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三百七十二年,公元372年,农历壬申(猴)年,天干五行属水。东晋咸安二年; 前凉升平十六年; 代国建国三十五年; 前秦建元八年
公元三百七十二年
公元三百七十二年,农历壬申(猴)年,天干五行属水。
(年号:咸安(372年1月6日~~372年9月12日)东晋第八位皇帝简文帝司马昱第一个年号,东晋政权第十三个年号。【晋王朝第二十九个年号】
【东晋】健康)第八位皇帝孝武帝司马曜(七月即位.次年改元)
【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
03【汉卢水胡】十六国【前凉】(301年/318年-376年)
【前凉】姑臧)第九任位君主.凉悼公张天锡太清十年(东晋升平十六年)
(年号:太清(363年八月月--376年),十六国时期前凉第九任位君主.凉悼公张天锡第一个年号,前凉政权第七个年号。
(年号:建元(365年二月至385年七月),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皇帝宣昭皇帝苻坚第三个年号,前秦政权第五个年号。
07【鲜卑】【后燕】(384年—407年):北燕天王高云所取代
08【羌,】【后秦】(384年—417年):被东晋太尉刘裕 灭
09【鲜卑】【西秦】(385年—400年):400年被后秦灭,409年复国,431年被夏国灭
10【氐,】【后凉】(386年—403年):降于后秦
11【鲜卑】【南凉】(397年—414年):降于西秦
12【汉,】【北凉】(397年—460年):降于北魏
13【鲜卑】【南燕】(398年—410年):归于东晋
14【汉,】【西凉】(400年—421年):想袭击北凉,结果全军覆灭,国亡
15【汉,】【北燕】(407年—436年):被北魏 灭
16【匈奴】【大夏】(407年—431年):431年被吐谷浑军队所俘,后解送北魏,432年被魏太武帝拓跋焘处死,灭
【同时期政权】
【卢悚起事(372年)
(年号:鳳凰(370年8月-9月),东晋宗教起事领袖李金銀、李弘的年号。
【丁零部】①翟斌~翟魏国君先祖,丁零部落首领(330-384年)
【羌族】【后秦】第三任首领姚苌,357年姚襄被前秦杀死后,其弟姚苌带领余部降前秦,东晋司马曜太元九年(384年),姚苌抓住机会,正式宣布自己为大将军、大单于以及万年秦王,之后颁布了大赦令,同时改年号为“白雀”。白雀三年(386年)姚苌即位为帝,改年号建初,建国号大秦。
【南匈奴】【铁弗匈奴】代来城)第七任君主.刘卫辰(359—391年)
(鲜卑族)
1.【代国】盛乐)鲜卑代国第八任君主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五年(338年十一月-376年正月)
(年号:建国(338年十一月-376年正月)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代国第八任君主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第一个年号,共使用39年。
5.【乞伏鮮卑】西秦奠基人乞伏司繁(329年?-371年前秦封其为南单于--376年在位)
6.【宇文鲜卑】
【高句丽】丸都城)第十七任国王.小兽林王(丘夫)(371年 - 384年)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
【在位皇帝】
【东晋】第八位皇帝简文帝司马昱(372年1月6日-372年9月12日在位)
【东晋】第九位皇帝孝武帝司马曜(372年9月12日—396年11月6日在位)
公元372年2月21日
农历:372年正月(小)初一,伊斯兰历:前258年11月29日,波斯历:前251年12月1日,星期:星期二,干支:壬申年 壬寅月 乙未日,属相:猴,星座:水瓶座,节气:2月7日立春 2月22日雨水,数九:七九第7天,儒略日数:1856982
【逝世名人】
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祖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东晋第八位皇帝(372年1月6日-9月12日在位),晋元帝司马睿幼子,晋明帝司马绍异母弟,母为简文宣太后郑阿春。在位八个月,因忧愤而崩,终年五十三岁。年号~咸安,谥号简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高平陵。
【家庭成员】(家族情况)
父亲:晋元帝司马睿
母亲:简文宣太后郑阿春
同母兄:琅玡悼王司马焕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晋纪
太宗简文皇帝咸安二年(壬申,公元三七二年)
春,二月,秦以清河房旷为尚书左丞,征旷兄默及清河崔逞、燕国韩胤为尚书郎,北平阳陟、田勰、阳瑶为著作佐郎,郝略为清河相,皆关东士望,王猛所荐也。瑶,骛之子也。
冠军将军慕容垂言于秦王坚曰:“臣叔父评,燕之恶来辈也,不宜复污圣朝,愿陛下为燕戮之。”坚乃出评为范阳太守,燕之诸王悉补边郡。
臣光曰:古之人,灭人之国而人悦,何哉?为人除害故也。彼慕容评者,蔽君专政,忌贤疾功,愚暗贪虐,以丧其国,国亡不死,逃遁见擒。秦王坚不以为诛首,又从而宠秩之,是爱一人而不爱一国之人也,其失人心多矣。是以施恩于人而人莫之恩,尽诚于人而人莫之诚。卒于功名不遂,容身无所,由不得其道故也。
三月,戊年,遣侍中王坦之征大司马温入辅,温复辞。
秦王坚诏:“关东之民学通一经,才成一艺者,在所郡县以礼送之。在官百石以上,学不通一经,才不成一艺者,罢遣还民。”
夏,四月,徙海西公于吴县西柴里,敕吴国内史刁彝防卫,又遣御史顾允监察之。彝,协之子也。
六月,癸酉,秦以王猛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特进、常侍、持节、将军、侯如故;阳平公融为使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冀州牧。
庾希、庾邈与故青州刺史武沈之子遵,聚众夜入京口城,晋陵太守卞眈逾城奔曲阿。希诈称受海西公密旨诛大司马温。建康震扰,内外戒严。卞眈发诸县兵二千人击希,希败,闭城自守。温遣东海内史周少孙讨之。秋,七月,壬辰,拔其城,擒希、邈及其亲党,皆斩之。眈,壶之子也。
甲寅,帝不豫,急召大司马温入辅,一日一夜发四诏。温辞不至。初,帝为会稽王,娶王述从妹为妃,生世子道生及弟俞生。道生疏躁无行,母子皆以幽废死。馀三子,郁、硃生、天流,皆早夭。诸姬绝孕将十年,王使善相者视之,皆曰:“非其人。”又使视诸婢媵,有李陵容者,在织坊中,黑而长,宫人谓之“昆仑”,相者惊曰:“此其人也!”王召之侍寝,生子昌明及道子。己未,立昌明为皇太子,生十年矣。以道子为琅邪王,领会稽国,以奉帝母郑太妃之祀。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曰:“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侍中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帝曰:“天下,倘来之运,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帝乃使坦之改诏曰:“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是日,帝崩。
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曰:“当须大司马处分。”尚书仆射王彪之正色曰:“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朝议乃定。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崇德太后令,以帝冲幼,加在谅闇,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王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事遂不行。
温望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当居摄。既不副所望,甚愤怨,与弟冲书曰:“遗诏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温疑王坦之、谢安所为,心衔之。诏谢安征温入辅,温又辞。
八月,秦丞相猛至长字,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猛辞曰:“元相之重,储傅之尊,端右事繁,京牧任大,总督戎机,出纳帝命,文武两寄,巨细并关,以伊、吕、萧、邓之贤,尚不能兼,况臣猛之无似!”章三四上,秦王坚不许,曰:“朕方混壹四海,非卿谁可委者?卿之不得辞宰相,犹朕不得辞天下也。”
猛为相,坚端拱于上,成官总己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猛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坚敕太子宏及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
阳平公融在冀州,高选纲纪,以尚书郎房默、河间相申绍为治中别驾,清河崔宏为州从事,管记室。融年少,为政好新奇,贵苛察;申绍数规正,导以宽和,融虽敬之,未能尽从。后绍出为济北太守,融屡以过失闻,数致谴让,乃自恨不用绍言。
融尝坐擅起学舍为有司所纠,遣主簿李纂诣长安自理;纂忧惧,道卒。融问申绍:“谁可使者?”绍曰:“燕尚书郎高泰,清辩有胆智,可使也。”先是丞相猛及融屡辟泰,泰不起;至是,融谓泰曰:“君子救人之急,卿不得复辞!”泰乃从命。至长安,丞相猛见之,笑曰:“高子伯于今乃来,何其迟也!”泰曰:“罪人来就刑,何问迟速!”猛曰:“何谓也?”泰曰:“昔鲁僖公以泮宫发颂,刘宣王以稷下垂声。今阳平公开建学宫,追踪刘、鲁,未闻明诏褒美,乃更烦有司举劾。明公阿衡圣朝,惩劝如此,下吏何所逃其罪乎!”猛曰:“是吾过也。”事遂得释。猛因叹曰:“高子伯岂阳平所宜吏乎!”言于秦王坚。坚召见,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以为尚书郎。秦固请还州,坚许之。
九月,甲寅,追尊故会稽王妃王氏曰顺皇后,尊帝母李氏为淑妃。
冬,十月,丁卯,葬简文帝于高平陵。
彭城妖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事之者八百馀家。十一月,遣弟子许龙如吴,晨,到海西公门,称太后密诏,奉迎兴复;公初欲从之,纳保母谏而止。龙曰:“大事垂捷,焉用儿女子言乎!”公曰:“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且太后有诏,便应官属来,何独使汝也?汝必为乱!”因叱左右缚之,龙惧而走。甲午,悚帅众三百人,晨攻广莫门。诈称海西公还,由云龙门突入殿庭,略取武库甲仗,门下吏士骇愕不知所为。游击将军毛安之闻难,帅众直入云龙门,手自奋击;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入止车门,与安之并力讨诛之,并党与死者数百人。海西公深虑横祸,专饮酒,恣声色,有子为育,时人怜之。朝廷以其安于屈辱,故不复为虞。
秦都督北蕃诸军事、镇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朔方桓侯梁平老卒。平老在镇十馀年,鲜卑、匈奴惮而爱之。
三吴大旱,饥,人多饿死。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公元三百七十二大事记】
前秦以慕容氏补边郡
前秦灭亡前燕后,将燕王及王公、百官等都迁往长安。建元八年(372)二月,苻坚为了完抚边郡,遂将燕国诸王远徒边郡,任用他们为边郡太守。当时任秦冠军将军的慕容垂劝苻坚诛杀曾任前燕太傅的慕容评。他说:“慕容评是燕国的奸佞之臣,不应该留着他玷污朝廷,应该将他诛戮。”苻坚虽然没有同意慕容垂的建议,但是也将慕容评远徒范阳(今河北涿县),任为范阳太守。
王猛任秦相
王猛在治理国家和东征前燕中建立功勋,深得苻坚信任。秦建元八年(372),苻坚将镇守邺城的王猛调回国都长安,拜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使掌行政大权。同时命阳平公苻融为使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冀州牧、代替王猛镇守邺城。
晋简文帝卒,孝武帝立
咸安二年(372)七月,简文帝身患重病,急召大司马桓温回京为辅,一天之内连发了四道诏令。桓温却固辞不至。王坦之改简文帝遗诏称:国家大事全托付大司马桓温,如诸葛亮辅后主、王导辅明帝。七月二十八日,简文帝崩,年五十五岁。诸大臣素来惧怕桓温威势,疑虑重重,不敢立嗣。甚到有人说,立嗣之事应由大司马桓温决断。对此,尚书仆射王遽之非常严肃地说:“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于是朝议立皇太子司马曜为帝。太子继皇帝位,是为孝武帝。崇德太后褚氏认为司马曜年幼,命桓温入朝佐政。桓温仍然不从。
林邑聘晋
东晋咸安二年(372),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遣使到东晋都城建康聘问,并敬献方物。晋帝也回赠礼物。十年后,即孝武帝太元七年(382),林邑国复又与晋通和。
佛法传入高句丽
前秦建元八年(372),送佛经、佛像及僧人至高句丽,于是佛法传入高句丽。同年(即晋咸安二年(百济遣使聘问于晋。
苻坚提倡经学
前秦建元八年(372)三月,苻坚下诏,命关东各郡县对学通一经、才成一艺者以礼相待并将他们送往长安。同时罢免那些官秩在百石以上而学一通一经、才不成一艺者,将他们一律遣还为民。
庾希聚众入京口
东晋咸安元年(371)十一月,大司马桓温诛杀殷、庾两大家族,庾希、庾邈幸免于难。咸安二年(372)六月,庾希、庾邈与已故青州刺史武沈之子武遵聚众,乘夜进入京口(今江苏镇江),晋陵太守卞眈畏惧,逾城逃至曲阿(今江苏丹阳)。庾希诈称受海西公司马奕密旨,前来诛杀大司马桓温。京师建康震动,东晋政府立即实行戒严,卞眈调发各县兵力二千人袭击庾希,庾希战败,闭城固守。桓温在姑孰(今安徽当涂),派遣东海内史周少孙去讨伐庾希。七月,周少孙等攻克京口,生擒瘐希、庾邈及其同党,将他们全部砍头,至此,东晋初年执政的庾亮家族被消灭殆尽。
王猛举高泰
前秦阳平公苻融在冀州(今河南北临漳),擅自兴办学校,为有司纠劾。建元八年(372)八月,他派高泰到都城长安申辨。高泰曾任前燕尚书郎,前燕灭亡后,王猛多次征召高泰,高泰却都不从。这次高泰应命到达长安,王猛问其缘故。高泰便把苻融兴办学校有司弹劾事告诉王猛,并指出:兴办学校本是于地方有利之事,但不仅没得到朝廷嘉奖,反而受到纠劾。如果这样,谁还敢为朝廷出力?王猛认为言之有理,立即答应免苻融罪名,又向秦王苻坚荐举高泰。苻坚召见高泰,询问治国之本。高泰建议苻坚广泛搜求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苻坚认为高泰的见解辞简而理博,遂拜高泰为尚书郎,但是高泰仍然固辞不受,苻坚只得允许他返回冀州。
卢悚入宫作乱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聚集徒众八百多家。东晋咸安二年(372)十一月,卢悚派遣弟子许龙到海西公司马奕家,诈称奉崇德太后褚氏密诏,迎海西公还宫。海西公本欲从之,他的保姆却劝他不要去。许龙对海西公说:“如此大事,不必听信女子之言。”海西公回答道:“我因当皇帝获罪,后来得到宽怒,免于一死,如今岂敢轻举妄动;何况太后如有诏令,必遣官属送来,为何只派你一人?你一定是想要谋乱的人!”便下令将许龙捆绑起来,许龙恐惧逃走。许龙行骗虽未成功,但卢悚还是率领三百余人进攻建康城北门广莫门。他们许称海西公还,从建康宫云龙门突然闯入殿庭,夺取武器。云龙门吏士与守卫惊吓不已,不知所措。游击将军毛安之闻讯赶来,与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袐一起讨伐卢悚,卢悚及部众才全部被诛。此后,海西公深恐遭受横祸,恣意酒色,不闻政事,即使有子也不抚养,时人都很怜悯他。朝廷知他安于屈辱,亦不再防备。
【魏晋诗词】
吴孙皓初童谣
[魏晋] 佚名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