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3万年前‌



 


【年代】旧石器时代

【蓝田直立人】

        陕西蓝田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的重要代表,其考古发现为研究东亚地区人类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性的实物证据。
一、化石发现与年代学研究
         公王岭遗址发现于1964年,出土了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包括额骨、顶骨、鼻骨以及部分牙齿。近年来,通过最新的古地磁测年技术,科学家将该头骨的生存年代重新测定为距今约163万年,较早前的115万年推前了近半个世纪。该头骨展现出明显的原始特征,如眉嵴粗壮、颅穹隆耳上高度仅为87毫米等,这些特征表明其在人类演化谱系中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
            另一重要遗址为陈家窝遗址,于1963年发掘出一具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并伴随发现温带草原动物群化石。经最新年代测定,其生存年代约为距今65万年(此前推测为69万至95万年之间)。该下颌骨在形态上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牙齿磨损严重,显示出长期使用和高咀嚼负荷的特征。
二、人类学特征分析
          从体质特征来看,蓝田人具有明显的直立人特征,如眉骨突出、前额低平、脑容量较小。根据公王岭头骨估算,其脑容量约为778毫升,远低于现代人的平均水平。 在技术能力方面,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单面打制的石英岩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等工具。这些石器的制作工艺较为原始,但已具备一定的功能分工,反映出蓝田人初步的工具使用与制造能力。 就生存环境而言,遗址中伴生的大熊猫、剑齿虎等42种哺乳动物化石表明,当时蓝田地区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森林环境,为早期人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三、学术争议与研究价值
          关于蓝田人,学界仍存在一些争议。例如,陈家窝与公王岭两处遗址所代表的个体是否属于同一亚种,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此外,蓝田人在人类演化中的地位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其形态特征比周口店直立人更为原始,可能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演化支系。
               从文化意义来看,蓝田人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填补了中国西北地区古人类演化序列的空白,也为研究人类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资料。 更重要的是,蓝田人特别是公王岭直立人的年代修正,将中国境内直立人出现的时间推前至163万年前,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人类演化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这一发现为“非洲起源论”与“多地区演化论”之间的学术争论提供了重要的田野证据,也为理解人类走出非洲之前的本土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线索。蓝田人的发现,系统揭示了秦岭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与环境适应机制,在世界古人类研究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中国大事记】

 

女娲补天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一位至高无上的创世女神,被尊称为古帝王。她的名字亦写作“娃”或“蜗”,另有别称如灵娲、女皇、女希、皇母、阴帝、神媒等,风姓,是伏羲氏的妹妹。

        在远古时代,天地曾一度陷入混乱与灾难之中。高处烈火熊熊燃烧,低处洪水滔滔不绝,猛兽肆意吞噬百姓,凶猛的鸷鸟掠夺老弱。面对这万民困苦、天地失序的危局,女娲挺身而出,以无畏之姿拯救苍生。

        她采集五彩斑斓的奇石,用神火炼制,补缀破碎的苍穹;又斩下巨龟的四足,作为四根天柱,撑起倾斜的天空;随后,她诛杀兴风作浪的黑龙水精,平息了连绵不绝的暴雨;又收集大量芦苇焚烧成灰,用来堵塞泛滥的洪水。经过女娲的不懈努力,天地秩序得以恢复,万物重归和谐,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那些作恶多端的飞禽猛兽,有的被女娲消灭,有的仓皇逃窜,残存者也纷纷收敛爪牙,不敢再为祸人间。完成创世补天的壮举之后,女娲乘坐雷车,驾驭虬龙,以萝图锦绣为座席,车身环绕着祥瑞的黄云,车前有白螭引路,虫蛇紧随其后。她手持祥瑞之物,悠然自得地登上九重天阙,于云雾之间浮游巡游,向天帝禀报一切。随后,她安然地居于天界,守护着天地之间的和平与秩序。

 

共工触撞不周山

          传说中,共工曾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性情暴烈,因争夺失败而怒不可遏,愤然用头撞击不周山。不周山乃是支撑天穹的重要支柱之一,共工这一撞,竟使天柱断裂,维系大地的绳索也被扯断。自此,天地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天向西北倾斜,地势也随势而低,日月星辰开始向西北方向运行,江河湖海则向东流去,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自然地理之势。这一神话不仅展现了上古神话中的壮烈与悲怆,也象征着宇宙秩序的重塑与自然规律的形成。

 
【其他阅读】
=======

年份 约163万年前‌

2025年8月20日 21:0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008.公元记事    公元前    前2197- 前2100年    年份 约163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