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




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上古(前 5000年)
中文名:上古时代
外文名:Ancient Times
别名:三皇五帝时代、神话时代、远古时代
时间范围:公元前 5000年
代表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


【概述】

       上古时代是指在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之前的历史阶段,也被称为上古时期。由于各地文明发展的进程不同,对于“上古时代”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上古时代通常指的是夏朝建立之前的远古历史时期;而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地区,上古时代则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阶段。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显示,在距今约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这与古代传说中所描述的“天下万国”“天下万邦”的社会景象高度吻合。因此,学术界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古国时代”或“上古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明发展,构成了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演进的重要阶段,是一段尚未被文字直接记录下来的口传历史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重要时期。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华文明源头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历史研究和教育提供了新的依据。据此,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也将进行相应的修订,以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过程。

           在中华上古时代的传说中,涌现出许多被后人尊崇的杰出人物,他们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初创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教民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创制八卦、教民渔猎的伏羲氏,尝百草、教民耕种的神农氏,以及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轩辕氏黄帝等。

          这些人物及其事迹,虽多见于古代传说与典籍之中,但他们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后世追忆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精神符号。


【时代概述】
         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代”;或称“远古时代”、“古国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神话时代”。
(在位部落首领)
1.三皇[公元前?年-公元前3077年,除“华胥(华姓)”、“女娲(女姓)”外、都姓(xíng)姬姓(xìng)]
天皇氏:简称天皇
地皇氏:简称地皇
人皇氏:简称人皇
有巢氏:简称有巢
燧人氏:简称燧人,尊称燧皇
华胥氏:简称华胥,尊称华皇或胥皇,是燧人氏之妻、伏羲与女娲之母
伏羲氏:简称伏羲,尊称羲皇,史称太昊或太昊伏羲氏
女娲氏:简称女娲,尊称娲皇,又称女希氏,别名“风里希”(不是真名),被道教神化为女娲娘娘、后土娘娘
少典氏:古史传说系统中所见的一位上古帝王,为黄帝之父。
2.五帝[公元前3077年-公元前2029年,姬姓(xìng)]
帝临魁(帝魁):姬魁,炎帝之子,前3076-前2997年在位,在位80年
帝承:姬承,前2996-前2937年在位,在位60年
帝明:姬明,前2936-前2888年在位,在位49年
帝直:姬直,前2887-前2843年在位,在位45年
帝釐:姬釐,前2842-前2795年在位,在位48年
帝裹:姬裹,前2794-前2753年在位,在位42年
帝榆罔:姬榆罔,前2752-前2698年在位,在位55年
…… …… ……(中间隔数代,不详)
黄帝:姬轩辕,少典之子,前2495-前2395年在位,在位101年
玄帝:姬颛顼,又名姬乾荒,或称颛顼帝,昌意(未在位)之子,黄帝之孙,前2322-前2245年在位,在位78年
帝喾:姬夋(qūn),蟜极长子,少昊之孙,黄帝的曾孙,前2245-前2176年在位,在位70年
帝挚:姬挚(zhì),帝喾长子,黄帝的玄孙,前2176-前2168年在位,在位9年
尧:又称唐尧/帝尧,即:姬放勋,帝喾次子,黄帝的玄孙,前2168前2097年在位,在位72年
舜:又称虞舜/帝舜,即:姬重华,瞽瞍长子,颛顼的六世孙,黄帝的八世孙,前2097-前2037年在位,在位61年
鲧(gǔn):姬鲧,后被大禹(姒禹)改为“姒鲧[也就是说,被其子改姓(xìng)了]”,史称“崇伯鲧,颛顼的玄孙,大禹的父亲,前2037年-前2029年在位,在位9年
说明:三皇、五帝,仅是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不是真正的“帝”或“王”,但是、后人以为他们很杰出或伟大,而追尊他们为帝王。

【民族起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连续的文明之一。与其他古老文明不同,现代中国人依然能够阅读几千年前祖先留下的文字,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文化。这种文化的延续性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罕见,体现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与强大的生命力。 尽管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曾多次遭遇外族入侵,甚至在某些时期被外族统治,但其文化并未因此被取代或消亡,反而展现出惊人的包容力与同化力。中华文明以其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质,使得外来文化最终融入其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这种文明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使其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 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

           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文化为代表,中华大地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等广大区域内,一些区域率先进入文明阶段,建立起早期国家形态。自此之后,一直到距今约3800年左右的1000多年间,各地社会逐步发展,纷纷建立政权,迈向文明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盘古创世的传说在《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象征着中华民族对宇宙起源的深刻思考。根据全基因组研究显示,远古先民在史前时期从南方逐步迁徙至黄河流域,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1世纪,中国文明初现曙光,史称“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的称谓说法不一,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称九皇。关于前三皇的具体事迹,因年代久远、文献缺失,已难以详考。《潜夫论·五德志》中提到“闻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为或及此谓,亦不敢明”,而《路史》亦有“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之语,可见古人对此亦存疑。 通常所指的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制定婚姻制度,以俪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取代结绳记事。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最早的文字约出现在五千年前,这也印证了伏羲作为中华文明创始者的象征地位。女娲继伏羲之后成为天下共主,传说她发明了笙簧,开创音乐之先河,并以炼石补天、聚灰止水拯救苍生。神农氏(即炎帝)则被视为农耕与医药的始祖,他创造了五弦琴,开启了蜡祭与集市贸易,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游猎走向农耕社会的转折。 五帝时期则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历史多以传说形式流传,缺乏直接文字记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一带。当时南方的九黎部落在蚩尤率领下与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黄帝率炎黄两部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最终大败蚩尤,并将其斩杀。战后,炎黄两部又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统一中原各部,成为天下共主。 黄帝之后,唐尧、虞舜、夏禹相继成为中华大地上的重要领袖。禹,姓姒,又称大禹、夏禹,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传说尧在位末年洪水肆虐,禹的父亲鲧奉命治水,九年无功,被尧处死。舜继位后,命禹继续治水,禹采用疏导之法,广修沟渠,成功治理水患,成为万民敬仰的英雄。

             从伏羲氏开始,官职制度初现端倪,伏羲以龙为官名,如青龙、赤龙等;神农以火命名,黄帝则以云为名。这些记载表明,当时的政权组织仍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至颛顼时期,设立五行之官,并设南正、北正,政权雏形初现。帝尧时期,已出现三公六卿的中央官制,以及四岳、州、师、都、邑、里、朋、邻等地方行政体系。帝舜时期,设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乐、纳言等职官,显示出官僚体系的日益完善。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一部从神话走向历史、从部落走向国家、从混沌走向制度的壮丽史诗。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华文化的根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


【经济文化】

综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农业的起源可追溯至距今一万年以上。近年来,广东英德市牛栏洞遗址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考古学家在该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水稻硅质体遗存,将其年代推前至距今1.4万年前,并据此推测牛栏洞很可能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从传说来看,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的农业已从原始的生荒耕作阶段迈入了更为成熟的锄耕阶段。炎帝神农氏被尊为中华农业文明的奠基者,而周朝的始祖后稷,在尧舜时代便担任农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种植稷(谷类作物)的人物之一,对推动早期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方面

        伏羲氏关于书契的传说表明,早在五千年前,图像表达已经由写实向线条化演变,并初步具备了表意文字的特征。到了黄帝时期,史官苍颉对文字进行了系统性的改进,发明了假借字,使汉字体系更加完善,标志着中华文明语言文字发展的重大进步。 社会生活 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距今四五千年的石峡文化时期,社会已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和王权政治的雏形,这标志着社会组织形态正逐步迈向文明的门槛。五六千年前,先民已经开始使用葛麻和蚕丝制作衣物,其中丝绸因其质地轻盈、光泽柔美而广受欢迎,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享誉中外。

 

天文学

         天文学是中华文明中发展极为悠久的知识体系之一。据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记载:“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这部文献明确指出干支系统的发明源于天皇氏时代,干支的创立标志着我国原始历法的诞生。十天干包括: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则为: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这些名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黄帝时代对干支系统进行了简化,使其更便于应用。这一变化在《史记》《尔雅》等经典文献中均有详细对照记载,尽管不同典籍之间存在版本差异,但足以说明干支体系在古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与深远影响。 天文学发展的重要节点包括:

          一、物候观测与初始年岁季节概念的形成。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活动规律,古人逐渐建立了季节更替的基本认知。

          二、天象物候历的应用。通过对星象运行的观察,古人进一步掌握了季节变换的规律,使得历法体系更加科学。

         三、记日法的发明。虽然具体的发明时间已不可考,但《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黄帝……迎日推策”,即用小竹片记录日出次数,反映出早期记日方法的雏形。

          其中,天干记日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最具影响力,后与地支结合形成干支记日法,沿用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朔望月的观测与阴阳合历的确立。月亮的圆缺周期——朔望月约为29.5天,两个朔望月正好接近59天,一年约有12个朔望月,共计354天左右,与太阳回归年相近。

          由此,古人形成了12个月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融合太阳与月亮运行规律的阴阳合历。 五、方向辨识中的天文知识。古人最初通过观察太阳的升起与落下确定东、西方向,进而建立起完整的方位体系,为后续地理认知和生产生活提供了基础支撑。

 

医学 方面

         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步认识到某些植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传说伏羲、神农尝百草,开创了医药的先河,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针灸疗法同样历史悠久,《帝王世纪》中记载伏羲曾“制九针”用于治病,表明中国古代针灸技术已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成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方面   

         文字的发明被视为文明诞生的关键标志之一。在世界各大古老文明中,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都体现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然而,与中国文字相比,西方文字以标音字母为主,而中国的汉字则以象形为基础,兼具表意功能,展现出高度的文化原创性和系统性。这种独特的书写体系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著名人物】

盘古氏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盘古氏被誉为开天辟地的第一位创世神。据《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以及南朝任昉所撰《述异记》等典籍记载,盘古在昆仑山开辟天地,以神力化生万物,最终身躯化为山川河流,气息化作风云,声音化作雷霆,双眼化为日月,为世界奠定了最初的根基。 关于盘古神话的最早文献记载之一,可见于《述异记》:“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这表明早在南朝时期,盘古信仰已在南方地区广泛流传,并形成祭祀传统,足见其文化影响力之深远。

 

天皇氏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皇氏继之而起,成为天地初开以来的第一位天下共主。天皇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重要神话人物,相传共有兄弟十二人(或有说十三人),姓望,名获,字文生。其尊号众多,如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等,体现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据宋代罗泌所撰《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记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至高无上天尊)。”天皇氏以木德治天下,岁纪摄提,统治时间长达三万六千年。在其治理之下,天下安定,万民归心。传说天皇氏最终白日飞升,得道成仙,进入三玄空天宫,成为天界尊神。 天皇氏不仅为地皇氏之父、人皇氏之祖父,更是传说中“五龙”之首,其血脉延续深远,三皇五帝中的伏羲、神农等皆为其后裔。天皇氏的传说,不仅承载着中华先民对宇宙起源与人类文明初始的想象,也奠定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有巢氏

        有巢氏位列三皇五氏之首,是中国上古传说中最具开创意义的部落领袖。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和“文明的领航者”。有巢氏最大的贡献在于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风雨猛兽,使人类得以安居,从而迈出了从自然生存走向文明居住的重要一步。 这一创举不仅改善了先民的生活环境,也极大地提升了族群的生存能力,为后来的社会组织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巢氏的智慧与奉献精神,被后世传颂不衰,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象征。

 

燧人氏

        燧人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伟大发明家,被尊为火的发现者与传播者。他发明了钻木取火之法,使得人类首次掌握了火的使用,从而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火的使用,不仅使人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改善了饮食结构,增强了体质,也促进了食物的保存与烹饪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燧人氏时代,尚无文字记录,延续了有巢氏时期的结绳记事方式,但其对火的掌握与推广,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阶段。燧人氏因此被后世尊为“火祖”,其贡献被历代传颂,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伏羲氏((-2953~~-2839在位)

           伏羲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重要部落首领,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领袖,更是一位伟大的文化先驱。伏羲氏的最大贡献包括创制八卦、创立文字雏形、教导百姓渔猎、制定婚姻制度,并发明音律,推动了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全面发展。 伏羲观天察地,推演八卦,奠定了中国哲学与宇宙观的基础;他教人结网捕鱼、驯养牲畜,提高了生产效率;他还制定了嫁娶之礼,规范了人伦秩序,为后世礼制奠定了基础。其传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被视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之一。 伏羲氏的形象不仅承载着先民对智慧与创造的崇拜,也象征着中华民族从混沌走向秩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伟大历程。

 

炎帝

-2838,癸卯 ,兔,炎帝元年
-2699 ,壬戌 ,狗,炎帝一佰四十年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杰出首领,亦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为神农氏本人或其后裔。据传,炎帝之母名为任姒,一日游于华山,见一条神龙,心有所感,归来后便怀孕,生下了炎帝。他诞生于烈山石室,成长于姜水流域,自幼聪慧过人,三日能言,五日能行,三年便通晓耕种之事,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德行。 炎帝以火德而王天下,因此得号“炎帝”。

         他一生致力于为民谋福祉,教百姓开垦田地、种植五谷,使人民得以丰衣足食;为了救治病患,他亲尝百草,一日之内中毒达七十次,最终掌握了大量药物知识,开创了中华医药的先河;他还创制乐器,推行礼仪制度,引导人们向善崇礼,深受百姓爱戴。 炎帝最初的活动区域位于今陕西南部一带,后来沿黄河向东扩展,逐渐与黄帝部落发生接触,并因权力之争在阪泉展开激战。最终,炎帝被黄帝击败,两部合并,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

        从此,“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象征着我们共同的文化根源和历史传承。 根据史书记载,炎帝不仅是部落首领,更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尊号。有学者认为,后期执掌炎帝之位的是神农氏一族。炎帝系长期活动于黄河下游地区,与黄帝族分据泰山东西两侧。随着社会变迁,神农氏逐渐式微,黄帝则崛起于泰山之西,通过战争逐步统一各部,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并将其流放至南方,后又因其德望尚存,召回归附,共同治理天下。 此外,炎帝还曾与九黎部落发生激烈冲突。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形象威猛,传说中其人身兽面,铜头铁臂,英勇善战,统领八十一部族,势力强大。

       炎帝一度被蚩尤击败,退守至河北涿鹿一带,随后联合黄帝共同对抗蚩尤。在著名的涿鹿之战中,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制造迷雾干扰敌军,黄帝则请来旱神女魃驱散乌云,并发明指南车以辨方向,最终大败蚩尤,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后,黄帝被推举为“天子”,确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炎帝虽一度失势,但其德行仍受百姓敬仰,后被召回辅政,炎黄两大部落实现融合,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此后,炎黄联盟不断壮大,最终形成统一的华夏民族。

         关于炎帝的世系,《路史》记载其传七十余世(一说十七世)方得天下,而《春秋命历序》等文献则称其共传八世,历时五百余年。最后一代炎帝名为参卢,亦称帝榆罔,禅让帝位于黄帝后被封于潞,其后人称为“潞子婴儿”。周武王时,又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延续炎帝血脉。 炎帝不仅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东亚其他地区也有深远影响。

         据越南15世纪《岭南摭怪·鸿庞传》及官方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一》记载,神农三世孙帝明南巡至无岭,邂逅仙女,生子名禄续,封为泾阳王,治理南方赤鬼国(涵盖今越南部分地区)。泾阳王娶洞庭君之女,生子崇揽,受封为貉龙君,建立鸿庞王朝,成为越南历史上最早的朝代之一。

         炎帝文化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尤其在陕西省宝鸡市,常羊山建有炎帝祠与炎帝陵,每年清明节及农历七月七日,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于此,举行隆重祭祀仪式,缅怀始祖功绩,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黄帝

-2698,癸亥,猪,黄帝元年
-2599,壬寅,虎,黄帝一佰年

       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他姓姬,名轩辕,因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因在姬水一带成长,遂以姬为姓;后于有熊建立国家,又称“有熊氏”。黄帝以土德称王,而土色尚黄,因此被尊称为“黄帝”。 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众多,其中最广为流传、最为精彩的,便是他与炎帝、蚩尤之间的战争。最终,黄帝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被各部落推举为联盟首领,实现了华夏民族的首次大统一。 在黄帝统治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蚕桑养殖、舟车制造、文字创造、音律制定、医学发展、算数演进等各项文明成果相继问世,并不断推进,为后世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因为如此,黄帝被誉为“人文初祖”,是中华文明开创的奠基人。 据史书记载,黄帝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为附宝。相传,附宝曾在夜空中看到一道电光环绕北斗枢星,随后那颗星辰坠落人间,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二十四个月,于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陕西黄陵县)降生了黄帝。也有说法认为黄帝诞生于山东曲阜寿丘(今曲阜城东四公里旧县村)。

        正是由于这一特殊诞辰日期,民间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习俗。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黄帝的描述充满神异色彩:“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自出生起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与超凡的才智。他年少时便聪慧过人,长大后继承有熊国君之位,成为部落首领,并最终登上天子之位。

         黄帝一生历经五十三战,先后击败榆罔、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终结了部族间的长期纷争,统一了三大主要部落,结束了原始部落的野蛮状态,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共主的国家政权。他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帝王,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正式开启。 黄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更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和文化缔造者。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许多关乎民生的重要技术相继诞生:如养蚕织丝、制作舟车、创制文字、制定音律、发展医学、完善历法等。这些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进步。

         此外,黄帝还注重礼乐制度的建设,划分九州疆域,制定礼仪规范,教化百姓,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他还命大臣曹胡制作上衣,伯余编织下裳,於则发明鞋子,从此百姓告别了兽皮树皮的粗陋穿着,穿上了舒适美观的衣物。

         在交通方面,黄帝根据浮叶随水流漂动的原理,创造了舟船,并由共鼓配以舟楫,使水上通行更加便捷;又依据草木随风旋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大大提升了陆路运输效率。黄雍父发明舂米器具,黄帝命人进一步制作釜甑,使得百姓能够蒸饭煮粥,饮食条件得以改善。同时,他还组织修建房屋、筑建城邑,使人们从巢居穴处走向定居生活,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在医学方面,黄帝与医官歧伯共同探讨人体结构与疾病治疗,编撰《内经》《外经》,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他还主持命名天下万物,划分星宿度数为二十八宿,确立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地支纪月的历法体系,形成六旬一甲子的计时方法,使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 当时的社会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景象,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人民生活富足安定,风俗淳厚和谐,真正达到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理想境界。 黄帝不仅是一位英明的统治者,更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开拓者。他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辉煌,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起点。

        千百年来,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其功绩永垂不朽,其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不仅以智慧和仁德治国,更与天地自然相融,追求至道,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 有一天,黄帝正与大臣们在洛水之畔观赏风景,碧波荡漾,山水相映,众人正沉浸于自然之美时,忽然一只神鸟从天而降。它衔着一幅神秘的图卷,轻轻放在黄帝面前。黄帝见状,连忙躬身拜受,神情庄重。再看那鸟,外形似鹤,却有着鸡头、燕嘴、龟颈、龙身、鱼尾,双翼并展,五彩斑斓,姿态非凡。图中赫然写着“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大字,寓意深远。 黄帝从未见过如此灵异之鸟,便请教于天老。天老告诉他,这种鸟雄者名为凤,雌者名为凰。凤凰清晨鸣叫为“登晨”,象征光明初现;白天鸣叫为“上祥”,预示吉祥降临;傍晚鸣叫为“归昌”,寓意万物归顺;夜间鸣叫为“保长”,象征平安长久。凤凰一现,天下安宁,是大祥之兆。

            不久之后,黄帝又梦见两条神龙手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腾空而出,献于他前。黄帝不解其意,再次请教天老。天老答道:“此乃河图洛书将现之兆。”于是黄帝与天老等人巡游于黄河与洛水之间,虔诚祭祀,沉璧于河,以三牲祭礼斋戒沐浴,祈求天启。起初三日三夜大雾弥漫,接着七日七夜大雨倾盆,天地间仿佛在酝酿一场伟大的启示。 终于,一道金光破云而出,黄龙手持图卷自河中而出,黄帝恭敬跪迎,接下图卷。只见图上五色斑斓,白图蓝叶,朱文如火,正是传说中的河图洛书。黄帝得此天书,顿悟天地之道,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 此后,黄帝开始巡游天下,登泰山封禅,向天地昭告功业。他听闻有一位名为广成子的仙人隐居于崆峒山,便前往求教至道。广成子见黄帝来访,却说道:“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云气不聚,雨水失时,草木未枯便已凋零。日月光辉暗淡,而奸佞之人反能得道,你又怎能与我谈论至道呢?”黄帝听后,默然离去。

           回到宫中,黄帝不再过问政事,独自建一小屋,铺设席榻,闭门静思三月,深刻反省。随后,他再次前往崆峒山请教。当时广成子正朝南而卧,黄帝跪地膝行至其前,诚恳请教如何才能得长生之道。 广成子闻言,猛然起身,感叹道:“此间甚好。”随即传授黄帝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其形,无扰其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与形合,方可得长生。”说完,广成子将一卷《自然经》交予黄帝。 黄帝得道之后,又登王屋山,获得《丹经》真传,并向玄女、素女请教修道养生之法。

          随后,他回到缙云堂潜心修炼。采集首山之铜,在荆山之下铸造九鼎,象征天下一统、万邦归心。当九鼎铸成之时,天降祥瑞,一条长须飘垂的神龙自天而降,迎接黄帝进入仙境。 黄帝欣然骑上龙背,腾空而去。几位随行小臣见状,也想追随升仙,慌忙抓住龙须,却因缘未至,龙须断裂,他们纷纷坠落人间。据说,后世所见的龙须草,便是当年那些断裂的龙须所化。

           黄帝的传奇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探索,也寄托了对长生不老、道德至上的崇高追求。这些传说穿越千年,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成为文化与信仰的象征。  

 

少昊

-2598,癸卯,兔,少昊元年
-2515,丙寅,虎,少昊八十四年

          少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列为“五帝”之一,并进一步被神化为西方天界的至高神祇。他是天界与人间的桥梁,是天地之间智慧与祥瑞的象征。据传,少昊的父亲是太白金星,又称启明星,掌管天象与光明;母亲则是天山的仙女皇娥,以聪慧与美丽闻名于天庭。少昊姓己,也有记载为嬴姓,名挚,号金天氏、青阳氏,又有“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空桑氏”等多个尊号,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力。 少昊在位长达八十四年,以其卓越的治理能力与仁德之政,赢得了万民敬仰。他的后代郯子国尊其为高祖,见于《春秋》记载,后世更将他奉为祖先神帝,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少昊之所以被称为“穷桑氏”,源于一段美丽而浪漫的传说。据说,他的母亲皇娥在天宫中每日辛勤织造五彩斑斓的锦缎,织布声清脆悦耳,连星辰都为之驻足倾听。每当夜深人静,皇娥也会乘着一叶轻舟般的木筏,在浩瀚银河中悠然漂流,以放松身心。一天,她沿着银河溯流而上,最终停泊在西海之滨的一棵巨大的桑树下。这棵树名为“穷桑”,高达万丈,根深叶茂,花繁果硕。树叶呈红色,果实为紫色,据说每万年才结一次果,凡人若得而食之,便可长生不老,寿命胜天。 就在这棵神奇的穷桑树下,皇娥与太白金星相遇,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这段天人相会的奇缘,孕育了后来的少昊。 那天,皇娥正倚树沉思,心绪如波,忽然看见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从天而降。他面如满月,眼似晨星,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仿佛星光凝聚而成。皇娥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心中泛起涟漪。青年优雅地走到她面前,深深一揖,道:“皇娥仙女,您好。我是白帝之子,愿与您结为朋友。”皇娥惊讶地回应:“啊,原来你就是启明星,也就是金星。我常常坐在这里,仰望东方天空的启明星,心想:这颗星多么明亮、多么美丽、多么勤勉啊,每天都把光明带给人间。” 说到这里,皇娥不禁脸颊微红,心跳加速,连忙低头掩饰自己的羞涩。启明星听后,脸上也泛起淡淡红晕,深情地说道:“其实我也是这样。每当升上天际,我总是第一个望向你的方向。你那美丽的身影和灵巧的双手,令我心驰神往。我曾向众星打听,才知道你就是那位心灵手巧、美丽动人的皇娥。你织布的声音宛如天籁,让我夜不能寐。每天清晨,我都盼望着你再次出现在银河之畔。” 就这样,天与地的缘分在穷桑树下悄然萌发,孕育出一位伟大的帝王——少昊。他的诞生不仅是神话的延续,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象征。他所代表的不仅是权力与荣耀,更是一种天人合一、德泽万世的精神传承。
        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启明星与皇娥的爱情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诗篇,流传千古。启明星在穷桑树下,满怀深情地向皇娥倾诉衷肠,言辞真挚,情感热烈。他意识到自己过于激动,连忙收敛了话语,脸上泛起红晕,略显羞涩地望向皇娥。皇娥则低垂着头,双手轻抚垂落的乌发,掩饰着内心剧烈跳动的心绪。那一刻,静谧中蕴含着无限情愫。 启明星微笑着,抬手一挥,召唤出一把银光闪闪的琴。他轻抚琴弦,依着苍翠的穷桑树坐下,弹奏出悠扬动听的乐曲。琴音如清泉流淌,如微风拂面,瞬间将皇娥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她情不自禁地随着琴声轻声吟唱,歌声婉转,如诉如慕,仿佛也在回应着启明星的深情。 琴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诉说着彼此的心意。启明星的琴音饱含着对皇娥的爱慕,而皇娥的歌声则传递着她对启明星的倾心。琴音缭绕,歌声悠扬,连水中的鱼儿也跃出水面,成群结队地围绕在他们身边,花儿也仿佛被这真挚的情感所感动,纷纷绽放出最美的姿态。 这时,凤凰从天而降,在空中翩翩起舞;百灵鸟也闻声而来,以清脆悦耳的鸣唱为这对恋人伴奏。天地间仿佛都在为他们的爱情而欢庆。启明星与皇娥的心越贴越近,彼此依偎,携手登上一艘用桂树枝条作桅杆、芳香熏草作旌旗的木筏。他们在木筏上雕刻了一只名为玉鸠的神鸟,安置在桅顶,以指引方向。 木筏缓缓飘荡在银河之上,星光点点,波光粼粼。皇娥在悠扬缠绵的琴声中吟唱,启明星则以琴声应和。他们沉浸在彼此的陪伴与爱意之中,鱼儿在木筏旁欢快地游动,凤凰在空中盘旋,伴随着他们幸福的欢笑。就这样,他们在银河之上尽情遨游,最终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儿子少昊诞生了。 少昊的出生,伴随着天象奇观。五只颜色各异的凤凰从天而降,分别是红、黄、青、白、玄五色,象征五行方位,它们翩然飞落至少昊家的庭院之中。因此,少昊又被称为“凤鸟氏”,寓意着天命所归,祥瑞之兆。 少昊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与神奇的禀赋。他聪慧过人,才智超群,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茁壮成长。长大后,他成为本部族的首领,建立了以鸟为图腾的庞大部族体系。起初,他以玄鸟(即燕子)为本部图腾。后来,在穷桑之地继承大联盟首领之位时,一只凤凰降临,象征祥瑞,他因此决定将图腾改为凤鸟,并以凤鸟为族神,广受族人敬仰。 少昊迁都至曲阜后,进一步完善了部族制度,将所辖部族皆以鸟命名,形成了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等共二十四个氏族,构建起一个以凤鸟为图腾、结构严谨、组织严密的氏族部落社会。 在国家治理方面,少昊更是独具匠心,开创了一套别具一格的制度:以各类鸟儿担任百官,依据其特性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凤凰总管百鸟,燕子掌管春季,伯劳掌管夏季,鹦雀掌管秋季,锦鸡掌管冬季。此外,他还任命五种鸟类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正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执掌法律,善辩的斑鸠负责言论。还有九种扈鸟负责农业事务,防止百姓懒惰;五种野鸡分别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大工艺行业。 在少昊的治理下,各种鸟儿各展所长,各司其职,彼此协调,井然有序。每当议事之时,百鸟齐集,莺歌燕语,百鸟争鸣,场面热闹非凡。无论是轻盈的麻雀、五彩斑斓的凤凰,还是常见的喜鹊、美丽的孔雀,都齐聚一堂,为国家的繁荣献计献策。 作为一国之君,少昊以智慧与仁德治理国家,依据百鸟的汇报,公正地赏罚分明。他以慈爱之心关怀百姓,以卓越之才统领群鸟,赢得了百鸟的敬仰与爱戴。在他的领导下,国家安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成为远古时期一个充满和谐与智慧的典范之国。 少昊的传说,不仅展现了神话的瑰丽与浪漫,更体现了古代先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他的智慧、仁爱与治国之才,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段永不褪色的传奇。


颛顼

-2514,丁卯,兔,颛顼元年

-2437,甲申,猴,颛顼七十八年
         颛顼,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重要部落联盟首领,号为高阳氏。据传他是黄帝的孙子,出生于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部族世家。颛顼定都于帝丘,即今天的河南省濮阳一带,在此建立了稳固的政治中心。他聪慧敏锐,富有智慧与谋略,在位期间以卓越的治理能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与拥戴。 在他的领导下,部落联盟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北至现今的河北省一带,南达南岭以南地区,西抵甘肃,东临东海中的诸多岛屿,皆为其统治范围。颛顼不仅是一位英明的统治者,更是一位勤政爱民的领袖。据古代典籍记载,他在巡视各地时,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部落民众的热烈欢迎与诚挚接待,显示出其德行和威望之高。

        《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又称玄冥,是掌管北方水事的官员)所司之地广达万二千里。”这从侧面反映出颛顼在当时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而《史记·五帝本纪》亦有描述:“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凡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之处,无不归附。”由此可见,颛顼的声威遍及四海,恩泽天下,堪称一位功绩卓著、影响深远的伟大帝王。 此外,据汉代纬书《春秋纬·命历序》记载,颛顼所在的高阳氏部落共传承了二十世,历时三百五十年;另一部纬书《易纬·稽览图》则称其延续时间为五百年。虽然这些数字尚难确证,但它们反映了后人对颛顼及其部族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

         总之,颛顼不仅是中国上古史中一位重要的政治与文化象征人物,更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治国理念与开拓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与传颂。


帝喾

-2436,乙酉,鸡,帝喾元年

-2367,甲午,马,帝喾七十年
          帝喾,姓姬,是中国上古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部落联盟首领。在春秋战国之后,他被后人尊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地位崇高,影响深远。作为黄帝的曾孙,帝喾自出生便带有传奇色彩,史书称其“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显示出非凡的天赋与灵性。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与颛顼同为一族,是颛顼的族侄。帝喾自幼聪慧,具有远见卓识,能洞察细微,体察民情。他顺应天道,深知百姓所需,仁爱而有威严,宽厚而讲诚信,以身作则,使天下归心。 帝喾在治理国家时,注重节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之财,教化万民,施恩布惠。他组织百姓观察日月运行,制定历法,迎送节气,敬奉自然与鬼神,体现出高度的文明意识与宗教敬意。其举止合乎时宜,衣着朴素如士人,展现出一位圣王应有的风范。

          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曰:“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由此可见,帝喾的德行与治国之道,深受百姓爱戴,其统治范围广阔,四海归心。 帝喾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又娶娵訾氏之女,生子挚。帝喾去世后,其子挚继位,但治理不善,后由放勋继位,即为后世所熟知的帝尧,延续了贤明的统治传统。

        关于帝喾部族的传承,《春秋纬》中的一部文献《命历序》记载其部族延续十世,共四百年;而《易纬》中的《稽览图》则记载为三百五十年。虽然具体年限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帝喾所代表的部族在上古时期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力和稳定的传承体系。 帝喾作为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人物,其德政与智慧为后世所敬仰,奠定了华夏民族早期的文化与政治基础,成为中华人文始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帝挚

-2366,乙未,羊,帝挚元年
-2358,癸卯,兔,帝挚九年
        帝挚,乃上古帝王帝喾之长子,尧帝的兄长。据传其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2306年至公元前2298年,共九年。关于帝挚的生平与命运,历史文献中记载各异,后人难以下定论,众说纷纭。 据西晋学者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所述:帝挚的母亲在帝喾四位妻妾中地位较低,但因挚为诸子之中最为年长者,遂得以继承帝位。登基之后,他封异母弟放勋(即后来的尧帝)为唐侯。然而帝挚在位期间政绩平平,治国能力较弱,而唐侯放勋则德行昭著,声望日隆,四方诸侯纷纷归附。帝挚深感自身不足以服众,心悦诚服于唐侯之德义,于是率领群臣前往唐地,将帝位禅让于放勋。尧知天命所归,遂接受禅让,并将挚封于高辛之地。 而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则有不同记载:“帝喾驾崩后,由帝挚继位。帝挚执政期间政事不修,德行不足,故而被废,其弟放勋继而登上帝位,是为帝尧。”

          至清代,学者马骕在其《绎史》卷八《高辛纪》中引述《纲目前编》称:“帝挚荒淫无度,不理政事,导致诸侯联合将其废黜,共同推举尧为新的天子。”马骕亦在按语中指出:“关于帝挚的结局,或言其去世,或谓其禅让,或曰被废,各家说法各不相同,难以统一。” 至于帝尧,亦即放勋,据《绎史》卷九《陶唐纪》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尧十五岁时便辅佐帝挚,受封于唐,成为一方诸侯;二十岁时正式登上帝位,建都于平阳。”尧帝以仁德治国,广施仁政,深受百姓爱戴,成为中国古代理想君主的典范之一。

         综观上述史料,尽管对帝挚的具体评价存在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位期间未能有效治理国家,最终使得德才兼备的尧帝取而代之。这也反映了上古时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政治理念和权力更替机制。

 

-2357,甲辰,龙,尧帝元年
-2258,癸未,羊,尧帝一佰年

       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被尊为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他姓姬,名尧,字放勋。因其封地在唐,故世称“唐尧”。据《尚书》与《史记》记载,他的名字亦作“放勋”,后世又传其号为“陶唐”,因此也被称为“唐尧”。尧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被后人奉为贤君的典范。 舜,同样是上古时期备受尊敬的部落联盟领袖。他姓姬(一说为姚姓),名顺,字重华,属有虞氏族,因此历史上又称他为“虞舜”。据传,在尧年迈之时,因四方诸侯之首——四岳的推荐,舜被任命为摄政王,协助尧治理天下。他勤于政务,巡视四方,果断处置了鲧、共工、讙兜以及三苗等四位被认为危害社稷的人物,稳定了社会秩序。

 

-2257,甲申,猴
-2256,乙酉,鸡

 

-2255,丙戌,狗,虞舜元年
-2208,癸酉,鸡,虞舜四十八年

        在尧去世之后,舜正式继位为部落联盟首领。他继续推行仁政,广泛听取意见,咨询四岳,选拔贤能之人参与国家治理,并特别重视人才的任用。其中,因治水有大功的禹便是在舜的时代被选为继承人,从而奠定了后来夏朝的建立。舜以德服人、以才用人,成为后世推崇的圣王之一。 这两位伟大的领袖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们的事迹不仅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理想治理模式,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世界古代文明】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简表(公元前4500年—前2000年)

公元前4500年 - **埃及**: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界将这一时期称为“巴达里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500年—前3600年)。该文化以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定居生活的初步形成而著称。

 

**两河流域**: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考古上称之为“埃利都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500年—前3500年),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向复杂社会组织的过渡。

 

公元前3600年 - **埃及**:父系氏族制度逐渐确立,进入被称为“涅伽达文化I时代”的发展阶段(约公元前3600年—前3500年),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为国家雏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500年 - **埃及**:开始出现最初的奴隶制小国,当地人称之为“塞普”,希腊人称之为“诺姆”,汉译为“州”。此阶段被考古学界命名为“涅伽达文化II时代”(约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 - **两河流域**: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苏美尔地区出现了多个城市国家,标志着文明发展的加速。这一时期被称为“乌鲁克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

 

公元前3100年 - **埃及**:上埃及统治者美尼斯成功征服下埃及,建立了统一的第一王朝,开启了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前2686年),标志着古埃及国家体制的正式建立。 - **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进入国家形成的初期阶段,出现了众多奴隶制国家。考古学将这一时期称为“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也即早王朝初期至中期(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公元前3000年 - **两河流域**: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迁徙至两河流域,并在此建立了早期的阿卡德国家。 - **爱琴海地区**: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农业与手工业逐步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 **西西里岛**:也开始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标志着当地文明进程的初步启动。

 

公元前2900年 - **巴勒斯坦地区**: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属于塞姆语系的迦南人在此定居,过着农耕生活,城市化进程初现端倪。

 

公元前2700年 - **两河流域**:进入早王朝后期,即“古苏美尔时期”(约公元前2700年—前2371年),是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黄金时期。

 

公元前2686年 - **埃及**:进入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这是古埃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鼎盛阶段。法老们大兴土木,建造了大量金字塔,如吉萨三大金字塔群,成为后世文明的象征。

 

公元前2600年 - **爱琴海地区**:进入青铜时代,标志着欧洲最早的青铜文明兴起,为后来的米诺斯文明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371年 - **两河流域**:阿卡德人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强大的阿卡德王国(约公元前2371年—前2230年)。其创建者萨尔贡一世在位期间(约公元前2371年—前2316年)积极扩张疆域,使阿卡德成为当时中东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2315年 - **阿卡德王国**:里木什继位(约公元前2315年—前2307年)。在其统治初期,苏美尔各地爆发多次起义,他果断镇压叛乱,并出兵远征埃兰,直至波斯湾,巩固了中央集权。

 

公元前2306年 - **阿卡德王国**:发生政变,里木什被杀,其兄玛尼什吐苏继位(约公元前2306年—前2292年)。他继续对外扩张,击败伊朗西南部12个城市的联军,进一步巩固了王国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2300年 - **印度河流域**:文明初步形成,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大城市遗址为代表,史称“哈拉帕文明”。该文明以发达的城市规划、排水系统和文字尚未破译而闻名于世。

 

公元前2291年 - **阿卡德王国**:纳拉姆新继位(约公元前2291年—前2255年),此时为阿卡德王国的极盛时期。他先后平定乌鲁克、温玛等地的叛乱,并将势力扩展至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极大地提升了王国的国际影响力。

 

公元前2254年 - **阿卡德王国**:沙尔卡里继位(约公元前2254年—前2230年),王国开始走向衰落。公元前2230年,阿卡德国都被东部库提人攻陷,王国灭亡。

 

公元前2230年 - **两河流域**:库提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并统治该地区近一个世纪之久(约公元前2230年—前2150年),苏美尔各城邦陷入混乱。

 

公元前2181年 - **埃及**:古王国结束,进入第一个中间时期(约公元前2181年—前2040年)。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地方割据严重,同时爆发了世界上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奴隶和贫民起义。 - **爱琴海地区**:文明继续发展,为后续的迈锡尼文明奠定基础。

 

公元前2113年 -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驱逐库提人,重建统一政权,建立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年—前2006年)。王朝创始人乌尔纳姆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对后世法律体系影响深远。此时,南部两河流域正式进入青铜时代。

 

公元前2040年 - **埃及**:国家重新统一,进入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年—前1786年)。这一时期,埃及的奴隶制经济有所发展,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繁荣,金字塔建筑风格也有所变化。

 

公元前2000年 - **希腊**:进入青铜时代,原始社会结构逐步瓦解,克里特岛上形成了奴隶制国家,预示着米诺斯文明的兴起。

 

- **意大利**:北部地区出现了“特拉玛尔文化”,中部和南部则形成了“亚平宁文化”,标志着该地区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

          以上内容是通过时间轴形式展现了古代世界主要文明的发展脉络。

 
 



===========

上古时代(shàng gǔ shí dài)

2022年12月31日 01:15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上古 三皇五帝    上古    上古时代(shàng gǔ shí d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