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王刘子勋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刘子勋
字:孝德
封号:晋安王(即位前)
年号:义嘉(466年2月7日.农历466年正月(大)初七.乙未日-466年9月19日.农历466年八月二十四.己卯日)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丹阳建康(今江苏南京)
生卒:456年~466年9月19日
逝世地:寻阳庐山
在位时间:466年2月7日 至 466年9月19日
前任:宋景和皇帝刘子业(无庙谥,仅年号称之)
继任:被刘彧击败
墓地:浔阳庐山(江西省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
个人简介
刘子勋(公元456年—公元466年9月19日),字孝德,祖籍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是南朝刘宋皇室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为宋孝武帝刘骏的第三子,其母为陈淑媛。在宋明帝刘彧篡位后,他曾被短暂拥立为皇帝,成为一段历史风云中的关键人物。
封王与仕途: 大明四年(公元460年),年仅五岁的刘子勋被封为晋安王,开始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生涯。此后,他历任南兖州刺史、江州刺史及雍州刺史等要职。然而,由于孝武帝驾崩,刘子勋未能如期赴任雍州刺史一职,因此以镇军将军的身份返回江州担任刺史。
政变风波: 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驸马何迈因妻子新蔡公主被宋前废帝刘子业纳入后宫而心生不满,遂密谋发动政变,计划在刘子业出行时将其推翻,并迎立晋安王刘子勋为帝。然而,此计划最终失败,何迈遭到杀害,而宋前废帝刘子业也因此对刘子勋产生了极大的猜忌,意图加害于他。 同年十一月,湘东王刘彧发动政变,成功弑杀了刘子业,并自立为帝,即后来的宋明帝。新帝刘彧任命刘子勋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试图以此安抚各方势力。然而,江州长史邓琬拒绝接受这一任命,并于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正月初七日在寻阳城拥立刘子勋为皇帝,改元“义嘉”。此举迅速得到了孝武帝诸子及其支持者的响应,各地州郡长官纷纷表态效忠,从而掀起了规模浩大的东伐建康之战,史称“义嘉之难”。
义嘉政权的覆灭: 尽管义嘉政权一度声势浩大,集结了十万大军向建康进发,但最终仍未能抵挡住刘彧麾下精锐部队的反击。同年秋季,义嘉政权的军队在战场上遭遇惨败,被刘彧率领的数万人马彻底击溃。八月己卯(公元466年9月19日),年仅十一岁的刘子勋被刘彧的大将沈攸之所捕杀,结束了短暂却充满波澜的一生。他的遗体被安葬于浔阳庐山。 刘子勋虽英年早逝,但他作为刘宋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核心人物之一,其经历深刻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与皇室内部的激烈博弈。这段历史不仅令人感慨万千,也为后人研究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人物生平】
外历方伯
刘子勋,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的少年君王,自幼便因眼疾而不受孝武帝的宠爱。然而,命运似乎早已为他安排好了起伏跌宕的一生。 大明四年(460年),当时年仅五岁的刘子勋被封为晋安王,享有二千户的食邑。同时,他也被赋予了都督南兖州、徐州之东海诸军事、征虏将军以及南兖州刺史等重要职务。随着岁月的流转,他的职责也在不断扩展。到了大明七年(463年),他的职权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督管江州、南豫州之晋熙、新蔡以及郢州之西阳三郡诸军事,并升任前将军、江州刺史。 到了大明八年(464年),刘子勋的官职再次发生变动,迁升为使持节,同时负责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以及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他还被授予镇军将军、宁蛮校尉和雍州刺史的头衔。然而,就在他即将赴任之时,孝武帝不幸病逝。于是,刘子勋以镇军将军的身份返回,重新担任江州刺史。
寻阳践祚
景和元年(465年),刘子勋再获加封使持节的殊荣。此时,一场围绕皇位的重大变故正在悄然酝酿。前抚军咨议参军何迈,作为宋文帝刘义隆的驸马,因妻子新蔡公主刘英媚被当时的皇帝刘子业纳入后宫,心生不满。他密谋在刘子业出行时发动政变,意图迎立刘子勋为新的皇帝。然而,计划败露,何迈被处死。刘子业对刘子勋也起了杀意,派遣朱景云送毒药前往赐死刘子勋。但朱景云到达盆口后,却犹豫不决,最终停止前进,并派人将消息告知江州长史邓琬。邓琬与雍州刺史袁顗等人迅速响应,决定拥立刘子勋起兵,目标直指废黜刘子业。 同年十一月,湘东王刘彧与刘子业身边的亲信寿寂之合谋,成功弑杀了刘子业。随后,刘彧继位成为新的皇帝,并晋升刘子勋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然而,邓琬等人并未因此改变立场,他们坚持自己的主张。正月初七(公元466年2月7日),在寻阳城内,刘子勋被正式推举为帝,年号定为“义嘉”。
义嘉之难
刘子勋登基之后,得到了孝武帝刘骏诸多儿子以及各地州郡长官的广泛支持。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支持者中的刘骏诸子,即刘子勋的弟弟们,大多尚未成年,未满十岁,实际上是由典签掌控着权力。于是,一场针对建康刘彧政权的联合军事行动拉开帷幕,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义嘉之难”。然而,事态发展并不如预期。当年秋季,由袁顗率领的刘子勋十万大军,在与刘彧数万人的对抗中遭遇惨败,最终投降。 八月己卯(公元466年9月19日),刘子勋被刘彧麾下的大将沈攸之捕获并处斩,年仅十一岁。他的葬地选在了寻阳的庐山,结束了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
【人物评价】
沈约:晋安诸王,提挈群下,以成其衅乱,遂至九域沸腾,难结天下,而世祖之胤亦歼焉。强不如弱,义在于此也。
李延寿:甚矣哉,元嘉之遇祸也(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所杀)。杀逆之衅,事起肌肤,因心之童,遂亡天性。虽鸣镝(西汉时匈奴冒顿单于弑父)之酷,未极于斯,其不至覆亡,亦为幸也。明皇(刘彧)统运,疑隙内构,寻斧所加,先自王戚。晋刺以犷暴摧躯,巴哀由和良鸩体(指刘彧杀害兄弟),保身之路,未知攸适。昔之戒子,慎勿为善,详求其旨,将远有以乎!《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盖古人之畏乱也。孝武诸子,提挈以成衅乱,遂至宇内沸腾,王室如毁,而帝之诸胤莫不歼焉(刘彧杀害孝武帝所有儿子)。强不如弱,义在于此。明帝负螟之庆,事非己出,枝叶不茂,岂能庇其本乎?
蔡东藩:子勋之死,咎由自取,袁顗、邓琬、刘胡等,死有余辜,更不足责。
【家庭成员】
曾祖父:刘裕,宋武帝
曾母亲:胡道安,文章太后
祖父:刘义隆~南朝宋第三位皇帝
大伯:刘劭~南北朝刘宋第四位皇帝
父亲:刘骏,刘宋第五位皇帝,宋孝武帝。
母亲:陈淑媛,为孝武帝淑媛,出身颍川陈氏。孝武帝驾崩,封为晋安太妃,刘子勋践祚,尊为皇太后。
叔父:第七位皇帝明皇帝刘彧
兄弟
1.前废帝刘子业
2.豫章王刘子尚
3.安陆王刘子绥
4.刘子深,未封,早夭
5.寻阳王刘子房
6.临海王刘子顼
7.始平孝敬王刘子鸾
8.永嘉王刘子仁
9.刘子凤,未封,早夭
10.始安王刘子真
11.刘子玄,未封,早夭
12.邵陵王刘子元
13.齐敬王刘子羽
14.刘子衡,未封,早夭
15.淮南王刘子孟
16.刘子况,未封,早夭
17.南平王刘子产
18.晋陵孝王刘子云
19.刘子文,未封,早夭
20.庐陵王刘子舆
21.南海哀王刘子师
22.淮阳思王刘子霄
23.刘子雍,未封,早夭
24.刘子趋,未封,早夭
25.刘子期,未封,早夭
26.东平王刘子嗣,
27.刘子悦,
姐妹
1.山阴公主刘楚玉
2.临淮公主刘楚珮
3.皇女刘楚绣
姑姑:新蔡公主刘英媚
姑父:抚军咨议参军何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