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国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初期
中文名:酆国(丰国)
别称:丰侯国、酆邑
国号:酆(丰)
爵位:侯爵
开国君主:子于(周文王第17子)
首都:酆邑(今陕西西安鄠邑区或户县东)
主要城市:丰镐(与镐京并称,为西周都城)
政治体制:分封制下的诸侯国
国土面积:无明确记载,封地范围约今陕西户县一带
存续:(周武王至周成王时期)
相邻国家:镐京(周王室直辖)、毕国、郇国等
末代君主:酆侯(子于后裔,因酗酒被周成王废黜)
【概述】
酆国,亦作丰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为周文王第十七子子于的封地。其地理位置主要位于今陕西省户县一带,也有说法认为其位于今江苏省丰县。酆国国君受封侯爵,尊称为酆侯,享有显赫地位。 作为西周初年的重要诸侯国,酆国的历史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及礼制政策紧密相关。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推行严格的礼乐制度,尤其在周成王时期,曾颁布著名的禁酒令,以规范社会风气,防止诸侯与官员沉溺酒色、荒废政事。酆侯未能恪守礼法,因酗酒失德,行为失范,最终被周成王废黜,酆国也因此被取消封号。 酆国的存续时间较短,大约仅有二十余年。
【国号来由】
国号“酆”源于封地名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文化背景。 酆国的得名源自其封邑“酆邑”,即今陕西省户县东部一带。该地原为商代崇国的属地,周文王灭崇之后,将此地更名为“丰邑”。周武王灭商后,在分封诸侯时,将其弟、即周文王第十七子封于此地,建立侯国,遂以封邑之名“酆”为国号,称酆国。
地理位置来看,酆邑地处丰镐地区,临近西周都城丰镐(今西安附近),是周王室的核心区域之一。将王室子弟分封于此,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军事意义,意在拱卫王都,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
“酆”不仅是一个地名,也承载了周初分封制度下的政治功能。 此外,“酆”字的使用也经历了文字演变的过程。在汉代以前,“丰”与“酆”通用,未作严格区分。至汉武帝时期,为了规范汉字使用,便于区分地名与姓氏,遂在“丰”字旁加“邑”部,形成“酆”字,专用于地名及相关称谓。 酆侯酗酒失德而被废除,但其国号“酆”却流传后世,成为酆姓的重要起源之一。
【历史脉络】
一、封国建立(约公元前11世纪)
酆国是西周初年所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建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为巩固政权、广封宗亲,周武王封其弟——周文王第十七子于酆邑(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东),建立侯国,爵位为侯爵,史称“酆侯”。
该封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紧邻西周都城丰镐(位于今西安西郊),是周王室京畿重地之一。酆国不仅具有政治象征意义,更承担着拱卫王室、维护中央政权稳定的军事与政治职能。
二、酆国灭亡(约公元前1028年)
酆国的国祚并不长久,大约仅存续了二十余年。据史书记载,酆侯因酗酒失德,严重违反了西周初期颁布的《酒诰》禁令。
在周成王十九年(约公元前1028年),周王室以“失德”之名废黜酆侯,将其封国收回,纳入王室直接管辖。
三、酆姓起源
酆国灭亡后,酆侯子于的后裔以封邑“酆”为姓,逐渐形成“酆姓”。在汉代以前,“丰”与“酆”二字通用,后随着文字规范化,“酆”成为正式姓氏。
酆姓后裔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江西等地,并随着历史迁徙逐渐向全国扩散,成为中华姓氏文化中具有历史渊源的重要姓氏之一。
四、历史争议
1. 地理争议: 关于酆国的具体封地,主流观点认为应在今陕西省户县一带,紧邻丰镐遗址,符合西周分封格局。也有少数学者提出可能位于今江苏丰县,但缺乏明确的考古证据支持,尚存争议。
2. 时间争议: 关于酆国存续的具体时间,因史料记载存在差异,学界尚有不同说法。但普遍认为其存在时间约为二十余年,与周初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五、考古与文献佐证
考古方面,陕西户县曾发现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酆”字,进一步印证了酆国的历史存在。此外,《史记》《竹书纪年》等古代文献均有明确记载,指出酆国为周文王之子所封之国,且因酆侯失德被废黜。
【政治】
一、政治地位
1. 爵位等级与宗亲属性
酆国为西周初期分封的侯爵国,属于姬姓诸侯国中的核心圈层。其受封之君为周文王第十七子——子于,是周王室的近支宗亲。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酆国与管、蔡、霍等国并列,合称“文之昭”,充分体现出其在周朝宗法体系中的嫡系地位和尊崇身份。
2. 封地职能与战略意义
地理区位:酆国的封地酆邑位于今陕西省户县东部,紧邻西周都城丰镐,地处渭河平原腹地。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既是西周京畿西部的门户,也是连接关中与陇右地区的军事要冲,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政治角色:作为“拱卫王畿”的重要屏障,酆国承担着戍边守土、传递军情(烽燧)、物资转运等多重职能,兼具军事堡垒与行政枢纽的双重属性,是西周王朝维护中央统治、控制西部边陲的重要支点。
二、政治制度特征
1. 分封制下的权力结构
封君权责:酆侯作为一国之君,享有世袭统治权,但在政治体系中仍需履行“五服”义务,包括贡赋、军役、朝觐等职责,其权力受到周王室颁布的《誓诰》等制度性规范的约束。例如,历史上曾有酆侯因违反《酒诰》酗酒而被废黜,这一事件反映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原则和周王对诸侯的绝对权威。
宗法治理:酆国内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维系政权稳定。酆侯家族成员长期垄断军政要职,形成以家族为单位的“家国同构”治理模式,体现出西周时期宗法制度与政治权力高度融合的特点。
2. 与周王室的互动机制
道德约束:《尚书·酒诰》明确规定诸侯不得沉湎于酒色,酆侯因违令酗酒被废事件,是西周“以德配天”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王室通过道德教化与制度规范来约束诸侯行为的政治伦理。
权力回收:酆国灭亡后,其原有封地被直接纳入王畿,改设为“酆宫”,并由周王室派遣卿士进行管理。这种“废侯置县”的举措,成为西周早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势力的先例,标志着周王室对地方治理模式的深刻调整与制度创新。
【社会】
一、社会阶层结构
在酆国的社会结构中,贵族阶层占据统治地位。酆侯作为封君,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握军政大权,其家族成员构成统治核心。作为周王室的同姓诸侯,酆国严格遵循西周的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阶层的世袭特权。
宗法制在酆国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形成“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即国家治理结构与家族管理体系高度相似,政治权力的传承依照宗法原则进行,如嫡长子继承制保障了权力的稳定过渡,宗庙制度则强化了祖先崇拜与家族认同。这种制度不仅巩固了贵族统治,也增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在贵族之下,平民构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主要居住在城邑周边及乡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来源。酆邑土地肥沃,盛产农作物,并以桑叶种植闻名,为纺织业提供了丰富原料。
平民在经济上依附于贵族土地,实行井田制,需向贵族缴纳赋税并承担劳役。此外,部分平民从事手工业生产,为社会提供日常所需物资。
奴隶阶层则处于社会最底层,多为战俘、罪犯或因债务沦为奴者。他们主要用于贵族家庭的服务或辅助性农业生产,但具体使用规模因史料匮乏而难以详考。
奴隶主贵族依据封地大小确立社会地位,形成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 总体而言,酆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以贵族为核心、平民为基础、奴隶为补充的层级体系,体现了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秩序,也反映出当时以农业为主、宗法为纲的社会组织特征。
【军事】
一、军事职能与战略地位
酆国的封地酆邑位于今陕西户县东部,紧邻西周都城丰镐,地理位置极为关键。作为周王室近支宗亲封国,酆国在军事上承担着京畿卫戍的重任,是西周初期都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地处镐京西南要道,与毕国、郑国等邻近封国共同构建成环绕王都的外围防御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诸侯等级制度中,酆侯为侯爵,依据周礼规定,需按制组建相应规模的军队。
据《周礼·夏官》记载,侯爵封国应出车百乘,结合西周时期军事编制推算,其兵力规模大致为一师,约2500人。这一数字与考古发现的西周车马坑数量基本相符,反映出当时封国军队的建制规范。不过,也有学者指出,由于酆国封地面积较小(约50平方公里),其实际兵力可能不足一师,更多承担礼仪性仪仗与王畿守卫任务。
二、军事制度与组织结构
酆国的军事体系隶属于西周六师或八师的整体军事架构之中,与王室直属军队共同构成了西周早期的军事力量体系。这种制度安排不仅体现了封国军队与王室军队的协同关系,也反映出周初“封邦建国”体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军事联动机制。 酆侯在军事与行政上具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是封国的统治者,负责本国内部的军事组织与防御。
另一方面,酆侯亦可被任命为周王室的重要官职,如太保、卿士等,参与中央政权与军事决策,形成军政合一的治理模式。
在兵源构成上,酆国军队主要由封地内的贵族(士)和平民(庶人)组成,奴隶阶层一般不直接参与作战。装备方面,以青铜兵器为主,如戈、矛等,这在陕西户县发现的西周墓葬中已有实物佐证,显示出其具备一定的军事技术水平。
三、军事活动与历史命运
在成康之治时期,西周王朝通过一系列政治与军事整肃手段,强化中央集权。
据《尚书·酒诰》记载,酆侯因酗酒失德,于约公元前1028年被周成王废黜。此举不仅是对个别诸侯行为的惩戒,更是周王室加强中央控制、削弱地方势力的重要举措。酆国军队随后被王室收编,其军事力量正式纳入中央军系统,成为西周早期军事集权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
酆国灭亡后,其原有封地被划入王畿,由周王室直接管辖。原由酆国承担的军事职能亦由王室军队接替,为其后宣王时期的军事改革和中兴奠定了基础。
四、学术争议与考古现状
尽管文献中对酆国的军事活动多有记载,但目前尚未发现明确属于酆国的专属军事遗址,其军事组织与作战方式主要依赖《逸周书》《史记》等古籍的间接记载。因此,部分学者对酆国的兵力规模、军事职能及其在周初军事体系中的实际作用仍存有不同看法。
由于缺乏系统的考古发现,酆国的军事活动仍需结合丰镐遗址及周边封国的出土资料进行推测与比对,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有望进一步揭示其在西周军事史中的具体地位与作用。
【疆域】
一、核心疆域
酆国作为西周初期的重要封国,其核心区域位于西周王畿腹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封地中心为酆邑,即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东部一带,紧邻西周都城丰镐(今西安西南地区),地处关中平原的核心区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具备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
疆域规模方面,作为侯爵级别的封国,酆国的领土面积约“百里”(约合50公里见方),以户县为中心,涵盖沣河两岸的广阔区域。这片土地不仅适宜农耕,也便于交通与军事布防,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
二、地理战略价值
酆邑地处丰镐都城的东侧,是西周王畿东部防线的重要门户,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作为京畿屏障,酆国不仅是西周都城防御体系中的关键节点,还承担着军事拱卫和物资供应的双重职能。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中原与西部的重要通道,对于维护王室安全、保障都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疆域争议
尽管主流观点认为酆国位于今陕西户县一带,但历史上也存在一些争议说法。例如,部分文献如《通志·氏族略》中提到酆国可能位于湖南永兴,但这一说法缺乏考古证据支持,尚未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还有个别记载将酆国与江苏丰县相联系,然而此说多为后世姓氏迁徙的附会之谈,与西周时期所封的酆国并无直接关联。
【陕西户县 江苏丰县】
一、陕西户县说(主流观点)
1文献依据:
《史记》明确记载“丰国,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陕西西安户县东五里有丰城”。
《水经注》载“酆邑在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丰国在始平户县东”。
考古发现陕西户县存在西周贵族墓葬,出土青铜器铭文提及“酆“
2核心论点:
户县地处西周王畿核心区(今西安附近),符合周初分封宗亲“以藩屏周”的战略需求。
户县丰邑与镐京(西周都城)相邻,地理位置显要,作为诸侯国封地更具政治与军事意义。
二、江苏丰县说(少数观点)
1.文献依据:
《韩非子·难二》载“文王举酆(丰)”,部分学者认为此“丰”指殷东之丰,即今江苏丰县。
《通志·氏族略》提到“丰国在今江苏丰县”,与汉高祖刘邦出生地丰县相关联。
2.争议焦点:
地理逻辑矛盾:
周文王势力范围是否延伸至殷东(江苏)存疑,商周之际周人活动中心在关中平原。
若丰国在江苏丰县,与周初分封“河汾之东”的地理格局不符。
考古证据不足:
丰县未发现明确西周早期丰国遗址,出土铜器铭文关联性较弱。
四、疆域变迁
酆国自建立至灭亡,存续约二十余载(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1028年),在其存在期间,疆域保持相对稳定,未见有扩张或缩小的明确记载。 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酆国最终被废除,其原有封地直接纳入西周王畿,由王室直辖,成为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区域。
【经济】
一、农业经济
作为西周初期的重要封国,酆国位于关中平原核心区域——酆邑(今陕西户县东部),地处沣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具备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
农业是酆国的基础产业,主要种植粟、黍等粮食作物,并广泛发展桑蚕养殖业,形成了粮食与丝帛并重的农业结构。酆国作为周王室直属的畿内封国,其农业产出不仅是本地居民的生活保障,更是丰镐都城粮食供应与丝帛生产的重要来源。
在耕作技术方面,西周时期已普遍使用青铜农具,如耒、耜等,并逐步推广牛耕技术。酆国作为京畿要地,农业生产技术相对先进,可能较早采用精耕细作的耕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与粮食产量。
考古资料显示,周人已掌握轮作、施肥等农业管理技术,进一步保障了农业的稳定产出,使酆国在西周早期具备较强的农业经济实力。
二、手工业与贸易
酆国的手工业发展也颇具规模,尤其在青铜器制造方面表现突出。从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及其铭文来看,酆国的手工业深受周王室影响,铸造工艺成熟,器物精美,主要用于祭祀礼器或作为贡品献于王室。
青铜器不仅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王室主导的物资流通,成为重要的交换商品。 由于地理位置紧邻丰镐都城,酆国深度融入周王室主导的贸易网络,参与粮食、丝帛与青铜器等重要物资的调配与流通。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与商业活动由王室统一管理,酆国的经济活动亦受此制度影响,呈现出高度依附于中央政权的特征。
三、经济制度
酆国严格遵循西周的贡赋体系。作为诸侯封国,酆侯需定期向周王室缴纳粮食、丝帛等贡品,以保障王室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隶属关系,也使酆国的经济活动深受王室需求的制约,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土地制度方面,酆国实行“井田制”,土地由周王室分封给贵族与平民,奴隶则在贵族组织下进行集体耕作。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公田由贵族代王室管理,产出上缴王室,私田则由贵族自用。这种制度在保障王室与贵族利益的同时,也对酆国的农业产出进行了制度化的分配。
四、经济衰落
约公元前1028年,酆侯因酗酒失德被周王室废黜,封国随之被撤销,其领土被纳入王畿,由周王室直接管辖。随着政治地位的丧失,酆国原有的经济体系迅速瓦解,原本依赖王室支持的手工业、农业与贸易网络随之中断。
酆国的灭亡不仅是政治上的更迭,更反映了西周时期诸侯国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在高度依附中央的经济体制下,一旦失去政治庇护,封国的资源调配权与贸易渠道即被王室收回,导致经济基础迅速崩溃。
【文化】
一、宗法礼制
作为周文王第十七子子于的封国,酆国地处周文化的核心区域,深受周王室礼乐制度的深刻影响。在政治体制与社会生活中,酆国严格遵循《周礼》所规定的礼仪规范,尤其在祭祀、婚丧、朝会等重要仪式上,体现出对周礼的尊崇与践行。
无论是国家大典还是宗族事务,皆以礼为纲,彰显等级秩序与天命观念。 在宗庙祭祀方面,酆侯肩负着重要的礼制职责。他不仅需定期向周王室进献祭品,如黍稷、丝帛等象征丰饶与敬意的物品,还需主持封国内的宗庙祭祀活动。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与尊崇,更体现了“敬天法祖”的核心周文化理念,强化了国家与宗族之间的精神纽带。
二、姓氏与家族文化
随着酆国的灭亡,其国民以国名为姓,逐渐形成了酆姓。这一姓氏的起源清晰,承载着古老封国的历史记忆。酆姓后裔在后世逐渐发展为京兆郡望(今陕西西安一带)的重要家族,延续着先祖的文化传统与家族荣誉。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部分酆姓后裔因简化字的推行而将姓氏改为“丰”。尽管书写形式有所变化,但丰姓与酆姓同出一源,皆尊周文王第十七子子于为始祖。
【后义务向】
一、早期迁徙(西周至汉)
酆国在约公元前1028年被废除后,部分后裔选择继续留居于原国都所在地——陕西户县(古称酆邑),并以“酆”或“丰”为姓,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形成了以京兆为郡望的酆氏与丰氏族群。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酆国后裔对故土的情感依恋,也为后世酆、丰两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家对文字使用的规范化,“丰”字加“邑”旁正式演变为“酆”,由此,酆氏与丰氏逐渐分化为两个具有共同渊源但书写形式不同的姓氏支系。
二、中古迁徙(西晋至唐)
西晋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大量北方士族南迁,酆氏家族亦随之南下。其中,酆隆被封为新城侯,迁居河南洛阳,成为酆氏家族由北向南迁徙的重要转折点。洛阳作为当时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为酆氏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并为其后续迁徙奠定了基础。
唐代,酆隆的第十四世孙酆徽出任吉州别驾,遂定居于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成为酆氏在南方的重要分支。此后,酆氏后裔逐渐散居于龙泉、庐陵、吉水等地,形成多个聚居区域。这一时期的定居与繁衍,使酆氏在江南地区扎下深厚根基,也为后世的家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明清迁徙
明朝,由于北方战乱与人口压力,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著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中,酆氏家族从山西平阳府迁徙至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进一步扩展了酆姓的分布范围。这次迁徙不仅是地理上的转移,更是酆氏家族融入中原与华北地区社会结构的重要过程。
清代,随着“湖广填四川”政策的推行,酆氏部分分支继续向西南迁移,进入湖北、湖南等地。例如,酆承亶便定居于湖北平江献钟,逐渐形成地方性聚落。这一时期的迁徙不仅丰富了酆氏在全国的分布格局,也促成了地方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四、现代分布
如今,酆姓后裔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其中,陕西作为酆国故地,仍保留有部分酆姓族人,延续着古老的历史记忆;而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则因历代迁徙与定居,成为酆姓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 此外,由于20世纪中叶推行的汉字简化政策,部分酆姓族人改姓为“丰”,尽管姓氏书写有所变化,但两者同源,血脉相连。
【名人】
酆侯~子于,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邑(今陕西省户县东),成为酆国的开国君主。他不仅是酆国的奠基者,也被后世尊奉为酆(丰)姓的得姓始祖,受到历代族人的敬仰与追思。
酆舒,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二隽才”闻名于世。据《左传》记载,他才学出众、文武兼备,是当时难得的贤才,为酆氏在历史上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丰子恺,现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美术教育家,以其充满人文关怀的漫画作品和文学创作广受赞誉,代表作有《护生画集》等。他的家族据考证可能为古代酆氏之后,延续了这一姓氏的文化血脉。
丰稷,为宋代著名清官,以廉洁刚直著称。他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深得百姓爱戴,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德行留名的酆氏代表人物。
丰坊,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尤擅草书,书法造诣深厚,著有《书诀》一书,系统总结了书法理论与实践,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丰云。她是中国首位女子围棋九段棋手,曾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中国围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史料记载】
《元和姓纂》为唐代谱牒学的重要典籍,明确记载酆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七子子于,受封于酆邑(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其后裔以邑为氏,形成酆姓。该书不仅详述了酆国的封赐过程,也系统梳理了酆姓的起源与发展,是研究酆国与酆姓历史的重要文献依据。
《通志·氏族略》由南宋学者郑樵所撰,与《元和姓纂》互为印证,进一步补充了酆姓的来源。书中提及酆侯因酗酒失德被周王废黜,其子孙遂以酆为姓。该记载不仅丰富了酆国的历史背景,也揭示了其国运兴衰与姓氏传承之间的密切关系。
《史记·周本纪》虽未直接记载酆国,但详细描述了周武王分封诸侯的历史背景,为理解酆国的政治地位与历史脉络提供了间接依据。通过周初大规模分封制度的实施,可以推知酆国在当时诸侯体系中的角色与地位。
《姓篡》为唐代林宝所著,内容与《元和姓纂》相近,亦记载了酆侯子于受封与废黜的相关史实。该书对酆国历史的细节补充,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更多线索。
《陕西通志》作为地方志书,记录了丰镐遗址(今陕西西安一带,临近酆国封地)的历史沿革与考古发现。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了解酆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为酆国的存在提供了间接的历史佐证。
《左传》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书,记载了多位酆姓人物的事迹,如晋国大夫酆舒。这些记载反映了酆国灭亡后,其后裔仍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延续了酆氏家族的历史影响力。
《百家姓》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在探讨酆姓起源时,均大量引用上述古籍资料。这些研究成果在梳理酆姓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古代文献的权威性与可信度。
由于酆国存续时间较短,且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有限,正史中直接记载较少。部分重要典籍如《尚书》并未详细提及酆侯废黜的具体过程,因此对酆国的研究仍需结合考古发现与姓氏学进行综合考证。
【君主世系】
开国君主:酆侯子于
.......
末代君主:酆侯??
【子于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三世】少典,【四世】黄帝,【五世】少昊(玄嚣),【六世】蟜极,【七世】帝喾,生5子,
【八世】【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八世】【后稷】[上古]
09.儿子:不窋[商]
10.孙子:鞠[商]
11.曾孙:公刘[商]
12.玄孙:庆节[商]
【十二世】【庆节】[商]
13.儿子:皇仆[商]
14.孙子:差弗[商]
15.曾孙:毁隃[商]
16.玄孙:公非[商]
16.【公非】[商]
17.儿子:高圉
18.孙子:亚圉
19.曾孙:公叔祖类
20.玄孙:周太王姬亶 古公亶父
【二十世】【周太王姬亶】(生三子,1吴太伯 ,2仲雍 ,3.季历
【二十一世】季历(生三子,1周文王姬昌,2虢叔,3虢仲,封地争议:传统观点:受封于制地(今河南荥阳),建立东虢国,爵位公爵。新考据:或为单一虢国分支,虢仲为初代国君,其子辈(如虢叔)分封衍生西虢。
【二十二世】【周文王姬昌】生十子(传说有99子),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
【二十三世】子于(第17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