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



【历史年号查询表 公元前2197年 到 公元前1年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秦朝

 
【年代】新石器时代 晚期

【浙江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即公元前5000年至前3300年),因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镇首次被发现而得名。该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一带,是长江下游地区早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当时社会在农业、建筑、工艺等多个方面取得的高度成就。

 

文化特征

         稻作农业的兴起: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碳化稻谷,总量超过150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实了河姆渡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起源地之一。遗址中同时发现了籼稻与粳稻,说明当时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稻作农业体系。此外,出土的骨耜等农具也反映了当时农耕技术的发展水平,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早期农业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先进的建筑技术: 河姆渡人普遍采用干栏式木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适应了当时沼泽湿地的自然环境,是中国南方地区早期建筑形式的起源之一。建筑中广泛使用榫卯结构,体现了高超的木工技艺。部分遗址建筑的面宽甚至达到23米,显示出当时在工程设计与施工组织方面的高度智慧。

 

        精湛的工艺成就:陶器方面,以夹炭黑陶为主,器型多样,部分陶器上可见稻穗纹、双鸟朝阳纹等装饰图案,偶见彩陶,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骨器制作也十分精细,包括鱼镖、骨哨、骨匕等工具,其中一些骨器表面雕刻有鸟纹图案,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审美意识。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表面涂有朱砂的漆器,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与工艺价值。

 

         文化意义深远: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打破了传统上“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单一中心论观点,证明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与后来的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等存在一定的文化传承关系,共同构成了“有巢氏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出土的骨哨、陶琴等器物也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原始艺术风貌与早期信仰体系。

 

       争议与学术修正: 在早期研究中,部分资料曾将河姆渡文化的年代误标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但经过碳14测年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研究深入,现已修正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3300年。此外,在1977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河姆渡文化曾被短暂取消独立命名,归入其他文化体系,但随着后续考古研究的推进,河姆渡文化作为长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代表地位已被重新确立并广泛认可。

 

【中国大事记】

伏羲与女娲  约前5000—前3000年 

        伏羲与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被尊为创世神和文化英雄。

         相传伏羲拥有鳞身,女娲则是蛇躯,二人居住在巍峨神圣的昆仑山之上。当时天地初开,世间尚无百姓,为了繁衍人类,他们有意结为夫妻,但因兄妹关系而心生羞怯。于是,他们向苍天虔诚祷告:“若天意允许我们结为夫妇,请让云烟聚合;若不允许,请让云烟四散。”话音刚落,天地感应,云烟纷纷聚拢,仿佛昭示着天命所归。于是二人成婚,成为人类繁衍的起点,共同孕育了万民。 然而,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血亲婚配所带来的弊端。

         为了规范婚姻秩序,伏羲与女娲制定了最早的婚礼制度,并确立了嫁娶礼仪,严禁血缘亲族之间的婚配。据说,他们还以鹿皮作为婚礼中的重要聘礼,象征着婚姻的庄重与神圣,开启了人类社会婚姻文明的先河。 另有一种传说认为,在天地刚刚开辟之初,女娲以神力抟黄土造人,亲手塑造了第一批人类。她日复一日辛勤劳作,但由于人类数量众多,单靠手捏已无法满足,于是她想出一个办法:将绳子浸入稀泥之中,再用力挥洒,飞溅的泥点落地便化为人形。从此,人类得以广泛繁衍,遍布四方,开启了生生不息的文明进程。

 
【其他阅读】
=======

河姆渡文化  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

2025年8月23日 08:41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前2197- 前2100年    河姆渡文化  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