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弘~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北燕末代国君(430-438年在位)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15】‌北燕‌    冯弘~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北燕末代国君(430-438年在位)






昭成帝冯弘



430年

【基本信息】

全名:冯弘
字:文通
谥号:昭成
所处时期:南北朝.十六国(北燕)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乐郡信都县
生卒:?--438年
前任:冯跋
继任:((436年北魏兵临城下,冯弘逃往高句丽,后被高句丽国王杀死。)


个人简介

         冯弘(?~438年),字文通,出生于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他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末代国君,同时也是文成帝冯跋的弟弟。 在冯跋执政期间,冯弘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司徒,并且兼任录尚书事。他还被封为中山郡公,在朝中辅佐政务,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然而,在冯跋去世后,冯弘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他强迫太子冯翼自杀,随后自立为君,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并将年号定为“太兴”。 到了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魏的大军压境,直逼北燕首都。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刻,冯弘选择了逃离,前往高句丽寻求庇护。然而,他的命运并未因此而改变。两年之后,即公元438年,冯弘最终被高句丽国王所杀,结束了他充满波折的一生。这一事件也标志着北燕历史的彻底终结。


【人物生平】
内外掌政

        正始元年,即公元407年的八月,北燕惠懿帝高云对冯弘予以了重要的任命。他被授予征东大将军的职位,并兼任中领军一职,同时被封为汲郡公。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高云对冯弘的高度信任与重视。 到了正始三年,也就是公元409年的十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北燕的平静。高云遭遇不测,不幸遇害。而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冯弘的兄长冯跋挺身而出,诛杀了刺客,随后继位成为新的统治者。冯跋继位后,迅速稳定局势,并对冯弘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此职位亦作右仆射)。这一任命进一步彰显了冯弘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太平二年,即公元410年的十二月,北燕内部再次掀起波澜。广川公冯万泥与上谷公冯乳陈因谋反罪名而被朝廷讨伐。冯跋派遣冯弘与张兴率领两万精锐步兵和骑兵前往平叛。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冯弘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与胆略。他先派人向叛军阐述祸福利害关系,试图瓦解对方士气。此举果然奏效,冯万泥萌生了投降之意,然而冯乳陈却坚决反对。面对这种情况,张兴向冯弘献计道:“他们表面上决定次日决战,但实际上今晚就可能来偷袭我军大营。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冯弘采纳了建议,秘密命令士兵每人准备十束草,并妥善保管火种,全军埋伏以待敌军来袭。当晚,正如所料,冯乳陈派遣千余名精锐士兵前来劫营。当敌人进入埋伏圈时,官军点燃火把,伏兵四起,前后夹击,一举将叛军歼灭殆尽。冯万泥与冯乳陈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选择出城投降,最终被冯弘处决。此战不仅平定了叛乱,更巩固了冯弘在军中的威望。 鉴于冯弘在此事件中的杰出表现,冯跋对其进行了新的封赏。他任命范阳公冯素弗为大司马,并改封其为辽西公;同时,冯弘则被升任为骠骑大将军,改封为中山公,继续担任领军一职。

        自此,冯弘不仅在宫廷内负责禁卫事务,还总揽朝廷政务,其官职更是达到了司徒之位。这标志着冯弘在北燕政权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支撑国家的重要支柱之一。


杀侄自立
      太平二十二年,即公元430年的八月,冯跋因病重,征召了中书监申秀与侍中阳哲至寝殿,嘱托身后之事。到了九月,冯跋的病情愈发严重,他命令太子冯翼主持朝政,并统率全国军队,以防不测。 冯跋的妃子宋夫人意图立自己的儿子冯受居为继承人,因此她对太子冯翼主持朝政一事极为反感。她对冯翼说道:“皇上的病即将痊愈,你何必急于代替父亲君临天下呢?”冯翼性格文弱仁厚,听信了宋夫人的话,于是退位返回东宫,每日三次前往探望父亲冯跋。然而,冯翼离开后,宋夫人便假传圣旨,禁止朝廷内外官员入宫探视,所有事宜只能通过宦官传达。自此,冯翼及其他几位皇子、朝中的文武重臣都无法再见到冯跋。唯有中给事胡福一人能够自由出入,负责皇宫的安全警卫工作。 胡福深知宋夫人的阴谋若得逞将带来巨大祸患,于是将宋夫人的异常举动告知了冯弘。冯弘随即亲自率领数十名全副武装的武士闯入后宫。负责宫廷禁卫的军队未作抵抗便四散而逃。宋夫人下令关闭东门,但冯弘的家僮库斗头凭借敏捷身手翻墙而入,成功进入寝宫,并射杀一名宫女。冯跋卧于床上目睹这一切,惊骇过度,瞬间气绝身亡。

          冯弘趁势来到金銮殿登上帝位,并派人到城中宣告:皇帝驾崩,太子冯翼不在病榻前侍候,朝中文武大臣也未赶来奔丧,恐怕有人图谋叛逆,危及国家社稷。因此,他以冯跋长弟的身份暂时继承王位,凡入宫朝见的百官皆晋升两级。 太子冯翼统率东宫卫队出宫抵抗,但最终大败,手下士卒溃散。冯弘派人逼迫冯翼自尽。冯跋共有百余子嗣,全被冯弘所杀。 大兴元年,即公元431年的正月初一,冯弘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令,并改年号为大兴。同年三月,冯弘册封夫人慕容氏为皇后。 大兴二年,即公元432年的正月,冯弘立慕容皇后所生之子冯王仁为太子。


拒降北魏
         大兴二年,即公元432年的八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出征,目标直指北燕。面对强大的北魏军队,北燕国主冯弘选择坚守城池,以图自保。 到了九月,北燕所管辖的营丘、辽东、成周、乐浪、带方以及玄菟等六个郡,纷纷向北魏投降。随后,北魏太武帝下令将北燕境内的三万多户人家迁徙至幽州,以此巩固对新占领地区的控制。 在此局势下,北燕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尚书郭渊向冯弘进言,建议他主动向北魏示好,投诚归附,并且献出自己的女儿进入北魏宫廷,以此请求成为北魏的附属国,从而保住自身的王位。然而,冯弘却并不认同这一策略。他说道:“我们两国之间早已产生了深深的裂痕,彼此之间的仇怨积重难返。此时若降附于北魏,无异于自寻死路。倒不如继续固守城池,耐心等待局势的变化,或许还能迎来转机。” 冯弘的这一决策,体现了他在绝境中仍试图寻求生存机会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


众叛亲离
        冯弘继位之后,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调整。他首先废掉了原配妻子王氏,并且将王氏所生的长子冯崇废黜,令其镇守肥如。与此同时,他改立后妻慕容氏所生的儿子冯王仁为太子。这一系列举动引发了家族内部的不满与动荡。 冯崇同母的弟弟广平公冯朗和乐陵公冯邈对此深感忧虑。他们私下议论道:“天命虽未完全改变,但家国已经显露出衰败之象。如今慕容氏在背后不断诬陷我们,大祸恐怕即将临头。”基于这种危机感,两人决定逃离故土,前往辽西寻求庇护,并试图说服冯崇归顺北魏。冯崇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恰逢此时,北魏太武帝派遣给事中王德前来向冯崇阐述利害关系。冯崇随即派遣冯邈出使北魏以示诚意。太武帝为了稳定局势,任命兼鸿胪卿李继携带符节授予冯崇一系列重要官职:假节、侍中、都督幽、平二州及东夷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幽、平二州牧等职务,并封其为辽西王,负责管理原属国中的尚书事务,同时享有辽西十郡的食邑。此外,冯崇还被赋予了代表朝廷授予权力的能力,可以自行任命其属下文官至尚书、刺史,以及武官至征虏将军以下的职位。 然而,冯弘并未坐视不理。他派遣将领封羽率领军队围攻冯崇。面对此情势,太武帝迅速作出反应,命令永昌王拓跋健督率各路大军前去救援冯崇。

         在此过程中,封羽献出了冯弘所属的凡城投降北魏。随后,凡城的三千余家民户被迁回北魏境内。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与权衡。通过这些举措,北魏逐步巩固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而冯崇的选择则标志着其家族命运的重大转折。


逃高句丽
         在大兴四年(公元434年)正月初四这一天,冯弘派遣使臣前往北魏,希望能够达成和解。然而,北魏太武帝却拒绝了这一请求,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张。 到了同年闰三月,冯弘再次采取行动,这次他派出了尚书高颙前往北魏请罪,并提出将自己年幼的女儿送入后宫作为嫔妃的条件。面对这样的提议,太武帝拓跋焘表示同意,同时要求冯弘的儿子冯王仁入朝侍奉以示诚意。然而,冯弘却坚决拒绝了这一附加条件。散骑常侍刘训在此时向冯弘进言道:“虽然我们与北魏缔结了婚姻之盟,但如果不派遣太子入朝侍奉,一旦北魏发动大规模进攻,我们的国家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历史上的刘禅依靠重重山脉作为屏障,最终还是不得不衔璧投降;孙皓凭借长江天险抵御敌人,最后也归顺了晋朝。

          如今,北魏的实力远超当年的晋朝,而我们燕国的力量则比吴、蜀更为薄弱。因此,我建议按时派遣太子入朝,遵循大国的旨意。同时,我们需要重新集结那些分散的士兵和百姓,给予他们充分的恩惠与支持,利用粮仓中的储备来缓解民众的困苦,并积极鼓励农业和蚕桑生产,以期获得丰收之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望转危为安,确保国家的长久稳定。”然而,冯弘听闻这番言论后勃然大怒,竟然下令将刘训处死。 随后,太武帝再次下诏,命令乐平王拓跋丕等人率领大军前来征讨。随着战事日益紧迫,整个国家上下都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此时,冯弘的属下太常阳岷再次劝谏道:“我们应该立即向北魏请罪求降,并迅速安排冯王仁前往北魏充当人质。”然而,冯弘却回应道:“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做。如果事情真的无法挽回,我打算暂时前往东边,在高句丽寻求庇护,以便为未来做进一步的打算。”对此,阳岷警告说:“北魏动员了天下众多兵力来攻打我们这一隅之地,依我愚见,我们的国家恐怕难以避免土崩瓦解的命运。况且高句丽本是蛮夷之地,对其不可轻信或抱有过多期望。即使它起初愿意接纳我们,恐怕最终也会背弃承诺。如果我们不能及早做出决断,到时候再后悔就为时已晚了。”然而,冯弘并未采纳这一建议,而是秘密派遣使者前往高句丽请求接纳。

         大兴六年(公元436年),高句丽派遣将领葛卢等人率领部队迎接冯弘。当葛卢等人抵达和龙城时,他们脱下了自己简陋的布衣,换上了冯弘所提供的精良武器装备。随后,冯弘带领着和龙城内的成年男女一同进入了高句丽境内。这一举动标志着北燕政权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冯弘流亡生涯的新篇章。


国亡被杀
         冯弘抵达辽东之后,高句丽派遣使者前往慰劳他。使者说道:“龙城王冯君来到野外暂居休整,兵马一路奔波想必十分辛苦吧?”冯弘听后深感羞惭恼怒,以皇帝的身份回应了高句丽的使者。于是,高句丽将冯弘安置在平郭,不久之后又让他迁往北丰。 冯弘一向轻视高句丽,在此地安顿下来之后,他的政令、刑法以及赏罚制度仍然沿袭他在自己国内时的模式。然而,高句丽却并不认可这种行为,他们不仅夺走了冯弘的侍从,还将冯弘之子冯王仁扣留作为人质。这一系列举动让冯弘感到极为气愤与怨恨,他开始计划向南奔逃,寻找新的依靠。 与此同时,太武帝也向高句丽提出要求,索要冯弘。面对来自北方的压力,高句丽最终在北丰采取行动,将冯弘及其子孙十余人全部杀害,彻底终结了这一段复杂的纠葛。这一事件标志着冯弘命运的终结,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各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利益博弈。
 


【历史评价】
《魏书》:“文通素侮高丽,政刑赏罚,犹如其国。”
 

【史书记载】
《魏书·卷九十七 ·列传第八十五》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 
 
【轶事典故】
        冯弘在逃到高句丽之前,北燕国内有狼群在晚上围绕着和龙城嗥叫,像这样持续了一年之久;又有老鼠群集于城西,填满道路有好几里,向西而行到了河边,在前面的老鼠口里衔着马粪,互相交替地咬着尾巴渡过河去;又有宿军这个地方燃起地火,过了十天才熄灭,遍地长满了蛆虫,一个多月才消失;和龙城里到处长出白毛,有一尺二寸长。
冯弘次子冯朗的女儿即北魏冯太后。《魏书》将出自鲜卑一系或东北诸族的北燕冯氏描述成汉人,系因继承了依据冯太后旨意编纂的《燕志》将冯氏汉人化的结果。 [28]冯太后为了追思祖父冯弘以及故国北燕,曾命人在北燕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修建了一座“思燕佛图”。思燕佛图及其所属寺院成为早期东北佛教的重要传播源头之一。思燕佛图历经毁坏、重建及修缮,最终演变为朝阳北塔,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阅读】
=======
2025年5月4日 14:3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