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01.所处时代:西周至春秋初期
02.中文名:郇国
03.别称:荀国(古籍中“荀”“郇”通用)
04. 国号:郇(国名读 ‌xún‌, 姓氏读 ‌huán‌)
05.爵位:伯爵
06.开国君主:姬葡
07.首都:郇瑕(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一说新绛县)
08.主要城市:解邑(今运城解州,因盐池而兴)
09.政治体制:世袭君主制
10.国土面积:约数百平方公里
11.相邻国家:晋国(南)、虞国(东)、戎狄部落(北)
12.末代君主:可能为郇侯或荀侯

 

【概述】

    郇国(xún guó),又称荀国,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其始封君为周文王第十七子(一说为第十八子),名姬葡,受封为伯爵,封地大致位于今中国山西省临猗县一带。郇国作为周王室“文之昭”系列封国的重要成员,与毕国‌、原国、丰国等诸侯国同属周文王后裔所建立的宗族国家,具有深厚的宗法背景和政治地位。

   郇国地处盐业资源丰富之地,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出以盐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成为当时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这种资源型经济不仅支撑了郇国的繁荣,也使其在诸侯国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随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加剧,郇国逐渐衰弱。约公元前703年,郇国被日益强大的晋国所吞并,成为晋国的一部分。郇国灭亡之后,后裔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姓,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郇”姓。

 

【国号来由】

       郇国的国号来源与周代的分封制度及地理特征密切相关, 郇国之名源自其封地“郇”,亦作“荀”,该地以丰富的盐池资源闻名,地理位置主要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与新绛县一带,古称“郇瑕之墟”,是郇国的核心区域。根据历史记载,周文王之子姬葡(亦作“姬葡”)受封于此地,遂以封地“郇”为国号,体现了周代“以地命氏”的典型封国命名方式。

      这种命名制度不仅体现了封地的地域特征,也彰显了受封贵族与封地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古籍记载中,“郇”与“荀”常被混用,这主要源于二者在古音中皆读作“xún”,发音相近,存在通假现象。此外,书写习惯和版本流传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了这一混用情况。例如,《汲郡古文》中记载“晋武公灭荀”,而《左传》则写作“荀侯”,其所指实为同一国家。

 

【历史沿革】

 分封背景:  据史书记载,周文王第十七子(亦有说法为第十八子)姬葡受封于郇地,即今山西省临猗县与新绛县一带,建立了郇国,爵位为侯爵。作为周王室的重要支系,郇国属于“文之昭”家族的封国之一,与毕国、原国等同为周文王后裔所建,具有显赫的宗族背景。

 

灭亡:关于郇国的灭亡时间,历史上存在一定争议。根据《左传·桓公九年》记载,公元前703年,“荀侯”曾参与讨伐曲沃的军事行动,表明此时郇国仍然存在。

   而《汲郡古文》则记载,晋武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16年至公元前677年)灭掉了荀国(即郇国),并将该地赐予其大夫原氏黯,即著名的荀叔。 这样看的话,郇国的灭亡时间大致在公元前703年至公元前677年之间,很可能发生在晋武公统治的后期,即公元前677年前后。


‌原载:

《左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杜预注:“荀、贾皆国名。”)

‌(《古本竹书纪年》):“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宋本《竹书纪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政治】

侯爵封国 :郇国为周文王之子姬葡(亦作姬葡)的封地,属于“文之昭”这一支系,与毕国、原国等诸侯国同为周王室的宗亲封国,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其爵位为侯爵,体现了周王室对郇国在宗法体系中的重视与信任。

战略地位:郇国的封地“郇瑕之墟”(今山西临猗、新绛一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地处晋南要冲,更控制着当时极为重要的盐池资源。盐在古代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因此郇国的存在也成为周王室掌控晋南经济命脉的重要据点,在政治与经济双重层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军事行动: 据《左传·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记载,郇国曾以“荀侯”身份参与虢仲等诸侯联合讨伐曲沃的军事行动。这一记载表明,即使进入春秋初期,郇国依然保持与周王室的密切关系,作为王室盟友积极参与诸侯事务,显示出其在当时政治格局中仍具有一定影响力。

    随着晋国的崛起,郇国的政治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晋武公(在位时间公元前716—前677年)灭郇国后,将其土地赐予大夫原氏黯(即荀叔),标志着郇国原有的政治体系被纳入晋国的卿族体系之中。

   注:文之昭与武之穆,周代的宗庙制度、祭祀礼仪以及墓葬排列均遵循严格的位次规则,始祖位于正中,其后世子孙依照世系顺序左右排列:二世、四世、六世居左(即东向),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即西向),称为“穆”。这种“昭穆制度”不仅规范了宗庙内的位次安排,也体现在墓葬布局和祭祀仪式中,成为维系宗族体系的重要象征。 以周代先祖为例,周文王姬昌为二世,属“昭”辈;其子周武王姬发为三世,属“穆”辈。由此形成了“文之昭,武之穆”的对应关系,就是双左(东)单右(西)排立,(那山的座向不对又咋排呢?)。

 

【社会】

 等级结构: 郇国的社会体系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 贵族阶层居于社会顶端,其中郇伯(或郇侯)作为一国之君,是周王室所封的诸侯,属于“文之昭”这一支系,与周天子保持密切的宗法联系,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与宗族权威。

    卿大夫阶层中,既有来自周王室分封的世袭贵族,如原氏黯等,也有郇国本土成长起来的贵族势力。他们共同负责国家的军政事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平民阶层(即“国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等工作,同时承担国家赋税与兵役义务,是维系国家经济与军事运转的重要基础。

 

   奴隶阶层(即“野人”)则处于社会最底层,多数被用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尤其在盐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郇瑕之地为盐池重地,盐业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奴隶在此从事高强度劳作,生活困苦,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军事】

军事组织: 郇国的军事力量以“国人”即平民为主要兵源,战时由郇伯(即国君)亲自统率,卿大夫则分别统领车兵,构成国家的核心武装力量。这种组织形式体现了周代“国野分治”与“兵农合一”的特点。军事编制上,郇国遵循周王室通行的“师—旅—卒—两—伍”五级军制体系,每师约有士兵2500人,显示出对中央军事制度的严格承袭。 此外,郇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还设有专门的盐池卫队。由于郇国控制着晋南重要的盐池资源,盐业不仅是其经济命脉,也成为战略防御的重点。因此,专门设置的盐业护卫部队负责保障盐池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命脉。

 

战争

   郇国曾积极参与周王室的征伐活动。例如,公元前703年,郇侯(亦作荀侯)曾联合虢仲、芮伯等诸侯共同讨伐曲沃叛军,显示出郇国在当时诸侯联盟中的军事参与度和政治影响力。 在防御方面,郇国依托郇瑕之墟(今山西临猗一带)的天然盐池地形,构筑了相应的防御工事,以抵御外来侵略。然而,尽管具备一定的地利优势,郇国最终仍于公元前677年被日益强大的晋武公攻灭,标志着其独立军事体系的终结。

 

作战特点

      从出土文物来看,和周代小诸侯国的鄅国考古发现类对比,郇国军队使用的兵器主要为青铜器,包括戈、矛、剑等,其形制与周王室兵器基本一致,体现出与中央王朝在军事技术上的高度一致性。

   战车配置方面,郇国延续了周代贵族战争的传统,卿大夫阶层普遍配备“驷马战车”,即由四匹马拉动的战车,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并配有十名徒兵,构成基本的作战单元。这种配置不仅体现了贵族在军事中的主导地位,也反映了当时以车战为主的作战方式。 

  注:《老子》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疆域】

疆域范围

     郇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以现今的新绛县为中心,涵盖临猗县一带的涑水河流域。这一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农业发展,是早期文明孕育的重要地带。涑水流域不仅是郇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在西周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郇国地处关中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是周王室控制晋南地区的重要屏障。

   郇国还控制着著名的盐池资源——解县郇瑕氏之墟,这一带是当时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盐作为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其掌控对于周王室维持统治和经济命脉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佐证

       近年来,在新绛县一带发现的疑似郇城遗址,为郇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兵器在形制上与周王室的器物高度一致,显示出郇国与周王室之间密切的政治与军事联系。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印证了文献中关于郇国地理位置的记载,也为进一步研究郇国的社会结构、文化面貌以及与周王室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经济】

盐.农业

   盐业生产是郇国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郇国地处解县郇瑕氏之墟,掌控着重要的盐池资源,成为周王室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从青铜器铭文的记载来看,郇国所产之盐不仅供应国内,还被用于周王室的重要祭祀活动,显示出其在西周经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农业则是郇国经济的基础支撑。郇国位于涑水河流域,该区域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农耕。考古出土的青铜农具,如耒耜等,形制与周王室所使用的器具一致,表明郇国的农业生产已具备较高水平,并呈现出集约化的发展趋势。

 

手工业

     青铜铸造业是郇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绛县发现的兵器作坊遗址表明,郇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严格遵循周王室的标准范铸法,工艺成熟、技术规范。所出土的戈、矛等兵器,其含锡量稳定在18%-22%,体现出较高的冶金水平和稳定的生产流程。

   郇国还参与了跨区域的漆器贸易。考古发现,部分兵器的木柄上残留有红色漆层,经鉴定其原料来源于今浙江地区,这表明郇国与南方地区存在较为活跃的物资交流与贸易往来,进一步丰富了其经济结构。

 

衰落

   随着晋国的迅速扩张,郇国的独立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公元前677年,晋武公正式吞并郇国,将其纳入晋国版图。郇国所掌控的盐业资源随之被晋国接管并整合进其财政体系,郇国原有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经济体系逐渐瓦解,最终走向衰落。

 

【文化】

 礼制

   宗法制度方面,郇国为周文王第十七子姬葡所受封之国,自建立之初便严格遵循周王室所确立的宗法制度。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可见,其祭祀礼仪制度与周王室保持高度一致,体现出对宗周礼制的继承与恪守。

   在祭祀体系方面,临猗县出土的青铜礼器组合——鼎、簋、爵等,其配置完全符合周王室的标准礼器制度,反映出郇国在祭祀礼仪上的规范性与正统性。这一发现也印证了《诗经·曹风·下泉》中“郇伯劳之”的历史记载,说明其在当时诸侯国中具有较高的礼制地位。

 

军事文化

   从兵器形制来看,新绛县出土的青铜戈、矛等军事器物,其形制完全采用周王室制定的标准,且青铜含锡量稳定在18%-22%之间,显示出郇国在兵器铸造方面具有高度的技术成熟度与中央化特征,体现出与周王室军事体系的一致性。

   军事参与方面,郇国曾于公元前703年参与虢仲等诸侯联合讨伐曲沃的军事行动,充分表明其作为周王室的重要盟友,在维护王室权威和区域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字艺术

   在金文方面,郇国出土兵器上的铭文采用标准西周金文,字形规整、笔画有力,与晋国早期铭文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郇国在文字书写上的独立性与文化特色。

   工艺美术方面,兵器柄部残留的红漆经科学鉴定确认产自浙江地区,表明郇国在当时已存在跨区域的工艺交流与物资流通,显示出其文化开放性与对外交流的活跃程度。

 

          随着历史的演进,郇国在公元前677年被晋武公所吞并。此后,其青铜铸造技术被晋国吸收与融合,成为晋文化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裔去向】

        主要后裔分支 ,以国为姓,延续血脉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灭郇国后,部分郇国遗民感怀故国,遂以“郇”为姓,成为早期郇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支系在后世逐渐繁衍,形成了具有明确历史渊源的郇姓族群。

 

    郇国灭亡后,其地被晋国封赐予大夫原氏黯(即荀叔),部分郇国公族或通过政治依附、联姻等方式,逐渐融入晋国的卿族体系之中。他们可能在晋国政治与社会结构中继续发挥作用,虽不再以郇为国,但仍保有贵族身份与文化传承。

 

姓氏演变与迁徙

   唐代赐姓与音变, 唐代时期,郇姓族人郇谟因功勋卓著,受到朝廷嘉奖,被赐改“郇”字读音为“Huán”,这一支系逐渐成为后世郇姓中主要的发音分支。赐姓之举不仅体现了朝廷对功臣的褒奖,也推动了郇姓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与融合。

 

     明代时期,由于战乱频发,郇氏家族自河北枣强县南迁至山东青州一带,逐步在当地扎根繁衍。经过数代发展,郇氏在山东地区形成较大规模,衍生出二十余支系,主要分布于山东黄县、沂水等地,成为现今郇姓分布的重要区域。

 

     祭祀传统与遗址遗存, 在山西新绛县,至今仍存有疑似郇国时期的祭祀遗址。考古发现的青铜器及其铭文表明,郇国可能延续了周代的祭祀传统,并通过后世民间信仰得以传承。

 

郇读音演变

姓氏起源与早期读音

   郇姓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677年,当时晋武公灭郇国,姬姓后裔遂以国名为姓,称“郇氏”。

   最初,“郇”字读音为Xún(旬音),属于西周时期的标准发音。这一读音在当时广泛流传,成为郇姓最早的语音形式。

   唐代时期,因郇谟(音Huán)功绩卓著,唐玄宗赐其家族改读Huán音,由此形成现代主要的两个读音分支。

 

姓氏分布与读音规范

   由于历史迁徙与地域差异,郇姓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读音传统。

   在山西、陕西等原郇国故地,至今仍保留着“Xún”的传统读音。

   而在山东青州等迁徙地区,则多采用唐代赐姓后的“Huán”读音。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郇”字作姓氏时,标准读音为Huán;而作为古国名时,则读作Xún。这一规范为现代人提供了明确的语言使用依据。

 

 姓氏文化遗存

   在姓氏传承中,族谱和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佐证。山东青州《郇氏祖谱》记载,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郇氏族人自枣强县南迁,形成24支系,均采用“Huán”音传承至今。

    山西新绛县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郇”字亦作“Xún”音,与文献记载完全一致,进一步印证了郇姓早期读音的历史真实性。

 

    据当代统计数据显示,郇姓人口约1.2万人,主要分布于山东与山西两省。在山东黄县、沂水等地,多采用“Huán”音;而在山西临猗等地,则依旧保留“Xún”音的传统。

     来个本地人说说是不是这样的。

 

【名人】

郇伯(姬葡) ,郇国开国君主 ,周文王第十七子(一说为第十五子)。

 

郇侯,郇国末代君主 ,至春秋初期,郇国仍保持一定军事影响力。

 

郇谟(唐代) 唐代著名政治人物,官至要职,因辅佐朝廷有功,被唐玄宗赐姓“郇Huán”,成为郇姓重要分支的始祖。郇谟以忠勤著称,其家族后裔在山东青州繁衍生息,逐渐形成24个支系,家族人丁兴旺,延续至今,成为郇姓族系中一支重要的传承力量。

 

荀叔(原氏黯) 晋武公灭郇后,将郇地赐予晋国大夫原氏黯,其受封后以地为氏,称“郇叔”,后改“荀叔”,成为晋国荀氏的始祖。荀氏家族在晋国逐渐崛起,成为显赫的卿族之一。

《左传》《国语》等文献中均记为Xún‌

   其后裔如荀息、荀林父等皆为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要政治与军事人物,对晋国的发展与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荀氏一脉更是在后世延续不绝,对中国古代思想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土文物】

    近现代,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被首次发现,并于1960年代正式进行考古发掘。该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陶器,包括鼎、簋、爵等典型礼器,其中部分器物的铭文中明确提及“郇伯”或“郇侯”,为确认该墓地与郇国的关联提供了直接证据。这些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显示出较高的铸造工艺水平,也反映出郇国在西周时期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与礼制传统。

   在临猗县的郇伯墓区,1959年出土了绳纹陶鬲、罐等西周早期陶器组合。这些器物在形制与风格上与周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高度相似,表明郇国在文化上与周王室保持着紧密联系,体现出其作为姬姓诸侯国的身份特征。

 

   进入70年代,在山西新绛县发现了一批青铜兵器窖藏,其中包括带有“郇”字铭文的戈、矛等兵器。这些兵器不仅展示了郇国在军事方面的实力,也为研究其武装系统和铭文使用情况提供了实物依据。

   80年代,在临猗遗址中出土了玉琮、玉璧及髹漆木器残片。这些玉器制作精良,工艺水平接近周王室贵族墓葬,显示出郇国贵族阶层的奢华生活和对礼仪制度的重视。同时,漆器的发现也表明郇国在手工业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21世纪以来 进入新世纪后,晋南地区陆续发现多批青铜器窖藏,其中包括壶、盘等器物,部分铭文明确记载了“晋武公灭荀”的历史事件。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印证了《左传》等文献中关于郇国被晋国所灭的记载,也表明在郇国灭亡之后,其原有器物被晋国接收并继续使用,反映了春秋初期晋国扩张的历史进程。

   2010年代于临猗遗址出土的刻有“郇”字的陶片和卜骨,进一步揭示了郇国晚期的日常生活与宗教信仰。卜骨的存在表明,占卜在郇国社会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君主世系】

【二十三世】‌郇伯(姬葡)‌,郇国 开国君主
.......待考

【?世】郇侯,末代君主

 


【郇伯(姬葡)‌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三世】少典,【四世】黄帝,【五世】少昊(玄嚣),【六世】蟜极,【七世】帝喾,生5子,

【八世】【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八世】后稷】[上古]
09.儿子:不窋[商]
10.孙子:鞠[商]
11.曾孙:公刘[商]
12.玄孙:庆节[商]


【十二世】【庆节】[商]
13.儿子:皇仆[商]
14.孙子:差弗[商]
15.曾孙:毁隃[商]
16.玄孙:公非[商]


16.【公非】[商]
17.儿子:高圉
18.孙子:亚圉
19.曾孙:公叔祖类
20.玄孙:周太王姬亶 古公亶父


【二十世】【周太王姬亶】(生三子,1吴太伯 ,2仲雍 ,3.季历

【二十一世】季历(生三子,1周文王姬昌2虢叔,3虢仲,封地争议‌:传统观点:受封于制地(今河南荥阳),建立‌东虢国‌,爵位公爵‌。新考据:或为单一虢国分支,虢仲为初代国君,其子辈(如虢叔)分封衍生西虢‌。

【二十二世】【周文王姬昌】生十子(据说有99子,

【二十三世】‌郇伯(姬葡)‌,郇国 开国君主

 
【其它阅读】

=====

郇国(xún guó) 西周姬姓诸侯国 姬葡封国‌(约前1046年—前703年/前677年前后)

2025年9月10日 18:05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姬姓诸侯国    郇国(xún guó) 西周姬姓诸侯国 姬葡封国‌(约前1046年—前703年/前677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