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祝融
别名:赤帝
生卒:农历二月十三~~??
神话体系:中国神话
形象特征:兽身人面,乘两龙
相关典故:共工怒触不周山
神话事件:诛鲧平乱、参与神战、楚人崇祀
【个人简介】
祝融,号赤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极具影响力的神祇之一。他身兼多重神职,既是火神、南方神,又是南岳神、南海神、夏神以及灶神,位列五行神之一,象征着火的威能与温暖,也代表着南方的方位与季节的更替。
关于祝融的记载,在历代文献中纷繁复杂、众说纷纭。在部分古籍中,祝融被认为是三皇时期祝融氏的后裔;也有文献记载他是炎帝之后,继承火德;还有资料指出祝融为黄帝之后,传承天命。此外,祝融也常被用作官职名称,指代“火正”或“夏官”,即掌管火事与夏季事务的官员,体现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据《山海经》记载,祝融形象威严,身着兽身,面如人形,乘坐由两条巨龙牵引的神车,直接听命于天帝,是天界与人间沟通的重要神祇之一。
《史记》中则提到祝融是楚国人的祖先,显示了他在古代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中的深远影响。 在民间信仰中,祝融亦深受崇敬。据《广东新语》记载,农历二月十三日为祝融的生日。广东地区民间尊称祝融为“洪圣王”,又称其诞辰为“洪圣诞”,亦即“南海神诞”或“波罗诞”。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广东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活动,以庆祝南海神祝融的诞辰。这一传统节庆活动不仅体现了岭南地区深厚的民间信仰文化,也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的美好愿望。 祝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神祇,其形象与信仰贯穿于神话传说、历史典籍与民俗节庆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重要象征之一。
【历史脉络】
祝融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中极具影响力的神祇和官职,其形象和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丰富的记载与演变。早在西周时期,《太公金匮》中便有关于祝融作为南海之神的记载。
据书中所述,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五位乘马车而来的男子,带着两名随从,停在了王宫门前。姜子牙派人查问后得知,他们乃是四海之神与河伯、风伯、雨师等天神,其中南海之神名为祝融,东海之神为勾芒,北海之神为颛顼,西海之神为蓐收,还有河伯、风伯、雨师等人。姜子牙随即向武王禀报,并请使者按名号一一召见。武王于殿上接见,使者在殿下引导诸神入殿。当祝融进入殿中,五位神祇皆面露惊讶,彼此对视,感叹不已,纷纷向武王行礼。武王问道:“天寒地冻,诸位远道而来,有何教诲?”众神答道:“天命伐殷,立周为正,我们特来奉命而来。”随即,风伯与雨师也受命各司其职,护佑天下。
进入春秋时期,祝融的形象在多部典籍中均有记载,其身份与职能也逐渐明确。《管子·五行》中提到,祝融为黄帝六大辅臣之一,主掌南方:“昔者黄帝得蚩尤为明晓天道者,得大常以察地利,得奢龙以辨东方,得祝融以辨南方,得大封以辨西方,得后土以辨北方。”由此可见,祝融早在黄帝时期便已位列要职,主管南方事务。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记载了楚人责备夔子不祭祀祝融与鬻熊一事:“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这反映出祝融在当时楚地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是楚人祖先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则进一步明确了祝融的官职属性,将其列为五行之官中的火正:“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这一记载表明祝融不仅是神祇,更是承担特定职责的官职,掌管火政,象征光明与文明。
《国语·郑语》中则详细记载了祝融由重黎担任的历史背景:“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文中指出,重黎因担任火正之职,以光明之德照耀四方,故被命名为“祝融”,其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此外,《国语》还提到祝融之后代形成了八个姓氏:“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这说明祝融不仅在神祇体系中具有崇高地位,也在后世的氏族传承中留下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祝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神祇与官职,贯穿了从上古至春秋时期的多重历史阶段。其形象既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政治秩序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这些记载不仅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神话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研究早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与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
战国时期,《山海经·海外南经》便有记载:“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这一形象展现了祝融作为神祇的威严与神秘。《山海经·海内经》中则进一步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这说明祝融是炎帝的后裔,同时也与共工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山海经·海内经》还提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这表明祝融不仅是火神,也在天命执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山海经·大荒西经》则记载了祝融与颛顼的关系:“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由此看来,祝融既是炎帝的后代,也是黄帝一脉的传承者。对此,著名神话学者袁珂认为,黄帝与炎帝原本同属一族,因此这些看似不同的谱系描述,实则并无根本差异,反而体现了古代神话系统中血统与神权的融合。
《墨子·非攻下》中提到:“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这表明祝融曾受命于天,降火于夏都西北角,协助商汤伐夏,体现出其在战争与天命之间的中介角色。 在《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乙篇中,还记载了一则关于祝融拯救天地的神话:千百年后天地秩序再度混乱,日月运行失常,四季更替紊乱,山陵倾斜,昼夜不分。上帝震怒,赐予祝融等四位神祇神力,炎帝遂命祝融派遣四神从天而降,整顿天地秩序,使日月恢复正常,昼夜分明。正因为天地之间“晨祎乱作”,祝融才“绝地天通”,终结了天地混乱的局面,恢复宇宙的和谐运行。
《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祝融作市。”这说明祝融不仅是火神、战神,还是早期社会制度与经济活动的推动者之一,象征着文明的进步。《吕氏春秋·孟夏纪》中亦提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说明祝融作为炎帝的辅佐神,掌管夏季,是季节神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仲夏纪》《季夏纪》也延续了这一说法,进一步强化了祝融在古代宇宙观与岁时制度中的地位。
西汉时期,《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表明祝融不仅主管南方,还拥有广袤的疆域,体现了其在地理与神权上的重要地位。
《史记·楚世家》则将祝融与楚人祖先联系起来:“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这段记载不仅明确了祝融作为官职的来源,也揭示了其家族与楚国历史的深远联系。
东汉时期,《汉书·扬雄传上》中写道:“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将祝融与东方木神钩芒、西方金神蓐收、北方水神玄冥并列,体现其作为四方神祇之一的地位。 《越绝书》亦有记载:“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进一步确认了祝融在南方的统治地位。
《潜夫论·五德志》则提出祝融或为“三皇”之一:“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这表明在某些古史体系中,祝融甚至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开创者之一。 最后,《风俗通·祀典》引古《周礼》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这说明祝融不仅是高居天上的神祇,也被民间奉为灶神,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祭祀与信仰的对象。 综上所述,祝融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中占据着多重角色与地位:他是火神、战神、季节神、宇宙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也是楚人祖先、三皇之一,甚至被奉为灶神。其形象跨越神话与历史,贯穿天地人神,是中华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与精神内涵的神祇之一。
祝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神祇,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早在两晋时期,相关典籍中便已出现关于祝融的详细记载。
《帝王世纪》中有载:“祝诵氏,一曰祝和氏,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这表明祝融在古代被尊为火神,其形象与火的教化作用密切相关,象征着文明与秩序的开启。
《山海经图赞译注》在注释“南方祝融”时写道:“祝融火神,云驾龙骖。气御朱明,正阳是含。作配炎帝,位列于南。”这段文字不仅进一步强化了祝融作为南方火神的形象,也揭示了他与炎帝之间的密切联系,象征着炎炎夏日与阳气的盛旺,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人格化。
唐代,祝融的形象在历史文献中继续被广泛记载。《晋书·宣帝纪》提及:“其(司马氏)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此处明确指出祝融为古代官职,亦为神职,具有极高的地位。《隋书·崔仲方列传》亦载:“楚,祝融之后也,为火正。”表明楚国的先祖与祝融有着血缘关系,祝融不仅是神话人物,也逐渐演变为族群起源的象征。
《三皇本纪》则记载了祝融与共工氏之间的神话冲突:“(女娲氏)当其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在这段著名的神话中,祝融作为火神与水神共工展开激战,最终共工战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地失衡,女娲遂炼石补天。这一神话不仅展现了祝融作为正义与秩序守护者的形象,也反映出古人对天地自然秩序的深刻理解。
《南海神庙碑》记载:“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这一记载进一步确立了祝融作为南海之神的地位,显示出其在四方神祇中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 至宋代,祝融的形象逐渐与南岳衡山相结合,成为南岳神祇的象征。
《太平广记·仙传拾遗》记载:“祝融栖神于衡阜。”《路史》亦有载:“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这说明祝融并非具体人名,而是一种神职或称号,象征着火的治理与传播。《路史》还进一步指出:“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由此可见,祝融不仅被奉为火神,也被尊为赤帝,其神迹与南岳衡山紧密相连,衡山主峰“祝融峰”即因他而得名。 到了清代,关于祝融的记载更加详尽且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广东新语》中对祝融有详细描述:“然今粤人出入,率不泛祀海神,以海神渺茫不可知。凡渡海自番禺者,率祀祝融、天妃,自徐闻者,祀二伏波。祝融者,南海之君也。虞翻云,祝,大也。融,明也。南海为太明之地,其神沐日浴月以开炎天,故曰祝融也。”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祝融作为南海之神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也解释了“祝融”一词的含义,即“大”与“明”的结合,象征光明与广博。
《广东新语》还指出:“南海之帝实祝融,祝融,火帝也,帝于南岳,又帝于南海者。”说明祝融既是南岳之帝,又是南海之帝,具有双重神格。文中进一步阐述:“司火而兼司水,盖天地之道。火之本在水,水足于中,而后火生于外。火非水无以为命,水非火无以为性。水与火分而不分,故祝融兼为水火之帝也。”这种对祝融神格的哲学性阐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深刻认知。 文中还提到:“其都南岳,故南岳主峰名祝融。其离宫在扶胥,故昌黎云,南海阴墟,祝融之宅,海在南而离宫在北,故曰阴墟也。体阴而用阳天之道,故以阴为宅也。四海以南为尊,以天之阳在焉,故祝融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帝、河伯之上。”这段文字不仅明确了祝融在四方神祇中的至高地位,也揭示了其居所与信仰空间的地理分布。 最后,《广东新语》记载:“岁二月十三,祝融生日。”这一记载为后人提供了祝融祭祀的重要时间节点,也反映了祝融信仰在民间生活中的延续与传承。
综上所述,祝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火神与南方神祇的象征,其形象历经千年演变,从神话人物、官职称号,到南岳神祇与南海之君,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其信仰不仅广泛流传于古代文献中,也深深植根于民间祭祀与地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世纪念与文化】
据《史记》记载,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也是楚人的祖先之一。他不仅在神话传说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在历史文献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个姓氏,统称为“祝融八姓”,分别是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这些姓氏的后人遍布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祝融峰**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中的最高峰和主峰,素有“南岳四绝”之一的美誉。
根据《路史》记载,祝融去世后安葬于南岳衡山之南,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以其名字命名这座巍峨的山峰。峰顶建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最初为祭祀祝融而建。殿中供奉着祝融神像,香火不断,成为人们朝圣、祈福的重要场所。
南海神庙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南海神的重要场所。大殿正中安放着一座高达3.8米的南海神祝融雕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是祝融的寿诞日,俗称“波罗诞”正诞日。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和游客纷纷前往南海神庙,为祝融贺寿,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场面热闹非凡,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祝融观星
在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内,矗立着一座名为“祝融观星”的雕塑艺术作品,寓意着古代先民对天文的探索与敬仰。该雕塑于2010年2月荣获“新中国城市建设成就奖”,不仅展现了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也成为武汉东湖景区的重要地标之一,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祝融号
2020年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全称为“天问一号任务祝融号火星车”。这一命名寄托了中华民族对探索宇宙、追求真理的美好愿景。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成功抵达火星表面,开启了中国在火星探测领域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祝融奖
“祝融奖”是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照明应用设计大赛的最高荣誉,旨在推动中国照明设计行业的发展与创新。该奖项原名为“金手指奖”,自2015年起正式更名为“祝融奖”。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对中国古代火神祝融的致敬,也象征着照明设计行业点亮生活、照亮未来的使命与责任。
通过这些历史遗迹、文化活动、现代科技与艺术设计的结合,祝融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象征。
【史籍记载】
在中国古代文化与神话体系中,祝融作为火神、炎帝之臣,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历代典籍中对祝融的记载,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火的崇拜与敬畏,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理解。以下为历代史籍中关于祝融的相关记载,这些文献跨越先秦至清代,见证了祝融形象在中华文化中的演变与发展。
西周时期,姜子牙所著《太公金匮》中已有对祝融的初步记述,标志着祝融形象早期进入典籍体系。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五行》中提及祝融,将其与五行思想相结合,体现了祝融在古代宇宙观中的重要地位。左丘明所撰《左传》中多处提及祝融,包括《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以及《国语·郑语》等文献,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祝融在历史与神话中的角色。
战国时期,不详作者所撰的《山海经》多篇中均有祝融的身影,包括《山海经·海外南经》《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大荒西经》,这些记载以神话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式,描绘了祝融在四方世界中的神迹。墨子在《墨子·非攻下》中提及祝融,则从道德与天命的角度阐释其象征意义。 同时期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中也出现了祝融的形象,作为楚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研究南方神话体系提供了珍贵资料。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中,如《审分览》《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等篇章,亦将祝融纳入岁时制度与五行体系之中,体现出其在礼制与天时观念中的地位。
西汉时期,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淮南子·时则训》中,祝融被纳入四季时令体系,成为夏季与南方的象征。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则从历史角度记载了祝融与楚族的渊源,反映了祝融在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东汉时期,班固在《汉书·扬雄传上》中提及祝融,显示出其在文学与历史叙述中的延续性。袁康与吴平合著的《越绝书》则从地方志的角度记录了祝融在吴越地区的信仰传播。王符在《潜夫论·五德志》中探讨祝融与五行、五德之间的关系,而应劭在《风俗通·祀典》中则记录了当时民间对祝融的祭祀习俗。
西晋时期,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将祝融纳入古代帝王谱系,赋予其更深远的历史渊源。
东晋郭璞在注解《山海经》时,通过《山海经图赞译注》进一步丰富了祝融的神话形象。
唐代文献中,房玄龄所撰《晋书·宣帝纪》虽非神话典籍,但提及祝融作为文化象征的延续。魏征在《隋书·崔仲方列传》中也有所涉及。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将祝融列为三皇时期的重要人物,而韩愈则在《南海神庙碑》中歌颂祝融作为南海神的地位,体现出其在唐代宗教信仰中的崇高地位。
北宋杜光庭所著《太平广记·仙传拾遗》中收录了关于祝融的神仙传说,展现出其在道教文化中的演化。
南宋罗泌在《路史》中对祝融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整理与考证,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录了岭南地区对祝融的民间信仰与风俗,显示出祝融崇拜在地方文化中的延续与融合。
综上所述,历代史籍对祝融的记载贯穿千年,涵盖了政治、宗教、神话、民俗等多个层面,构成了中华文明中关于火神与自然崇拜的丰富图景。这些文献不仅是研究祝融形象演变的重要依据,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宇宙观的重要窗口。
【后世评价】
祝融,作为中华上古神话体系中的重要火神,其形象和神格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的神话人物。在《山海经》的早期记载中,祝融被称为“南方祝融”,这一称谓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象征着火与南方方位的对应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东汉时期,祝融的神话形象趋于成熟,逐渐融合了火神、荧惑星神、南方神以及夏神等多种神格,成为集多种神职于一身的重要神祇。 祝融神话作为中华创世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对火的崇拜。火不仅为人类带来了温暖与光明,也推动了早期农业社会的发展。在刀耕火耨的时代背景下,火成为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而祝融则被赋予了掌控火种、照亮人间的神圣使命。随着天文学和五行观念的发展,祝融的形象也不断丰富,最终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祝融不仅被视为最早的火神,更象征着祖先智慧与力量的延续。他用火照耀大地,为人类带来光明与希望。这一形象在历代文献与评述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人民网指出,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火神,是人类文明火种的象征。
《北京日报》也提到,祝融在春秋战国时期被一些诸侯与氏族追认为先祖,虽与祖先崇拜产生交集,但其作为火神的核心属性始终未变。他不仅在神话中留下开天辟地、战胜水神、制定市制、创作乐歌等丰功伟绩,更以正面形象深入人心。
《中国青年报》则进一步指出,祝融虽为神话人物,但在历史记载中却代表着真实存在的族群——祝融氏族。这一氏族在华夏先民从荒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功绩不仅是神话传说的素材,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行的精神象征。
进入新时代,祝融的文化意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华社评价指出,“祝”寓意着对人类探索宇宙、迈向星辰大海的美好祝愿,体现了中华民族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精神追求;“融”则代表融合与协作,彰显了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的宽广胸怀。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国内与国际的合作中,也体现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未来的交汇之中,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致力于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综上所述,祝融不仅是中华文化中火与光明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体现。从远古神话到现代航天,祝融的形象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熠熠生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神话与现实的文化桥梁。
【人物关系】
【一说】
祖辈:炎帝、听訞、炎居、节并
父亲:戏器
儿子:共工
注::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山海经·海内经》
==========
【二说】
祖辈:黄帝、雷祖、昌意、若水、韩流、颛顼
父亲:老童
注::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山海经·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山海经·大荒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