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太康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夏朝
本名:姒太康
别名:太康
王号:太康
尊称:后太康
谥号:帝太康。
民族族群:华夏族
在位:约公元前2051年即位,在位4年(名义29年,实际掌权仅2年)
都城: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
出生地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重大事件:太康失国
逝世地:阳夏(今河南太康县)
在位时间梳理:庚戌年(公元前2051年)正式即位,迁都斟鄩(今河南偃师),继位仅两年后(约公元前2049年)丧失政权,太康四年(公元前 2048)外出狩猎时,后羿趁机攻占夏都斟鄩,失国后偏居阳夏(今河南太康县),死于仲康十年(公元前2038年),终年60岁,
前任:姒启(sì qǐ)
继任:中康
【个人简介】
姒太康(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是夏朝开创者启的长子,夏朝第三任君主。作为启的继承人,太康在经历了激烈的夏后氏内部权力争夺之后,成功夺得统治地位,登基为君,并将都城迁至斟鄩(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遗址)。 太康自幼生活在帝王之家,深受宠爱,随父亲启享尽荣华富贵。继位之后,他未能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反而沉溺于享乐与游玩之中,长期外出狩猎,数月不归,荒废朝政,致使民生困顿、国政紊乱。其行为引发了百姓的强烈不满,朝纲逐渐衰败。
在此背景下,有穷氏首领后羿顺应民意,利用民众对太康统治的不满情绪,起兵夺权,史称“因夏民以代夏政”。他率军阻挡太康渡洛水返都,最终将其拒于国门之外。
太康因此失去王位,被迫流亡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后病逝于此,终年60岁,夏朝政权被后羿掌控,史称“太康失国”或“后羿代夏”,标志着夏朝初期统治的动荡与权力更替,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治国警示。
【人物生平】
公元前2097年,姒太康出生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他是夏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出身显赫,祖父为夏朝开国君王姒禹,父亲则是夏朝第二任君主姒启。在他出生时,祖父姒禹尚在位,待其成年后,已二十八岁。此时,姒禹正式称王,姒太康便一直跟随父亲姒启,参与军政事务,积累了初步的政治与军事经验。
祖父姒禹去世后,父亲姒启继承王位,姒太康随之进入朝堂,担任重要职务,成为辅政大臣之一。由于他是王室长子,且深得父亲宠爱,姒启晚年更立下遗嘱,明确指定他为王位继承人,以确保王朝的顺利传承。 然而,姒启虽为一代君主,却对子女教育重视不足,导致姒太康自幼缺乏系统的治国理念与道德熏陶。在父亲的溺爱之下,他逐渐养成了骄纵任性的性格,沉溺于打猎、游乐,对政事缺乏兴趣,也未能建立起作为未来君王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公元前2052年,夏王朝第二任王姒启病逝于宫中,姒太康正式继承王位,史称“帝太康”,次年(公元前2051年)为太康元年。即位之初,姒太康并未将精力投入到国家治理与军队建设之中,反而沉迷于享乐与游猎,忽视了朝政的正常运转。 他认为当时的都城位置不佳,宫殿狭小,不足以彰显天子威仪,于是大兴土木,在斟寻(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北)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百姓负担。 太康元年(公元前2051年)秋,新都城竣工。同年冬季,姒太康率领文武百官、宗族贵戚等迁都至斟寻。
迁都之后,他依旧不理政事,生活奢靡,荒淫无度,频繁外出巡游、打猎,将国事置于脑后,引起朝野上下普遍不满。 太康四年(公元前2048年)春,五十余岁的姒太康一时兴起,带领几名亲信大臣及随从前往洛水以南狩猎。此举被有穷国的首领后羿视为良机,遂以“夏王无道”为由,率军突袭夏都斟寻,成功攻占都城,掌控政权。 在各地诸侯的联合反对下,后羿被迫将王位交还给姒太康之弟姒仲康,但夏王朝的统治已严重动摇。姒太康在位仅四年便失去了王位,史称“太康失国”。
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夏王朝初期统治的不稳定,也为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历史留下了深刻教训。 失国之后,姒太康被迫退居洛水以南的阳夏(今河南周口一带),过着流亡生活。
直至仲康十年(公元前2038年),他在阳夏去世,享年六十岁。后人将其安葬于阳夏太康陵(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尊其为“后太康”,谥号“帝太康”。 作为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君王之一,帝太康的一生既承载了王室的荣耀,也因个人的荒政导致了王朝的动荡。他的经历不仅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反面教材,也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轶事典故】
太康失国
帝太康元年癸未(公元前1898年),姒太康刚刚即位,定都于斟寻(今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他即位之初,便沉溺于打猎与享乐之中,常常远赴有洛(今山西襄垣)狩猎。此地地处偏远,山林茂密,野兽众多,如豹、狼等,资源丰富,因此太康对此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然而,太康身为天子,却荒废政事,昏庸无道。他“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即沉迷于女色于宫中,又热衷于畋猎于野外,不理朝政,导致朝纲紊乱,民心涣散。朝野上下对其极为不满,连自己的兄弟也心生叛意。这样的局势,为东夷族的首领羿提供了可乘之机。羿趁势而起,“因夏民以代夏政”,逐步掌控了夏朝的政权。
据史书记载,太康曾远赴四百余里之外的襄垣打猎,长达十个月未归,不理国事。后羿便趁此机会率兵进入王宫,陈兵于黄河南岸,阻止太康回都。最终,太康失去王位,与弟弟仲康一同被迫流亡至洛水之畔,不久便郁郁而终。这一历史事件被后世称为“太康失国”。 《楚辞·章句》中记载:“太康不遵禹、启之乐而更作淫声,放纵情欲以自娱乐,不顾患难,不谋后世,卒以失国。”《竹书纪年》亦载:“羿因民不堪命,拒太康于河北(黄河北岸),使其不得返。”《左传·襄公四年》中也提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今河南滑县东)迁于穷石(今河南洛阳市南五十里),因夏民以代夏政。”
五子之歌
太康失国之后,其五位弟弟携母逃难,避居于洛河之滨。他们目睹兄长因荒淫无道而丧失天下,心中悲愤难平,遂作《五子之歌》,以追述祖先大禹的训诫,并抒发对太康的怨愤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其辞曰: 太康尸位素餐,因安逸享乐而丧失德行,百姓皆生异心。他沉迷游猎,毫无节制,于有洛之表畋猎,历时十旬而不返。有穷氏后羿顺应民意,不忍百姓受苦,遂据守黄河,阻止太康归国。太康之弟五人护送母亲随行,一同流徙至洛水之畔。五子心中悲愤,遂追述大禹的训诫,作歌以警世人。
第一首歌曰: “皇祖大禹曾有训言,百姓可以亲近,不可轻慢。民为国家之本,本固则邦宁。我视天下之百姓,皆有胜于我之处。一人若屡次失德,民怨岂会无声?当未显之时,便应早作图谋。我身为万民之主,战战兢兢,如朽索驭六马,居于人上者,怎能不心存敬畏?
第二首歌曰: “祖训有言:内若沉迷女色,便是荒淫;外若沉溺畋猎,亦是荒政。若贪恋酒色、嗜好音乐、建造高台雕墙,凡有其一,未有不亡国者。
第三首歌曰: “昔日陶唐之世,拥有广袤冀州之地,今太康失其道,乱其纲纪,终致灭亡。”
第四首歌曰: “我英明的祖先大禹,乃万邦之君,立有典章制度,传于子孙。律法公正,赋税均平,王府所藏,皆为社稷之基。今太康荒废祖业,使我宗祀倾覆,断绝香火。”
第五首歌曰: “呜呼!我将归于何处?内心满怀哀伤。万民皆怨我,我又将依靠谁?心中忧郁难解,颜面羞愧难当。德行不谨,虽悔亦难追!
《五子之歌》不仅是对太康失国的沉痛反思,更体现了古人“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以及对国家命运与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这些歌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借鉴。
【典籍记载】
太康,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地名之一,早在古代典籍中便有明确记载。
据《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记载,太康为夏朝早期的重要都城之一,是夏王太康本人所居之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详述了夏朝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其中提到太康继位后曾在此地执政,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尚书》中亦有关于太康的相关记述。《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提到,太康因荒于政事而失国,其五位王子作歌以抒哀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先王功德的追忆。这一记载不仅反映了太康时期的政治局势,也揭示了早期中国王朝更迭的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太康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中国上古历史中的重要符号。它承载着夏朝初期的政治记忆与文化传承,成为后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如今,太康这一名称依旧熠熠生辉,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延续。
【后世纪念】
太康墓
太康,是中国夏朝的第三任统治者,其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2016年(实际在位数月,未满一年)至公元前1988年左右。太康因失政而流亡在外,最终病逝于异乡,并安葬于现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城关回族镇王陵村,即今天的太康陵墓。 太康墓作为太康县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陵墓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现存墓冢高度约为2至3米。墓前立有一块青石碑,碑身坐北朝南,碑体高六尺、宽二尺半、厚约六寸。碑身内部据说藏有金雀,极具神秘色彩。碑上镌刻着甲骨文与篆书字体的墓志铭,字体古朴典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地表及墓冢封土中,曾发现汉代的绳纹板瓦、简瓦以及带有几何图案的墓砖,这些遗存表明该墓可能曾在汉代进行过重修或扩建。 据传,太康墓还是中康与少康两位夏王的合葬之地,因此古时也被称为“康王二陵”。在历史上,历代王朝曾多次对陵墓进行修缮与重建,使其成为一处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纪念地。
进入近代,公元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时任太康县长周镇西主持修缮工程,邀请民间匠人在墓前修建了一座高约一丈的牌楼。牌楼以青砖红瓦砌筑,雕花刻龙,工艺精湛,气势恢宏。同时,还专门安排人员对陵墓进行看护。每年清明时节,县城内的师生都会前来祭扫、植树,许多游客也慕名而来,瞻仰这一历史遗迹,形成了一道庄严肃穆又充满生机的人文景观。
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太康墓曾遭受严重破坏。墓前青石碑被砸毁,陵墓也遭到挖掘。据当时目击者回忆,挖掘工作从西南方向展开,挖掘过程中竟有寒水涌出,冰冷刺骨,投石试探却始终不见底,众人疑为陷阱,遂停止挖掘,并将墓穴重新封闭砌好。幸运的是,太康墓最终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今日研究夏朝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
太康墓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承载着数千年文明记忆的文化丰碑。它见证了王朝更替的沧桑变迁,也记录了后人对先祖的敬仰与追思,是太康乃至整个中原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后人评价】
太康是中国古代夏朝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君主,他在位期间的历史表现,历来受到众多史学家的关注与评价。
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曾对太康有过深刻评述:“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意思是说,太康沉迷于游乐狩猎,荒于政事,不关心百姓疾苦,最终被有穷氏的羿驱逐,失去了王位,无法重返国都。据记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曾在洛水之北等待他归来,但因他长期未能返回,心生怨愤,于是创作了歌谣以表达对他的失望与哀怨。这一记载不仅反映了太康失政的历史事实,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伦理与亲情的复杂交织。
东晋史学家徐广在引述皇甫谧的记载中提到:“曰夏启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这虽主要是关于夏启在位时间的记录,但间接反映出夏朝早期王位传承的背景。太康作为夏启之子,继承王位后未能延续其父的治国之道,最终导致政权旁落,也为后羿代夏的历史变局埋下了伏笔。
南朝范晔在《后汉书》中也对太康有过评价:“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这句话指出,由于太康失去德政,导致周边少数民族开始反叛,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这不仅揭示了太康统治时期政治失序的内因,也反映出夏朝初期中央政权与周边部族之间的紧张关系。
综上所述,太康作为夏朝的第二位君主,其执政时期因个人德行有失、政事荒废而导致国家动荡,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历代史家对其的评价多持批评态度,认为他是夏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这些历史评价为我们理解早期中国王朝政治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家族成员】
曾祖父:鲧
祖父:禹
父亲:启
兄弟:
二弟:元康
三弟:伯康
四弟:中康
五弟: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