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乙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夏朝帝王】 【商朝】【商朝帝王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朝

本名:子滕
别名:子胜、祖乙、且乙

民族族群:华夏族

庙号:中宗


都城:

1.耿(山西河津)

2.邢(今邢台)

3.庇(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


在位:19年

主要成就:复兴商朝

生卒:

出生地:(可能出生于  相(内黄)‌)

逝世地:


陵墓:

1.狄泉(主流记载)

2.邢(推测观点)


前任:河亶甲 ~商朝第十二位国君

继任:祖辛~商朝第十四位国君

 


 

【个人简介】

       祖乙,生卒年虽已难以详考,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留下了重要印记。他亦称且乙,子姓,名滕,一说为“胜”,是商王仲丁之子,商朝第十三位君主。在商王朝的历史长河中,祖乙以其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坚定的领导力,推动国家走向中兴,被后世尊奉为庙号“中宗”。 在前任君主河亶甲去世后,祖乙继位为商朝新一任统治者。他在位共十九年,去世后由其子祖辛继承王位。祖乙执政期间,面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政治局势的挑战,果断作出多次迁都决策,以稳定国本、巩固统治。

          他最初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至耿(今山西省河津市),次年又迁都至邢(今河北省邢台市)。然而,由于邢地频发河患,威胁国家安定,祖乙遂再次迁都至庇(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除了在政治地理上的战略调整,祖乙亦高度重视边疆安全。他多次派遣军队出征,成功平定兰夷、班方等周边方国,有效遏制了东南夷族对商朝的侵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尊严。

              同时,他重用贤臣巫贤辅佐朝政,推行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策,使得商朝在经历动荡之后得以恢复生机,国力日益强盛,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祖乙的统治,不仅体现了商朝中期政治智慧的高度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他的治国理念与实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治理与王朝复兴的重要范本。


【人物生平 】

           祖乙元年,商朝当时的都城设在“相”(今河南省内黄县一带)。由于相地处于黄河下游,河水时常暴涨,洪灾频发。每逢汛期,滔天洪水肆意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百姓难以安居乐业,生命财产屡遭威胁,甚至连王室都城也面临朝不保夕的境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祖乙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祖乙身边的贤臣巫贤(巫咸之子)早已洞察君王心事,便直言进谏道:“君主所忧虑之事,卑职早已明了,无非是都城选址之忧。”祖乙听后欣喜不已,随即说道:“贤卿既然知我所忧,理应为我出谋划策。”于是,巫贤建议将都城迁往“耿”(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祖乙采纳建议,遂于次年迁都至耿。

         祖乙二年,黄河再次泛滥,洪水将耿地都城摧毁。祖乙不得已再次迁都至“邢”(今河北省邢台市),继续寻找适宜的都城位置。迁都邢地之时,部分商朝公族并未随行南迁,仍留居于耿地。为安抚此地民众与宗族,祖乙将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耿国国君,以维持地方秩序。

              此后,祖乙又将都城迁往“庇”(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带)。在庇地,他大力营建都城,修建宗庙、设立社稷、建造宫室,逐步恢复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使商王朝再度走向繁荣昌盛。

             据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尚书·序》等文献记载,“庇”是商朝第五个都城,也是祖乙、祖辛、开甲、祖丁、南庚五位商王近百年间的统治中心。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中提到:“祖乙圯于耿”,其中“圯”意为覆灭,指祖乙曾北伐强盛的西北及北方部族,但遭遇战败,几乎全军覆没,遂长途迁徙,由豫北的“相”迁都至鲁西南的“庇”。

              据张金鼎、潘守皎编著的《菏泽文化通史》记载,郓城县城原名盘沟,正是祖乙、祖辛、开甲、祖丁、南庚五位商王近百年都城“庇”的所在地。 祖乙十九年,祖乙驾崩,庙号为中宗。

             他去世后,其子祖辛继承王位,延续商朝国祚。祖乙在位期间,虽历经水患与战乱,却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励精图治,迁都图存,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稳定与中兴,被后世尊为中兴之主,功绩载入史册。


【为政举措】

             祖乙是商朝中期的重要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举措,不仅巩固了王权,也对商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结构进行了完善和调整,为商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制度的完善

        祖乙时期,商朝的政治体制已趋于成熟,官僚体系日益完善。当时,商朝的职官体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中央朝廷任职的“内服官”,另一类是被封于王畿以外地区的“外服官”。这种内外服的划分,体现了商朝“中央—地方”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在中央朝廷中,最高政务官是协助商王进行决策的“相”,也被称为“阿、保、尹”。这些官员地位尊崇,常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王朝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他们负责协助处理国家日常政务。

             此外,还设有“三公”这一职位,但其并非常设官职,而是根据需要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称号。 在具体职能分工方面,商朝设有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事务的“史”官;专司占卜的“卜”官;负责祈祷和沟通神灵的“祝”官;以及掌管记载、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或“内史”。军事方面,有统领军队的“师长”;文化艺术方面,设有乐工之长“太师”与“少师”。

 

内服官与外服官的设置

         祖乙时期,商朝的政治结构中,内服官与外服官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1. 内服官 :内服官主要分为两类: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祖乙时期,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并行的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王畿地区为核心,由中央直接统治,而周边地区则由地方诸侯或邦伯管理。 据《酒诰》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这说明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内服官主要包括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等,负责中央政务与王室事务。这些官员中,既有地位崇高的旧臣、老臣,也有商王的近侍之臣,其中一些史官还负责传达王命。此外,还有“惟亚、惟服”等与王室关系密切的军职官员,负责军事事务;“宗工”则负责王室祭祀及特定事务;“百姓里君”则负责管理地方上的诸族与普通民众。

          2. 内廷事务官 :内廷事务官主要为王室服务,设有总管性质的“宰”以及亲信之臣。臣官负责王室的各项具体事务,如百工之长“司工”,掌管粮食收藏的“啬”,负责畜牧的“牧正”,掌管狩猎的“兽正”,掌管酒务的“酒正”,管理王车的“车正”,以及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此外,还有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国老”,负责外地籍田事务的“畋老”。

     3. 外服官 :外服官主要包括各地的方国首领,如“侯”、“甸”、“男”、“卫”等。这些职位多为地方诸侯或部落首领,他们臣属于商王,并承担相应的朝贡与军事义务。卜辞中记载的侯有近50个,著名的有仓侯、舞侯、犬侯、侯告、侯专、杞侯等。“甸”在卜辞中也被称为“田”,“多田”即指众多甸职官员。“男”在卜辞中写作“任”,如而任、戈任、名任、卢任等。“卫”则是一种武职,常见于“多射卫”、“多马卫”、“多犬卫”等称呼,也有单独称“卫”的情况。

 

迁都之举

        祖乙在位期间,为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政治治理的需要,曾多次迁都。最初的都城设在“相”,位于今河南省内黄县。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祖乙决定将都城迁至“耿”,即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 然而,耿地不久后遭遇水患,影响了都城的安全与稳定。祖乙遂再次迁都至“邢”,即今河北省邢台市。然而,邢地亦因水患频发,祖乙最终将都城迁至“庇”,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

           这一系列迁都举措,不仅体现了祖乙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也反映了当时商朝对都城选址的战略考量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结语 祖乙作为商朝的重要君主,在位期间通过完善政治制度、合理设置官职、强化中央与地方的治理结构,有效提升了国家的统治效率。同时,他多次迁都的举措,也显示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锐应对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思熟虑。这些为政举措不仅巩固了商朝的统治基础,也为后世王朝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济领域】
          商人自古以来便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据史书记载,商汤时期曾派遣毫地的人民协助葛人进行耕作,体现了早期农业合作的雏形。甲骨文中的卜辞也多次出现“其受年”(即“能获得丰收吗?”)这样的占卜内容,充分反映出商朝统治阶层对农业收成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农业之外,畜牧业在商代也呈现出较为发达的状态。考古发掘中不仅发现了牛、马、羊、猪、狗、鸡等“六畜”的遗骸,还出土了象骨,说明当时黄河流域一带仍存在驯养大象的现象。此外,商代人已经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并开始尝试人工养殖淡水鱼类,显示出对动物养殖技术的深入探索。

           手工业方面,商代实行官营制度,所有生产活动均由官方统一管理。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分工细致、规模宏大、产量丰富、品类繁多,工艺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其中,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尤为突出,不仅器型多样、纹饰精美,而且铸造工艺成熟,成为商代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也标志着中国早期金属文明的辉煌。

            在陶器制作方面,商代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瓷器,白陶质地洁白细腻,造型逼真,装饰精美。玉石雕刻工艺也达到了极高水平,雕刻精细、构思巧妙的玉器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准,也反映了商代社会对礼仪与审美的高度重视。

           纺织业方面,丝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平纹组织的纨、绞纱结构的纱罗以及千纹绉纱的縠等多种织物,并掌握了提花技术,能够织出复杂图案,展现出商代纺织工艺的高度发展。 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代中后期,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出现了许多牵牛车或乘舟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标志着早期商业活动的兴起。

          到了商代晚期,城市中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各类交易的商贩,商业活动日益繁荣。例如,后来辅佐周武王的吕尚,早年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在孟津一带售卖饭食,反映出当时商业活动的广泛存在与社会对商业角色的逐步接受。

            综上所述,商代不仅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中展现出早期市场经济的雏形,为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军事方面】

         祖乙在位期间,不仅在内政治理上颇有建树,在军事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商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祖乙高度重视军队建设。他深知一支强大而有序的军队是国家强盛的保障,因此大力推行军事改革,强化军队组织体系,提升作战效率。他亲自监督士兵的日常训练,注重实战演练,强调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极大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他的治理下,商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为后续的对外扩张与防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对外军事行动方面,祖乙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战略眼光。面对周边部族的侵扰,尤其是东南方向夷族的威胁,他果断采取军事行动,多次亲率大军出征,先后平定了兰夷、班方等国,有效遏制了外敌的扩张势头。这些战役不仅巩固了商朝的边疆安全,也大大提升了商朝在周边诸部族中的威望。 祖乙的军事成就不仅体现在战事的胜利上,更在于通过这些征战实现了国家疆域的拓展与政治影响力的扩大,为商朝中兴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军事策略与治军理念,也为后世所称道。


【文化领域】

          中国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商代起,便进入了信史时代。这一时期,不仅宫廷音乐日益成熟,民间音乐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文化面貌。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不断进步,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为乐器的制造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了乐器制作工艺的飞跃。大量精美且豪华的乐器相继问世,成为当时音乐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在商代宫廷中,乐舞是音乐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有据可考的乐舞作品包括《桑林》和《大护》,相传为商汤时期的重要大臣伊尹所作。这些乐舞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与生活风貌。 在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专职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群主要包括“巫”、音乐奴隶以及“瞽”三种角色。“巫”通常负责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表演,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音乐奴隶则多为宫廷或贵族服务,专门从事音乐演奏与舞蹈;“瞽”则是盲人乐师,因其敏锐的听觉和深厚的音乐修养而受到重视,常担任重要乐职。 至于商代的民间音乐,由于历史久远,流传下来的资料极为有限。

          从《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的记载中,我们仍可窥见一些商代民歌的风貌。这些残存的歌词或曲调片段,为研究商代民间音乐提供了珍贵线索。 与此同时,商代的文字发展也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甲骨文作为当时的主要书写载体,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充分体现了汉字构造体系的完整性。在目前已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共发现约四千六百七十二个字,其中已有大约一千零七十二个字被学者成功识别并解读。

           由于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其字体呈现出方正刚劲的特点;而与之同时存在的金文,因铸造于青铜器之上,线条圆润流畅,形成了与甲骨文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商代不仅在音乐、文字等方面展现出高度的文化成就,也为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方面】

天文

         商代时期,我国古代天文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当时的历法不仅区分了大小月,还以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基本周期,并采用年终置闰的方法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的差异,使历法更加精确。此外,商代的甲骨文中记载了多次日食、月食以及新星的出现,这些记录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天象的细致观察和初步的天文认知能力。

 

数学

        在数学方面,商代已有较为系统的数字体系。甲骨文中发现了表示数字的符号,涵盖至三万左右的计数范围,显示出当时已具备明确的十进制概念,以及对奇数、偶数和倍数的基本理解。这些发现表明,商代社会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为后续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光学

        光学的应用在商代也已初见端倪。考古发现的微凸面镜,虽然镜面较小,却能够完整映照出人面轮廓,显示出古人对光的反射特性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这种镜具的制造工艺和光学原理的运用,反映了商代在光学技术方面的高度智慧与技术水平。


【趣闻轶事 】

龙腾之地

       在商朝第五任君王祖乙统治时期,他为了寻找更适合百姓安居乐业的都城,派遣使者向北行进,前往祖先曾经居住的地方考察。在一片名为“邢”的土地上,人们发现了一条奇异的龙鱼。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认为此地乃是龙腾之地,预示着国家将兴盛发达。祖乙听后大悦,遂决定将都城迁至邢地,并派遣专人负责饲养龙鱼,每日早晚亲自朝拜,以示尊崇。 祖乙充分利用邢地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使商朝经济逐步恢复并走向繁荣,国运因此中兴。然而,风水大臣曾言:“龙在则兴,龙亡则水淹。”果然,在龙鱼去世后不久,邢地遭遇了罕见的洪水灾害,祖乙遂决定迁都他处,而邢地最终被洪水淹没,成为历史中的一页传奇。

 

万年历

         在祖乙统治时期,有一位名叫万年的樵夫,以勤劳聪慧著称。一日,他在山中砍柴后,坐在树下休息。望着树影随日光移动,他陷入沉思:若能利用日影的变化来测定时间,岂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于是,他回家后便动手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日晷仪。然而,阴雨天气令日晷仪无法准确计时。 某日,万年在山泉边饮水,发现崖壁上的水滴有规律地落下,发出清脆的节奏声。他顿悟灵感,于是制作了一个五层漏壶,通过水滴的流速来计算时间。这一发明解决了阴雨天气无法计时的难题。

         有了计时工具后,万年开始系统地观察天象与节令变化。经过长期记录与推演,他发现每年大约有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便会循环一次。据此,他总结出日月运行的基本规律,并推断出节令与天神并无直接关联。 万年带着自己的日晷仪与漏壶进宫面见祖乙,阐述了自己对节令与时间的理解。祖乙深感其言之有理,遂命人在天坛前修建日晷台与漏壶亭,并派遣十二名童子协助万年研究历法。 随着时间推移,祖乙派遣大臣阿衡前去了解万年的研究进展。

         万年向阿衡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吟诵道:“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后,内心不安,唯恐万年一旦完成历法,必将受到祖乙重用,从而威胁自己的地位。 于是,阿衡暗中重金雇佣刺客,企图杀害万年。然而,万年几乎从不离开研究之地日月阁。刺客只得趁夜潜入,放冷箭射杀。一箭命中万年手臂,童子们惊呼报警,守卫及时赶到,将刺客擒获。祖乙查明真相后,下令将阿衡收押,并亲自前往日月阁探望万年。 此时,万年又向祖乙汇报了最新的天象观测结果:“如今申星追上百星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祖乙听后,欣然决定将这一节日定名为“春节”,寓意万象更新、春回大地。

         见万年因研究历法日夜操劳,又身负箭伤,祖乙心生怜惜,欲请其入宫调养。但万年婉拒道:“多谢天子厚爱,然目前的太阳历尚属草稿,尚需将岁末尾时也纳入闰月之中,否则久而久之,仍会节令紊乱。为不负百姓期望,我必须继续完善此历法。”又历经数十载寒暑,万年终于完成了精准的太阳历。 当他将完整的历法献给祖乙时,已年迈白发。祖乙深受感动,遂将此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表彰其卓越贡献。

 

日晷与漏壶的传说

        关于万年发明日晷仪与漏壶的故事,流传已久,广为称颂。然而,这一说法更多属于民间传说,并无确切史料佐证。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提及日晷仪的文献出自《隋书·天文志》,其中记载袁充于隋朝开皇十四年(公元595年)发明了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至于漏壶的使用,则可追溯至更早的夏朝时期,相关记载见于《周礼》之中。

           尽管如此,这些传说所承载的智慧与精神,依然体现了古代先民对时间与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也寄托了人们对智慧与科学的敬仰之情。


【人物评价】

        祖乙是中国商朝时期一位极具政绩与影响力的君主,以其卓越的治国能力被后世誉为“贤圣之君”。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在其著作《孟子·公孙丑上》中曾评价道:“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其中所列举的六七位贤明君主便包括祖乙在内,其余如商汤、太甲、太戊、盘庚和武丁,皆为商朝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统治者。 此外,《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中也对祖乙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天下之盛君”,并与商汤、太甲、武丁等杰出君主并列。

          这些记载不仅体现了祖乙在商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他在后世政治与思想领域所受到的广泛认可和尊敬。 祖乙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商朝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推动了国家的繁荣与强盛,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他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也成为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成员】
祖父:太戊~商朝第九位国君
1.父亲:河亶甲 ~商朝第十二位国君(生一子,祖乙? 祖乙身份争议‌:主流记载(河亶甲之子)

2.父亲:仲丁~商朝第十位国君?

(世系研究原则‌:优先采信《史记》、甲骨文等直接史料,排除晚出孤立记载(如姓氏溯源类文本)
伯父:外壬、仲丁
弟弟:祖丙(耿国始封君,耿姓始祖)祖丙记载仅见于(地方姓氏溯源文),内容混杂传说(如“耿姓由来”),未提原始史料依据,可信度较低。可能是堂兄弟(外壬、仲丁之子)。
王后:妣已
儿子: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孙子:商王祖丁(祖辛之子)、商王南庚(沃甲之子)。


【祖乙个人世系】

     >>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少昊(玄嚣)006【蟜极】007帝喾】008【

   【第八代】五兄弟: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第八代】01.02.昭明03.相土,04.昌若,05.曹圉,06.冥,07.王亥08.上甲微,09.报丁,10.报乙,11.报丙,12.主壬(示壬),13.主癸(示癸)

商朝>

【第二十一代】01成汤【生三子.长.太丁,次.外丙 ,三.仲壬

【第二十二代】02太丁(生一子,太甲

【第二十三代】03太甲(生二子,1沃丁,2太庚

【第二十四代】04太庚 (生三子,1.小甲,2.雍己,3.太戊

【第二十五代】05太戊 (生三子,1.仲丁,2.外壬,3.河亶甲 

【第二十六代】06河亶甲(生一子,祖乙? 祖乙身份争议‌:主流记载(河亶甲之子,不是仲丁之子)

【第二十七代】07祖乙 (生二子,1.祖辛,2.沃甲


【商朝封国  耿国‌始祖 祖丙‌】

         关于祖乙之弟祖丙身份合理推测‌:旁支或误记‌:祖丙可能是祖乙的堂兄弟(如河亶甲兄弟仲丁外壬之子),或商王远亲子弟,被后世文献误标为“弟”。

【其他阅读】
=====

祖乙(zǔ yǐ‌)~商朝第十三位国君

2025年8月2日 23:5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商朝    祖乙(zǔ yǐ‌)~商朝第十三位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