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帝元修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元修
别名:元脩
字:孝则
号:出帝(东魏称之,非谥号)
谥号:孝武皇帝(元宝炬谥)
封号:汝阳县开国公、平阳王(即位前)
年号:
1.太昌(532年6月13日农历四月二十五~533年2月6日农历532年十二月二十七),
2.永兴(533年2月7日农历532年十二月二十八~533年2月7日或8日.复改永熙),
3.永熙(533年2月7日或8日农历532年十二月二十八或二十九~535年2月3日农历534年闰十二月十五),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河南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生卒:510年~535年2月 3日
逝世地:雍州公廨 [8] [26](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在位时间:532年 至 535年2月
前任:北魏后废帝元朗 [4](无庙谥,仅以后废帝称之)
继任: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西魏文皇帝元宝炬
主要成就:北魏末代皇帝
陵墓:云陵(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 东南。根据宋敏求 《长安志》记载,该陵墓位于渭南县东南二十二里的广乡原 ,现存陵高六丈,周围一百二十步,并有石人和虎形雕像。
【个人简介】
元修(510年—535年2月3日),字孝则,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末代皇帝。他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出身高贵,身份显赫。 元修自幼便展现出对军事事务的浓厚兴趣,性格沉稳厚重,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治国抱负。早年曾受封为汝阳县公,历任通直散骑侍郎、中书侍郎等职,逐渐积累了从政经验。至其堂兄孝庄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太常卿、宗正卿,并受封为平阳王,地位日益提升。 节闵帝普泰初年,元修官拜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左仆射,权势进一步扩大。
中兴二年(532年),在大将军高欢的支持下,元修登基称帝,改元太昌,成为北魏政权后期的重要君主之一。 然而,元修在位期间,与权臣高欢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永熙三年七月(534年),因权力之争失败,元修被迫放弃京城,逃离洛阳,投奔关中大行台宇文泰,意图借助新的势力重整旗鼓。 然而,元修的行为举止却引发了更大的政治风波。他与三位堂姐妹长期姘居,乱伦之事传至宇文泰耳中,被认为严重败坏纲常伦理,有伤风化。宇文泰遂将其中一位堂姐处死,此举引发元修强烈不满,最终导致两人关系彻底破裂。
永熙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535年2月3日),宇文泰下令毒杀元修,时年二十五岁。元修死后葬于云陵。西魏政权追谥其为“孝武帝”,而东魏方面则因其弃国出逃之举,称之为“出帝”。 作为北魏末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元修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与悲剧色彩,既反映了当时皇权与军阀之间的激烈斗争,也揭示了北朝晚期社会动荡、礼法崩坏的历史背景。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元修~广平武穆王元怀的第三子,承载着皇室血脉的尊贵与荣耀。他的母亲是李氏,而元修本人则因一种罕见的生理特征——浑身上下长满了像鱼鳞一样密密麻麻的斑纹,而显得与众不同。尽管外貌独特,元修却并未因此自卑,反而以沉稳厚重的性格和喜好武事的热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在皇室中,元修的仕途也颇为顺畅。初时,他便被封为汝阳县公,并担任通直散骑侍郎、中书侍郎等要职。孝庄帝建义年间,他的才华与忠诚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被赐予散骑常侍一职,并先后被封为平东将军、太常卿,以及镇东将军、宗正卿等高官显爵。
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元修的爵位再次得到晋升,被封为平阳王。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他的皇室地位,也预示着他未来的辉煌。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节闵帝元恭普泰初年,元修的官职频繁变动,他先后转任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为尚书右仆射,后又改加侍中、尚书左仆射。这些变动虽然让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但也锻炼了他的政治智慧与应变能力。
然而,普泰元年(531年)六月的政局动荡,却给元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晋州刺史高欢在信都起兵反抗尔朱氏,翌年便逼近洛阳。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北魏皇族诸王大多各自逃生,而元修也不得不选择逃亡民间,隐姓埋名,化身为乡农。这一经历虽然艰辛,但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与生活的真谛。
元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皇室贵胄到民间乡农,他经历了身份的巨大转变;从仕途顺畅到政局动荡,他见证了北魏王朝的兴衰更替。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命运的沉浮史,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历史长卷。
登基为帝
中兴二年(532年)那场政权更迭中的关键人物——元修,以及他是如何从逃亡者摇身一变成为皇帝的。
想当年,高欢击败了尔朱氏,这场胜利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为元修的命运转折埋下了伏笔。四月十八日,尔朱氏拥立的节闵帝元恭被废黜,这一消息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而此时的元修,正身处逃亡之中,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
斛斯椿,这位忠诚的臣子,没有放弃寻找元修的希望。他从元修的心腹好友王思政那里得到了线索,辗转找到了元修。当斛斯椿出现在元修面前时,元修的第一反应竟是:“这该不是把我出卖了吧?”这句话,既体现了元修对时局的敏感与警惕,也透露出他在逃亡生涯中的艰辛与不易。
然而,命运似乎对元修有所眷顾。高欢,这位权倾一时的枭雄,亲自前来向元修陈述诚意,甚至泣下沾襟。这样的场面,让元修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重视。最终,元修决定放下心中的疑虑,跟随高欢入京。
四月二十五日(6月13日),元修在洛阳东郭之外举行了登基大典。这场仪式采用了鲜卑古制(代都旧制),显得庄重而神秘。高欢等七人身蒙黑毡,元修则在毡上西向拜天,完成了登基的神圣仪式。这一刻,元修从逃亡者摇身一变,成为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元修的登基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逃亡到帝位的转变,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那个时代政治格局变化的缩影。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元修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宝座。
登上皇位只是开始,如何坐稳这个宝座才是更大的挑战。元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在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深知高欢的势力庞大,因此他一方面与高欢保持合作,另一方面也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
元修的帝位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位期间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成熟与稳重,也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皇位。
为帝生涯
想当年,元修被高欢慧眼识珠,从众多皇室成员中脱颖而出,被拥立为帝。这一朝翻身,让他仿佛获得了新生。然而,这新生带来的,却是他性格的巨变。即位登基不过一个月,元修就在华林都亭大宴群臣,彰显自己的帝王威严。然而,这场宴会却成了他荒诞行为的开端。
羽林队主唐猛,满心欢喜地为新帝庆贺,却没想到因此惹来了杀身之祸。仅仅因为唐猛在进入华林都亭时违反了禁卫规定,元修就下令将其杖责。更离谱的是,当唐猛面色稍有不满时,元修竟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大不敬,当场将其斩杀。这一行为,无疑让朝野上下对这位新帝刮目相看,但更多的,是恐惧与不安。
而元修的杀戮,并未就此止步。即位第一年,他就先后处死了废帝元晔、元朗、元恭。这些曾经的帝王,在元修眼中,仿佛只是他巩固地位的垫脚石。更令人震惊的是,汝南王元悦仅仅因为曾被高欢考虑过是否立为皇帝,就被元修故意诬陷罪名处死。这种为了巩固地位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让元修在朝野中的名声一落千丈。
然而,与尔朱氏权臣对元子攸、元恭的严防死守、竭力打压相比,权臣高欢对元修这个皇帝却显得宽容放纵许多。高欢不仅允许元修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还纵容他过着奢侈享受的生活。元修曾大肆征调士兵,仅仅只是为了陪自己在嵩山之南快活地狩猎。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士兵生命的极大不尊重。
狩猎时,天寒地冻,冰天雪地,士兵们冻饿交加,苦不堪言。然而,元修却毫不在意底层士兵的辛苦,带着一众侍从武官、妃嫔亲王身着奇装异服继续狩猎。这种行为,完全不合礼制法度,更是对朝野上下的一种挑衅。他的这种肆意妄为,无疑加速了他帝位的崩塌。
想想那些为元修卖命的士兵们,他们本是为了保家卫国而征战沙场,却没想到最终却成了元修个人享乐的牺牲品。他们的苦,他们的累,元修看不见,也听不见。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那份由权力带来的快感与放纵。
这事儿也给咱们提了个醒,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咱们都得坚守住自己的底线与原则。别为了一时的快乐与刺激,就放弃了道德与责任。毕竟,人生路漫漫,咱们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得为那些因咱们行为而受到伤害的人负责。
元修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他的荒诞行为,不仅加速了自己帝位的崩塌,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咱们在感叹历史沧桑的同时,也得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警醒自己,别再重蹈覆辙。
乱伦姘居
话说元修,这位老兄一登基,就干了件大事——娶了高欢的长女。按说这桩婚姻该是政治联姻的典范,俩人该相敬如宾,携手共进才是。可偏偏这俩人,愣是没擦出半点火花,感情淡得跟白开水似的。
感情生活不如意,元修也没闲着,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自家亲戚——三位堂姐妹:安德公主、元蒺藜、元明月。这三位堂姐妹,个个如花似玉,元修这一看上,可就收不住心了。他也不管什么伦理道德,名声脸面,愣是同时和这三位堂姐妹搞起了不伦之恋。更离谱的是,他还把她们都封为公主,仿佛这样就能给这段畸形的关系披上合法的外衣。
这事儿要是搁现在,估计得炸开锅,但在那个时代,虽然也引起了不少非议,但元修却我行我素,全然不顾。他享受着这种刺激与放纵,仿佛这样就能填补他内心的空虚与不满。
然而,好景不长,永熙三年(534年),元修与高欢的权力斗争达到了白热化。最终,元修败下阵来,二人彻底决裂。高欢带着大军从晋阳南下,元修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收拾细软准备跑路。这一跑,可就把安德公主和元蒺藜给抛弃了,只带着元明月一人逃之夭夭。
元蒺藜被抛弃后,心如死灰,她没想到自己深爱的男人,在关键时刻竟然如此绝情。绝望之下,她选择了自杀,用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而元修呢,带着元明月继续逃亡,至于他们的未来如何,历史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西迁关中
永熙三年(534年)秋七月,元修在洛阳宫中发动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行动。他召回了前线督领御林军的心腹侍中、仪同开府斛斯椿,并率领京中的各路人马向西进发。这一行人中,有名可考者众多,包括宗室亲王、官员大臣,甚至还有忠诚的武将和舍人。他们或怀抱理想,或出于忠诚,跟随元修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其中,武卫将军独孤信的故事尤为感人。他弃家千里奔主,只为了追随心中的忠义。元修对此深感欣慰,直言“乱世识忠臣”。独孤信的忠诚,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激励着无数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奋斗。
然而,西迁的道路并不平坦。太尉南阳王元宝炬、清河王元亶、广阳王元湛等人虽然一开始掌握了西迁禁军的事宜,但到了夜里,西迁的人马逃亡过半。清河王元亶、广阳王元湛更是向东逃回到了高欢的帐下。这无疑给元修的西迁之路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困难。
高欢在元修西逃后不久便进入了洛阳,他派遣领军娄昭等人前去追回元修,但并未成功。元修一行人在西迁的过程中,长期都在赶路,缺少衣食,饮水也十分困难。直到到达湖县,才有村民向他们献上食物。在稠桑,潼关大都督毛鸿宾向元修献上了酒食,这才让跟从元修西迁的一行人有了衣食保障。
元修的西迁之路虽然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他并未放弃。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身边忠诚之人的支持,最终到达了长安。宇文泰、王思政携诸将奉迎元修随行人马,元修这才得以解高欢之围。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为那些忠诚之人而感动。独孤信的千里奔主、郭崇的忠心耿耿,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佳话。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和信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清河王元亶、广阳王元湛的背叛,让我们看到了在乱世中,有些人会选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抛弃曾经的信仰和承诺。
元修的西迁之路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他最终还是成功了。他的成功离不开身边忠诚之人的支持和帮助。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并身边有忠诚可靠的人给予支持和帮助,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时,或许会以更加客观和冷静的态度去看待。但无论如何,元修的西迁之路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情冷暖,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让我们铭记那些忠诚之人,珍惜身边的友情和支持,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遇鸩而崩
永熙三年(534年)的十月十七日,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高欢,这位权倾一时的枭雄,以元修弃国逃跑为由,遥废其帝号,另立元善见为帝。十日之后,更是迁都邺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高欢心中或许有过一丝悔意,后悔没有听从綦俊之言,让元恭继续做皇帝。但历史没有如果,他的选择已经决定了北魏的未来走向。
而另一边,宇文泰对于元修的厌恶,则源自于元修与堂姐元明月之间的丑闻。在宇文泰看来,元修身为皇帝,却公然与堂姐淫乱,伤风败俗违背伦常。于是,他背着元修,私下让元氏诸王一起交出了元明月,并将其秘密处决。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元修莫大的侮辱和挑衅。
刚逃到宇文泰这里的元修,本就心怀不满和戒备,得知堂姐被杀的消息后,更是勃然大怒,迅速与宇文泰翻了脸。他的愤怒溢于言表,时常当众做出弯弓射箭、砸翻桌子的举动,以此来表达对宇文泰的不满。然而,这种心浮气躁的表现,反而加速了他的灭亡。
宇文泰见状,认为元修这种人根本不值得被自己拥立为帝。于是,他二话不说,直接毒杀了元修,改立元明月的兄长元宝炬为帝。这一举动,标志着北魏的正式灭亡,也预示着东西魏的分立。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权。
元修死后,他的遗体被宇文泰下令移于草堂佛寺。十余年后,才得以正式落葬。西魏上谥号为孝武皇帝,而东魏方面则称之为出帝。这两个谥号,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既有着对武力的崇尚,又有着被驱逐出京的无奈与悲哀。
回望元修的一生,我们不禁感慨万分。他本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皇帝,却因为权臣的争斗和个人的私欲而陷入了无尽的漩涡。他的陨落,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北魏王朝走向衰落的象征。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英雄与悲剧人物。北魏末年的元修,便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缩影。他的命运起伏跌宕,最终以一种凄凉的方式落幕,也标志着北魏的终结与东西魏的分立。
【为政举措】
古人云:“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在历史的洪流中,有多少英雄豪杰因时运不济而壮志难酬,北魏末年的皇帝元修便是其中一位。他的故事,如同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奈。
想当年,永熙二年(533年),元修心中怀着对高欢的深深戒备,秘密下令给贺拔岳,要他除掉这个心腹大患。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元修竟然刺破自己心口前的皮肉,取出鲜血,派使者郑重其事地送给贺拔岳,并任命他为都督关西二十诸军事、大都督,这份信任和托付,可谓沉重至极。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停滞。到了永熙三年(534年),元修与高欢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两人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气势汹汹,元修见状,深知大势已去,只能无奈地选择弃国逃跑。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元修的逃跑,真的能保住他的江山吗?
逃跑后的元修并未放弃反抗,他召回了前线督领御林军的心腹侍中、开府仪同三司斛斯椿,企图在关中地区重整旗鼓。同年七月,他率京中各人马由宫中发动反击,但正如东郡太守裴侠所预言的那样,他这是“避汤入火”,从一个火坑跳入了另一个火坑。元修到了关中之后,虽然暂时摆脱了高欢的威胁,但却又被宇文泰所架空,依然不能秉政。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元修费尽心机,到头来却只是从一个牢笼跳入了另一个牢笼。
元修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分。他身为皇帝,却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被权臣们玩弄于股掌之间。他的挣扎和反抗,看似英勇无畏,实则只是徒劳无功。他的悲剧命运,是那个时代权力斗争的缩影,也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悲剧英雄的一个小小注脚。
我们不妨以元修的故事为镜鉴,思考一下权力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人登上巅峰,也能让人跌入深渊。而人生,则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归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虚无缥缈的权力欲望,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再来看元修的具体经历,他密令贺拔岳除掉高欢,这一举动看似果断决绝,实则透露出他的无奈和无力。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依靠他人来除掉自己的敌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而他刺破心口取血以表诚意的举动,更是让人心痛不已。这血,是他对权力的渴望,也是他对命运的无奈抗争。
而当元修逃到关中后,被宇文泰架空的那一段日子,更是他人生中的黑暗时刻。他从一个万人之上的皇帝,变成了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这种从云端跌落谷底的落差感,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和信念。但元修并没有放弃,他依然在寻找着翻身的机会,尽管这些机会都显得那么渺茫。
元修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弱之分。一个人即使身处高位、手握大权,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失去一切。而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身无分文,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东山再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保持一颗坚强不屈的心。
元修虽然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的故事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要学会放下那些虚无缥缈的权力欲望,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弱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历史评价】
《魏书》: 平阳(元修)猜惑,自绝宗庙。普泰(元恭)雅道居多,永熙(元修)悖德为甚。是俱亡灭,天下所弃欤!
《北史》:“帝性沈厚,学涉,好武事,遍体有鳞文。
王夫之:“修之淫乱,不齿于人类……魏有君矣,修徼宠于高欢,乘时以窃位,晔也、恭也、朗也,皆修所尝奉以为君者,而皆弑之,修亦元氏之贼而已矣。”
【轶事典故】
不识相国
元修想要多给高欢封一个相国的官位,于是跑去问魏收,相国的品秩到底有多高。魏收据实回答,元修一听便作罢了。
公然裸奔
孝文帝在位期间,宣布禁止“袒裸”这一辣眼睛的行为(指在公共场合赤身裸体),但粗俗荒唐的元修却公然违反规定,不仅时不时地赤身裸体,还经常脱光了与亲近的大臣们狎昵取乐。
逼迫子昇
温子昇是“北地三才”之首,文学素养极高。元修与高欢决裂前夕,元修令温子昇替自己给高欢写封信,温子昇根本不想搭理元修,所以拒绝了他。脾气暴躁的元修勃然大怒,坐在胡床上当场拔出剑来,硬是逼着温子昇替自己写。
(北地三才~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昇、邢邵、魏收的并称)
《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
【家族成员】
祖父:元宏,北魏孝文帝。
祖母:贵人高照容。
父亲:元怀,广平武穆王。
母亲:武穆皇后李氏。
后妃:
1.高氏,高欢之女,永熙皇后。
2.元明月(堂姐),平原公主,京兆王元愉之女。
3.安德公主,清河王元怿之女。
4.元蒺藜,公主。
5.邢同娥,封淑仪嫔,邢晏之女。
儿子:元光基,第四子,母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