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氏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
中文名:天皇氏
别名:天雾,天灵
自号:元始天王、中天皇君
民族:古越族
主要成就:制定干支历法、连山易
出生地:百越(今江苏南部沿东南沿海至越南北部的半月形地带
地位:强尊(天皇纪)、三皇之一、五龙之首
在位时期:寅年(岁纪摄提)《春秋命历序》 《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
【概述】
天皇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位列“三皇”之一,亦为“五龙”之首,被尊为开天辟地之后的第一代天下君主。他出身于古越族,姓望,名获,字文生。此外,他还拥有多个尊贵的别号,如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等。
根据古籍记载,天皇氏共有兄弟十二人,也有说法认为是十三人。其统治时期以“岁纪摄提”为纪年方式,以木德之运统御天下。
据文献记载,天皇氏继承盘古氏之后治理天下,其治所位于现今浙江良渚古城内的莫角山台址之上。此地作为当时的政治与文化中心,见证了天皇氏治理天下的辉煌岁月。 “天皇氏”这一称号,意指如太阳般光辉灿烂、至高无上的伟大首领。
宋代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二·天皇纪》中曾记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意即天皇氏乃至高无上的天尊,其名望与威德广被天下。
需要说明的是,“粤”在古代与“越”字通用,因此天皇氏亦被视为古越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天皇氏不仅地位尊崇,而且谱系显赫。他是地皇氏的父亲、人皇氏的祖父,统领“五龙”治理五方大地,为天地人三才之主。其后世子孙以“龙”为图腾,象征着尊贵与神圣的传承。 传说中,天皇氏统治天下长达三十六万年,功德圆满之后,于一日白日飞升,羽化登仙,飞升至三玄空天宫,成为永恒的天神般的存在。其神迹与传说,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
此外,据传伏羲、女娲等上古圣王亦为天皇氏的后裔,延续其文明与教化,共同构成了中华上古文明的根基。天皇氏的传说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却深刻反映了远古先民对宇宙起源、社会秩序与精神信仰的思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经历】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天皇氏被尊奉为开天辟地之后的重要人物,是继盘古氏之后治理天下的远古帝王。据史书记载,天皇氏与其兄弟共十三人,皆号“天灵”,其中一位发明了数字,随后又创立了天干地支系统,被众人推举为皇。其余十二位兄弟则各自带领部族,分据一方,称帝立国,各传国一万八千年(也有说法为二万八千年)(这有点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统治时间极为久远,展现出上古时代部族社会的繁荣图景。
天皇氏的治所据传位于今日浙江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这一地理位置也印证了其与古越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宋代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二·天皇纪》中记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其中,“强尊”意为至高无上的天尊。罗泌之子罗苹对此进一步注解道:“以获为名,以望为姓,字子润,号中天皇君。”由此可见,天皇氏不仅是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上古帝王,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具体姓名与称号的历史人物。 在古籍中,“越”与“粤”二字通用,因此天皇氏也被认为是古越族的先祖(学术界又说:百越族群多元,无单一始祖说)。
据《易纬通卦验补遗》记载:“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也就是说,天皇氏的祖先与日月五星(即七曜)相合,象征其身份尊贵、地位崇高,具有与天地自然相契合的神圣属性。明代文献《三命通会》亦载:“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这表明天皇氏不仅继承了盘古氏开创天地的伟业,更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治理天下,并首次确立了干支纪年制度,为后世历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皇氏属于古越族,这一民族是上古时期活跃于中国南方“百越”地区的重要族群,语言属于多音节的古越语。百越地区包括现今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如“吴越”(今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闽越”(福建一带)、“扬越”(江西、湖南一带)、“南越”(广东)、“西瓯”(广西)以及“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等地。《汉书·地理志》曾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可见当时百越地区的族群分布广泛且多样。 在上古时代的认知体系中,“天”代表至高无上的存在,“皇”则象征如太阳般光辉灿烂的权威,“氏”则是对帝王贵族的尊称。因此,“天皇氏”这一称号,意味着他是一位如天般至高、如日般光辉的伟大领袖,是上古时期天下共主的象征。
根据唐代杜佑所撰《通典》以及清代方浚师《蕉轩随录》的记载,天皇氏出现在传统“三皇”之前。传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古越族人在昆仑山一带开始繁衍生息。《路史》中描述:“天皇氏骧首、鳞身。”原注中提到,传说中的三皇皆为蛇身,这表明天皇氏的形象具有神话色彩,融合了人与神的特征。
传说天皇氏兄弟共十二人(也有说法为十三人),他们外貌相同,难以分辨。其形象为:人首蛇身,头上有龙角,象征着神圣与威严。天皇氏的统治始于寅年,即岁纪“摄提格”时期,当时正值高温干旱的劫难。为缓解天下大旱,天皇氏领导实施了“造天降雨”的工程,为人类创造了既能过滤日毒、又能适时降雨的大气层般的天体结构,展现出其治理天下的智慧与能力。 天皇氏的治理风格被描述为“出入如风,迅速果断”,而当时社会人口稀少,民风淳朴。
天皇氏并未过多干预世俗事务,而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顺应自然,使得社会安定,百姓自化。 综上所述,天皇氏不仅是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交织的重要人物,更是中华文明早期制度与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他所代表的不仅是古越族的辉煌历史,更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象征性人物。其制定干支、无为而治、顺应天时的治理理念,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个任成就】
制历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干地支作为时间纪元的重要体系,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的天皇时代。据《盘古王表》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这一记载表明,早在人类文明初现曙光之时,先民便开始尝试以系统化的方式记录时间、划分年岁,从而为后世历法奠定了基础。
十天干分别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黑戈)、昭阳;十二地支则为: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胖、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洲献、困顿、赤奋若。此外,古人还发明了数字系统,包括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为纪年、计数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表达方式。 《春秋命历序》亦有相关记载:“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这说明天皇氏在观察天地运行、四季更替、万物变迁的过程中,深感时间流逝之无形与无序。
尽管盘古开辟天地,但尚未留下系统的纪年方法,人民虽生活安定,却难以准确掌握时间的流转。 于是,天皇氏与其十二位兄弟(一说为十三位)共同商议,决定制定一套以天干地支为基础的历法体系,用以规范岁时节候。他们首先确立了“十天干”,用于纪年,具体为: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默(壬)、昭阳(癸)。随后,又制定了“十二地支”以纪时,分别为:困敦(子)、赤奋若(丑)、摄提格(寅)、单阏(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套原本由多音节词汇组成的摄提纪元术语逐渐被简化为单字形式,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天干地支体系。这种简化形式在《尔雅》与《史记》中均有详细对照记载,体现了古人对语言与符号系统的高度提炼能力。 天皇时代以天干地支作为纪时的载体,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干象征天之道,地支象征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共同决定了人道的运行轨迹,因此设立天干地支以契合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之后,干支便成为确定时空坐标的重要工具,时空的界定又进一步构建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系。 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生长于大地之上,但其荣枯兴衰皆受天道运行的影响。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个基本组合单位,即“六十甲子”,构成了完整的六十循环纪元法。这套系统不仅用于纪年,还可用于纪月、纪日、纪时,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与实用性。 从文献资料来看,早在天皇时代就已经存在天干地支制度,其中十二地支分别对应一年中十二个不同的月令与节令,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深刻认识。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有序配合,构成了干支纪法这一独特的时间记录体系,成为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农历、命理、风水、节气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治世
据《春秋命历序》记载:“(五龙)父子分治五方。”相传在远古时期,五龙氏族共同治理天下四方与中央,其中天皇氏为五龙之首,以“龙”为图腾,统领天下。在图腾文化盛行的年代,四个主要部族各自以龙为象征,分别治理四方,而天皇氏作为中央共主,统摄全局,由此形成了“五龙分治五方”的格局。 随着天干地支历法体系的建立,人类才真正开始掌握时间的概念,了解四季更替、寒来暑往的规律,从而明确认识到一年的周期变化。
据传,在天皇氏十二兄弟(一说为十三兄弟)共同治理天下长达一万八千年(当时的“万”相当于今日的“千”,“千”则相当于今日的“百”,因此实际时间为一千八百年)之后,地皇氏一族十一人应运而生。天皇氏兄弟深知天下治理需顺应天命,于是将权力交予地皇氏,自己则隐退世间,不再现身。《河图》亦有记载:“五龙见教,天皇被迹。”可见天皇氏在历史中的神秘地位与深远影响。
天皇氏深谙自然规律,认为气候的变迁源于阴阳五行之运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他崇尚木德之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治世理念。他不仅创立了天干地支历法体系,还始制《连山》易书,奠定了中华文明早期哲学与天文历法的基础。自此之后,人们逐渐以“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等五运来概括五行之气在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进而形成系统的阴阳五行观念。
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在其著作《三命通会·论干支源流》中明确指出,天干地支的起源可追溯至天皇氏时期。他依据中国古代文献的明确记载,肯定了干支体系由天皇氏所创,并在后世不断传承与完善。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中华文明最早的历法雏形的诞生,它不仅为时间的记录与计算提供了系统方法,也奠定了后世历法发展的基础。随着历史的演进,据传在黄帝时代,干支名称被简化为单字形式,更便于使用与传播。这一简化后的干支体系,在《史记》《尔雅》等古代经典中均有详细对照记载,尽管不同典籍中的版本略有差异。
天皇氏所创立的干支体系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广泛使用,涵盖历法推演、术数占卜、命理推算、姓名学等多个领域。例如,北宋时期编撰的官方正史巨著《资治通鉴》即采用干支纪年法来记录历史事件,足见其权威性与实用性。
综上所述,天皇氏不仅是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象征性人物,更是天文历法与哲学思想的奠基者之一。他所创立的天干地支体系,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仍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成为连接古今、贯通天地的重要文化符号。
【道教传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与道教文化体系中,关于天地起源与神灵谱系的记载丰富而深远。据南北朝时期所出的《元始上真众仙记》记载,开天辟地的始祖盘古真人,乃天地之精华所化,自号为“元始天王”。在天地初步形成之后,忽然于石涧积血之中诞生了一位非凡的神女——太元玉女。她一出生便能言语,常游历于天地之间,仰吸天地元气,被尊称为“太元圣母”。
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二气交感、结精而化育,遂生出扶桑大帝东王公与西王母。此后,又由他们衍生出天皇兄弟十二人。天皇传位于地皇,地皇再传人皇,伏羲、神农等五帝皆为其后裔,构成了道教神话体系中最初的神灵血脉与人世帝王的神圣渊源。 道教经典中亦广泛记载了太上老君的神圣地位与历世化身。道教认为,太上老君为永恒不灭之真神,无世不存,每世皆为帝王之师。
因此,《太上混元圣纪》从宇宙初始之时开始记述:天地初开,万象初立,有一位神人名号为“天皇氏”,以木德称王,自寅年开始统治天下。天皇氏共有兄弟十二人,每人皆享寿一万八千年(有点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象征着天地初成之时的神异与久远。 据传,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自号为“元始天王”的他,与太元圣母共同孕育了天皇氏。
天皇氏即位之时,太上老君应运而降,化身下凡,传授《天皇内经》十四篇,以教化人伦、治理天下。此经文不仅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天皇治理天下的重要依据。
《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中亦有记载:太上老君自三玄空天宫降临凡间,将《天皇内经》十四篇授予天皇氏。天皇氏治理天下长达三十六万年后,于某日白日飞升,升仙而去,重返三玄空天宫之中,位列仙班。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更进一步指出,天皇氏飞升之后,成为道教“三皇”之一,尊号为“天宝君”。
在道教“三洞”体系中,《九天生神章经》称天宝君为三洞之尊神,统领洞真教法。据《十二部经》所述,天宝君乃洞真教主,居于王清境,即清微天。清微天之气呈青色,象征着生机与初生,也昭示着天宝君作为道教至高神祇之一的尊崇地位。 这些古老的神话与经典,不仅展现了道教宇宙观与神系的构建,也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起源、生命演化与道德教化的深刻思考。它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为研究古代哲学、宗教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史料记载】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典籍中,关于“天皇”、“地皇”、“人皇”等远古帝王的记载散见于多种古籍之中,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起源与人类文明开端的思考,也为我们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线索。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司马迁虽未详述三皇之事迹,但其对远古帝王的提及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而唐代司马贞补《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则对三皇之说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梳理,为后人理解早期文明奠定了基础。
宋代罗泌所撰《路史·前纪二·天皇纪》中详细记载了天皇的传说,认为天皇为宇宙初开之际的至高存在,统领万物,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初始篇章。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项峻《始学篇》云:“天地立,有天皇……”,又引《帝系谱》曰:“天地初起,即生天皇,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这些记载不仅强调了天皇在宇宙创世中的地位,也体现了古人“五行”观念与历史叙事的融合。 《河图》中有言:“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这说明天皇不仅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还与天地自然、五行方位等宇宙秩序密切相关。
此外,《遁甲开山图》《崇文总目》《蕉轩随录》《春秋命历序》《河图括地象》《帝系谱》《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太上混元圣纪》《盘古至唐虞传》《纲鉴易知录·三皇纪卷之一》等古籍中,也均有对天皇、地皇、人皇的不同描述与记载,展现了古代先民对于宇宙与人类起源的多元想象与哲学思考。
《帝王世纪》中记载:“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又载:“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此说将三皇与神祇、星象相联系,赋予其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春秋左助期》亦载:“紫宫,天皇耀魄宝之所理也。”
宋均注曰:“(耀)魄宝,天皇之号也。”可见天皇不仅为人类的始祖,更是宇宙秩序的制定者与守护者。
综上所述,这些古代文献所描绘的三皇时代,虽多带有神话色彩,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记忆与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它们不仅构成了中华文明最初的宇宙观与历史观,也为后世的哲学、宗教、政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如需进一步根据具体用途(如展览介绍、文化宣传、学术展示等)进行风格调整,请告知,我可以继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