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姒中康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夏朝

本名:姒中康((姒姓,夏后氏)‌)

别名:中康、仲康、仲卢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身份:夏朝第四代君主(王)(后羿的傀儡‌)
在位时间:前1974年 - 前1967年

结局‌:兵败退守西河,病死安邑

‌都城:继位后定都斟鄩,兵败后迁至帝丘(今河南濮阳)‌

陵墓:河南周口市太康县(未明确记载姒中康的埋葬地点‌;但夏朝相关遗迹中,姒太康陵位于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

前任:太康,(sì tài kāng)

继任:

姒太康和姒中康继位时间矛盾原因有三:

【一】失国时间‌~姒太康公元前2048年(名义统治结束)‌,或公元前1974年(实际掌权结束)‌,‌姒中康公元前2019年继位‌,或前2060年继位‌。矛盾根源>文献采用不同纪年体系:1.夏商周断代工程推算,2.《竹书纪年》推算‌。
【二】权力真空期~姒太康失国后流亡阳夏29年(名义仍是君主)‌,姒中康是后羿废太康后专政8年才立中康‌,矛盾根源>8年空档期‌导致两王统治期无法直接衔接‌
【三】傀儡皇帝~太康流亡期间无实权,但部分史料仍计入在位期‌,中康继位时已是后羿傀儡,无实质统治自由‌,矛盾根源>夏朝史书对“君主身份”认定标准不一‌。

 


 

【个人简介】

          中康,亦作仲康或仲卢,姒姓,夏后氏,出生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是夏朝第四任君主。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史书记载不详,但其在位期间的历史事件却在中国早期王朝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康为夏启之子、太康之弟。在太康统治时期,国家政局动荡,后羿趁机起兵,废黜太康,掌控朝政大权。后羿虽临朝称政达八年之久,但因诸侯不服、人心未附,最终不得不拥立中康为王,以顺应舆论与政治形势。

            中康即位后,仍以斟鄩(今河南偃师一带)为都,继续维持夏王朝的正统地位。然而,实权仍牢牢掌握在后羿手中。后羿退居幕后之后,在有穷国另立朝廷,与中康政权形成对峙之势,形成“一国二主”的局面。 面对傀儡般的处境,中康并未甘于受制。他胸怀恢复王权之志,积极寻求突破。

            据史载,他曾派遣大司马胤侯出兵征讨后羿的亲信——掌管天文历法的羲和氏,意图削弱后羿的政治影响力与控制力。然而,由于自身实力不足,这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中康被迫退守西河地区。 此后,中康虽仍为名义上的君主,却已无力回天,无法恢复夏朝昔日的统治局面。忧愤交加之下,终因积郁成疾,在位七年驾崩。

           中康的一生,是夏朝早期政治斗争与权力更迭的缩影。他虽有志图强,却受制于时势与实力,最终未能扭转乾坤。他的统治时期,反映了早期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动荡性,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

 


 

【人物生平】

中康称王

           太康四年,夏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有穷国国君羿听闻夏王姒太康前往洛水以南打猎,认为这是夺取政权的绝佳时机。他果断亲率军队,采取闪电战的方式迅速攻破夏都斟鄩,自立为王。然而,由于诸侯的压力与夏王朝残余势力的存在,后羿不得不将王位让出,转而扶持夏王族后裔继位。 当时,夏启的六个儿子仍然在世,但其中多数人不学无术、难当大任。老二元康与老三伯康昏庸无能,只知吃喝玩乐,显然无法承担国家重任。唯有老四仲康体魄强健、野心勃勃,早有问鼎王位之心。他暗中活动,联络几位老臣,借其名义推举自己为新王。 有穷国君妘后羿虽同意让位,却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夏王朝不仅要免除有穷国的赋税,还必须每年向有穷国缴纳双倍贡赋。姒仲康目光短浅,为了坐上王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屈辱条件。随后,妘后羿率军撤离夏都,带着搜刮而来的大量财物返回穷石。 至此,姒仲康正式登基,号为仲康。他即位之初,表面上表现出对太康的尊重,派人前往阳夏(今河南太康县)迎请太康回国,并声称愿将王位归还。然而,太康认为此举是对其极大的羞辱,坚决拒绝回国。仲康心中窃喜,本就不愿太康归来,如今正好顺水推舟。他随即派遣军队护送太康的妃子与子女前往阳夏团聚,以示安抚。

 

执政~强化军备,任用贤能

          仲康元年,姒仲康任命胤侯为大司马,统领六师。有穷国入侵的惨痛教训使他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若想稳固政权,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为此,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青壮年入伍,并制定系统的军事训练计划,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与纪律性,为日后抵御外敌打下基础。 **日食风波,迷信误国** 仲康五年,夏都发生日全食,白昼如夜,百姓惊恐,社会动荡。有人上奏称主管天文的羲氏与掌管历法的和氏终日饮酒误事,导致天象混乱,影响国运。姒仲康闻讯大怒,立即命胤侯带兵拘捕二人。然而,胤侯素知羲氏与和氏皆为忠于职守之臣,怀疑其中有隐情。 待胤侯亲自审问,才得知二人并未饮酒误事,而是依据天文知识解释日食现象,认为此为自然天象,并非人为所致。胤侯将二人带至王前,希望澄清事实。可惜姒仲康愚昧无知,拒不接受科学解释,仍将二人治罪。此举不仅冤枉忠良,更暴露出其执政能力的严重不足。

 

封赏贤族,稳固联盟

              仲康六年,姒仲康任命颛顼后裔已樊为诸侯,封于昆吾,称夏伯。昆吾氏在日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夏王朝的重要盟友之一,为王朝的稳定与对外征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挑衅强敌,自取其祸** 仲康七年,经过数年的军事建设与内政整顿,夏王朝国力有所恢复。姒仲康误判形势,自认为已有实力与有穷国抗衡,遂单方面宣布废除对有穷国的纳贡义务,并要求有穷国继续向夏朝纳贡。此举激怒了有穷国君后羿,引发新一轮战争。 后羿再次率军入侵夏后氏领地,有穷军士气高昂、战力强悍,夏军根本无力抵挡,节节败退,敌军直逼夏都斟鄩。就在战事最为紧张之际,姒仲康于同年驾崩,夏王朝陷入新的动荡。

 

生卒年考

           姒仲康四十一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十八年(据《路史·后纪》),卒于仲康十八年,享年五十九岁。然而,《路史》中亦有不同记载,称其十八岁便已去世,具体年岁尚存争议。尽管执政时间不长,但他执政期间的种种举措,暴露了其政治眼光的短浅与治国能力的薄弱,为夏王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相关轶事】

          日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天象观测不仅是一种科学活动,更是一种政治责任与文化象征。早在夏代,古人便已高度重视天象观察,并将其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帝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这句话表面上看似是对时事的普通评论,实则背后隐藏着一次重大的天象事件——日食的发生。 这段文字的真正含义是:在帝仲康统治时期,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官员羲和沉湎于酒色,未能履行其职责,导致农时混乱、历法失序。更严重的是,当一次日食发生时,他未能及时预测并上报,使得民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这一神秘的天象,引发恐慌。此次日食事件,距今已有四千多年,被公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

           天象观测: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设有专门的天文机构,配备专职官员负责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这一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掌握日月运行规律,制定精准的历法,以服务于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在古人看来,“天”具有意志和人格,是宇宙的主宰,而人间的帝王则是“天子”,受命于天。因此,天象的变化往往被视为上天对人间事务的警示与预兆。日食、月食、彗星出现等天象,常被视为国家将有灾变、君主将有危难的征兆。正因如此,天文官的地位极为尊崇,他们不仅是天象的观测者,更是帝王与天沟通的桥梁。

         日食降临:一场震惊朝野的天象 相传在夏朝第四位君主仲康统治时期,国家刚刚从太康时期的动荡中逐渐恢复,呈现出“中兴”之势。这一年秋天,正值丰收季节,田野金黄,晴空万里,百姓们在田间辛勤劳作,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安宁与丰收。 然而就在一个晴朗的正午,原本炽热高悬的太阳,忽然开始逐渐暗淡,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兽缓缓吞噬。这正是古人所称的“天狗吃太阳”——一次罕见的日食现象。突如其来的黑暗令百姓惊恐万分,纷纷敲锣打鼓、击盆鸣器,试图驱赶传说中的“天狗”。 而在朝廷之中,这种恐慌更为剧烈。因为按照当时的观念,日食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上天对君王的警示。一旦日食发生而未能及时举行“救日”仪式,便可能预示国家将遭遇大难,甚至威胁到君王的统治与生命。 按照惯例,每当日食发生时,天文官羲和应当第一时间察觉,并迅速上报,随后由君王率领群臣举行祭祀仪式,焚香祷告,献上贡品,以求太阳重现光明。然而这一次,羲和却迟迟未见踪影。

              失职酿祸:羲和酗酒误事 随着太阳逐渐被遮蔽,天色愈发昏暗,仲康大帝与满朝文武已齐聚殿前,焦急等待羲和的报告。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太阳几乎完全被遮蔽,天地陷入一片黑暗,连人影都难以分辨。此时,乐官匆忙敲响救日的鼓声,掌管钱币的官员也匆忙赶往钱库取币,群臣各司其职,忙乱中开始举行祭祀仪式。 就在众人跪地祈祷、内心惶恐之时,太阳终于从边缘逐渐显现,天地重归光明。众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仿佛经历了一场末日劫难。 然而,仲康大帝随即发现,负责天象观测的羲和却始终不见踪影。他立即下令查找,最终在天文观测台清台附近的小屋中找到了这位失职的官员。令人震惊的是,羲和竟然在天象发生的关键时刻沉睡不起,原来他彻夜饮酒,醉卧不起,全然不顾职责所在。

        严惩失职:羲和被斩 面对如此严重的失职行为,仲康大帝震怒不已。他当即下令将羲和推出斩首,以儆效尤。此举不仅是对天文官失职的严惩,更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天文观测不仅关乎天象,更关乎国家的安危与命运。 这一事件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日食的记录,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象的重视与敬畏。它不仅是科学史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与政治交织的生动写照。从这一天起,历代王朝都更加重视天文观测,不断完善天文制度,以确保国家的稳定与人民的安宁。

          时至今日,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精神,也能从中体会到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史籍记载】
          关于姒中康的史籍记载,主要见于《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的史书,系统地记载了中国上古时期夏朝的历史,其中对姒中康的生平与执政情况也有简要描述。

         据《夏本纪》记载,姒中康是夏朝的第四位君主,为大禹之后,其父为启,兄为太康。太康在位期间因沉迷于游猎、不理政事,导致国家动荡,朝纲失序,最终被东夷部落的首领后羿所逐,史称“太康失国”。此后,后羿拥立太康之弟姒中康为帝,作为名义上的统治者,实则政权仍掌控在后羿手中。 姒中康即位后,虽然身处政治困局之中,但仍力图恢复王权,曾任命胤侯统兵讨伐不愿听命的羲和氏,以彰显王命之威严。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中央政权的影响力,也为后来少康中兴奠定了基础。

              尽管《史记》对姒中康的记载较为简略,但结合其他先秦文献如《尚书·胤征》等,仍可看出他在夏朝早期政治变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虽未能完全恢复夏王朝的鼎盛局面,但其在乱世中维系王统、重振纲纪的努力,仍为后世所称道。 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夏朝早期的政治结构、王权更迭与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


【家族成员】
祖父:夏禹
父亲:夏启
兄弟:
长兄:太康
次兄:元康
三哥:伯康
五弟:武观
儿子:姒相


姒中康个人世系:

         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昌意,006颛顼,007,→008→009→010姒中康~传位于011儿子:姒相

【其他阅读】
=======

姒中康sì zhōng kāng‌~夏朝第四代君主(前1974年 - 前1967年在位)

2025年7月25日 21:35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夏朝    姒中康sì zhōng kāng‌~夏朝第四代君主(前1974年 - 前1967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