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明帝元诩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元诩
别名:拓跋诩、北魏孝明帝
谥号:孝明皇帝
封号:皇太子(即位前)
庙号:肃宗
年号:
1.熙平(516年2月18日正月初一~518年3月19日农历二月二十二)
2.神龟(518年3月20日农历二月二十三.己酉日~520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十八)
3.正光(520年8月18日农历七月十九~525年7月14日农历六月初九)
4.孝昌(525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十~528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七)
5.武泰(528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八~3月31日农历二月二十五死~?????)~元子攸于528年5月15日农历528年四月十一登基)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宣光殿东北部 (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生卒: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
逝世地:显阳殿(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在位时间:515年2月12日 至 528年3月31日
前任: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继任:元姑娘(僭伪)、元钊(僭伪)、北魏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
陵墓:定陵(洛阳北邙山的洛阳市孟津区送庄镇东山头村东南约1公里的田野中)
【个人简介】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出生于河南洛阳,是鲜卑族人。他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次子,其母为宣武灵皇后胡氏。作为北魏第九位皇帝,他在515年至528年间在位。 永平三年(510年),元诩诞生于洛阳宣光殿。仅仅两年之后,他便被立为太子。
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元诩继承皇位。当时,朝政由以高阳王元雍为首的宗室诸王与禁军首领于忠共同掌控。宣武帝时期专权的外戚高肇,被元雍等人设计除掉。元诩的母亲被尊称为皇太妃。此后,宗室诸王垄断了中枢的重要职位,而于忠的权力也达到了顶峰。半年后,于忠将胡太妃尊奉为太后,并负责其寝宫的守卫工作,意图通过控制太后来巩固自己的权力。然而,在宗室诸王与于忠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胡太后被群臣推到了政治前台,开始临朝称制。
正光元年(520年),侍中元乂与宦官刘腾发动了一场被称为“宣光政变”的宫廷政变。他们囚禁了胡太后,使得元诩名义上得以亲政。但实际上,朝政大权却掌握在元乂手中。在此期间,六镇起义和关陇城人的暴动相继爆发,北魏由此从鼎盛走向衰落,政治局势愈发混乱。
孝昌元年(525年),胡太后与孝明帝密谋策划,趁元乂不备时解除他的兵权,并以谋反罪名将其削职为民。随后,胡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她重用郑俨、徐纥等人,对元诩的亲信进行迫害,导致母子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武泰元年(528年),元诩秘密召见尔朱荣,希望他率兵入京,试图以此威胁胡太后归还政权给自己。然而,事情败露后,元诩被胡太后毒害致死。他去世时年仅18岁,谥号为孝明,庙号肃宗,安葬于定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孝明帝元诩是北魏王朝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出生于显赫的皇室家族。作为孝文帝元宏的孙子、宣武帝元恪的次子,他的母亲是宣武灵皇后胡氏。永平三年三月十四日(公元510年4月8日),元诩诞生于皇宫中的宣光殿东北部。据史书记载,元诩出生之时,庭中忽然有奇异光芒闪耀,被视为祥瑞之兆,预示着这位皇子将拥有非凡的命运。 延昌元年(公元512年)十月十八日,当时年仅三岁的元诩被宣武帝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这一决定不仅确立了他未来的继承人地位,也标志着他在幼年时期便开始肩负起国家未来的重任。
继位为帝
延昌四年正月十三日(公元515年2月12日),宣武帝驾崩,年仅六岁的皇太子元诩随即登基称帝,成为北魏的第十一位皇帝,庙号孝明帝。继位后,他立即颁布诏书,改年号为熙平,并任命太保、高阳王元雍入驻西柏堂,负责处理朝政事务。同时,他还委任任城王元澄担任尚书令,百官调度听从这两位重臣的安排。 在尊崇礼仪方面,元诩尊奉嫡母皇后高氏为皇太后,而生母胡充华则被封为皇太妃。这一系列举措显示了新帝对家族传统与政治秩序的重视,同时也奠定了朝廷初期的基本格局。
母后临朝
延昌四年三月一日(公元515年3月31日),在胡太妃精心策划下,太后高英被迫出家为尼,并迁居至金墉城。同年八月初六(公元515年8月30日),胡氏被尊奉为皇太后,即历史上著名的“灵太后”。群臣一致奏请由她临朝称制,辅佐年幼的孝明帝治理国家。 灵太后执政期间,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重用贤能之士如元怿,积极匡扶朝政;派遣使者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组织军队平定大乘教起义;成功击败南梁梁武帝萧衍,收复硖石领土,并吞并南梁弘化郡,极大地扩展了北魏的疆域。在她的治理下,北魏达到了极盛时期,“天平地成,四海宁乂”,呈现出一片繁荣安定的景象。 然而,灵太后在位期间也有争议之处。她大兴土木,在京师洛阳修建了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永宁寺塔。这项工程耗费巨大,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引发了部分社会不满情绪。
幽禁母后
神龟三年七月三日(公元520年8月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宫廷政变打破了北魏的稳定局面。权臣元叉(又称元乂)联合宦官刘腾,诬陷贤臣元怿意图毒害幼帝元诩以篡夺皇位。随后,他们通过负责元诩饮食的中黄门胡定向年仅十一岁的孝明帝进谗言。由于年幼无知,元诩轻信了这些谣言,导致元叉和刘腾发动了所谓的“宣光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灵太后被幽禁于北宫宣光殿,失去了实际权力。同时,贤明的辅政大臣元怿惨遭杀害,而元叉等人则伪造灵太后的诏书,声称太后因疾病原因退位还政。这一事件标志着北魏政治局势的重大转折。
权臣当道
灵太后被幽禁后,权臣元乂迅速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自称为“姨父”,与宦官刘腾内外勾结,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权力结构:元乂负责外廷政务,刘腾则掌控内廷事务。二人共同裁决刑赏,无论大小政务皆由他们决定,威势震及朝野,百官无不畏惧。 在此背景下,元诩举行了加冠礼,象征着成年仪式的完成。他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正光。然而,这段时期的北魏却逐渐走向衰落。由于政事懈怠、纲纪松弛,各地州镇的官员大多昏庸无能,导致地方治理混乱,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动荡不安。 元乂本人更是滥用职权,行为嚣张跋扈。他刚掌权时,尚能矫饰谦逊勤勉,对时政得失有所关心。但随着权力膨胀,他变得傲慢固执,嗜酒好色,贪财贿赂,任意生杀予夺。其父京兆王元继亦参与其中,夫妻二人公开受贿,利用职务便利安排行贿者担任官职,致使郡县小吏无法公正选拔,地方官员普遍腐败贪婪,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宦官刘腾也在幕后操控局势,大肆收受贿赂,安排送礼之人出任各级官职。这种做法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对边疆六镇的剥削,直接导致了六镇起义的爆发,使北魏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三月,宦官刘腾去世,但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却难以挽回,整个帝国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铲除权臣
自从刘腾去世之后,元乂对胡太后的看守逐渐变得松懈。他常常外出,并且每次都会留宿在其他地方,身边的人多次劝谏他要谨慎行事,但他始终充耳不闻。胡太后得知了元乂的这种行为,在正光五年(524年)的秋季,她借机向元诩以及众位群臣说道:“元乂将我们母子隔绝开来,不允许我与儿子相见,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毫无意义。我决定出家,前往嵩高闲居寺修行,从此不再过问世间之事。”说完这番话后,胡太后便准备剃度为尼。然而,元诩和众位大臣对此感到十分惶恐,但胡太后态度愈发坚决,执意要出家。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元诩选择留宿于嘉福殿中。
几天之后,元诩开始与胡太后密谋如何废黜元乂。 尽管元诩暗地里图谋铲除元乂,但在表面上却表现得与元乂关系更加亲密。他甚至在元乂面前痛哭流涕,把胡太后对自己和群臣所说的话一一转告给元乂。元乂因此对元诩深信不疑,还劝说元诩顺从胡太后的意愿。随后,元乂解除了元诩与胡太后之间的禁令,使得胡太后得以前往元诩所居住的显阳殿。 元乂曾推举自己的亲戚元法僧担任徐州刺史,然而元法僧却占据了徐州发动叛乱。面对这一变故,胡太后多次提及此事,元乂对此深感后悔。当时担任丞相的高阳王元雍,虽然地位高于元乂,但却非常畏惧忌惮元乂,想要向元诩进言,却苦于没有机会。直到有一次胡太后与元诩南下游览洛水时,元雍邀请元诩与太后到自己家中做客。到了晚上,元诩与胡太后进入元雍的内室,随从人员都被安排在外面不得进入。
正是在这次秘密会面中,三人共同商定了铲除元乂的计策。 后来,元雍跟随元诩朝见胡太后时进言道:“臣下并不担心天下各地的贼寇,唯独忧虑元乂。为何如此?因为元乂掌控着禁军,所有士兵都听命于他;他的父亲率领百万大军虎视京西;他的弟弟身为都督,统领三齐地区的军队。如果元乂心怀不轨,圣朝又该如何抵御?即便他说不会反叛,又有谁能真正了解他的心思?因此,我们不能不有所防备。”胡太后回应道:“确实如此。如果元乂忠于朝廷并无反心,为何不愿意辞去领军一职,而只以其他官职辅佐政事呢?”元乂听到这些言论后,感到十分恐惧,于是脱下帽子主动解除军权。朝廷随后任命元乂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侍中、领左右等职务。 尽管元乂失去了兵权,但他仍然总揽内外重要职位。当时,元诩宠爱潘嫔(潘外怜)。宦官张景嵩趁机进谗言道:“元乂想要杀害潘嫔。”潘外怜也在元诩面前哭泣诉说道:“元乂不仅想要杀死我,还打算杀害陛下!”元诩相信了潘嫔的话,趁着有一次元乂外出居住的机会,革除了他侍中的职务。第二天早上,元乂想要入宫时,却被门卫拦住。胡太后遂再度临朝听政,将元乂贬为庶民。由于元乂长期专权,饱受天下人的痛恨,群臣纷纷上奏请求赐死元乂。元诩对此表示赞同,最终胡太后下令赐死了元乂。
母子争权
孝昌元年(525年)四月辛卯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天,胡太后通过革除元乂的官职,再度临朝称制。她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戒奢从简、减免百姓赋税等,试图挽救北魏日益衰败的局面。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能从根本上挽回北魏颓势。 胡太后重用男宠的行为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她对孝明帝元诩的亲信展开了大规模的打击和诛杀。凡是孝明帝所亲近宠爱的人,几乎都难逃胡太后的毒手。例如,有一位名叫蜜多道人的僧人,他精通胡人语言,被孝明帝安置在身边作为心腹。胡太后担心他会传递不利于自己的消息,
三月三日那天,命人在城南的大巷中将他杀害。就在准备悬赏缉拿杀人犯的时候,胡太后又在宫中秘密处死了领左右、鸿胪少卿谷会以及绍达等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孝明帝所亲近信任的心腹。 随着岁月的流逝,孝明帝元诩逐渐长大成人。他对自身权力被剥夺的现状深感不满,同时对灵太后胡氏及其宠臣郑俨、徐纥的种种秽行极度厌恶。这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尖锐。最终,孝明帝决定采取行动,他私下密诏大将军尔朱荣率兵进洛阳,希望能够借助尔朱荣的力量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尔朱荣本就野心勃勃,接到密诏后欣喜若狂,迅速发兵响应。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郑俨深感恐慌。为了自保,他与胡太后共同商议对策,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谋毒死孝明帝。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孝明帝妃子潘充华所生的女儿元氏(史称元姑娘),诈称其为男孩,并立她为皇帝,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毒发身亡
武泰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公元528年3月31日),一场悲剧在显阳殿内悄然上演。因胡太后及其男宠郑俨、徐纥投毒,年仅十九岁的孝明帝元诩在显阳殿中毒发身亡。这位年轻的皇帝,带着满腔的遗憾与不甘离开了这个世界。 随后,在三月二十七日,朝廷为元诩上谥号为孝明皇帝,庙号肃宗,以示尊崇。次日,即三月二十八日,孝明帝被安葬于定陵。
【为政举措】
政治
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正月,元诩颁布诏书,派遣大使巡察四方,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同时关怀孤寡老人,表彰贤能,罢黜不称职的官员。他强调:“选拔人才时,务必以德才兼备为首要标准,广泛搜罗隐居山林的贤士,共同治理国家。”此外,他还下令加强州郡城池的防御工事,并要求对聚集参与斋会的妖人进行惩处,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了改善监狱条件,他要求各地建造合适的监房,确保枷锁轻便适中,不得加重囚犯负担。同时,对于能工巧匠,他鼓励他们展现才华,不得隐藏技能。针对市场上流通的绢布彩缎,要求其长度和质量符合标准。对于假冒军功者,必须全面清查淘汰;而对于籍贯造假者,则要求各地严加核查,允许主动投案自首,否则将依法严惩。
经济
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四月,因瀛州地区发生严重饥荒,元诩下诏开仓放粮,救济受灾民众,体现了朝廷对民生的关注与关怀。同年十二月,他又颁布诏令,要求洛阳、河阴及各部曹详细核查七十岁以上、鳏寡孤独且生活贫困无法自给的老人,以及因病残废、穷困潦倒的年轻人,核实后逐级上报,以便给予适当的援助。 神龟元年(公元518年)春正月,元诩任命氐族首领杨定为阴平王,进一步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壬申日,他下令向京畿及各州的老年人分发郡县职务或赐予相应的粟帛,具体数量根据地方情况有所差异。同时,他还针对杂役户可能冒充清流的现象,规定所有在职人员必须五人互保,若无人担保则取消职务并恢复原役。乙酉日,秦州羌族发生叛乱,幽州地区遭受大饥荒,导致三千七百九十人不幸去世。面对灾情,元诩迅速下令当地刺史开仓赈济,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同年二月己酉日,由于祥瑞“神龟”出现,元诩颁布大赦令,改年号为“神龟”。然而,东益州和南秦州的氐族相继发生叛乱,局势一度紧张。到了三月,南秦州再次爆发氐族反抗事件。尽管如此,元诩仍致力于完善首都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二月辛未日,他发布诏书称:“人生有始有终,最终归于黄土。如今京城人口众多,达亿万之众,无论贵贱都需要一个明确的安葬场所。因此,决定在乾脯山以西规划九原之地,作为未来的墓葬区。”这一年,东夷、西域和北狄等十一个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前来朝贡,彰显了北魏王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声望。
【文化】
诏除淫祀,焚诸杂神
神龟二年,即公元519年的春季正月,皇帝颁布诏书称:“皇太后谦逊自守,其称号未能充分彰显尊贵之意。应当遵循古制旧典,在天下范围内以皇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令,以此回应万民对皇室的殷切期望。”同年冬季十二月庚申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并下诏废除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将各种杂神偶像付之一炬,以肃清迷信之风。这一年,吐谷浑、宕昌、嚈哒等周边国家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彰显了北魏王朝在这一时期的强盛国力与广泛影响力。 此段历史记载不仅体现了当时政治体制中对礼仪制度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统治者通过整顿宗教信仰来巩固政权稳定的努力。同时,外国使节的频繁往来更凸显出北魏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外交】
建交波斯
北魏神龟年间(公元518年二月至520年七月),波斯国曾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并呈递上书,内容写道:“伟大的大国天子,您是上天所选定的圣人。我们衷心希望日出之地的大国天子能够永远成为汉地的中天之主。波斯国王居和多携全国人民向您致以千万次敬拜。”北魏朝廷对这一诚挚的表达给予了高度嘉奖,并正式采纳了波斯国的友好表示。自此之后,波斯与北魏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外交往来关系,波斯也频繁地向北魏进献贡品。 根据学者的研究,文献中提到的“波斯国王居和多”,实际上指的是波斯萨珊王朝的皇帝卡瓦德一世(Kavad I),他在位时间为公元488年至531年。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当时国际外交关系的理解,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夷朝贡
此外,在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期间,北魏也迎来了众多周边国家的朝贡活动。具体记录如下: 正月己巳这一天,勿吉、达般、地豆和、尼步伽、拔但、佐越费实等诸国纷纷派遣使者来到北魏朝贡,表达各自的友好之意。到了二月己亥,宕昌国也派遣使者前来进献贡品。秋季七月初三(癸卯),柔然再次派遣使者朝贡;而同月丁未,宕昌国更是第二次派遣使者前来,显示出其与北魏之间的密切关系。八月己卯,吐谷浑国也派遣使者前来朝贡。九月庚申,高昌、库莫奚、契丹等国一并派遣使者进献贡品;同月戊辰,邓至国也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冬季十月庚午朔,勿吉国特地进献楛矢作为贡品,以此表达他们的诚意。壬午这一天,高丽与吐谷浑两国同时派遣使者前来朝贡。丁卯,皇帝与皇太后亲自前往景陵祭祀时,高车国亦派遣使者前来朝贡,以示尊重。 这些详细的记载不仅体现了当时北魏与周边各国之间频繁的外交互动,还反映了北魏作为一个强大政权,在当时的东亚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影响力。通过这些朝贡活动,北魏与各国之间不仅加强了政治上的联系,也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历史评价】
魏收《魏书》:“魏自宣武已后,政纲不张。肃宗冲龄统业,灵太后妇人专制。委用非人,赏罚乖舛。于是,衅起四方,祸延畿甸,卒于享国不长。抑亦沦胥之始也,呜呼!
李延寿《北史》:“宣武之后,继以元成,孝明冲龄统业,灵后妇人专制,任用非人,赏罚乖舛。于是,衅起宇内,祸延邦畿。卒于享国不长,抑亦沦胥之始也。
唐代某“公子”(可能是唐太宗)问:“孝明之谥,符于行耶?”虞世南说:“古人之立谥者,将以戒夫后代,随行受名,君亲无隐。今之臣子,不论名实,务在崇高,斯风替也久矣。孝明衰运之时,无夙成之德,奸臣擅命。女主临朝,魏之宗社,因斯而坠。立名之义,不亦乖乎?
《魏书·卷九·帝纪第九》
《北史·卷四·魏本纪第四》
【后世纪念】
洛阳龙门石窟中,皇甫公窟窟内正壁中央,主佛像释迦牟尼左手,手指向下,并有六指,在龙门石窟近11万尊造像中仅此一例,而且全国各石窟造像也未发现此种形式的造像。学者普遍认为,这是有意为之。北魏时期常有造佛像代表帝王的传统,这身‘六指佛’就很可能是该窟功德主皇甫度有意将北魏孝明帝元诩左手六指以造像表现出来,以表达其对当时北魏孝明帝的忠心。
【家族成员】
祖父:文帝拓跋宏
父亲:宣武帝元恪,北魏第八位皇帝。
母亲:胡太后 ,元诩生母,初为宣武帝充华。
(后宫)
1.皇后:胡皇后 胡太后堂侄女、冀州刺史胡盛之女。
2.妃嫔:左昭仪胡明相,为胡太后的同族侄女。
3.嫔高:元仪,定州长史高雅的长女,宣武帝妃子司马显姿的外甥女
4.充华嫔:卢令媛 范阳卢道约的女儿。
5.充华嫔:潘外怜 元诩最宠爱的妃子。生一女元姑娘。
6.王嫔:宣武帝妃子王普贤的侄女。王肃孙女,王绍之女。
7.张嫔:权臣元乂的外甥女。北魏高平镇将、陇东侯张庆之女。
8.刘淑仪,北魏长秋夫人文罗气之女。
9.崔世妇,吏部尚书崔孝芬的女儿。
10.李世妇,陇西李瓒的女儿。
后代:
元姑娘,宠妃潘外怜所生,做过一日皇帝,孝明帝唯一的骨肉。河阴之变后,元姑娘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