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姒相



夏朝(xià cháo)             夏朝帝王世系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夏朝

姓:姒,夏后氏

本名:姒相

别名:相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斟鄩(今河南省洛阳市)
在位时间:前1943年 - 前1916年

都城:

1‌.商丘(今河南商丘)‌

2‌.斟寻(今山东潍坊一带)‌

3‌.帝丘(今河南濮阳)(颛顼故都.夏朝核心政治中心)

前任:姒中康

继任:羿


 

【个人简介】

          相,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出生于斟鄩(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是夏朝第五位君主,中康之子,少康之父。作为夏朝早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其在位期间正值夏王朝内外动荡、政权不稳的关键时期。

          据《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相即位后,面对日益衰微的王权和四方诸侯的挑战,曾积极采取对外用兵的策略。其在位第一年便率军征讨淮夷,第二年又相继讨伐风夷与黄夷,第七年,于夷(古代东方一支部落)前来朝见,显示出相在努力恢复夏王室对周边部族的影响力。 然而,相的统治受到了来自外部势力的严重威胁。此前,夏朝政权已被有穷氏的后羿所掌控,后羿废黜夏王,立中康为傀儡君主。中康去世后,相继位,但不久便因后羿专权而被迫流亡。他依附于同姓诸侯斟鄩氏,寻求庇护与支持,试图重振王室权威。 局势并未好转,后羿最终被其宰相寒浞所杀,寒浞篡位称王,并进一步铲除异己。他派遣军队攻灭斟灌氏与斟鄩氏两大支持夏王室的诸侯势力,最终将相杀害,彻底中断了夏朝的正统统治。

           相的去世标志着夏朝进入了一个更为混乱的时期,直到其子少康起兵复国,才实现了“少康中兴”。 相的一生虽充满悲剧色彩,但他所代表的王权理想与政治努力,成为后世追忆夏朝兴衰的重要历史篇章。他的事迹也体现了早期中国王朝政治的复杂性与权力更迭的残酷现实。

 


 

【人物生平与历史沿革】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夏朝作为传统上认定的第一个王朝,其兴衰更迭充满了传奇色彩。后羿,这位以神箭闻名的英雄,曾在太康失德、政局动荡之际,废黜了太康的王位,拥立其弟仲康为新的夏王。然而,仲康仅在位七年,便在后羿的操控下形同傀儡,最终驾崩。

         随后,后羿又扶持仲康之子姒相为王,但不久之后,他将姒相驱逐,自立为王,掌控朝政。 被后羿赶出王都的姒相,辗转逃至斟灌与斟寻两个氏族的领地寻求庇护。后羿在位期间,不理朝政,沉湎于游猎之中,八年后,终因失民心而被其部下寒浞所杀。 寒浞夺取政权后,迁都至定陶,并迅速展开对斟灌与斟寻的征伐。他首先攻破斟灌城池,继而派遣其子浇继续进攻斟寻,彻底清除夏朝残余势力。在寒浞的追杀下,夏王姒相不幸遇害。此时,姒相的妃子后缗已有身孕,她在危难之际从城墙的洞穴中逃出,辗转逃至母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东南),幸免于难,并最终生下了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成人后,立志复国,成为夏朝中兴的关键人物。他首先与流亡至有鬲氏的夏朝旧臣伯靡取得联系,逐步联络、整合分散各地的斟灌氏、斟寻氏等夏朝旧部,积蓄力量,组建起一支忠诚的武装力量。这些氏族原本散居于有虞氏周围,在少康的统领下,完成了对寒浞政权的反攻,恢复了夏朝的正统统治。 寒浞执政的第三十二年,夏后少康联合各方势力发起总攻,最终将寒浞击败并诛杀。

          少康成功重建夏朝政权,定都纶城,励精图治,史称“少康中兴”。这一时期,不仅恢复了夏朝的政治秩序,也为夏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夏朝进入鼎盛时期。少康之子后杼在位期间,发明了甲胄与长矛,用以抵御东夷的箭雨,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夏朝在军事上取得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 斟灌之地,在当时是一个拥有宏伟诸侯国城堡的重要城邦。它不仅接纳了被驱逐的夏王姒相,更为少康的复国事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成为夏朝对寒浞进行绝地反击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寒浞政权被推翻后,夏后少康及其盟友有虞氏、斟灌氏、斟寻氏、有鬲氏等纷纷重返斟灌故地,重新建立起夏朝的地方统治体系。 斟灌在夏朝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著名考古学家杜在忠先生曾指出:“边线王城堡遗址即为夏代早期的斟灌之墟,也是夏后相的都城帝丘。”该遗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县孙家集镇边线王村后方的台地上,俗称“石埠岭”,是研究夏朝早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因此形成了“斟灌”与“斟寻”两个重要的氏族。弥河发源于沂山,向北流入渤海,是山东境内的重要河流之一。斟灌位于弥河中游,而斟寻则处于白浪河上游,两地相距不足五十公里。该区域内的薛家岭遗址、古城遗址以及王高所在的弥河与白浪河流域,是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中国早期文字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

        此外,出土的夏篆象牙文内容涵盖祭祀、征战、干支、占卜、田猎、农业等多个方面,记录了夏朝君主的日常活动与政治轨迹,为研究夏朝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 在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东夏镇政府驻地以东五公里的苏埠屯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多座大型墓葬,其中出土了带有斟灌与斟寻氏族徽记的青铜钺。

         《竹书纪年》中亦有记载:“斟灌之墟,是为帝丘。”这表明此处极有可能是夏后相的陵墓所在地。 此外,墓中还出土了大量具有夏都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青铜器,如鼎、爵、觯(无盖)、戈、矢、勺、觚、盉、方鼎、镞、铃、斧、锛等,以及陶器、玉器等文物。这些发现不仅印证了文献记载,也为研究夏朝的政治、军事、宗教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实物依据。

        综上所述,潍坊市寿光县边线王城堡遗址与青州市苏埠屯大墓周边地区,正是夏朝时期“斟灌”氏族的主要聚居地,同时也是夏后相的都城“斟灌”(亦称“帝丘”)的重要遗址所在。这些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为夏朝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支撑。


【史籍记载】

         关于姒相的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史记》。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中,司马迁对姒相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夏朝历史中的地位作了较为系统的记述。 姒相,作为夏朝的重要君主之一,承袭了大禹所建立的基业,是夏代王室世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史记》中虽未对姒相作过多个人事迹的详细描写,但通过对其所处时代背景与统治时期的简要叙述,仍可窥见其在夏朝历史演进中的重要地位。 据《夏本纪》记载,姒相继位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当时夏朝虽已建立,但政权尚未完全稳固,各方诸侯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姒相在位期间,努力维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致力于恢复和巩固夏王室的统治权威。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引用了《尚书》《左传》等先秦典籍的相关内容,对夏代历史进行了综合性的梳理,也为后人研究姒相及其时代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综上所述,《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不仅为我们了解姒相提供了权威的历史文本,也为研究中国早期王朝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得以一窥夏朝初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家族成员】
祖父:姒启
父亲:姒中康
妃:有仍氏女曰后缗 
儿子:少康 

姒相个人世系~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昌意,006颛顼,007,→008→009→010姒中康~姒相~传位于羿

【其他阅读】
=======

姒相(sì xiāng)~夏朝第五代君主(前1943年~前1916年在位)

2025年7月26日 09:0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夏朝    姒相(sì xiāng)~夏朝第五代君主(前1943年~前1916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