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类利~高句丽政权的第二任统治者
高类利
【人物生平】
高句丽的建国历史源远流长,充满了传奇色彩。据史书记载,高句丽的缔造者朱蒙原本是北扶余的王子,因种种原因弃国南下,最终在鸭绿江流域建立了高句丽王国。这一壮举不仅奠定了高句丽的基础,也开启了东北亚地区新的历史篇章。 类利,作为朱蒙的儿子,出生于东扶余。在其成长过程中,类利与其母亲礼氏一同逃离东扶余,投奔其父朱蒙所建立的高句丽,并被立为太子。这一时期,朱蒙还封召西奴为妃,育有温祚和沸流两子。然而,随着类利被立为太子,温祚和沸流的地位受到威胁,最终选择南迁,后来温祚另建了百济王国,成为该国的开国君主。 公元前3年,类利即位后,将高句丽的国都从卒本迁至国内城。自朱蒙创立高句丽以来,国家一直沿用“卒本夫余”之名,大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至琉璃明王继位后,他继续扩展领土,于公元14年向西征伐梁貊,进而占领了西汉时期的玄菟郡高句丽县。这一胜利标志着高句丽正式更名为“高句丽”,并确立了王族以“高”为姓的传统。 无论是传说还是史实,可以肯定的是,东扶余、卒本扶余(即高句丽)和南扶余(即百济)三者有着共同的起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琉璃明王在位期间,曾多次面临东扶余国王带素的威胁。根据记载,带素曾在公元14年和28年两次要求琉璃明王派遣人质,并臣服于东扶余,但琉璃明王凭借智慧与勇气,成功化解了这些危机,确保了高句丽的独立与发展。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高句丽早期的动荡与变迁,也体现了其逐步走向强盛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奋斗,高句丽最终成为了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力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书中的争议
在《三国史记》的记载中,三十一年时,汉王莽征发我国士兵去讨伐胡人。然而我们的人民并不愿意前往,于是被强迫派遣后都逃亡出了边塞,并因此触犯法律成为寇贼。辽西的大尹田谭追击他们,结果却被杀害。州郡将责任归咎于我们,而严尤上奏说:“貊人之所以犯法,是因为受到了不当对待,应该让州郡对他们进行安抚。现在如果给他们加上重罪,恐怕他们会直接反叛,扶余等国也可能会响应他们。匈奴问题尚未解决,若再引起扶余的动乱,这将是更大的隐患。”但王莽并未听取他的建议,反而命令严尤继续攻击。严尤诱骗我们的将领延丕并将其斩首,将首级送至京师。【《两汉书》及《南北史》则记载为:诱骗句丽侯并将其斩首】王莽对此非常满意,下令将我国王改称为下句丽侯,并向全国宣告,使得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从那以后,我国对汉朝边境的侵扰愈发严重。 而在《三国史记》的记载中提到,被贬为下句丽侯的是琉璃明王,认为当时被斩首的是高句丽将领延丕,而不是琉璃明王;但《两汉书》、《南北史》以及日文典籍都记载,在公元12年,是诱骗句丽侯并将其斩首的。 根据《后汉书》的描述,在王莽初年的时候,他征发句骊兵去攻打匈奴,但是这些士兵不愿意前去,被强行派遣后纷纷逃出边塞成为了盗寇。辽西大尹田谭在追击过程中战死。王莽命令将领严尤进行打击,严尤引诱句骊侯驺进入边塞后将其斩杀,然后把首级送往长安。王莽对此非常高兴,改称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自此貊人对汉朝边境的侵犯愈发频繁。 这段历史在不同的史书中有着不同的记载和解释,这也反映了古代历史事件记录可能存在的一些差异性和复杂性。通过对比不同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同时也能够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家庭成员】
父亲:高朱蒙(高句丽开国君主)
母亲:礼氏
王后:松氏,多勿侯松让(前沸流国王)之女,公元前17年去世
继室:松氏,多勿侯松让之女
继室禾姬,鹘川人。
继室雉姬,汉人。
(子辈)
都切:琉璃王长子,原太子,1年春天正月时早逝。
解明:琉璃王次子,4年春天的二月被封为太子,9年被琉璃王赐死,遂自杀,年仅21岁
武恤:琉璃王第三子,亦作无恤,14年继任为太子,即后来之大武神王 。
如津:《魏书》作如律或如栗,18年夏天的四月时掉进水里后死亡 。
解色朱:又名解邑朱,即后来之闵中王。
再思:琉璃王少子,太祖王的生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