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哀王沮渠牧犍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十六国
全名:沮渠牧犍
别名:沮渠茂虔、凉哀王
谥号:凉哀王
生卒:?--447年
在位时间:(433年四月-439年九月)
年号:永和(承和)(433年四月-439年九月)
籍贯:临松匈奴(今甘肃张掖)
前任:武宣王沮渠蒙逊
继任:(439年归降北魏.国亡
个人简介
沮渠牧犍(生卒年不详,逝于公元447年),字茂虔,祖籍临松匈奴(今甘肃省张掖市)。作为北凉的第三位国君,他是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的第三子。公元433年至439年间担任国君一职。 沮渠牧犍聪慧且勤奋好学,性格温和优雅,行事有条理。最初,他被任命为敦煌郡的郡守,并迎娶了北魏的武威公主。在义和三年(即公元433年),他继承了王位,将年号定为永和。在其统治期间,他采取了与北魏和刘宋同时保持友好关系的外交策略,并被授予凉州刺史的职位。 当时,北魏正处于强盛时期,统一北方的趋势势不可挡。到了永和七年(即公元439年),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占姑臧时,沮渠牧犍选择归降北魏,随后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并受封为河西王。
太平真君八年(即公元447年),北魏指控沮渠牧犍密谋反叛,因此他被治罪并赐死于家中。尽管如此,他的葬礼仍按照王室规格举行,谥号为“哀”。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北凉政权的终结。
【人物生平】
继承父位
沮渠牧犍,又名沮渠茂虔,是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的第三子。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性格温和儒雅且举止得体,深得朝野上下敬重。在其早期仕途中,他被任命为敦煌太守,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和非凡的政治智慧。
公元433年(义和三年)四月,北凉国君沮渠蒙逊因病重而无法继续执政。在此关键时刻,北凉国内的贵族与大臣们经过慎重商议后一致认为,沮渠蒙逊的世子沮渠菩提年幼尚小,难以承担国家重任。因此,他们决定改立沮渠菩提的兄长——德才兼备的沮渠牧犍为新的世子,并授予其“中外都督、大将军、录尚书事”等重要职位,以确保国家政权平稳过渡。 同年,沮渠蒙逊不幸驾崩,沮渠牧犍正式继位成为北凉的新一任统治者。他登基之后,立即颁布诏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赦政策,同时宣布更改年号为“永和”(亦有记载称为“承和”)。为了巩固皇权,他册封自己的长子沮渠封坛为世子,并赋予其“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的头衔,以此确立了继承体系的稳定性。
此外,沮渠牧犍深知外交关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派遣使节前往强大的邻国北魏,请求对方承认自己作为北凉国君的合法性。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他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灵活应变的能力。
顺魏奉宋
北魏与北凉之间的外交往来留下了许多值得铭记的故事。其中一段重要的历史篇章便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沮渠蒙逊家族之间。 起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使者李顺前往迎娶沮渠蒙逊的女儿为夫人。然而,就在这一重要时刻,沮渠蒙逊突然去世。随后,沮渠蒙逊之子沮渠牧犍以遵循其父临终遗愿为由,派遣左丞宋繇护送他的妹妹兴平公主前往北魏。拓跋焘对此次联姻十分重视,封兴平公主为右昭仪,以此彰显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巩固。
公元433年(永和元年)四月,拓跋焘再次派遣李顺出使北凉,正式任命沮渠牧犍为使持节、侍中,并督管凉、沙、河三州以及西域羌戎各地军事事务,同时授予他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凉州刺史等职位,还特别封其为河西王。此外,宋繇也被任命为北凉国右宰相。面对如此厚重的封赏,沮渠牧犍自觉无功受禄,内心深感不安。于是,他决定挽留李顺,并上表请求拓跋焘仅授予他安西或平西将军之类的称号即可。然而,拓跋焘通过温和而委婉的诏书回应了沮渠牧犍,明确表示维持原封不变。
公元434年(永和二年),沮渠牧犍派遣使者前往南朝宋,呈递继位奏章。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随即下诏,任命沮渠牧犍为都督凉秦等四州诸军事,兼任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并同样封其为河西王。这标志着北凉政权得到了南朝宋的正式承认。
公元437年(永和五年),拓跋焘将妹妹武威公主许配给沮渠牧犍为妻,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沮渠牧犍派丞相宋繇进京致谢,同时献上五百匹骏马及五百斤黄金作为贡品。 同年十二月,沮渠牧犍派遣将军沮渠旁周前往北魏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朝贡。拓跋焘对此非常满意,特派遣侍中古弼、尚书李顺赐予沮渠牧犍相应等级的侍臣服饰,并征召其子沮渠封坛赴北魏侍奉。沮渠牧犍随即安排沮渠封坛前往平城朝见拓跋焘。
与此同时,他还派遣使者前往南朝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不仅献上了各类书籍以及敦煌人赵所编撰的《甲寅元历》,还向南朝宋索取了数十种杂书。宋文帝刘义隆慷慨应允,满足了他们的所有请求。
这一系列的外交互动,充分体现了当时北魏、北凉以及南朝宋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同时也展现了各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段历史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政治格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凸显了不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的可能性。
北凉灭亡
北凉国主沮渠牧犍的故事充满了复杂的人性纠葛与政治权谋。他与嫂子李氏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不仅破坏了家庭伦理,也对国家稳定造成了深远影响。据史书记载,沮渠牧犍与其两位兄弟都与李氏保持着不当往来。这种混乱的家庭关系最终引发了悲剧——李氏联合沮渠牧犍的姐姐,密谋下毒害死了武威公主。幸运的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及时派遣解毒医生乘驿站快马赶往救治,才挽救了武威公主的生命。然而,当拓跋焘要求索取涉案的李氏时,沮渠牧犍却拒绝交出,转而给予李氏大量财物,并安排她迁居至酒泉,以此掩盖丑闻。
公元439年(永和七年),北魏与北凉的关系愈发紧张。这一年,拓跋焘派遣尚书贺多罗出使凉州,暗中探查北凉国内的虚实。贺多罗回京后向拓跋焘汇报,指出沮渠牧犍表面上对北魏称臣纳贡,实则心怀二意,行为乖张,暗中另有图谋。这一发现让拓跋焘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以稳固北方局势。 同年六月,拓跋焘亲率大军征讨北凉。在出征前,他诏令大臣们发布文告,列举了沮渠牧犍的十二大罪状,其中包括背信弃义、残害亲属等严重指控。同时,拓跋焘试图通过劝降的方式避免大规模流血冲突,希望沮渠牧犍能够主动归顺北魏。 八月,魏军顺利渡过黄河,消息传到姑臧,沮渠牧犍闻讯大惊失色。面对强大的敌军,他采纳了左丞相姚定国的建议,选择坚守不出,同时派人向柔然求援。为了拖延时间,沮渠牧犍还命令其弟征南大将军沮渠董来率领一万多人,在城南布阵迎战魏军。然而,这场战斗以北凉军的失败告终,士气受挫的北凉军队被迫退回城内。 八月初四日,拓跋焘率军抵达姑臧城下,再次派遣使者劝说沮渠牧犍出城投降。此时,沮渠牧犍得知柔然军队正侵犯北魏善无地区,寄希望于拓跋焘因后方吃紧而撤军,于是下令加固城防,准备长期抵抗。然而,他的计划未能奏效。不久之后,沮渠牧犍的侄子沮渠祖越城而出,向魏军投降,并将城内的详细情况全盘托出。拓跋焘随即指挥各路兵马攻城,另一名侄儿沮渠万年也率部下投降北魏。随着城池被占领,沮渠牧犍无奈之下只得带领左右官员反缚双手,亲自向拓跋焘请罪。拓跋焘见状,命令手下为他们松绑,接受了他的投降。 此役之后,拓跋焘下令将凉州三万余户百姓迁往平城,标志着北凉政权的彻底灭亡。
尽管如此,拓跋焘并未对沮渠牧犍赶尽杀绝,而是依旧以礼相待。他按照王太妃的规格,隆重安葬了沮渠牧犍的母亲;为表尊重,还专门设置了三十户人家守护沮渠蒙逊的陵墓。随后,拓跋焘改封沮渠牧犍为征西大将军,保留其“河西王”的称号,以示宽宏大量。 这段历史不仅是南北朝时期的一次重要转折,更展现了拓跋焘作为一代雄主的战略眼光与胸襟气度。他以雷霆手段平定北凉,又以仁慈之心对待降者,既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赐死谥哀
在北魏军队尚未踏入凉州之时,沮渠牧犍曾指派手下用刀斧劈开官府仓库的大门,掠走了其中的金银珠宝、珍贵玉器以及其他稀世珍品。然而,在这一行动之后,他们并未重新封闭府库的大门。这便给一些市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机,许多人趁乱闯入库中大肆偷盗,最终导致府库中的大小物件几乎被洗劫一空。尽管相关官员四处搜寻这些盗窃之人,却始终未能找到任何线索。
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沮渠牧犍的一位亲信与负责守护府库的人揭发了这一事件。得知此事后,太武帝拓跋焘下令展开调查,并对沮渠牧犍的家宅进行了搜查,从中找到了他所藏匿的所有珍宝和器物。不仅如此,还有人举报称,沮渠牧犍父子家中藏有大量的毒药,他们暗中使用这些毒药杀害了一百多人。此外,沮渠牧犍的姐妹们精通巫术等邪门左道,常常聚集在一起从事荒淫无度的行为,毫无廉耻之心。 早些时候,有一位来自罽宾国的僧侣名叫昙无谶,他曾来到东边的鄯善国,自称拥有神奇的方术,能够驱使鬼魂为人治病,还能让女性多生育后代。后来,他与鄯善王的妹妹曼头陀林发生了私情。当他的丑行被揭露后,他仓皇逃走,最终投奔到了凉州。沮渠蒙逊对他极为宠信,甚至尊称他为“圣人”。昙无谶还将男女交接的房中秘术传授给了许多女子,其中包括沮渠蒙逊的所有女儿和儿媳。这些事情通过使者传到了拓跋焘耳中,使者还详细描述了昙无谶的各种法术。于是,拓跋焘决定征召昙无谶前往京师平城。然而,沮渠蒙逊拒绝遣送昙无谶,结果导致这些秘密被公之于众。昙无谶随后被逮捕并遭受严刑拷打,最终被处死。
至此,拓跋焘已经完全掌握了沮渠家族内部的种种罪行。于是,他下令赐右昭仪沮渠氏自尽,并诛灭其整个宗族。唯有沮渠万年和沮渠祖因早先已投降朝廷而幸免于难。同年,又有人告发沮渠牧犍仍在暗中与其旧臣保持联系,密谋反叛。拓跋焘随即诏令司徒崔浩在武威公主的宅邸内赐死沮渠牧犍。临终前,沮渠牧犍与武威公主依依惜别,久久徘徊后自杀身亡。朝廷按照藩王的礼制将其安葬,并追谥他为哀王。待武威公主去世后,拓跋焘又下诏将她与沮渠牧犍合葬一处。武威公主未生育儿子,仅有一女。这位女儿凭借外甥的身份深受拓跋焘的喜爱,并获准承袭其母的爵位,继续被称为武威公主。
【为政举措】
在沮渠牧犍在位的时期,他采取了对北魏依顺的态度,积极向北魏称臣并定期纳贡。这种策略不仅巩固了国内的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与北魏之间的和平关系。 沮渠牧犍继位之初,便遵循其父沮渠蒙逊的临终遗愿,将妹妹兴平公主许配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这一联姻举措得到了拓跋焘的高度认可,他随即任命沮渠牧犍为使持节,并授予侍中、将军、校尉以及刺史等多项重要职务,同时册封其为河西王,以示嘉奖和重视。 次年,为了进一步加深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将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犍,这标志着双方的政治联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回应,沮渠牧犍派遣自己的儿子沮渠封坛前往北魏,专门侍奉拓跋焘,以此表达他对北魏的忠诚与尊重。这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沮渠牧犍在外交上的智慧与远见。
【史书记载】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十六国春秋·卷九·北凉录》
公元435年(永和三年),有一位父老在敦煌城东门投下一封书信,忽然不见其人,这封书信只有一张纸,上面写了八个字,信上说:“凉王三十年,若七年。”又一次在雷击的地方拾得一块石头,石头上用红字写道:“河西、河西三十年,破带石,乐七年。”带石,是一座山的名称,在姑臧南山祀庙的一侧,道路泥泞陷塌,不能通行。沮渠牧犍的征南大将军沮渠董来说:“难道祀庙还懂得什么道理吗?”就拆毁祀庙,砍伐树木,辟开一条道路得以通行。沮渠牧犍继位之后,果然只过了七年北凉就灭亡了,就如同书信和石头上所预言的那样。
《魏书》、《十六国春秋》:“聪颖好学,和雅有度。
《资治通鉴》:“牧犍聪颖好学,和雅有度量。
【家庭成员】
高祖:沮渠遮。
曾祖:沮渠祁复延,狄地王。
祖父:沮渠法弘,狄地王、前秦中田护军。
父亲: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
兄弟:
1.沮渠政德。
2.沮渠兴国。
3.沮渠菩提,沮渠牧犍弟。
4.沮渠奚念。
5.沮渠无讳,沮渠牧犍弟,封酒泉王
6.沮渠安周,沮渠牧犍弟,封河西王
7.沮渠宜得,一作沮渠仪德。
8.沮渠秉,任东雍州刺史
9.沮渠董来,沮渠牧犍弟,任征南大将军。
10.姐妹:兴平公主,嫁太武帝拓跋焘
后妃:
1.王后李敬爱,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女
2.王后拓跋氏(武威公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妹妹。
3.李氏,沮渠牧犍的嫂子
儿子:沮渠封坛,晋封世子,李敬爱所生。
女儿:
1.沮渠氏,拓跋氏所生,袭母封号称武威公主。嫁给司马楚之之子司马金龙,生一子司马徽亮
2.沮渠氏,嫁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为夫人,生一子元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