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凶帝刘劭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刘劭
别名:元凶劭
字:休远
年号:太初(453年二月 至 453年五月)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建康
生卒:424年~453年5月27日
在位:453年二月-453年五月
前任:宋太祖文皇帝刘义隆
继任:宋世祖孝武皇帝刘骏
个人简介
刘劭(公元424年~公元453年),字休远,是南朝宋第四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嫡长子,其母为皇后袁齐妫。作为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刘劭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 刘劭六岁时便被册立为皇太子。为了确保东宫的地位稳固,防止后世出现统治不稳的情况,宋文帝特意为其配置了一支规模达万人的东宫甲士队伍。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文帝在晚年逐渐对刘劭的表现感到不满,并萌生了废黜他太子之位的想法。这一决定无疑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面对可能失去继承权的局面,刘劭铤而走险,率兵闯入皇宫,弑杀了亲生父亲宋文帝以及徐湛之、江湛等朝廷重臣,随后自立为帝。此举不仅震惊了整个南朝,也引发了广泛的声讨。武陵王刘骏、南谯王刘义宣等人迅速集结力量,从东方起兵讨伐刘劭。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刘劭虽竭力抵抗,但最终因迎战失利而退守台城。不久之后,台城失陷,刘劭被俘并遭处决,结束了短暂而血腥的统治。 刘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弑父”手段夺取皇位的皇帝,他的弑逆之举被视为极大的道德污点,因此遭到后世史家的严厉谴责。在正统的历史记载中,刘劭并未被视为南朝宋的合法皇帝。谢庄曾评价他“穷弑极逆,开辟未闻”,形象地概括了其罪行的严重性。而在《宋书》中,刘劭被冠以“元凶”的称号,并与刘濬一同被列入《二凶传》,成为反面教材供后人警醒。 综上所述,刘劭的一生既是对皇权欲望的极致体现,也是对伦理底线的彻底突破。他的故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的一个重要案例,提醒着后人关于权力与道德之间的永恒博弈。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刘劭,乃宋文帝刘义隆之长子,其生母为皇后袁氏。根据史书记载,刘义隆于元嘉元年(424年)即位为帝,同年便迎来了刘劭的诞生。然而,由于当时正值为父服丧期间,这一喜讯被严格保密,未曾公开宣布。直至元嘉三年(426年)闰正月,刘义隆才正式对外公布了皇子刘劭降生的消息。
东宫正位
元嘉六年(429年),年仅六岁的刘劭被册立为皇太子,并居住于永福省。为了彰显对这位储君的重视,刘义隆不仅精心修筑了奢华的宫殿供其使用,还特别安排东宫属官中庶子率领东宫禁军——即太子左卫率与太子右卫率入驻永福省,以确保太子的安全与日常事务的顺利进行。 元嘉十五年(438年),刘劭步入成年,正式迎娶王妃并迁居东宫。次年(439年),他按照传统礼制举行了隆重的冠礼。刘劭自幼喜好阅读史书,尤其对军事事务充满浓厚兴趣。他亲自参与管理东宫的各项事务,并经常在东宫接待各方宾客,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亲和力。彼时,刘义隆对这位太子极为宠爱,几乎满足了他所有的要求。东宫卫队的实力甚至可以与皇帝的禁军羽林卫相媲美。随后,刘义隆进一步加强了东宫的守备力量,使得东宫拥有了规模达万人的精锐甲兵。 元嘉十七年(440年),刘劭受命离开京城,前往京口祭拜兴宁陵,这是孝穆皇帝刘翘的安息之地。此次出行得到了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司空江夏王刘义恭、竟陵王刘诞以及尚书桂阳侯刘义融等朝廷重臣的陪同,显示了此次祭拜活动的重要性和规格之高。
北伐风波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在亲信大臣江湛的极力怂恿下,尽管遭到刘劭及众多朝臣的反对,刘义隆仍决定发动对北魏的战争,史称“元嘉北伐”。然而,这场战争并未取得预期的胜利,反而导致魏军反攻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地区。面对严峻的局势,刘义隆迅速沿江部署防线,并命令刘劭驻守石头城,统领水军以抵御敌军进攻。在此期间,刘劭将北伐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江湛,多次向刘义隆进言,建议处斩江湛以平息天下怨愤,但均未获采纳。当北魏提出和亲提议时,刘义隆召集众臣商议,唯有江湛以“戎狄无信”为由坚决反对。刘劭对此极为不满,在朝堂上大声斥责江湛,并在退朝后命随从推搡江湛,险些将其摔倒在地。
矛盾激化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随着魏军撤回北方,刘劭也结束了石头城的驻守任务,返回东宫。此时,他与江湛之间的关系已恶化至极点。为了缓和二人的矛盾,刘义隆特意安排刘劭迎娶江湛之女为儿媳。然而,即便如此,刘劭对江湛的厌恶之情依旧难以消除。他在举办各类宴会时从未邀请江湛参加,并时常在刘义隆面前诋毁江湛,称其为“佞人”,劝说刘义隆疏远江湛。然而,刘义隆始终对江湛保持高度信任,未能采纳刘劭的建议。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与父子间的分歧,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巫蛊之祸
袁皇后因不满刘义隆对潘淑妃的宠爱,心中郁结怨恨,最终积忧成疾,不幸病逝。这一事件让太子刘劭对潘淑妃及其子始兴王刘浚心生不满与敌意。然而,刘浚深知与太子结怨对自己极为不利,为了自保,他选择对刘劭百般讨好逢迎。经过一番努力,两人竟然化干戈为玉帛,从最初的冤家对头发展成了亲密无间的死党。 当时,在吴兴民间有一位女巫严道育,她以通灵御鬼之术闻名乡里。由于其丈夫犯下罪行,严道育也被牵连入狱,沦为官府的奴婢。而刘劭和刘浚通过姐姐东阳公主府中的婢女王鹦鹉,结识了这位神秘的女巫。他们对严道育所谓的道法深信不疑,甚至将其视为解决困境的精神寄托。 刘劭和刘浚在私生活中屡有过失,担心被父皇刘义隆发现后受到责罚。
在严道育的蛊惑下,他们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暗中制作了一尊与刘义隆容貌相似的玉像,并将其埋于含章殿前,企图通过巫蛊之术诅咒父皇。在此过程中,王鹦鹉、公主府家奴陈天兴以及宦官庆国都曾参与其中。为了掩盖此事,刘劭还将陈天兴调入东宫卫队,授予他队主的职位,以此封住他的口风。 东阳公主去世后,按照惯例,王鹦鹉本应出嫁。但为了保守巫蛊的秘密,刘劭与刘浚密谋,将王鹦鹉嫁给刘浚府中的佐官沈怀远为妾,从而让她继续留在他们的控制范围内。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刘义隆后来得知陈天兴由家奴升任队主一事,以及王鹦鹉迟迟未出嫁的相关情况,便派遣宦官前往东宫质问刘劭。面对询问,刘劭辩称是因为陈天兴体格健壮才给予他职位,并谎称王鹦鹉尚未出嫁。刘义隆听后并未深究,暂时搁置了此事。但刘劭仍心存疑虑,于是写信给刘浚,要求两人统一口径以应对可能的进一步盘查。彼时,刘浚正驻守南徐州,远在京口。他在回信中竟公然提及谋逆之事,声称如果刘义隆继续追查下去,就让严道育施展法术除掉皇帝。 另一方面,王鹦鹉在嫁给沈怀远之前,一直与陈天兴保持私通关系。婚后,她害怕秘密暴露,便唆使刘劭暗杀陈天兴以灭口。陈天兴的死亡令宦官庆国惶恐不安,他担心自己也会成为下一个目标,遂向刘义隆告发了整个巫蛊事件。刘义隆闻讯大怒,立即下令逮捕王鹦鹉,并在其住所搜出了刘劭与刘浚之间往来的数百封书信,内容皆涉及诅咒和巫蛊等非法行为。同时,含章殿前所埋的玉像也被挖掘出来。这一切发生于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七月。
得知真相后,刘义隆震怒不已,命令彻底调查此事,并严厉斥责刘劭与刘浚。面对父亲的质问,二人惊惧得哑口无言,只能连连请罪。虽然刘义隆的怒气稍有平息,但他并未深究此事,暂且放过两人。 尽管巫蛊事件已经败露,但严道育却早已潜逃。刘义隆派出使者在全国各州郡展开严密搜捕,却始终未能抓到她的踪迹。实际上,严道育早已乔装打扮成尼姑,先匿藏于东宫,后又被刘浚带到京口,隐居在百姓张旿家中,继续逃避朝廷的追捕。
弑父篡位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刘濬调任荆州刺史,遂由京口入朝。他将严道育也带回了建康,打算载其同赴荆州。这时,有人向刘义隆告发,称京口百姓张旿家中有一女尼很像严道育,经常出入刘濬府内。刘义隆起初不信,命人前往京口调查,在两个服侍过严道育的婢女口中得悉了真相。他得知二子与严道育仍有往来,既震怒又伤心,遂起意要废黜刘劭、赐死刘濬。
刘义隆召近臣王僧绰、徐湛之、江湛密议,却在新太子的人选上产生了分歧。 当时,诸皇子中排行在刘劭、刘濬之后的是武陵王刘骏,但他素不得宠,故被排除在太子人选之外。 刘义隆欲立建平王刘宏,徐湛之却支持女婿随王刘诞,江湛则支持妹夫南平王刘铄。王僧绰担心机密可能泄露,劝刘义隆速作决断,但刘义隆却始终犹豫不决,一连多日都不能做出决断。
刘义隆在与近臣密议的同时,还将这些打算透露给了潘淑妃。潘淑妃将此事告知儿子刘濬,刘濬又马上报告给刘劭。刘劭为求自保,决定抢先发动政变,弑杀刘义隆,遂与心腹张超之、陈叔儿、詹叔儿、任建之筹划起兵事宜。他每晚都要设宴款待东宫禁军将士,甚至亲自敬酒,以此收揽人心。 而直至此时,刘义隆仍未能对废太子一事做出决断。 刘劭在二月二十日晚间 ,命张超之集结亲信将士两千余人,准备在次日凌晨起事,并连夜召前太子中庶子萧斌、太子左卫率袁淑、太子中舍人殷仲素、太子积弩将军王正见等入东宫,请他们协助起事。萧斌、袁淑均表示反对,请刘劭再作考虑。刘劭大怒。萧斌吓得当即改变立场,表示支持。袁淑仍旧坚持反对,但未能动摇刘劭政变的决心。
刘劭在次日凌晨五更时分便登车准备出发,身着朱衣朝服的同时,在内暗穿戎装。他首先对始终不肯配合行动的袁淑采取了果断措施,在奉化门前将其斩杀。随后,刘劭与萧斌同乘画轮车,率领东宫卫队如同平时入朝一般,向台城(即建康宫城)进发,一路直抵万春门外。根据朝廷制度规定,东宫卫队是不得擅自进入台城的。然而,刘劭巧妙地诈称奉有敕命,要带兵入宫收讨逆贼,从而迫使守门军士打开万春门,成功地将卫队带进了台城。 与此同时,张超之率领数十人先行冲入云龙门,并闯进了斋阁。当时,宋文帝刘义隆正在合殿(《魏书》中称为含章殿)与徐湛之彻夜密议国事,而当值的兵士们尚在休息。张超之等人破门而入,最终将刘义隆与徐湛之乱刀砍死。刘劭随后赶到合殿中阁,在东堂登坐,由萧斌持刀侍卫左右。他先派遣使者去尚书省值宿之处,将江湛杀害,又命令手下闯入后宫,将潘淑妃杀死。面对这一变故,禁军将领卜天与率领麾下的细仗队试图进攻东堂,但最终失败被杀。 刘劭掌控台城后,立即派遣张超之火速召见刘濬。尽管舍人朱法瑜与将军王庆极力劝阻,刘濬仍毫不犹豫地飞马直奔台城。刘劭命刘濬率兵屯驻于中堂,同时以刘义隆的名义,召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尚书令何尚之入宫,迫使他们表态支持此次政变。随后,刘劭正式即位称帝,改元嘉三十年为太初元年,并将弑君的罪名嫁祸给徐湛之与江湛,宣称自己起兵是为了诛杀奸贼。当时,入宫朝贺的群臣仅有数十人。 即位之后,刘劭却以生病为由躲进了永福省,轻易不肯露面,甚至连父亲刘义隆的入殓仪式都以病重为借口未能参加。直到大殓结束后,他才穿上丧服来到太极前殿,在父亲灵前痛哭流涕,表现得哀恸至极。随着时间推移,京中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刘劭开始着手清除徐湛之与江湛的党羽,并对亲信进行大肆封赏。此外,他还逐一拜访公卿大臣,虚心请教治国之道,同时派遣使者巡视四方,企图尽快稳定国内局势,为自己的统治奠定基础。
众叛亲离
刘骏当时正担任南中郎将和江州刺史的重要职务,同时统率着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等多位将领,负责征剿境内叛乱的蛮族势力。在此关键时刻,刘劭派遣正在京城述职的南中郎典签董元嗣返回江州,向刘骏传达徐湛之等人作乱的具体情况。然而,董元嗣并未按照刘劭的指示行事,而是将真实的情况报告给了刘骏。 面对复杂局势,刘骏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他一方面命令董元嗣奉表入朝,对刘劭表示拥戴,以此麻痹刘劭;另一方面又迅速下令,命沈庆之将军将正在前线剿灭蛮族的各路宋军悉数召回,准备起兵讨伐刘劭。 与此同时,刘劭秘密致信给旧部沈庆之,要求其杀死刘骏并夺取其兵权。但沈庆之显然无意协助刘劭,反而全力协助刘骏筹划起兵事宜。
不久之后,刘骏在江州正式起兵,任命柳元景为前锋,顺江东下直攻建康,并向天下发布讨逆檄文,历数刘劭弑父篡位的滔天大罪,称此举为千古未有的大逆行为。这一举动得到了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雍州刺史臧质以及会稽太守随王刘诞等人的积极响应,纷纷举兵响应刘骏。 刘劭原本以为各地的镇守将领不敢反抗,但在得知诸镇起兵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以应对刘骏(西军)与刘诞(东军)的夹攻之势。他实施了全面戒严,指派司隶校尉殷冲掌管文书,左卫将军尹弘统领军队,由萧斌总领各项事务,进一步加强京师的防务。此外,他还亲自视察军队,慰劳将士,督促建造船舰,并焚毁秦淮河南岸的民房,将百姓全部驱赶到北岸。 为了防止内部人员叛逃,刘劭还将诸王、大臣全部迁至建康城内,将刘义恭软禁在尚书下省,对其严加防范。同时,他还将刘骏、刘义宣留在京中的儿子们分别软禁在侍中下省和太仓空屋作为人质,并试图通过写信劝说刘骏罢兵归镇来缓解局势。 刘劭还命令将领燕钦(一作华钦)、庾道(一作庾导)率军向东讨伐,同时加强三吴地区的军事力量,以对抗刘诞的东军。尽管他曾考虑过杀尽寻阳(江州)、江陵(荆州)、会稽三镇士庶官员在京中的家眷,但最终被刘义恭及何尚之所谏阻。
当时,由于西军的船只简陋,不利于水战,刘濬、萧斌等人都建议刘劭亲自率领水军溯江而上,与西军决战。然而,刘义恭却认为此举会导致建康防守空虚,可能让东军趁虚而入,因此建议刘劭留守建康以逸待劳。刘劭采纳了这一建议,结果错失了战机,使得西军得以长驱直入。 很快,柳元景便率领西军前锋部队攻至建康城南的新亭,并依山修建营垒,据险防守。刘劭随即命萧斌统领步军,褚湛之统领水军,与鲁秀、王罗汉等率一万精兵进攻新亭,同时亲自登上朱雀门(建康南门)督战。然而,由于刘劭事先并未做好充分准备,当攻势到达时才发现柳元景已经筑好了坚固的营垒,只能在没有攻城器具的情况下命令士兵以肉搏战硬攻。 由于刘劭曾在战前悬赏重金,台军(刘劭控制中枢台城,所部称台军,即台城军队)将士皆竭力死战,攻势相当猛烈。尽管如此,柳元景依然毫不畏惧,督率西军将士拼死抵抗,等待反击的机会。就在新亭垒即将被攻破的关键时刻,鲁秀误击退兵鼓,导致台军停止进攻。柳元景抓住这一机会,大开营门,命令西军将士出垒进行大规模反击,最终成功击败台军,扭转了战局。 刘劭集结剩余的台军再次进攻新亭,试图挽回败局,但仍然被柳元景击败。
此战中,台军伤亡惨重,包括刘简之、姚叔艺、王江宝、朱明智、诸葛邈之等在内的多位将领战死,步兵主将萧斌被流矢射伤,水军主将褚湛之则率副将刘道存投降西军。刘劭虽试图斩杀撤退者以遏制溃败之势,但最终不得不退守台城。当夜,鲁秀也逃离建康,向西军投降。 退回台城后,刘劭焚毁了京都将士的军籍,放免军户为民,试图鼓舞士气,并命萧斌坚守石头城。然而,刘义恭趁刘劭大败之际,抛下家眷,单骑逃出东掖门,投奔西军。刘劭忙遣骑兵追击,但当追兵赶到时,刘义恭已由东冶渚渡口渡过了秦淮河。刘劭大怒,命刘濬将刘义恭的十二个儿子全部处死。此时,散骑侍郎徐爰、辅国将军张柬及其副将垣询之等人也纷纷逃离建康,标志着刘劭统治的彻底崩溃。
穷途末路
刘骏不久抵达新亭,并在刘义恭、沈庆之、柳元景等诸将的劝进下即位称帝,史称宋孝武帝。当时,刘劭已无力对抗西军,只能求助于神明之力。他在宫中供奉蒋侯(钟山之神)的神像,还命人书写祝文,向神明报告刘骏的罪恶,祈求神明能除掉刘骏。随后,刘劭正式册拜长子刘伟之为皇太子,并宣布大赦天下,但明确指出刘骏、刘义恭、刘义宣、刘诞四人不在赦免之列。 刘骏称帝后不久,刘诞所率领的东军也攻至曲阿(今江苏武进),并在奔牛塘之战中大败燕钦等部的台军,兵锋直逼建康。为了遏制东军的进攻,刘劭命令用栅栏阻断班渎、白石等处的水道,并掘开柏岗、方山一带的堤坝。他还在秦淮河沿岸部署了大量的战舰,并在舰上装备了大批强弓硬弩。
当时,京师一带的男丁已全部被征召入伍,许多工事只能依靠妇女来完成。 西军很快对建康城发起了攻击。鲁秀招募了五百名勇士,亲自率领他们夺取朱雀航,由朱雀门攻进了建康城。守将王罗汉命令士卒弃械投降,各处守备部队也随之溃散,建康城内遍地都是台军抛弃的武器装备。刘劭急忙命令关闭台城六门,打算据城固守。然而,此时台城之内已经一片混乱,丹阳尹尹弘、前军将军孟宗嗣等文武将吏纷纷逃离台城,投降西军。 面对群臣的叛逃,刘劭显得束手无策。他自知大势已去,便命令亲信詹叔儿烧掉辇车以及衮服、冕冠等皇帝御用之物。当时,刘濬曾建议刘劭携带金银财宝向东逃入海,但由于人心离散,最终未能成行。萧斌驻扎在石头城,得知建康失守后惶恐万分,无奈之下只得命令所部将士解除武装,前往西军大营向刘骏请降,结果被刘骏斩于大营门前。
次日,西军对台城发起总攻。刘义恭亲自在朱雀门督战,指挥诸军由宣阳门攻入台城。建阳门、阊阖门、广莫门相继告破,各路西军会师于太极殿前,并斩杀了王正见。刘劭逃往武库,藏在一口井中,但最终仍被西军搜出,缚送刘骏大营。刘濬从西明门逃出台城,却在越城遇到了刘义恭,只得下马投降。他随刘义恭去向刘骏请罪,途中便被刘义恭杀死。 刘骏命令将刘劭斩于牙门,然后将刘劭、刘濬的尸首扔入长江,并拆毁了东宫。王鹦鹉、严道育则被当街鞭杀,焚尸扬灰。刘劭、刘濬的妻妾、子女全部被处死,只有刘濬之妻褚氏因父亲褚湛之投降刘骏并与刘濬离婚而得以幸免。刘劭的党羽如殷冲、尹弘、王罗汉、张超之等,尽皆伏诛。这一系列事件发生在元嘉三十年(453年)五月,刘劭时年三十岁。
【为政举措】
刘劭篡位称帝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这些举措不仅涉及政治、经济领域,还涵盖了宗室关系的调整以及对异己势力的清除。以下是他在位期间所实施的主要政策:
安抚百姓: 为缓解社会矛盾,争取民心支持,刘劭颁布诏令,降低赋税负担,减少徭役摊派,并且削减了宫廷出游等不必要的开支。此外,他还下令将部分田野、山泽分配给贫苦民众耕种和使用,以此改善底层百姓的生活条件,增强他们对新政权的认可度。
提拔亲信: 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刘劭大力提拔参与政变的核心成员。例如,他任命萧斌为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兼领军将军;殷仲素被封为黄门侍郎;王正见则担任左军将军。同时,对于张超之以及闻人文子、徐兴祖、詹叔儿、陈叔儿、任建之等一批亲信将领,刘劭给予每人二十万钱的赏赐,并授予他们“龙骧将军”的头衔,允许其兼任州郡太守职务,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拉拢宗戚: 为了获得宗室与外戚的支持,刘劭积极拉拢皇族近亲及姻亲集团。他提升五叔江夏王刘义恭为太保兼大宗师,六叔南谯王刘义宣为太尉;同时晋升二弟始兴王刘濬为骠骑将军,三弟武陵王刘骏为征南将军,四弟南平王刘铄为中军将军,六弟随王刘诞为会州刺史。此外,他还调任外戚臧质为丹阳尹,希望通过这些安排赢得宗室与外戚势力的拥护。然而,最终只有刘濬和刘铄明确表示支持刘劭。
诛锄异己: 在稳固政权的过程中,刘劭毫不手软地清除了潜在威胁。在发动政变时,他就已铲除主要政敌江湛和徐湛之。登基当天,他又下令处决了包括始兴内史荀赤松、尚书左丞臧凝之、山阴县令傅僧祐、吴县县令江徽、征北行参军诸葛诩、右卫司马江文纲在内的多名官员,这些人均为江湛、徐湛之一派。此外,因曾参与废立密谋,王僧绰也被逮捕并杀害。长沙王刘瑾、临川王刘烨、桂阳侯刘觊、新渝侯刘球等宗室成员,由于与刘劭存在旧怨,同样遭到下狱处死的命运。
行政改革: 在行政管理方面,刘劭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他撤销了扬州建置,改由司隶校尉管辖浙西五郡(丹阳郡、吴郡、吴兴郡、淮南郡、宣城郡),并将浙东五郡(会稽郡、东阳郡、临海郡、永嘉郡、新安郡)析置为会州。此外,他还恢复了南兖州的建置,将其从南徐州分离出来,并将州治从盱眙迁回广陵,以优化区域治理结构。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刘劭试图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其残暴手段和内部矛盾也为后续局势埋下了隐患。
柳元景:“国祸冤深,凶人肆逆,民神崩愤,若无天地。
沈正:“国家此祸,开辟未闻。
谢庄:“贼劭自绝於天,裂冠毁冕,穷弑极逆,开辟未闻,四海泣血,幽明同愤。
颜竣(刘骏):“贼劭乘藉冢嫡,夙蒙宠树,正位东朝,礼绝君后,凶慢之情,发于龆昪,猜忍之心,成于几立。狂慝不悛,同恶相济,肇乱巫蛊,终行弑逆,圣躬离荼毒之痛,社稷有翦坠之哀,四海崩心,人神泣血,生民以来,未闻斯祸。”(《为世祖檄京邑》,颜竣所作,用的是孝武帝刘骏的名义)
沈约:“甚矣哉,宋氏之家难也。自赫胥以降,立号皇王,统天南面,未闻斯祸。唯荆、莒二国,弃夏即戎,武灵胡服,亦背华典,戕贼之衅,事起肌肤,而因心之重,独止此代。难兴天属,秽流床笫,爱敬之道,顿灭一时,生民得无左衽,亦为幸矣!
裴子野:含章巫盅,始自二逆,弑帝合殿,史籍未闻,仲尼以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元嘉之祸,其有以焉。(《宋略总论》)
李延寿:甚矣哉,元嘉之遇祸也。杀逆之衅,事起肌肤,因心之童,遂亡天性。虽鸣镝之酷,未极于斯,其不至覆亡,亦为幸也。
乾隆帝:履霜坚冰,羲经早着炯戒。劭、濬逆乱显著,更无疑义,乃始则置而弗问,继复机事不密,是直自酿簒弑耳,岂特坐昧先防,真是贻诮千古。
蔡东藩:弑宋主者为元凶劭。劭何能弑主?潘淑妃实召之。宋主死而淑妃亦死,宜也。淑妃死而劭与浚相继俱死,尤其宜也。武陵王骏,亦南平王铄之流,非真能成大事者,幸赖沈庆之昌言起义,始得号召义旅,入诛元凶。天下虽滔滔皆是,而公论犹存,凶人卒殄,是可见弑君弑父者,终不能幸全性命;否则天理沦亡,顺逆不辨,几何不胥为禽兽也。
夏曾佑:① 南朝文化,虽杂和老庄、浮屠、天师道,不能如两汉之专用儒家,然士大夫皆知以不忠不孝为大恶,与北朝之胡化,大不同也。唯二凶弑父之事,几与胡羯无异,此亦南朝之大变,然终无以自存,则南朝之习尚,不能容之也。观其事,亦可见南人社会之情焉。② 此事为中国自孔教通行以来,人伦至大之祸。
《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五十九》
《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
【家族成员】
曾祖父:刘翘,东晋郡功曹,追谥宋孝帝。
曾祖母:赵安宗,下邳人,追谥孝穆皇后。
祖父:刘裕,宋武帝
祖母:胡道安,文章太后
父亲:刘义隆,在位三十年,被刘劭弑杀,初上庙谥为中宗景皇帝 ,刘骏即位后改为太祖文皇帝。
母亲:袁齐妫,出身陈郡袁氏,左光禄大夫袁湛庶女,刘义隆原配正妻,立为皇后,谥号为元。
兄弟:
刘义隆共有十九个儿子,皆是异母所生。刘劭年龄最长,有十八个弟弟。 兄弟十九人中,除三人早逝,长大成人者仅有五人得以善终(病逝),其余皆在宗室内讧中被杀。
1.刘休明(刘濬),封始兴王,与刘劭一同政变,建康城破后于逃亡途中被叔父刘义恭杀死。
2.刘休龙(刘骏),初封武陵王,后灭刘劭称帝,史称宋孝武帝,在位十一年病逝。
3.刘休玄(刘铄),封南平王,因曾支持刘劭最终被刘骏毒杀。
4.刘休胤(刘绍),出继伯父刘义真,袭封庐陵王,刘劭弑立之前便已病逝。
5.刘休文(刘诞),历封广陵王、随王、竟陵王,因功高震主,在南兖州刺史任上被刘骏攻杀。
6.刘休度(刘宏),封建平王,刘骏在位期间病逝。
7.刘休秀(刘袆),历封东海王、庐江王,因受柳欣慰叛乱牵连,被刘彧勒令自杀。
8.刘休道(刘昶),封义阳王,因担心被前废帝刘子业(刘骏子)杀害,逃亡北魏,最终在北魏病逝。
9.刘休渊(刘浑),历封汝阴王、武昌王,因自号楚王,被刘骏以僭越之罪废为庶人,勒令自杀。
10.刘休炳(刘彧),历封淮阳王、湘东王,刘子业遇弑后称帝,史称宋明帝,在位六年病逝。
11.刘休仁,封建安王,拥立刘彧有功,因功高震主,最终被赐死,追贬为始安县王。
12.刘休佑,历封山阳王、晋平王,被刘彧设计暗杀,追免为庶人。
13.刘休茂,封海陵王,在雍州刺史任上起兵叛乱,被参军尹玄庆擒杀。
14.刘休业,封鄱阳王,早逝。
15.刘休倩,早逝,病逝前被封为东平王,但未及正式册封,后追改临庆王。
16.刘夷父,早逝,追封新野王。
17.刘休范,历封顺阳王、桂阳王,后废帝刘昱(刘彧子)在位时于江州举兵叛乱,被朝廷镇压。
18.刘休若,封巴陵王,被刘彧赐死。
妻妾:
刘劭的妻妾在其败亡后全部被刘骏处死。史料有载者二人
1.正妻殷皇后,出身陈郡殷氏,黄门侍郎殷淳之女,原为太子妃。 她在刘劭弑立后被立为皇后,最终被赐死于廷尉狱。
2.妾室王鹦鹉,原是东阳公主府中婢女,后嫁沈怀远为妾。她在刘劭弑立后被纳入宫中,深受宠爱,甚至有被立为皇后的打算,最终被当街鞭杀,焚尸扬灰。
子女:
刘劭的子女在其败亡时全部被处死。四个儿子“枭首大航,暴尸于市”,女儿则赐死狱中。其子女史料载名者仅三人
1.刘伟之,被立为皇太子,其妃为江湛第三女
2.刘迪之
3.刘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