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
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
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
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
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
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
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
陟我高冈。
无矢我陵,我陵我阿;
无饮我泉,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
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谓文王:
訽尔仇方,同尔弟兄。
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
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
临冲茀茀,崇墉仡仡。
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诗经·皇矣》
《诗经·大雅·皇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一篇史诗作品,出自《诗经·大雅》,创作于西周时期,用以歌颂周族自古公亶父至周文王时期逐步壮大、开国立基的伟大历程。全诗结构严谨、气势恢宏,通过八章内容,系统描绘了周族先祖的德政、拓荒创业、军事征伐以及天命所归的历史进程,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是研究周代政治、宗教、文化的重要文献。
第一章:上帝垂顾,周族崛起
伟大的上天,光辉照耀人间,俯视四方,寻求百姓的安宁。 周族的兴盛,源自天命的眷顾。彼时夏商之政已然衰败,民心不附;四方之国亦多动荡,难以安定。 上天洞察这一切,厌恶那些失德之国,转而眷顾西方,将福地赐予周人,让他们在此安居立国。
第二章:开山辟地,奠定基业
先民们清除杂草与枯木,整治土地,使山林变得整齐有序。 他们开辟道路,砍除荆棘,修整柽树与椐树,铲除有害之物,保留有用之材。 上天将光明之德赐予周人,驱逐西戎,使其败退。天命为周族设立贤明的君主,使他们的天命得以稳固。
第三章:山川显灵,先祖创业
上天巡视群山,见柞树与棫树皆被拔除,松柏挺拔生长,象征周族的根基日益稳固。 天命造就了国家,也造就了贤主。自太伯、王季起,周族逐渐壮大。 王季仁德,心地善良,孝顺兄长,恩泽广布,天赐光明。他承受天命,享有四方土地,成为万邦之主。
第四章:德行昭昭,君德无悔
王季的德行,上天早已衡量。他仁厚宽和,德音昭彰,能明辨是非,善察忠奸,能为人师,亦可为君。 他治理大国,能使百姓顺服,万民归心。他的德行堪比文王,毫无瑕疵。他既已承受天命,福泽亦延及子孙后代。
第五章:文王受命,讨伐不义
上天对文王说: “不要犹豫徘徊,不要贪图虚荣,应率先登上高岸,把握时机。 密人不敬上天,竟敢抗拒大国,侵犯阮地与共地。 文王愤怒,整军出征,平定叛乱,以巩固周的福祉,并回应天下百姓的期望。”
第六章:定都岐山,安居乐业
周人依山而居,自阮地疆域逐渐扩展。 他们登上高山,宣誓主权: “不得侵犯我的陵地,那是我的山丘与家园; 不得饮我之泉水,那是我的清流与池泽。” 他们测量鲜原之地,在岐山之南、渭水之畔安居,成为万邦的榜样,天下百姓的王者。
第七章:文王德政,顺应天命
上天对文王说: “我所喜爱的是有德之人,他不靠声色威严来治理,也不用酷刑来统治。 他虽无识无知,却能顺应天命。” 上天又对文王说: “你要团结你的盟友,联合你的兄弟之邦, 用钩援之器,驾临冲车,攻伐崇城的高墙。”
第八章:战车威武,四方归服
战车缓缓推进,崇城高墙巍然矗立。 俘虏接连不断,斩首从容有序。 祭祀天地,归附四方,使天下不敢轻视周族。 战车气势如虹,崇城坚固难攻。 但周军勇猛无畏,彻底摧毁敌国,四方诸侯无不臣服。
《皇矣》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浓缩了周族兴起历程的历史文献。它通过神圣的视角,展现了周人如何在上天的庇佑下,从荒芜之地开辟文明,从弱小走向强盛,最终建立周王朝的辉煌历程。全诗语言庄重典雅,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周人对天命、德政与历史的深刻理解,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