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缅怀先祖、传承家风。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已成为全球赖氏宗亲联络亲情、弘扬文化的重要节日。
现代社会,赖姓已发展成为中国第98位大姓,全球赖氏后裔约有330万人,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赖姓族人在各行各业中多有建树,为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赖国历史文化,赖氏宗亲会不仅定期举办祭祖活动,还积极推动古赖国遗址的修复与保护工作。
【后裔去向】
一、赖国概况
赖国是西周初年由周武王分封的姬姓子爵诸侯国,开国君主为周文王第十九子叔颖,受封之地位于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一带。赖国自建立以来,历经西周、春秋时期,存续约584年(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538年),共传位十四代。赖国在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率军攻占赖国,将其领土纳入楚国版图。
二、叔颖后裔的主要去向
赖国灭亡后,其王族成员及部分国民为逃避战乱或寻求新的生存环境,逐渐迁徙至各地,并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姓氏分支与文化传承。
(一)以国为姓,形成赖氏 赖国灭亡后,部分遗民为纪念故国,以“赖”为姓,尊奉开国君主叔颖为赖姓始祖。这一支系在后世繁衍发展,成为赖姓的主要来源。部分赖氏后裔迁居至鄢地(今河南省鄢陵县),逐渐形成颍川郡望,成为赖姓历史上重要的望族之一。
(二)改姓罗、傅 另有部分赖国遗民为躲避战乱及政治迫害,选择改姓他氏。其中,改姓“罗”与“傅”的人数较多,逐渐形成“赖罗傅三姓同宗”的民间说法,反映了三姓之间在历史渊源上的密切联系。
(三)迁徙与分布
1. 河南地区:赖国故地(今河南省息县、鄢陵县)成为赖姓早期的主要聚居地,至今仍是赖姓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 江西、福建地区:自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赖姓族人逐步南迁,其中一部分定居于江西宁都、福建等地,发展为南方赖姓的重要支系。
3. 海外分布:明清时期,随着海外贸易与移民潮的兴起,赖姓后裔陆续迁徙至东南亚各国,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地,以及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全球范围内的赖氏宗亲网络,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赖罗傅三姓同宗》
赖、罗、傅三姓在台湾、新加坡等地的族人中,确实流传着三姓联宗的传统说法,并据此成立了三姓宗亲联谊会。这一说法源于代代相传的家族历史以及家谱中的记载。据信早在春秋时期鲁昭公四年,楚国灭赖之时,部分赖氏族人为躲避战乱与厉灵王之害,改姓为罗或傅。由于三地国属邻近,又存在姻亲关系,因而逐渐形成了“赖、罗、傅联宗”的说法。
从历史渊源和血统源流来看,三姓并非完全同源,各自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首先,从姓氏来源来看,赖姓源自古代赖国,为周朝时期叔颖的后裔。而罗姓则主要源于古代罗国,相传为祝融或颛顼的后代。此外,历史上也有不少其他族群融入罗姓之中,例如北魏时期的鲜卑族破多罗、叱罗等姓,唐代西突厥可汗斛琴罗的后代,以及清朝皇族爱新觉罗、贵族萨克达等,皆有人改姓为罗。至于傅姓,则多尊奉商朝宰相傅说为祖先,也有部分族人自称是周代受封于傅邑的大由之后。
其次,从郡望堂号来看,赖姓主要分为颍川、松阳、南康、河南四大支系;罗姓则有豫章、长沙、三龙、柏林等望族;傅姓则涵盖清河、北地、巨鹿、茂陵、襄阳、庐州、庆阳、宁夏、邺下、清州、尚儒、双凤、义渠、三德等多个支派,可见三姓在地域分布与家族源流上并不一致。
从家族文化、祠堂对联等方面来看,各姓亦有鲜明的特色。赖姓以“名噪秘书,志匡王室”为堂联,彰显其家族重视文治、忠君报国的精神;罗姓则以“鸟迹征奇,藻思发琳琅之笔;钱江互瑞,倡言成吴越之功”为联,体现其文化底蕴与历史功绩;傅姓则强调“尊儒尚学,崇位抑奢”,反映其重视教育与品德修养的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三姓在历史演变与迁徙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存在显著的差异与本质的不同。
在研究赖姓历史与文化时,虽然可以关注其与罗、傅二姓在某些历史时期中所存在的血缘联系,但更应注意到三姓各自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罗姓与傅姓族人中,真正尊奉叔颖为祖先并认同与赖姓同宗者,仅属少数群体。 我们不能因为台湾、新加坡等地存在三姓同宗联谊会这一现象,就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赖、罗、傅三姓族人都认同这一联宗说法。
正视历史的真实面貌,尊重各姓的独特源流与发展脉络,才是推动宗亲文化理性发展与深入研究的基础。
【名人】
叔颖,赖国的开国君主,被尊为赖姓的始祖。据史书记载,他因辅佐周武王有功而被封于赖地,建立了赖国,为赖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赖添公,是赖国的末代国君。在赖国面临灭亡之际,他选择归顺楚国,以保全宗族和百姓,避免了更大的战乱与伤亡,展现了其明智与担当。
赖文俊,南宋时期著名的风水学家,精通堪舆之术,著有《催官篇》一书,对后世风水学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与引用。
赖汉英,太平天国时期的重要将领,同时也是洪秀全的妻弟。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参与多次重大战役,为太平天国的建立和扩展立下汗马功劳。
赖和,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台湾鲁迅”。他以笔为剑,倡导白话文写作,推动台湾文学现代化进程,其作品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对台湾文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出土文物】
核心出土文物情况
1. 息县包信镇遗存
在赖国初封地——息县包信镇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陶器残片,器型主要包括鬲、豆等具有典型周文化特征的陶器。此外,还发现了若干青铜器残件,其纹饰风格明显具有周代青铜器的工艺特征,但尚未发现带有明确铭文的器物。 遗址地层结构显示出明显的连续居住痕迹,与《左传》中关于赖国初封于此的历史记载相吻合,进一步佐证了该地为赖国早期都城的可能性。
2. 禹州青铜器发现
位于禹州地区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器,其中部分器物带有“赖子”铭文,包括鼎、簋等礼器。这些青铜器现藏于禹州博物馆,其年代初步推测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铭文内容涉及祭祀或册封内容,目前尚在进一步释读之中,未来有望揭示赖国贵族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
3. 鄢陵晚期遗存
在赖国灭亡后遗民迁居的鄢陵地区,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的青铜礼器组合,包括鼎、壶、盘等典型器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器物展现出明显的楚文化特征,反映了赖国被楚国兼并后当地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趋势。 此外,在贵族墓葬中还发现了工艺精美的玉器,其风格兼具周制传统与楚地特色,为研究赖国灭亡后遗民的文化适应与传承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学术研究进展与保护现状
1. 年代学研究争议
目前,关于禹州地区出土青铜器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尚未正式公布,相关器物的具体年代仍存在争议。同时,包信镇遗址出土陶器的分期问题也尚未达成一致,学术界存在西周中期和春秋早期两种主要观点。
2. 文化属性判定问题
对于息县地区出土遗存的文化属性,学界尚有不同意见。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属于赖国本土文化,也有观点认为其更接近周边其他方国遗存。鄢陵地区出土青铜器中所见的周式文化元素,可能是赖国遗民迁徙过程中所携带的文化传统,体现了赖国灭亡后文化延续与变迁的过程。
3. 文物保护现状
目前,赖子铭文青铜器整体保存状况良好,已由专业机构进行妥善保管。然而,包信镇遗址由于地处农田区域,正面临农田基本建设带来的破坏风险,亟需加强遗址保护与规划管理,以确保这一重要历史遗存得以有效保存和深入研究。
【史料记载】
1.《左传》 作为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对赖国的记载较为详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明确记载了楚灵王灭赖国的历史事件,详细描述了赖国国君“面缚衔璧”请降的场景,反映出当时赖国在楚国扩张压力下的覆灭过程。
《左传·僖公十五年》则提到赖国在春秋时期曾依附于楚国,并因此遭到齐国与曹国联军的讨伐。这表明赖国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常受强国影响。
2. 《史记》虽未直接专述赖国,但其《管蔡世家》中记载了周文王诸子的分封情况,其中叔颖作为文王子嗣的身份得以确认,从而间接印证了赖国为周王室后裔所建之国。尽管记载简略,仍为研究赖国起源的重要依据。
3.宋代郑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是一部研究古代姓氏源流的重要著作,其中明确指出叔颖为周武王之弟,受封于赖地(今河南颍川一带),其后裔以国为氏,形成赖姓。此书为赖姓起源提供了文献支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文献通考》该书为元代马端临所撰,内容涵盖历代典章制度与文化沿革。书中提到“赖”与“厉”在古音中为同音通假字,因此赖国亦称“厉子国”。这一说法虽为后世学者的推论,但仍为理解赖国称谓演变提供了参考,需结合其他史料综合判断。
5. 地方志与赖氏族谱
各地赖氏族谱普遍尊叔颖为始祖,并记载其受封建国及后裔迁徙的历史。部分地方志也提及赖国遗址或相关传说。然而,这类资料多为后世修撰,部分内容可能存在附会或传承误差,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甄别,结合正史考证。
争议与补充说明
叔颖的排行问题:部分赖氏族谱称叔颖为“周文王第十三子”或“第十九子”,但据《史记》记载,周文王嫡子仅十人,叔颖可能为庶出,其具体排行仍存争议。
赖国爵位问题:《左传》称其国君为“赖子”,属四等爵位;而《通志》则称“赖伯”,为三等爵。此差异可能源于“赖”与“厉”在古籍中混用所致,有待进一步考证。
【君主世系】
只言片语,字里行间,应该不靠谱,看看就好。
1叔颖
前1046年—?
子爵
周文王第十九子,始封颍川赖地
《史记·管蔡世家》
2赖仲
?—前?
子爵
族谱载其“守成无过”,事迹无考
清《赖氏族谱》卷三
3赖叔
前?—前?
子爵
名讳或为叔颖次子,无独立记载
民国《赖氏源流考》
4赖伯
前?—前?
伯爵
或为周平王时升爵,与郑国联姻
《春秋》隐公十一年
5赖侯
前?—前?
侯爵
可能为春秋初期君主,年代存疑
赖氏祠堂碑刻(明嘉靖)
6赖桓公
前?—前?
公爵
鼎盛期拓疆至汝水,与楚结盟
《水经注·汝水篇》
7赖文公
前?—前?
公爵
南迁汝宁(今河南息县),附楚抗晋
《左传》昭公四年
8赖哀公
前?—前538年
公爵
楚灵王灭赖,后裔以国为姓
《左传》昭公十八年
【叔颖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三世】少典,【四世】黄帝,【五世】少昊(玄嚣),【六世】蟜极,【七世】帝喾,生5子,
【八世】【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八世】【后稷】[上古]
09.儿子:不窋[商]
10.孙子:鞠[商]
11.曾孙:公刘[商]
12.玄孙:庆节[商]
【十二世】【庆节】[商]
13.儿子:皇仆[商]
14.孙子:差弗[商]
15.曾孙:毁隃[商]
16.玄孙:公非[商]
16.【公非】[商]
17.儿子:高圉
18.孙子:亚圉
19.曾孙:公叔祖类
20.玄孙:周太王姬亶 古公亶父
【二十世】【周太王姬亶】(生三子,1吴太伯 ,2仲雍 ,3.季历
【二十一世】季历(生三子,1周文王姬昌,2虢叔,3虢仲,封地争议:传统观点:受封于制地(今河南荥阳),建立东虢国,爵位公爵。新考据:或为单一虢国分支,虢仲为初代国君,其子辈(如虢叔)分封衍生西虢。
【二十二世】【周文王姬昌】生十子(传说有99子),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
【二十三世】姬颍,赖国,开国君主(叔颖(姬叔颖,周文王第19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