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皇氏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初
中文名:地皇氏
别名:岳鉴、岳铿,一说即神农氏、前地皇
活动区域:黄河流域
民族:古越族
主要成就:定三辰、分昼夜、有日月
出生地:雄耳龙门之山岳
妻子:矩灵氏
在位年限:前7884----前6084年(三皇五帝年表)
都城:良渚古城、龙门熊耳之山岳(今河南龙门山、熊耳山一带)
所处文化:良渚文化时期
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
【地皇氏简介】
地皇氏,简称“地皇”,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三皇”之一,位列天皇氏之后、人皇氏之前,是远古时代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的部落首领或神祇。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象征之一,地皇氏不仅在神话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在早期社会制度与文化发展的构建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据传,地皇氏的重要功绩之一是对自然天象的系统命名与历法的制定。他为日、月、星辰进行命名,初步建立了以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体系,为后世的天文观测与时间管理奠定了基础。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总结,也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组织提供了重要的时间依据。 关于地皇氏的活动区域,古代文献如《路史》《遁甲开山图》等记载其治所位于黄河中游的熊耳山、龙门山一带,大致覆盖今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这一地理区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地皇氏在此活动的历史传说,也成为探索中华远古文化的重要线索。 地皇氏的形象在古籍中颇具神话色彩。
据记载,他与其兄弟共十一人(一说为十二人),皆具有“女面、龙颡、马踶、蛇身”的奇异特征,这种神异形象可能与当时部落的图腾崇拜有关,也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自然万物与神秘力量的敬畏与想象。 从神话流变的角度来看,地皇氏最初是作为抽象的神祇存在于早期神话体系中,后来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积淀,逐渐被具象化为具体的帝王形象。在《三五历纪》《帝王世纪》等文献中,“三皇”被系统化地列为天皇、地皇、人皇三位,地皇氏由此成为这一神圣序列中的重要一环。
此外,一些传说还将地皇氏视为盘古之孙、人皇之父,或与神农氏相提并论,但由于缺乏确切的文字依据,这些说法尚存争议。 需要指出的是,地皇氏的形象与事迹在不同文献中存在差异,这正是上古神话口耳相传、多元演变的典型特征。尽管如此,地皇氏作为中华文明初创时期的象征性人物,其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依然深远,成为后人追溯民族起源、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人物大概脉络】
在中国远古神话时代,“皇”最初的含义是指至高无上的神祇,而“氏”同样也具有神祇的象征意义。当“氏”被附加在“皇”之后时,便成为上古时期先民对那些法力无边、主宰天地的天神表达无限崇敬与尊崇的称谓。
天地初立,三皇为尊。所谓“三皇”,虽然其具体形象和历史真实性已难以考证,但这一称谓承载的是远古时期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及其杰出首领的集体记忆。 据传,在中天皇氏统治的世代延续数万年之后,便迎来了中地皇君的时代。
《路史》引《遁甲开山图》中记载:“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于雄耳龙门之岳。”可见地皇接续天皇,是天地更替、文明演进的重要阶段。在地皇统治时期,他为日、月、星三光正式命名,并以此为基础发明了最早的历法系统。《历代神仙通鉴》中记载:“地铿以日照为昼,月照为夜,一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也就是说,地皇依据日月运行规律,确立了昼夜交替的基本单位——一日,进而将三十日定为一月,并以十二地支来划分十二个月,构成完整的一年周期。这一历法体系的创立,标志着人类开始以系统化的方式认知时间,为后世历法奠定了基础。
三辰历法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飞跃,其基本结构——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的设定,被后世历法广泛沿用。 关于三皇的具体称谓,文献中亦有不同记载。
徐整在《三五历纪》中提到“天皇、地皇、人皇”,而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则明确指出为“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随着世代流传,中国民间神话逐渐将这三位神祇形象具体化为古代帝王,赋予其更为生动的人格化特征。
尽管三皇在位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中国神话学家们采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三才立世之说,正是为了体现那个时代久远而漫长的岁月,以及人类文明从混沌走向有序的历史进程。
【姓氏源流与历史渊源】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关于地皇氏的记载颇为丰富,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争议。据传地皇氏“姓岳,名鉴,字子元”,又号“文悦”。然而,这些关于姓、名、字、号的记载,实际上是在仓颉创造汉字之后,后人以文字形式对远古先王所作的追述。
三皇时代尚无文字,史书亦有明载,如《尚书纬》所云:“三皇无文字。”因此,将“姓岳,名鉴,字子元”这样的命名体系追溯至地皇氏时期,显然是后世依据文字体系对远古人物的重新命名,存在一定的历史误读。
族属与形象方面
据《洛书灵准听》记载:“地皇,十一君,皆女面、龙颡、马踶、蛇身。”这一描述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展现了地皇氏族的图腾特征。《说文解字》中提到:“蛮:南蛮,蛇种。”又曰:“闽:东南越,蛇种。”这些记载表明,蛇图腾在南方族群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地皇氏的蛇身形象,或许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体现。
地理分布
《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称:“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熊耳山与龙门山位于今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带,地处黄河中游。此地被认为是地皇氏治理天下的核心区域,也可能是当时中华文明版图的几何中心。据传,地皇氏在位长达一千八百年,虽年代久远,但这一传说反映出当时社会已具备较为稳定的政权结构与治理体系。
现代考古学家曲英杰在其著作《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中指出,距今五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出现具有古国性质的城市遗址。这些城邑分布广泛,形成东(今山东及江苏北部)、南(今湖北、湖南交界)、西(今四川盆地)、北(今河套地区)、中(今河南、山西地区)五方格局。这种分布特征与三皇五帝时期各部族在局部联合基础上逐步形成统一文明共同体的历史进程相契合。
此外,《路史》中记载地皇之子人皇氏别号为“居方氏”,《补三皇本纪》亦载:“人皇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这说明在人皇氏时期,九州之地已遍布方形城邑。而地皇氏作为人皇氏之父,父子同处一个时代,由此可以推断,地皇氏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城邦林立、城邑初建的文明发展阶段。 关于地皇氏的神格身份,文献中亦有记载。
《河图》曰:“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春秋命历序》则进一步说明:“五龙父子分治五方。”据此可知,“五龙”乃天皇与其四位子嗣,共同治理天下五方。地皇作为天皇太子,正是“五龙”之一,具有重要的神祇地位与治理职责。
综上所述,地皇氏不仅是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人物,更是连接神话与历史的关键节点。他所代表的不仅是某一族群的记忆,更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生动写照。
【主要传说】
据古老传说,在天皇氏去世之后,地皇氏继承其位,成为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 地皇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人物。相传他共有兄弟十一人,也有说法称是十二人。地皇氏本名岳鉴(一说为岳铿),字子元,号文悦,属于古越族人。他与其兄弟们的形象颇为奇特,皆具有女子般的面容、高高的额头、马一般的脚掌以及蛇一样的身体。他们以火德统御天下,象征着光明与文明的延续,是继天皇氏之后执掌部落联盟的重要统治者。
据传他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7884年至公元前6084年,统治长达近两千年。有说法指出,他曾于龙门熊耳之山岳设立陪都,即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一带的龙门山与熊耳山地区。 在神话体系中,地皇氏的出现时间存在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他出现在伏羲氏之前;
另一种则认为他是盘古氏的孙子、天皇氏的儿子,同时是矩灵氏的丈夫、人皇氏的父亲,位列“五龙”之一。更有传说指出,伏羲、神农等上古圣王皆为其后裔,延续了他的德行与智慧。
此外,还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地皇氏即是神农氏,又称农皇、赤帝、炎帝或烈山氏。他不仅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农业之神,更被尊为中国古代五方上帝之一,象征着南方与火德,掌管着万物生长与人类生存的重要命脉。
无论是作为部落首领,还是作为神话中的神祇,地皇氏的形象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深厚记忆,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生命与秩序的崇敬与探索。
结尾个人看法:
关于“三皇”的传说一直充满了神秘与崇敬。三皇,作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被后人尊奉为人类文明的开创者。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物?
在上古神话中,三皇的形象既是历史的象征,也是文化的图腾。 根据古籍记载和后世学者的研究,三皇通常指的是伏羲、女娲与神农。他们不仅在传说中拥有超凡的智慧与能力,更以各自的功绩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发展。伏羲氏创八卦,教民渔猎,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之门;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成为人类生命的缔造者;神农尝百草,教民耕种,奠定了农业文明的基础。
而在三皇之前、之中与之后,还流传着“中后九皇”的说法。这一说法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早期统治者或部族首领的集体记忆,虽然具体人物尚无定论,但这些传说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人皇氏”的形象,明代学者王圻在其所辑的《三才图会》中有所描绘,这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传说人物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资料。
正如柏杨在其著作《中国人史纲》中所指出的那样,三皇五帝不仅是传说中的英雄,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源头。他们的故事穿越千年,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这些古老的传说不仅仅是神话,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缩影。它们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深刻思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在今天,回顾这些传说,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也让我们对祖先的智慧与勇气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