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闵帝元恭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元恭
别名:元修业、北魏前废帝、北魏节闵帝
字:修业
谥号:节闵皇帝(西魏谥)
封号:广陵王(即位前)
年号:普泰(531年4月1日农历二月二十九~531年10月30日农历十月初五)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河南郡洛阳县(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在位时间:531年4月1日 至 531年10月30日
生卒:498年~532年6月21日
逝世地:门下外省(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前任:北魏长广王元晔
继任:北魏安定王元朗(北魏后废帝)
主要作品:《五言诗·朱门久可患》
【个人简介】
元恭(498年—532年),字修业,鲜卑族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四任皇帝,广陵惠王元羽之子。他出身皇室,自幼聪慧沉稳,性情敦厚,为人正直,深得宗室与朝臣的敬重。 早年,元恭承袭其父广陵王爵位,并历任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等要职,虽身居高位,却行事低调,恪守本分,展现出良好的德行与操守。 公元531年二月,正值北魏政局动荡之际,尔朱兆在军事强势之下拥立元恭为帝,改元普泰,史称其为“节闵皇帝”,亦有称其为“魏前废帝”。然而,此时的朝廷大权已完全掌握在尔朱氏兄弟手中,元恭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虽居九五之尊,实则无从施展抱负。 次年(532年),高欢起兵讨伐尔朱氏,最终将其势力彻底剿灭。随着尔朱集团的覆灭,元恭亦被废黜,不久后遇害,年仅三十五岁,结束了短暂而无奈的一生。 西魏时期,权臣宇文泰追念旧臣,赐谥号“节闵皇帝”,以示对其人格与遭遇的肯定。尽管他在位时间极短,且受制于权臣,但其个人品行仍受到后世一定评价。
【人物生平】
袭爵为官
元恭,乃广陵惠王元羽之子,出生于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籍贯河南洛阳。他自幼性格端庄谨慎,天资聪颖,便显露出不凡的志向与气度。及至年长,尤好读书学习,博闻强识,才学出众。其孝顺长辈之美名亦广为传颂,尤其侍奉祖母与嫡母时,恪尽孝道,言行恭敬,深受家人敬重。
正始年间(公元504—508年),元恭承袭其父广陵王之爵位,正式步入仕途,延续家族荣耀。
延昌年间(公元512—515年),他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开始参与朝政事务,展现其政治才能。
神龟年间(公元518—520年),因政绩卓著、德行兼备,升任兼任散骑常侍,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朝廷中的地位。
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元恭出任正常侍,并兼任给事黄门侍郎一职。然而,当时京兆王元叉专权擅政,朝纲紊乱,元恭不愿同流合污,遂称病辞官,未予就任。久之,更借机假托患哑疾,以避世全身,保全节操。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朝廷授予他金紫光禄大夫之职,并加授散骑常侍,虽未实际任职,但其声望与地位愈加显赫。
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元恭又被授任仪同三司,标志着其政治身份与影响力达到新的高度。 元恭一生谨言慎行,忠于本心,既有才学又具风骨,在动荡政局中始终坚守自我,堪称一代贤臣之典范。
继承帝位
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江阳王世子元乂发动政变,囚禁灵太后,独揽朝政大权。此时,性格内向、为人温和的元恭为了避祸全身,开始佯装失语,以示自己无法胜任官职,借此远离政治漩涡。
正光六年(公元525年),灵太后成功反政,诛杀元乂,重新掌握朝政大权。然而,即便局势发生变化,元恭依旧保持沉默,继续在灵太后面前装作哑巴,整整八年未曾开口言语(《魏书》误记为十二年)。他隐居于龙花寺中,深居简出,不与外界往来,表现出超然物外的姿态。
永安三年(公元530年),有人向孝庄帝元子攸诬告元恭,称其心怀异志、图谋不轨。元恭得知此事后,为避嫌疑,打算暂时离开京城避风头,于是前往上洛藏身。不久之后,他被追兵捕获,押解回京。虽遭拘禁数日,但孝庄帝最终认定元恭并无罪责,遂将其赦免,恢复自由。
永安三年(公元531年)十二月,尔朱氏叛乱,弑杀孝庄帝元子攸,造成朝廷动荡。在此危难之际,尔朱世隆等人意图另立新君,而他们看中的对象正是素有“哑王”之称的元恭。然而,尔朱世隆等人仍对其是否真哑存疑,于是派遣亲信试探,并加以威逼利诱。面对国难当头、社稷将倾的局面,元恭深知再也不能置身事外。在沉默了整整八年之后,他终于对外人开口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天何言哉?”这句话既是对命运的感慨,也暗含对时局的洞察。尔朱世隆等人见状大喜,随即拥立元恭为帝。 元恭登基后,改年号为“普泰”,并宣布改国号“魏”为“大魏”,废除税市及税盐之官,以减轻百姓负担,稳定民心。
此举标志着普泰元年(公元531年)二月二十九日正式开启。次日,元恭又下诏将“皇帝”称号改为“帝”,体现出他对皇权的谦抑态度和对时局的审慎应对。 元恭从默默无闻到被迫登基,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蜕变。他的沉默与发声皆非偶然,而是身处乱世之中,保全自身、伺机而动的智慧体现。他的即位,不仅是一段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北魏政权更迭中的重要一页。
正直善良
元恭初登帝位之时,尔朱世隆等人便急于巩固自身权势,命令当时与温子升、魏收并称“北地三才”的著名文士邢邵撰写新帝登基的赦文。他们不仅要求邢邵起草诏书,更企图借机诋毁已故孝庄帝元子攸,欲在文中继续对他进行污蔑,以掩盖尔朱氏残害忠良的罪行。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元恭却当场喝止了邢邵,并当着尔朱荣之弟尔朱兆的面毫不掩饰地讽刺道:“元子攸诛杀尔朱荣这类乱臣贼子,何曾失德?只可惜天不厌乱,竟让他落得与弑君者成济一样的下场!”言辞之间,既表达了对尔朱氏暴行的愤慨,也显示出他内心的刚正不阿。
随后,元恭亲自执笔撰写了登基赦文。这位曾在沉默中度过八年的帝王,至此终于开口发声。朝野上下听闻此言,无不欢欣鼓舞,认为他将是一位明察是非、刚直不阿的贤君。 早在尔朱兆起兵谋逆之时,安东将军史仵龙与平北将军杨文义驻守太行岭,源子恭则镇守河内。面对尔朱兆气势汹汹南下的大军,史仵龙与杨文义自知难以抗衡,遂率先投降。源子恭见二将已降,且敌军声势浩大,亦随之溃散。尔朱世隆掌权后论功行赏,欲封史仵龙与杨文义各一千户。元恭对此极为不满,直言反对道:“史仵龙、杨文义不过是向尔朱氏献媚求生之人,于国家社稷毫无功劳可言。”他毅然拒绝了尔朱世隆的提议,此举赢得满朝清议与百姓的一致称赞,认为元恭有胆识、有气节。 每逢宫廷设宴,尔朱世隆入宫陪侍时,元恭总会冷冷地说道:“尔朱荣惯于窃取他人之功为己有,其罪当死!”言语之中充满不屑与讥讽,令尔朱世隆惊惧不已。
自此之后,尔朱世隆心存畏惧,再也不敢轻易入宫。然而,尽管元恭有志匡扶社稷,奈何尔朱家族专权已久,行事手段极其凶狠残暴。朝政大权尽归尔朱氏掌控,朝廷内外事务无论大小,皆需先经尔朱世隆过目方能施行。元恭虽居帝位,实则形同傀儡,难有作为。 杨播一族乃北魏名门望族,世代忠良,家风恭谨孝悌,家族百口和睦相处,从未生嫌隙之争。杨氏一门中曾有人位列三公,七人为郡守,三十二人出任州刺史,可谓显赫一时。
普泰元年(531年)七月,尔朱世隆因忌惮杨氏威望,竟诬陷其图谋反叛,奏请朝廷予以治罪,意图灭其满门。元恭深知杨氏无辜,坚决反对这一无理指控。无奈手中无权,尔朱氏仍把持朝政。尔朱世隆屡次上表施压,元恭迫于形势,只得命相关部门审查上报。随后,尔朱世隆派兵包围杨津府邸,尔朱天光亦出兵至华阴逮捕杨椿全家。 年仅九岁的正平太守杨仲宣之孙杨玄就,在被捕时紧握士兵手臂,哀求道:“若要杀害我的叔父们,请先杀了我!”士兵不耐烦地挥刀砍断他的双臂,而他仍坚持哀求先杀自己。最终,尔朱氏先将其杀害,继而对杨氏东西两支不分老幼悉数屠戮,彻底铲除杨氏家族,并吞占其全部家产。 事后,尔朱世隆得意洋洋地向元恭禀报:“杨氏果然谋反,竟敢抗拒官军,现已尽数诛灭。”元恭闻言,黯然神伤,久久未语。朝廷内外闻讯,无不为之悲痛愤怒,哀悼忠良惨遭屠戮。 同年九月,元恭下诏追尊其父广陵惠王元羽为先帝,生母王氏为先太妃,并册封其弟元永业为高密王,长子元子恕为勃海王,以此昭示皇室血脉的延续与尊严。
在位期间,元恭还颁布诏令,明确表示自己虽为皇帝,但不自称“皇帝”,仅称“帝”。同时下令不得再称呼南朝萧梁政权为“伪梁”,恢复两国之间的正常往来,展现出其维护国家尊严与外交平衡的政治智慧。 元恭虽身处乱世,身不由己,但他始终秉持正义之心,敢于直言,勇于抗争,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却赢得了士民的敬重与历史的铭记。
被废而死
普泰元年(531年)六月,高欢在信都起兵,举起了反对尔朱氏政权的大旗,开启了北魏末年权力更迭的新篇章。 到了普泰二年(532年)闰二月,高欢在韩陵之战中大败尔朱天光等人率领的军队,声势日盛。同年夏季四月初八日,高欢率军进至芒山,派遣魏兰根前往洛阳慰问安抚,并借机观察当时在位的皇帝元恭为人如何。官员綦俊认为元恭品行端正、德行高尚,建议高欢继续拥戴其为帝。然而魏兰根见到元恭气度非凡、神采超群,内心却产生了忌惮之情,担心其日后难以驾驭,于是返回后对元恭多有诋毁和非议。最终,高欢听从了崔陵的意见,决定将元恭废黜于崇训佛寺之中,改立元修为帝,即历史上所称的孝武帝,也称出帝。 元恭失去帝位之后,心怀感慨,赋诗一首以抒胸臆:“朱门久可患,紫极非情玩。颠覆立可待,一年三易换。时运正如此,唯有修真观。”这首诗不仅流露出他对皇权更替频繁的忧虑,也表达了他在政治漩涡中无奈退场的心境。
关于元恭去世的具体情况,《魏书》作为北齐时期编修的史书,仅模糊地记载他在太昌初年的某一天(太昌元年五月丙申)“殂于门下外省”,享年三十五岁。当时的孝武帝元修诏令百官前去参加丧礼,由大鸿胪负责监督治丧事宜,安葬时采用了王的礼仪规格,配备九旒旗帜、帝王车驾、黄缯车盖以及车衡左侧带有装饰物的旌旗,仪仗队伍达一百二十人,并出动二卫与羽林军组成预备仪仗队,隆重送葬。
而根据唐代所修《北史》的记载,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元恭是在太昌元年(532年)五月丙申“遇弑殂于门下外省”,同样年仅三十五岁。后来西魏追念旧臣,追谥他为“节闵皇帝”。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彻底决裂。元修弃国出逃,投奔宇文泰,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两个政权。高欢对此深感懊悔,曾多次表示后悔当初没有继续让元恭担任皇帝,认为若元恭仍在位,或可避免政局动荡乃至国家分裂的局面。
《诗》:朱门久可患,紫极非情玩。颠覆立可待,一年三易换。时运正如此,唯有修真观。
《联句诗》:既逢尧舜君,愿上万年寿(薛孝通)。平生好玄默,惭为万国首(元恭)。圣主临万机,享世永无穷(元翙)。岂唯被丰草,方亦及昆虫(薛孝通)。朝贤既济济,野苗又芃芃(元翌)。君臣体鱼水,书轨一华戎(元恭)。微臣信庆渥,何以答华嵩(薛孝通)。
魏收《魏书》:“少端谨,有志度。长而好学,事祖母、嫡母以孝闻。
李延寿《北史》:“虽以节闵之明、孝武之长,只以速是奔波。
【家族成员】
祖父:献文帝拓跋弘
祖母:孟椒房
父亲:广陵惠王元羽
母亲:王氏
兄长:元欣,西魏太傅、八柱国之一
弟弟:元永业,北魏高密王
妻子:尔朱氏,尔朱兆之女
儿子:元子恕,普泰元年封勃海王,永熙元年改封沛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