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前(汉)赵 第二位皇帝(310年8月29日-310年9月4日,在位6天)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二前(汉赵    刘和~前(汉)赵 第二位皇帝(310年8月29日-310年9月4日,在位6天)






刘和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十六国.汉赵

全名:刘和
封号:梁王、皇太子(即位前)
民族族群:匈奴族
出生地:新兴
生卒:?--310年七月二十四
在位时间:
310年七月十八.己卯日~310年七月二十四.乙酉日(7天)
前任:汉太祖光文皇帝刘渊
继任:汉烈宗昭武皇帝刘聪

逝世地光:极殿西室


个人简介

      刘和(?~310年),字玄泰,出生于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市),是匈奴族的重要人物。他是汉赵政权的第二位皇帝,汉光文帝刘渊的长子,其母为呼延皇后。 刘和自幼便展现出雄伟刚毅的性格,喜好学习且早熟有为。在仕途上,他最初被任命为大司马,并封爵为梁王。永嘉四年(309年)正月,他被正式册立为太子。然而,刘和生性多疑,对诸王心存猜忌,对待下属也缺乏恩惠,这使得他在朝中的威望并不稳固。 永嘉四年(310年),刘渊驾崩后,刘和继位成为皇帝。然而,他的统治并未长久。即位不久,刘和便计划铲除威胁皇权的四位藩王。但由于策略失误,反遭宗室成员刘聪所害,最终英年早逝,结束了短暂而充满波折的帝王生涯。

【人物生平】
立为太子

     刘和,身长八尺,体态雄伟刚毅,相貌堂堂,令人敬仰。他自幼聪慧好学,才华早熟,深入研习了《毛诗》、《左氏春秋》以及《郑氏易》等经典著作,展现出卓越的学术造诣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永嘉二年(308年)十月初三这一天,刘渊正式登基称帝,并改年号为永凤。同年十一月,刘渊任命刘和为大将军,赋予其重要的军事职责。到了十二月初五,刘渊再次提升刘和的职位,将其升任为大司马,并封爵为梁王,彰显出对他的高度信任与器重。 永嘉四年(310年)正月,刘渊立刘和为皇太子,确立了他在继承大统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刘和成为太子之后,性格逐渐显露出了多疑的一面,在宫廷内部事务中表现出较多猜忌之心,同时对待下属缺乏应有的恩惠与关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领导威望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继承帝位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七月初九这一天,刘渊因病重而卧床不起。病情日益加重,国家大事亟需妥善安排。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定过渡,七月初十日,刘渊在临终前对朝廷的重要职位进行了重新任命与调整。 首先,他任命陈留王刘欢乐为太宰,长乐王刘洋为太傅,江都王刘延年为太保,楚王刘聪则被委以大司马和大单于的重任,并同时兼任录尚书事。这一系列任命体现了刘渊对几位亲王的信任与倚重,意在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来维持国家的稳定。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胡汉融合的理念,刘渊还在平阳西侧特别设立了单于台,作为象征性建筑,以彰显其统治下的多民族政策。 与此同时,齐王刘裕被任命为大司徒,鲁王刘隆担任尚书令,北海王刘乂则兼任抚军大将军与司隶校尉。始安王刘曜被授予征讨大都督的职位,同时还兼任单于左辅;廷尉乔智明则被封为冠军大将军,并兼任单于右辅。这些关键岗位的人员配置,无疑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的集中与协调。 除此之外,光禄大夫刘殷被任命为左仆射,王育担任右仆射,任顗成为吏部尚书,朱纪出任中书监,护军马景则兼任左卫将军。永安王刘安国兼任右卫将军,而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以及西阳王刘都则分别兼任武卫将军,共同统领禁军,肩负起保卫皇宫及辅助新君刘和治理国家的重任。 到了七月十六日,刘渊召集太宰刘欢乐等重臣进入宫中,接受他的遗诏,嘱托他们辅佐朝政,保障国家平稳过渡。两天后的七月十八日,一代枭雄刘渊不幸去世,享年六十七岁。随后,皇太子刘和依照礼制继承帝位,正式登基成为新的皇帝,开启了属于他的统治时代。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刘渊生前深思熟虑的政治布局,也反映了当时局势下对于权力交接的高度重视。通过合理的分工与明确的责任划分,刘渊希望能够在自己离世后,依然能够保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避免内乱的发生。


为弟所杀
         刘和继位之后,朝中局势暗流涌动。卫尉、西昌王刘锐与宗正呼延攸因未能参与刘渊临终时的顾命大事而心生怨恨。他们秘密游说新帝刘和,试图煽动其内心的不安。二人说道:“先帝在安排后事时,未能充分考虑权衡轻重之计,竟然让三王统领精锐的宫廷禁军,同时大司马刘聪又在近郊掌握着十万劲旅。如此一来,陛下如今的处境就如同寄人篱下一般,毫无自主之力。这样的祸患深不可测,我们恳请陛下早作打算,以保自身安全。” 刘和作为呼延攸的外甥,对他的言辞深信不疑,随即召集了领军、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以及马景等人,将呼延攸和刘锐的建议告知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共识。 然而,在场的刘盛却坚决反对这一提议。他沉稳地说道:“先帝的棺椁尚未入土,四王也并未表现出任何变节的迹象。此时如果我们自相残杀,天下之人将会如何看待陛下?更何况,我们的大业尚未成功,陛下切不可轻易听信那些挑拨离间的小人谗言,从而对兄弟产生猜忌之心。若是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无法信任,那这世间又有谁值得您去相信呢?” 刘盛的一番话虽出于忠心,但却激怒了刘锐与呼延攸。他们勃然大怒,斥责道:“今日商议之事,无非是为了皇室的安危。你身为领军,竟说出这般动摇军心的话,实在令人难以容忍!”随后,他们命令左右随从当场将刘盛杀害,以此彰显他们的强硬立场。
     马景与刘钦内心充满恐惧,在无奈之下,只能遵从刘和的旨意,与他一同在东堂结下盟约。他们共同商议,准备联合力量攻打四位王爷。 于是,按照计划,刘锐率领着马景前往单于台,对楚王刘聪展开攻势;呼延攸则带领永安王刘安国来到司徒府,向齐王刘裕发起挑战;侍中刘乘携同安邑王刘钦,目标直指鲁王刘隆;而尚书田密和武卫将军刘璿,则肩负起攻打北海王刘乂的重任。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他们所料。田密与刘璿等人暗中派人斩杀了守关的卫兵,随后投奔到刘聪一方。得知这一情况后,刘聪迅速下令士兵穿上铠甲,严阵以待,准备迎击刘锐的大军。察觉到刘聪已有防备,刘锐当机立断,立即撤回部队,并与呼延攸、刘乘联手,转而攻打刘隆与刘裕。 在此过程中,呼延攸和刘乘开始怀疑刘安国与刘钦心怀异志,遂将二人杀害。当天,刘裕与刘隆便在这场纷争中丧命。随后,刘聪对西明门发动猛攻,并成功将其攻克。刘锐等人慌不择路,逃入南宫,前锋部队也紧随其后。最终,刘聪在光极殿西室将刘和斩杀,时为七月二十四.乙酉日。刘锐、呼延攸、刘乘被抓获,他们在交通要道上被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这段历史充满了权谋与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激烈冲突。通过这样的事件回顾,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格局。

 

【身份变迁】
     从大将军晋升为大司马,再从梁王一步步成长,最终成为皇太子,直至登基为皇帝。这一路走来,不仅是职位的变迁,更是责任与使命的不断加重。每一个身份的转变,都标志着在国家治理和个人修为上的全新高度。从最初的统兵之将到执掌朝政的最高统治者,这一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也体现了个人能力与智慧的卓越提升。每一步的晋升,都是对过去成绩的认可,也是对未来更大的期许。

【历史评价】
《晋书》:①“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好学夙成”;②“及为储贰,内多猜忌,驭下无恩。” 
   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性猜忌无恩。”

 
【史书记载】
《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
【家庭成员】
父亲:汉光文帝
刘渊
母亲:呼延皇后
(弟弟)
1.隐太子刘恭
2.汉昭武帝刘聪
3.齐王刘裕
4.鲁王刘隆
5.北海王刘乂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21日 22:52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