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风·下泉



诗经】【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诗经·曹风·下泉》是一首表达对周王室衰微的哀叹与对西周盛世的怀念之作,全诗四章,通过寒泉浸野草的意象与黍苗得雨的对比,展现历史变迁的苍凉感。

 


‌第一章‌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第二章‌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第三章‌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第四章‌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解析】

(注:原文据《诗经》通行本整理‌

《诗经·曹风·下泉》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政治抒情诗,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与结构的巧妙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周初盛世的深切怀念和对乱世现实的哀叹。 在诗歌的前三章,诗人以“冽彼下泉”起兴,营造出一种清冷幽深的氛围。随后描绘“苞稂”“苞萧”“苞蓍”三种野草被寒泉浸没的荒凉景象,象征着周王室衰落之后诸侯割据、纲纪废弛的乱世局面。这些自然意象不仅勾勒出一片萧瑟的视觉画面,更隐喻了政治秩序的崩坏与道德伦理的沦丧,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悲叹。

 

第四章笔锋一转,诗人描绘“芃芃黍苗”在甘霖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景象,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盛景。这一章与前三章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寄托了诗人对西周时期“四国有王,郇伯劳之”的太平盛世的无限怀念。黍苗得雨,象征着国家有道、政通人和;而“郇伯劳之”则体现了贤臣辅政、政令有序的理想图景。 从核心主题来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与曹国的特殊身份密切相关。

 

作为周文王后裔的封国,曹国在王室东迁后逐渐失去昔日的地位与影响力。诗人借“念彼周京”这一情感表达,追忆周初德政的辉煌岁月,寄托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郇伯”具有象征意义。

 

作为周文王之子,郇伯代表了西周时期贤臣治国的理想形象。其“劳之”之举,不仅体现了贤臣勤政的美德,也暗含着对诸侯朝觐、天下归心的政治愿景。这种对贤臣与明君共治天下的期盼,反映出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反思。 在艺术手法上,本诗运用了典型的重章叠句结构。

 

前三章句式重复,仅在个别字词上稍作变化,通过这种反复咏叹的形式,强化了哀叹之情,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有力。 同时,诗歌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如“寒泉”与“黍苗”、“荒草”与“膏雨”的意象对照,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也深化了诗人对治乱兴衰的思考。寒泉象征乱世的冷酷无情,黍苗则寓意盛世的滋养与希望,这种意象的转换体现了诗人情感的起伏与历史的变迁。

 

关于此诗的创作年代,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一说认为作于曹国存续期间(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另一说则认为应为郇国灭亡之前(约公元前7世纪),因诗中明确提及“郇伯”这一人物。

 

关于末章的归属也有争议。有学者指出,第四章与《小雅·黍苗》内容相似,或为错简所致。然而,主流观点仍认为该章是全诗情感升华的关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它阅读】

=====

《诗经·曹风·下泉》原文

2025年9月10日 19:14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工作记录    诗经    《诗经·曹风·下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