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衎~西汉第十四位皇帝(前9年-6年2月3日)

首页标题    汉朝    汉朝之西汉    刘衎~西汉第十四位皇帝(前9年-6年2月3日)






汉平帝刘衎



汉平帝刘衎(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3日),原名刘箕子,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其母为卫姬。作为西汉的第十四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在汉哀帝于元寿二年六月二十七戊午日(公元前1年8月15日)驾崩之后,权臣王莽为了便于掌控朝政,有意避开立年纪较长且可能更有主见的君主。因此,在当年七月,他迎立当时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入宫,并于九月初一辛酉日(公元前1年10月17日)正式即位为帝。次年改元为“元始”,开启了新的纪元。 然而,刘衎的统治生涯十分短暂。元始五年十二月,这位年轻的皇帝突然去世,关于他的死因存在诸多猜测,其中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他被王莽毒害。刘衎去世后,被安葬于康陵,该陵墓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以西约25里的地方。 尽管汉平帝在位时间不长,但这段历史却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刘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西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仍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名:刘箕子

全名:刘衎
别名:汉平帝

庙号元宗(后除)(后被废除)
谥号:孝平皇帝
封号:中山王(即位前)
年号:元始(公元1--公元5年)

在位:前1年10月17日—6年2月3日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族
生卒:前9年--6年2月3日

出生地:中山国卢奴县(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
逝世地:未央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安葬地: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
陵墓:康陵


【生平经历 】

早年经历

        刘衎,原名刘箕子,在即位后由于遵循“春秋讥二名”的古制,于元始二年(公元2年)改名为“衎”。他是汉元帝刘奭的孙子,中山孝王刘兴的儿子。刘衎的母亲卫姬出身显赫,是汉宣帝妃子卫婕妤的兄长、卫尉卫子豪的女儿。 在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八月初九这一天,对年幼的刘衎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他的父亲——中山孝王刘兴不幸离世。仅仅一年之后,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当时年仅三岁的刘衎便继承了中山王的爵位,开始了他特殊而又充满挑战的早期统治生涯。尽管年纪尚幼,但身为中山王这一身份注定要让他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使命,也标志着他正式踏入了那个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


 汉平帝继位的历史背景与经过

        元寿二年六月二十七戊午日(公元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刘欣在位期间突然驾崩。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发号施令,认为大司马董贤年轻资历浅薄,难以服众,因此下令解除其职务并收回印绶。当日,董贤自尽身亡。随后,新都侯王莽被任命为新的大司马,执掌朝廷大权。 同年七月,朝廷派遣车骑将军王舜与大鸿胪左咸持符节前往中山国迎接中山王刘衎入京即位。同时对前朝后妃进行调整:原皇太后赵飞燕被贬为孝成皇后,并迁居北宫;汉哀帝皇后傅氏则退居桂宫。孔乡侯傅晏、少府董恭等人也被剥夺官职爵位,流放至合浦地区。

        九月初一辛酉日(公元前1年10月17日),年仅九岁的刘衎正式登基称帝,是为汉平帝。他前往高祖庙举行谒庙礼,宣告天下大赦。次年改元为“元始”,以示新朝开始。 由于汉平帝年幼,实际政务由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而大司马王莽则负责具体施政。为了确保国家治理有方,王莽发布了一项重要诏书,强调赦免政策的本意在于给予人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而非反复追究过往过错。对于官员在量刑时过度苛责以及举荐人才时过于注重历史污点的问题,诏书明确要求: - 赦免令发布后,不应再追究赦免前所犯错误,避免累加罪名 - 不得因微小过失而阻碍人才晋升 - 对于未被举报的经济或品行问题,在举荐时不作追究 - 鼓励官员积极推荐贤才,不拘泥于过往瑕疵 这一政策体现了统治者宽仁治国的理念,旨在培养忠诚可靠的臣僚队伍。同时,群臣也上书称赞王莽辅政之功可比周公辅佐成王,特授予其"安汉公"称号。

         此外,太师孔光等重臣获得封赏,全国臣民普赐爵位一级,所有在职二百石以上的官员试用期视为已满,彰显了新朝对官员队伍的重视和激励。 这些举措不仅稳定了政权过渡,也为汉平帝一朝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少年天子的离世

     汉平帝刘衎,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天子,在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十六日于未央宫溘然长逝。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波折与无奈。

      早在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天,王莽决定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并举行了纳采礼。然而此时,汉平帝的母亲卫姬却被王莽禁止前往长安。卫姬思念儿子心切,日夜以泪洗面。王莽之子王宇曾希望父亲能将朝政大权归还给卫氏家族,多次劝说卫姬上书指责丁、傅两家,希望能前往长安与儿子相聚。但王莽不仅没有答应这一请求,反而只是增加了卫姬的食邑,依旧不允许她来到长安。 不久之后,吕宽一案爆发,卫氏家族受到牵连,被王莽下令灭门,卫后也被废黜为平民,一年多后便去世了。而王莽的女儿则在元始四年(公元4年)二月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同年夏天,王莽又被加封为“宰衡”,并享受九锡待遇。 对于汉平帝刘衎的死因,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病逝,也有人怀疑是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对其下的毒手。不过,无论真相如何,这位少年天子的离世都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他被安葬在康陵,这座陵墓位于如今陕西咸阳西约二十五里的地方。谥号为孝平皇帝。

      后来,当王莽称帝后,又追加庙号为元宗。但到了刘秀时期,这个庙号又被取消了。 这段历史充满了权力的争夺和人性的复杂,少年天子的命运也成为了人们口中永远的话题。


【为政举措】

政治方面

      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王莽颁布诏令,对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等爵位的继承制度进行了重要调整。根据诏令,对于无子嗣但有孙辈或养兄弟之子的贵族,允许其孙辈或养子作为爵位继承人。同时规定,若公爵或列侯的继承人犯下剃光头以上重罪时,需先向朝廷请示再做处置,以体现谨慎处理的态度。另外,对于因犯罪被开除族籍但仍名列刘氏皇谱的人士,恢复其族籍,体现了对宗室成员的宽宥与关怀。 同年二月,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设立了羲和官一职,专门负责阴阳时序的研究,俸禄为二千石;同时设置了外史、闾师两个职位,俸禄为六百石,这些措施有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行政效率。 到了六月,为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支持,朝廷增设了少府海丞、果丞各一人,以及大司农郡丞十三人,每人负责一个州的农业发展事务,积极劝勉各地重视农桑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元始四年(公元4年),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重大改革。从京师地区分出部分区域建立了前辉光、后丞烈两郡,并对原有的十二州名称进行了更改,重新划分了郡国所属界限,优化了行政区划布局。同年,在王莽的奏请下,实行了明堂、辟雍等一系列古代礼制建设,由羲和刘歆等人负责实施,旨在使汉朝的政治制度能够媲美周朝,彰显汉朝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经济方面

       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多个郡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以青州受灾最为严重,发生了大旱灾和蝗灾,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安汉公王莽联合四辅、三公、卿大夫以及众多吏民共计二百三十人慷慨解囊,捐献房屋和土地,按照人口数量分配给贫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此外,朝廷还派遣使者前往灾区负责灭蝗工作,鼓励百姓积极参与捕杀蝗虫,并将捕获的蝗虫送到官府,按量给予报酬,以激励民众共同抗灾。对于家资不满二万的一般百姓以及受灾严重的郡县中家资不满十万的家庭,均免除当年的租税负担,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针对灾区内生病的民众,政府安排他们在捐献的邸舍房屋中接受治疗,确保灾民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对于因灾害而失去亲人的家庭,政府也给予了相应的抚恤金,具体标准为:一家中有六人以上死亡的给予五千钱葬钱,四人以上死亡的给予三千钱,二人以上死亡的给予二千钱,用以帮助这些家庭妥善处理丧葬事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朝廷决定撤销安定地区的呼池苑,将其改建为安民县,在此地建立官署和住房,招募贫民迁居至此,并由县官提供口粮支持。当贫民迁入新居后,政府还会为他们分配房屋、土地及生产生活用具,借给犁、牛、种子和口粮等物资,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同时,在长安城内修建了二百区住宅,专门用于安置贫民,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文化传承】

礼遇贤能

       在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为了彰显对古代圣贤的尊崇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朝廷特别封赐周公的后人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同时封孔子的后人孔均为褒成侯。这一举措不仅表达了对周公和孔子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敬意,也确保了他们家族能够世代传承并奉祀先祖。

 

览观风俗

       为了深入了解各地民情和社会风貌,在元始四年(公元4年),朝廷派遣太仆王恽等八位官员,并为其配备副使,携带皇帝诏书分赴全国各地巡视。这些使者肩负着考察地方风俗、了解民间疾苦的重要使命,旨在全面掌握国家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制定更加符合民意的政策提供依据。

 

征召精通经术之人

         元始五年(公元5年),为了广纳贤才,推动学术研究与发展,朝廷向全国征召那些精通各种经典著作及实用技艺的人才。具体来说,包括但不限于:擅长解读失传经典的逸经学者、熟悉古代文献的古纪专家、通晓天文星象的研究者、掌握历法计算方法的专业人士、懂得音律理论的音乐家、擅长文字学的小学专家、历史文献整理者、医学方术家以及本草学家等。此外,对于能够教授《五经》、《论语》、《孝经》、《尔雅》等重要儒家经典的学者,更是大力延揽。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号召,以传车护送这些人才前往京师,最终到达京城的人数多达数千人,形成了一个盛大的学术交流盛会。


【民族】

       在汉平帝统治期间,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针对匈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当时,西域都护府管辖下的车师后王姑句和去胡来王唐兜投奔了匈奴。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尊严,汉朝派遣使者韩隆、王昌、甄阜、帛敞以及王歙前往匈奴交涉,要求归还二人。最终,在汉朝的强大压力下,不仅成功索回二人,还在西域诸国王的见证下将他们处决。 此后,汉朝与匈奴达成了一项重要的约定:禁止接纳四类人员进入匈奴境内,分别是:逃亡至匈奴的中原人、投降匈奴的乌孙人、佩戴中原颁发官印而投降匈奴的西域各国人士、以及投降匈奴的乌桓人。这一协议对于维护边境安宁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匈奴单于应王莽的要求简化了自己的名字,从“囊知牙斯”改为单名“知”。这不仅是个人名称上的改变,更象征着双方关系的新变化。

      西羌地区:王莽采取了独特的策略。他派出中郎将平宪等人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前往塞外,以优厚条件吸引羌人首领表示愿意献地归属汉朝。随后,为了完善行政区划体系,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设立了西海郡,并将一些违反禁令的罪犯迁徙至此定居,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乌孙方面:也经历了一段波折。当时有一位名叫卑爰疐的乌孙王子曾逃亡至康居,后来他杀害了乌日领以示忠诚,因此被汉朝封为归义侯。然而,卑爰疐并未停止其侵略行为,反而对受到汉朝保护的大、小昆弥发动攻击。面对这种情况,西域都护孙建果断出击,在一次突袭行动中将其击毙,有效遏制了不稳定因素,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


外交方面

        在汉平帝统治时期,王莽为了营造太平盛世的假象,在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举措。他特别重视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域外国家的关系建设。 对于西南方向,王莽指示益州郡积极联络塞外的蛮夷部落,成功招抚了一支被称为“越裳氏”的族群。这一事件被刻意渲染为重现周公时代越裳氏通过翻译进献雉鸡的盛况,象征着天朝上国的威望和恩德远播四方。 同时,王莽还派遣使者前往南方的黄支国(今印度南部一带),以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地国王,促使该国遣使前来进献珍贵的犀牛作为贡品,进一步彰显大汉王朝的富强与包容。 此外,来自东方海域的东夷诸国也被吸引而来,他们横渡大海向中原朝廷献上了各种珍稀宝物,这些举动无疑都在强化王莽所构建的大一统和谐景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看似辉煌的外交成就实际上多是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并非完全基于平等互利的邦交原则。尽管如此,这些外交活动确实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对周边地区所产生的吸引力。


陵墓遗址介绍

        汉平帝驾崩后安葬于康陵。康陵坐落于现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部7.5公里的地方,具体位置在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这里已经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陵的规模十分宏大,东西方向的宽度达到216米,南北方向的长度为209.7米,高度则有30.6米,整体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这座陵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汉平帝皇后的陵寝位于康陵东南方向大约500米处,与康陵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皇家陵园体系。这两座陵墓的存在不仅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也为后人了解古代帝王的生活和礼仪制度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关于汉平帝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议

           这一问题在历史文献中有着不同的记载和解读。

      1,根据《汉书·平帝纪》的记载,它仅提及了汉平帝去世的具体地点与时间,并没有明确指出平帝是被毒害而死。该书中收录了太皇太后的诏令,诏令中描述了平帝患病的情景:“皇帝仁惠,顾念哀怜百姓。每次发病时,气息上涌,无法言语,因此未能留下遗诏。”这表明当时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平帝因病去世。

      2,而在《汉书·王莽传》中,则直接记载平帝是病逝的。并且提到,在平帝生病期间,王莽效仿周公的行为,书写策文表示愿意代替平帝承受死亡。然而,随着王莽称帝的野心逐渐显现,一些反对势力开始质疑平帝之死的真实原因。例如,翟义拥立刘信为天子起兵反抗王莽时,在檄文中宣称汉平帝是被毒死的,这一说法在各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王莽篡位后,反对者们再次提及这种说法,为了平息这些言论,王莽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向群臣展示了平帝生病时自己所写的策文。不过,对于反莽势力所说的“王莽毒死平帝”的具体方式,《汉书·王莽传》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3,颜师古在为《汉书·平帝纪》作注时引用了汉代人的注释,其中提到了一种说法:随着汉平帝逐渐长大,由于母亲卫姬的缘故,对王莽心生不满;王莽察觉到两人关系恶化后,在腊日向平帝进献椒酒时,在椒酒中下毒,导致平帝中毒患病最终身亡。《资治通鉴》也采纳了王莽在椒酒中下毒杀害平帝的说法。 对于汉平帝死因的问题,后世学者众说纷纭。

       4,卢弼认为,《汉书》中记载平帝葬于康陵,但未明确记载具体的下葬时间,这可能暗示平帝之死有异于寻常的情况;按照古代史官记事的春秋笔法,他们不忍直书君主被谋杀的事实,所以在记述时会改变一些体例。

       5,而《剑桥中国秦汉史》则指出,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或者否定王莽弑君这一指控。该书还列举了一些旁证,如平帝刚与王莽女儿成婚不久、年龄尚幼、王莽当时不一定有篡汉之心以及弑君行为本身的风险等,基于这些旁证,倾向于认为王莽可能是无辜的。总之,汉平帝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谜团。


【刘衎家族成员】
祖父:汉元帝刘奭 
祖母:昭仪冯媛(中山太后)
父亲:中山孝王刘兴 
母亲:卫姬

妻子:孝平皇后王氏(又称黄皇室主),安汉公王莽之女。
(姐妹)
修义君刘谒臣
承礼君刘哉皮
尊德君刘鬲子 

【其他阅读】
======
2025年1月4日 22:19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