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更始帝)~中国汉朝时期皇帝(23年--25年)
刘玄(更始帝)
姓名:刘玄
别名:刘圣公、更始帝
字:圣公
最高官职:更始将军(即位前)
封号:畏威侯(刘盆子封)、长沙王(刘盆子晋封),淮阳王(刘秀封)
年号:更始
出生地:南阳郡蔡阳县(位于今湖北省枣阳市)
生卒:?--25年
在位时间:23年 至 25年
逝世地:长安(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陵墓:刘玄陵
安葬地:陕西省西安市霸桥区毛西乡陆旗营
主要成就:灭亡新朝,建立玄汉(国号“汉”,都城长安)
刘玄简介
刘玄(约公元前 - 公元25年),字圣公,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士。作为汉朝宗室的后裔,他出身于显赫的皇族血脉,是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同时也是后来开创东汉王朝的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 早年间,刘玄投身于平林兵起义之中,加入了陈牧等人的队伍,担任安集掾这一重要职务。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绿林军逐渐崛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公元23年,在绿林军将领们的拥戴下,刘玄被推举为皇帝,并定年号为“更始”,正式登基称帝。随着新朝的覆灭,刘玄率军进驻长安,成为了名义上的天下之主。 然而,更始政权的统治并不稳固。更始三年(公元25年),面对赤眉军与刘秀所率领的大军从两路发起的强大攻势,更始政权迅速走向崩溃。刘玄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被迫向赤眉军投降。最终,刘玄未能逃脱厄运,在投降后不久便被赤眉军杀害,其遗体被葬于霸陵。
刘玄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起伏,他的故事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变幻,也展现了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抉择。
【人物生平】
诈死逃匿
刘玄,作为刘秀的族兄,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在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之后,刘氏皇族的地位急剧下降,从昔日的尊贵家族沦为了被郡县官吏欺凌的对象。 蔡阳国釜亭的亭长曾因醉酒辱骂刘玄的父亲刘子张,激起了刘子张的愤怒,最终导致刘子张失手杀死了这位亭长。十数年后,亭长的儿子为父报仇,杀害了刘玄的弟弟刘骞。这一事件使得刘玄深感家族仇恨难消,他开始广结豪杰,积极筹备为弟弟复仇。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些宾客触犯了法律,引起了官府的关注。为了避免被捕,刘玄不得不从舂陵逃离,前往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避难。更为惊险的是,官府随后逮捕了刘玄的父亲刘子张作为人质,以逼迫刘玄现身。 为了营救父亲并保全自己,刘玄决定采取诈死的方式。他精心安排了一场看似真实的死亡,并派人将灵柩送回舂陵。这一计策成功地欺骗了官府,使他们相信刘玄已死,从而释放了刘子张。此后,刘玄便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隐姓埋名,躲避追捕,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响应起兵
在王莽末年,南方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饥荒。众多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成群结队地涌入野外的湖泽之中,挖掘荸荠来充饥,甚至在饥饿的驱使下互相抢夺食物。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期,新市人王匡和王凤挺身而出,为这些饱受苦难的百姓评理争讼,主持公道。他们因此被民众推举为大帅,麾下逐渐聚集了数百人的队伍。随后,一些亡命之徒如马武、王常、成丹等人也纷纷投奔而来。这支队伍共同攻打离乡聚,之后隐匿于绿林山中。仅仅数月时间,队伍就迅速发展壮大到七八千人的规模。 到了地皇二年(21年),荆州牧派遣两万名快速部队前来攻打。然而,王匡等率领的义军却在云杜与官军展开激战,并且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役不仅歼灭了数千名官军,还缴获了全部辎重。乘着胜利的势头,义军一路攻取竟陵,又转而进攻云杜、安陆等地,在行军过程中掳掠了大量妇女,最终返回绿林山时,队伍已经扩充至五万多人,州郡政府对此几乎束手无策。
地皇三年(22年),一场大规模的瘟疫爆发,导致义军中死亡人数过半。于是各部分散转移。其中,王常、成丹率部向西进入南郡,被称为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及其分支朱鲔、张卬等人则北上进入南阳郡,称为新市兵,他们都自封为将军。同年七月,王匡等人对随州发起进攻,但未能攻克。 与此同时,在平林地区,陈牧、廖湛也聚集了一千多人,号称平林兵,以响应各地的起义活动。刘玄便前往投奔陈牧等人,并担任其手下负责安抚和集结的官员——安集掾。当时,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縯也在舂陵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与各部联合起来共同进发。
这一系列的响应起兵事件,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深刻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淯水登基为帝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刘玄的军队在与王莽麾下的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的交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将这两位敌军将领斩杀。此时,刘玄被尊称为更始将军。然而,当时各路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体系。为了凝聚力量、稳定局势,众将领共同商议后决定拥立刘玄为天子。
二月初一这一天,在淯水(今河南南阳白河城南淯水之滨)边的沙滩上,隆重地设立祭坛,整齐排列着雄壮的军队,举行盛大的即位大典。刘玄正式登上帝位,面向南方站立,接受群臣的朝拜。然而,刘玄性格向来懦弱胆小,面对如此宏大而庄严的场面,他显得极为羞愧和紧张,甚至紧张得满头大汗,只能举起手却说不出话来。随后,新帝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令,并确立“更始”为新的年号,史称更始帝。接着,更始帝开始大规模任命官员:封族父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余将领也都分别被授予九卿或将军等重要官职。
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五月,刘縯率领部队成功攻占了宛城。六月,更始帝移驾至宛城建都,并大肆分封宗室成员以及有功将领为列侯,总计受封者多达一百多人。然而,更始帝逐渐对威名远扬的刘縯心生嫉妒,担心其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便下令将刘縯杀害,转而任命光禄勋刘赐为新的大司徒。 与此同时,前钟武侯刘望起兵反抗,成功占领了汝南地区。当时,王莽手下的纳言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在昆阳之战中惨遭失败,便投奔到了刘望麾下。
八月,刘望自立为天子,任命严尤为大司马,陈茂为丞相,从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多股政治势力并存的局面。
灭新定都
在新朝末年,王莽政权摇摇欲坠之际,历史的车轮开始加速转动。王莽派遣太师王匡和国将哀章驻守洛阳,试图稳固东都防线。然而,更始帝刘玄已崛起,并迅速展开军事行动:他命令定国上公王匡率军进攻洛阳,同时派遣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与丞相司直李松攻打武关,一时间三辅地区人心惶惶。 此时,全国各地响应者众。各地豪杰纷纷起义,他们诛杀地方官吏,自立为将军,沿用更始政权的年号,静待更始帝的诏令。短短一个月内,全国范围内烽烟四起,反王莽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中,一场针对王莽的政变正在酝酿。
九月,东海人公宾率领义军攻入未央宫,在渐台斩杀了王莽,标志着新朝的彻底覆灭。公宾取走了王莽的玉玺印绶,并将其首级送往宛城。当更始帝刘玄在黄堂便殿见到王莽的头颅时,不禁感叹道:“若非王莽篡夺皇位,其功绩或许可与霍光媲美。”宠姬韩夫人在一旁打趣说:“如果不是这样,陛下又怎能轻易得到他的头颅呢?”更始帝听后开怀大笑,下令将王莽的头颅悬挂在宛城市集示众。同月,洛阳被攻克,王匡和哀章被俘虏至宛城并遭到处决。
十月,奋威大将军刘信在汝南击毙了王望,同时处死了严尤和陈茂。 随着局势逐渐明朗,更始帝决定迁都洛阳,并任命刘赐为丞相。申屠建和李松从长安送来帝王专用的车驾和服饰,更始帝派遣中黄门官员前往迎接迁都事宜。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更始帝正式从洛阳出发西行,迁都至长安。 然而,这次迁都并不顺利。当车队刚刚启程时,负责前导的李松所乘之马突然受惊狂奔,不幸撞上了北宫铁柱门,导致三匹御马当场死亡。
这一意外事件似乎预示着新的政权也将面临诸多挑战与考验。尽管如此,更始帝依然坚定地继续前行,开启了新的统治篇章。
大肆封王
更始政权建立后,李松与棘阳人赵萌向更始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应当对所有有功之臣进行封王。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朱鲔的强烈反对。朱鲔据理力争,他引用汉高祖刘邦曾经立下的规矩:非刘氏宗室之人不得封王。 面对这样的争议,更始帝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首先,他开始对刘氏宗室成员进行封王。其中,太常将军刘祉被封为定陶王,刘赐成为宛王,刘庆受封为燕王,刘歙被授予元氏王的称号,大将军刘嘉成为了汉中王,而刘信则被封为汝阴王。这些封赏不仅体现了更始帝对宗室成员的重视,也遵循了汉高祖所制定的传统。 接下来,更始帝开始考虑如何对待那些非刘氏宗室的功臣。尽管朱鲔之前提出过异议,但更始帝还是决定对这些有功之臣进行封赏。王匡被封为比阳王,王凤成为宜城王,张卬被任命为淮阳王,王常则成为了邓王,廖湛受封为穰王,申屠建成为平氏王,胡殷被封为随王,李通成为西平王,李轶被封为舞阴王,成丹成为襄邑王,陈牧被封为阴平王,宋佻成为颍阴王,尹尊则被封为郾王。这些封王之举旨在表彰他们对更始政权建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这次大规模的封王过程中,朱鲔展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尽管更始帝想要封他为胶东王,但朱鲔坚决推辞。他再次强调自己并非刘氏宗室,不能违背王制接受封王。这种谦逊和坚持原则的态度得到了更始帝的认可。因此,更始帝改任朱鲔为左大司马,以表彰他的忠诚和贡献。同时,刘赐被任命为前大司马,与李轶、李通、王常等人一起负责镇抚关东地区的重要任务。此外,更始帝还任命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共同负责朝廷内部事务的管理,确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国丈当政
更始帝刘玄统治时期,赵萌成为了朝廷中极为显赫的人物。
更始帝对赵萌的女儿赵氏宠爱有加,将她纳为夫人。由于过度宠溺,更始帝逐渐把朝政大事委托给赵萌处理,而自己则沉溺于后宫,与妃嫔日夜饮酒作乐,不问政事。 这种荒唐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朝政的正常运转。群臣若有要事需要上奏,常常因为更始帝醉酒无法接见而受阻。有时为了应付大臣们,更始帝甚至让侍中坐在帷帐内代为答话。然而,诸将很快便察觉到答话之人并非皇帝本人,纷纷抱怨道:“如今国家命运未卜,胜负难料,陛下怎能如此放纵!”更有甚者,韩夫人也嗜酒如命,在陪同更始帝饮酒时,一旦见到常侍前来奏事便会大发雷霆,甚至不惜将书案捶破泄愤。
赵萌仗着更始帝的宠信,专权跋扈,为所欲为。有一次,一名郎吏直言规劝赵萌行事过于放纵,惹得更始帝勃然大怒,拔剑相向。自此之后,再无人敢进谏。赵萌还曾因私人恩怨杀害了一名侍中,即便更始帝出面求情也无济于事。与此同时,李轶、朱鲔等人在山东地区独断专行,王匡、张卬等将领也在三辅地区横征暴敛。他们所封授的官职多授予市井小人、商贾之徒甚至是厨役之类的人,这些人穿着华而不实的服饰,在街头巷尾嬉笑怒骂,毫无体统。
长安城内流传着一首民谣讽刺这一乱象:“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军帅将军豫章人李淑上书劝谏道:“现今贼寇刚刚被平定,但王道教化尚未普及,百官及执掌各项事务的官员都应该谨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三公之位对应天上的星宿,九卿之职仿照地上的河海,这些都是以人来代替天行使职责。陛下建立帝业,虽然借助了下江、平林起义的力量,但这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天下安定之后就不可再继续沿用。现在急需整理和改革制度,广泛招揽天下的英雄豪杰,根据才能授予爵位和官职,以挽救王国的命运。如今,重要的职位都被军功人员占据,尚书等重要官职都是出身低微之人担任,那些只能胜任亭长、捕贼小吏的人却被委以辅佐帝王治国兴邦的大任。要知道,名声和权力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东西,现在却把这些东西给了庸人,指望他们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就像缘木求鱼、登山采珠一样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情况如果被天下人知晓,必然有人会觊觎汉朝的江山。我并非嫉妒他人升迁,实在是为陛下的这种举措感到惋惜。败坏良材,损坏锦绣,这是应该深思熟虑的事情。希望陛下能够抛弃过去的错误做法,弘扬周文王时人才济济的美好品德。”更始帝看后大怒,下令将李淑逮捕入狱。从此以后,关中地区的民心离散,各地纷纷产生怨恨并出现叛乱。各路将领出征时,各自安排亲信担任州牧郡守,导致州郡交错,政令难以统一。
十二月,赤眉军西进攻入关中地区。
赤眉军起
赤眉军的崛起与更始政权的动荡 公元25年,即更始三年正月,历史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平陵人方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拥立前西汉末帝孺子婴(刘婴)为天子。这一举动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方望目睹了更始政权内部的混乱局面,意识到其统治难以长久维系。他对方望认为,尽管王莽曾篡夺了汉朝的皇位,但刘婴作为汉平帝的继承人,曾经短暂地成为汉朝的象征性君主。在民间,许多人依然坚信刘氏正统应当重新登上帝位。 于是,方望与安陵人弓林等人商议后,在长安找到了刘婴,并将他迎至临泾正式立为天子。他们聚集了数千名志同道合者,组建了一支反抗力量。方望自任丞相,弓林则被任命为大司马。然而,这支新生的力量并未能持续太久。更始帝派遣李松和讨难将军苏茂率军镇压,最终方望等人在这场战斗中失败,不幸遇难。
同年三月,局势进一步恶化。更始帝派李松联合朱鲔与赤眉军在蓩乡展开激战。这次战役以李松军队的大败告终,士兵们纷纷弃甲而逃,造成了三万余人的伤亡。与此同时,王匡和张卬驻守的河东地区也遭到了邓禹的攻击,被迫撤回长安。 面对日益逼近的赤眉军威胁,张卬与其他将领开始讨论应对策略。他们意识到赤眉军已经逼近郑、华阴一带,随时可能抵达长安。长安城内的资源有限,一旦被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张卬提出了一套应急方案:先掠取城中财物充实军资,然后向东进攻沿途的城市,最后退守南郡,试图集结宛王等部下的兵力。如果计划失败,则考虑转入山区或湖泽地带继续抵抗。然而,当他们向更始帝提出这个建议时,遭到了严厉拒绝。
随着赤眉军势力的不断壮大,他们拥立刘盆子为新的皇帝。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更始帝不得不做出回应。他命令王匡、陈牧、成丹和赵萌率军驻扎新丰,同时让李松驻守掫城,意图阻止赤眉军的前进。这一系列军事部署反映了更始政权在内外交困下的艰难抉择,也为后续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伏笔。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激烈博弈,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真实面貌。赤眉军的崛起以及更始政权的应对措施,成为了研究东汉初期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怀疑诸将
在更始政权的动荡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正在悄然酝酿。
张卬、廖湛、胡殷、申屠建等将领与御史大夫隗嚣暗中勾结,计划在立秋祭祀典礼上发动政变,企图以武力挟持更始帝刘玄,从而实现他们预谋已久的目标。 侍中刘能卿察觉到了这一阴谋,并迅速将消息禀报给更始帝。为了应对危机,更始帝以身体不适为由暂时不出宫,随后召见了张卬等人。当这些将领进入宫殿后,更始帝原本打算将他们一网打尽,但只有隗嚣未按时到场,这使得更始帝心生疑虑。于是他下令让张卬等四人在外屋等候。察觉到情况不对的张卬、廖湛和胡殷三人仓皇逃离,唯有申屠建被留下并遭到处决。之后,张卬、廖湛和胡殷率军抢掠东西两市,在夜色掩护下攻入皇宫,引发了激烈的混战。最终,更始帝在这场战斗中失利,于次日凌晨带领家眷及百余名随从向东逃往新丰赵萌处避难。 然而,更始帝对王匡、陈牧和成丹也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们可能与张卬等人同谋。因此,他再次召集三人进宫。陈牧和成丹率先到达,随即被斩首示众。得知消息后的王匡深感恐惧,率领军队赶往长安与张卬等人会合。李松回到更始帝身边后,与赵萌联手在城内对抗王匡和张卬的联军。双方激战月余,王匡等人最终败退,更始帝被迫迁至长信宫暂避。
赤眉军抵达高陵后,王匡等人选择向其投降,双方联合进攻长安。面对来势汹汹的赤眉军,更始帝派遣李松出战却惨遭失败,两千多人阵亡,李松本人也被俘虏。此时,担任城门校尉的李松之弟李泛收到赤眉军使者传话:“若开城门则可保全你兄性命。”李泛无奈之下打开城门。
九月,赤眉军顺利进城。更始帝仅带单骑从厨城门逃离,众多妇女在后面呼唤道:“陛下应当下马谢城!”于是更始帝下马行礼后再度上马继续逃亡。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也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无常。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人的命运,而每一次转折也都深刻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投降被杀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段波澜壮阔的故事令人感慨。
当年,侍中刘恭因赤眉军拥立其弟刘盆子为帝,便自缚到监狱请罪。后来,当得知更始帝(刘玄)失败的消息后,他从监狱中走出,徒步追随更始帝至高陵,在驿站暂居。 右辅都尉严本担心放走更始帝会招致赤眉军的不满,于是率军驻扎于驿站之外,名义上是保护更始帝的安全,实际上却将其软禁起来。不久之后,赤眉军传来消息:“如果圣公愿意投降,我们将封他为长沙王;但如果超过二十天仍未投降,则不再接受。” 更始帝最终决定派遣刘恭前去与赤眉军商议投降事宜。赤眉军派出将领谢禄前来接受投降。
十月,更始帝跟随谢禄前往长乐宫,赤膊献上皇帝印绶给新任的“皇帝”刘盆子。然而,赤眉军并未因此善罢甘休,他们对更始帝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并将他囚禁在庭院中,意图处决。 关键时刻,刘恭和谢禄挺身而出为更始帝求情。刘恭甚至拔剑欲自刎以表决心,这一举动打动了赤眉军统帅樊崇等人,他们共同劝阻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赦免了更始帝,并封他为畏威侯。随后,在刘恭的再次请求下,更始帝又被改封为长沙王。此后,更始帝常常依附于谢禄居住,而刘恭也一直尽力保护着这位落难的皇帝。
随着时间推移,三辅地区的百姓深受赤眉军暴政之苦,纷纷对更始帝表示同情。然而,赤眉军内部的一些将领如张卬等人对此深感忧虑,认为各营将领都想夺取更始帝作为人质或筹码,一旦失去控制,可能会引发联合进攻,这对他们自身也极为不利。因此,谢禄采取了极端手段,派亲信士兵与更始帝一同外出牧马,并秘密命令士兵将更始帝缢死。刘恭闻讯后,在夜间为更始帝收尸,场面凄凉悲怆。 远在东方的光武帝刘秀听闻此事后,心中充满了悲伤。作为同宗血脉,刘秀念及更始帝亦是刘氏嫡孙,又为族兄,出于对家族的责任感,特地下诏令大司徒邓禹将更始帝葬于霸陵,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与哀思。
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东汉初年的动荡不安,也体现了人性中的忠诚与亲情。
【刘玄家庭成员】
5.刘启【汉景帝
4.刘发【长沙定王
3.刘买【舂陵节侯
2.刘利【苍梧太守
父亲~刘子张
母亲:何氏
妻子:韩夫人、赵夫人
儿子:刘求、刘歆、刘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