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该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为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即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是东亚地区分布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史前文化之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重要发现,文化内涵
彩陶艺术:仰韶文化以精美的彩陶著称,常见红、黑、白三色绘制的几何纹样、花卉图案(如象征性的玫瑰纹)以及动物形象,展现出史前艺术的高度成就,代表了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的高峰。
聚落形态: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中心性聚落,如河南双槐树遗址,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房屋多采用木骨泥墙结构,体现了当时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部分遗址还发现了环壕防御体系,反映出社会组织的复杂化与防御意识的增强。
经济生活:仰韶先民以粟作农业为主,同时兼营稻作种植、渔猎采集等多种经济活动。在青台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500年的丝织物残片,以及酿酒遗存,表明当时社会已具备一定的手工业和酿造技术,反映出较为发达的物质文化水平。
重要遗址
仰韶村遗址(河南渑池):作为仰韶文化的首次发现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大河村遗址(河南郑州):以“星空纹”彩陶闻名,文化堆积层延续时间长达3500年,2025年新馆将以“八大文明维度”为主题全面展示其文化价值。
青台遗址(河南郑州):在此发现了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以及国内迄今最早的丝织品实物,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学术意义与研究动态
文明起源:仰韶文化中晚期(约5300年前后)出现了早期城市化的迹象,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关键证据,推动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深入探讨。
年代争议:早期碳14测年存在一定误差,近年来通过更为精确的铀系法测定,确认仰韶文化的主体年代集中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之间,进一步厘清了其发展脉络。
国际影响:仰韶文化的彩陶技术不仅影响了黄河流域的其他文化,还传播至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周边区域,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显示出其在区域文化交流中的核心地位。
最新进展(2025年) 联合申遗行动:2025年4月,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份在渑池共同签署《仰韶文化遗址联合申遗宣言》,正式启动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合作,推动仰韶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科技考古新成果:近年来,通过陶片残留物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揭示了仰韶先民在纺织、酿酒等方面的技术细节,为理解其生活方式和工艺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
【中国大事记】
伏羲作八卦(前4800—前3000年):
甘肃秦安出土的卦符陶片,与伏羲画卦传说形成间接印证
伏羲,又称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有称其为牺皇、皇牺、泰皇,即太皞,风姓,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帝王之一。据传他出生于陈,即今河南淮阳,也有说法认为他生于雷泽,即古时的震泽,今江苏太湖一带。作为上古时代的杰出领袖,伏羲不仅在人文发展上有着深远影响,更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之一。 据古籍记载,伏羲善于观察自然。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宇宙星辰的运行、大地山川的形态中汲取智慧。
同时,他也细致观察鸟兽的斑纹与自然界中各类事物的特征,从近处取象于人类自身,从远处取象于万物万象,最终创造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基本符号,统称为“八卦”。 八卦不仅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也是早期人类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的重要工具。它用简洁的符号体系,涵盖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贯通神明之德,概括万事万物的情状,为后世的易学、哲学、天文、历法等多个领域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