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之一,司马颖~西晋宗室大臣(279年~306年)

首页标题    晋朝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之一,司马颖~西晋宗室大臣(279年~306年)






成都王司马颖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晋

全名:司马颖
字:章度
封号:成都王→皇太弟(后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洛阳
生卒:279年~306年
逝世地:邺城
最高官职:丞相
祖籍:河内郡温县

葬地:洛阳


个人简介

       司马颖(公元279年~306年),字章度,出生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作为西晋宗室的重要成员之一,他是八王之乱中最具影响力的八位诸侯王之一。司马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十六子,同时也是晋惠帝司马衷与晋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弟,其生母为程才人。

       封王与初登政坛: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颖被封为成都王。这一封号不仅彰显了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也为他日后在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然而,司马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元康九年(公元299年),由于与权臣贾谧结怨,皇后贾南风对其心生不满,下令将他外放至邺城担任平北将军。这一任命表面上是对他的提拔,实则是一种变相的排挤。然而,正是在邺城的驻守期间,司马颖逐渐积累了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为他日后的权力争夺埋下了伏笔。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篡夺皇位,引发了朝野震动。齐王司马冏随即发布讨逆檄文,号召各方势力共同对抗司马伦。在这场斗争中,司马颖积极参与其中,并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声望成为反对司马伦的重要力量之一。最终,司马伦倒台,司马冏掌握了朝廷大权。 然而,司马冏的专权并未带来长久的和平。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颙上表列举司马冏的罪状,指责其擅权误国。司马颖积极响应司马颙的号召,起兵反对司马冏,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司马颖与司马颙联手,成功击败长沙王司马乂。至此,司马颖在八王之乱中的地位愈发显赫。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司马越囚禁了司马乂,并向司马颖与司马颙的联军投降。司马颖借此机会彻底清除朝中异己,掌控了中央政权。他不仅增封二十郡,还被授予丞相之职,更被立为皇太弟,达到了个人权力的顶峰。

        权力巅峰后的陨落:权力的顶峰往往也是危机的开端。随着局势的变化,司马颖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王浚与司马腾联合讨伐司马颖,迫使他挟持晋惠帝逃往长安。不久后,司马颖被太宰司马颙废黜皇太弟之位,从此退出了权力中心。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九月,顿丘太守冯嵩逮捕了司马颖及其两个儿子,并将他们送往邺城。尽管范阳王司马虓出于仁慈之心,不忍杀害司马颖,将其幽禁于邺城,但随着司马虓突然暴毙,范阳王长史刘舆矫诏行事,最终将司马颖及其两个儿子一并赐死。这位曾一度掌控西晋命运的成都王,最终以悲剧收场。 司马颖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与权力博弈,他的兴衰历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缩影,更是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

【人物生平】
(成都王颖传)
封成都王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司马颖被封为成都王,当时他年仅11岁。根据朝廷的安排,益州的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以及汶山郡被划为其封地,其食邑达到了十万户之多。 司马颖曾担任越骑校尉一职,并同时兼任散骑常侍与车骑将军。到了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这一年他已经21岁了。有一次,散骑常侍贾谧与皇太子司马遹正在下棋,过程中贾谧与司马遹因棋局争执不下,贾谧态度十分傲慢。当时司马颖也在场,他见状立刻严辞厉色地斥责贾谧:“皇太子乃国家未来的君主,你怎么能如此无礼!”贾谧心中害怕,回去后便将此事告知了皇后贾南风。于是,贾南风便下诏书,封司马颖为平北将军,命其离开京城前往邺城镇守。之后,司马颖又转任为镇北大将军。


讨伐赵王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当时司马颖年仅23岁。这一年,赵王司马伦篡夺皇位自立为帝,并将司马颖升任为征北大将军,同时加封开府仪同三司的尊贵职位。 然而,齐王司马冏随即发布讨伐檄文,起兵反抗司马伦。在此关键时刻,成都王司马颖采纳卢志的建议,果断发兵响应司马冏与河间王司马颙的联合行动,共同讨伐篡位者司马伦。大军行进至朝歌时,兵力已扩充至二十多万之众。然而,在黄桥之战中,先锋赵骧遭遇敌军将领士猗、许超和孙会的猛烈抵抗,不幸战败,损失八千余人。面对此困境,司马颖一度打算退守朝歌,但王彦与卢志及时劝阻:“如今我军虽暂时失利,但敌军因此而滋生轻敌之心。若此时退却,士气必然低落,再难重整旗鼓。况且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不如挑选精锐部队,连夜突袭敌军,出其不意,以奇制胜。”司马颖采纳了这一建议,亲自率领诸军反击,于湨水展开激战,最终大破敌军。孙会弃军南逃,司马颖乘胜追击,率军渡过黄河,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洛阳。

         四月,左卫将军王舆与尚书广陵公司马漼领兵入宫,诛杀孙秀等党羽,幽禁司马伦,成功迎回惠帝复位。司马颖进入京都后,下令赐死司马伦,彻底铲除叛乱势力。随后,他又派遣赵骧、石超等人协助齐王司马冏在阳翟攻打虏将军张泓,迫使其投降。至此,司马冏得以率部进入洛阳,自恃为第一个举兵讨伐司马伦之人,独揽大权。然而,司马颖并未居功自傲,而是谦逊地向惠帝表示,这一切皆归功于大司马司马冏,并以此为由辞别皇宫,返回邺城驻守。

       六月,回到邺城后,惠帝特地下诏,派遣兼太尉王粹前往,赐予司马颖九锡殊礼,并晋升其为大将军,兼任都督中外诸军事,授予假节、黄钺等象征至高权力的器物,允许录尚书事,享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殊荣耀。尽管如此,司马颖依然保持谦逊态度,接受大将军封号的同时婉拒了九锡殊礼。此外,他还上表惠帝,推荐参与讨伐行动的功臣卢志、和演、董洪、王彦、赵骧五人,全部被封为开国公侯。 不仅如此,司马颖还主动上表请求调拨十五万斛粮食,用以救济因战争而受灾的阳翟居民,展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同时,他采纳卢志的建议,为黄桥之战中阵亡的八千名士兵制作棺木妥善安葬,并修建墓园、祭堂以及纪功碑,表彰他们的英勇牺牲。对于这些士兵的家庭,司马颖特别给予两级优待政策,以示抚恤。另外,他还命令河内温县的地方长官埋葬司马伦一方在一战中阵亡的一万四千名士卒。通过这一系列仁义之举,司马颖赢得了广泛赞誉,声望更上一层楼。


遥控朝廷
         随后,齐王司马冏开始专权,他作威作福、骄奢淫逸的行为日益严重,令朝野上下深感失望。在这样的局势下,成都王司马颖逐渐成为众人寄予厚望的对象,人们期望他能够改善国家的混乱局面。晋惠帝下诏,命司马颖入朝辅政。然而,司马颖却因左右为难而犹豫不决。一方面,他的亲信宦官孟玖不愿意返回洛阳;另一方面,其母程太妃也对邺都的生活恋恋不舍。与此同时,司马颖麾下的义募军队思乡心切,渴望返回家乡。经过慎重考虑,司马颖决定遣散这些义募军队,以安抚百姓之心。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颙上表列举了司马冏的种种罪状,并提议对其进行惩处。然而,司马颖并未采纳卢志的劝谏,反而起兵响应司马颙的号召。同年十二月,长沙王司马乂成功击败并杀害了司马冏,从而掌握了朝廷大权。尽管如此,司马乂在处理政务时依然事无巨细地向远在邺城的司马颖汇报并征询意见。由此可见,司马颖实际上已经通过远程操控的方式执掌了朝政。 到了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义阳蛮张昌因无法忍受新野王司马歆施行的严苛法令,遂聚众数千人在荆州发动叛乱,最终还杀死了司马歆。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司马颖迅速拜表南征,沿途百姓纷纷响应,踊跃参军。然而,张昌的叛乱很快就被陶侃平定。此时,司马颖凭借自身功勋更加骄奢放纵,导致国家各项制度日渐废弛,其行为甚至比之前的司马冏更为恶劣。正当司马颖准备进一步胡作非为之际,他却不得不顾忌朝中异母兄长沙王司马乂的存在。此前不久,河间王司马颙暗中指使河南尹李含、侍中冯荪和中书令卞粹等人刺杀司马乂,但阴谋被皇甫商告发,司马乂随即诛杀了这三人。于是,司马颖联合司马颙共同上表,要求诛杀羊皇后之父羊玄之、左将军皇甫商等人,并命令司马乂返回府第。司马颙则以李含之死为由,派遣张方率领七万大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与此同时,司马颖带领原本计划用于攻打张昌的军队,与司马颙部将张方一同攻伐洛阳。他任命平原内史陆机为前锋都督,授予前将军、假节等职衔,统领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等诸军共计二十余万人,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军洛阳。随着战事规模不断扩大,局势愈发复杂。 陆机作为群士中的佼佼者,却被王粹、牵秀等人怀有怨恨之心,他们坚决推辞都督一职。然而,司马颖并未同意他们的请求。司马颖的左长史卢志内心嫉妒陆机受到的宠信,便对司马颖进谗言道:“陆机自比管仲、乐毅,却将您视为昏庸之主。自古以来,派兵遣将之时,从未有过臣子凌驾于君主之上还能成就大事的情况。”司马颖听后沉默不语。随后,司马颖的军队抵达朝歌,每到夜晚,矛戟上都会发出如同火焰般的光芒。之后,军队继续前进,在河南驻扎下来,并依托清水建立了营垒。 十月,陆机率领的军队与司马乂在建春门展开激战。然而,由于内部矛盾重重以及敌军实力强大,陆机的军队最终惨败。众多士兵纷纷跳入七里涧而亡,尸体堆积如山,以至于涧水为之断流。此役中,包括贾棱在内的十六名战将不幸阵亡。战败之后,孟玖等人诬陷陆机谋反,司马颖轻信谗言,勃然大怒,立即命令牵秀逮捕陆机及其弟陆云。

         司马颖官属江统、蔡克、枣嵩等上疏曰:“统等闻人主圣明,臣下尽规,苟有所怀,不敢不献。昨闻教以陆机后失军期,师徒败绩,以法加刑,莫不谓当。诚足以肃齐三军,威示远近,所谓一人受戮,天下知诫者也。且闻重教,以机图为反逆,应加族诛,未知本末者,莫不疑惑。夫爵人于朝,与众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惟刑之恤,古人所慎。今明公兴举义兵,以除国难,四海同心,云合响应,罪人之命,悬于漏刻,泰平之期,不旦则夕矣。机兄弟并蒙拔擢,俱受重任,不当背罔极之恩,而向垂亡之寇;去泰山之安,而赴累卵之危也。直以机计虑浅近,不能董摄群帅,致果杀敌,进退之间,事有疑似,故令圣鉴未察其实耳。刑诛事大,言机有反逆之征,宜令王粹、牵秀检校其事。令事验显然,暴之万姓,然后加云等之诛,未足为晚。今此举措,实为太重,得则足令天下情服,失则必使四方心离,不可不令审谛,不可不令详慎。统等区区,非为陆云请一身之命,实虑此举有得失之机,敢竭愚戆,以备诽谤。”然而司马颖并未采纳其建议。江统等人再次郑重请求,而司马颖则犹豫了整整三日才作出决定。在此期间,卢志进言道:“昔日赵王杀害中护军赵浚时,赦免了他的儿子赵骧。后来赵骧投奔明公,并且成功反击赵王,这就是前车之鉴啊。”蔡克得知此事后,径直来到司马颖面前,叩头至血流满面,恳切地说道:“陆云因被孟玖怨恨,这一情况远近皆知。如今若真的将其杀害,却没有明确的罪证,这将令众人内心产生疑惑,实在为明公感到惋惜。”当时跟随蔡克一同进入劝谏的僚属多达数十人,他们纷纷流泪坚持请求宽恕陆云,使得司马颖内心有所触动,显露出怜悯与宽容之意。 然而,孟玖紧紧扶持着司马颖进入内室,不断催促下令处死陆云。最终,陆机三族还是惨遭诛灭。此后,司马颖联合张方共同进攻洛阳城。这场战事持续数月之久,双方激烈交锋。司马乂率领的军队拼死奋战,成功击溃司马颖和司马颙的联军,导致对方伤亡高达六七万人。张方见局势不利,打算撤退以保存实力。与此同时,常山人王舆聚集了一万多人马,准备偷袭司马颖。然而,司空司马越却担心粮草匮乏的司马乂军队难以支撑下去,于是联合几名殿中将领,将司马乂囚禁于金镛城内。随后,司马越向司马颖、司马颙投降,并亲自将司马乂押送至张方营中。张方手段残忍,竟用炙烤的方式杀害了司马乂。而王舆也被部下背叛斩杀,其全军最终向司马颖投降。 到了永兴元年(304年),司马颖顺利进入洛阳。由于他一直以来在朝野之间享有极高的威望,加之军事力量的强大,入主洛阳之后,他的封地增加了二十郡,并被授予丞相之职。当时蜀中地区陷入大乱,李雄自立为王,致使益州彻底沦陷。荆州的成都郡因此成为成都王司马颖新的封国所在地。成都郡是从南郡划分出来的,隶属于荆州,下辖四个县:华容、州陵、监利以及丰都。 不久之后,司马颙上表朝廷,认为司马颖应当成为皇位继承人。于是,废黜了司马覃的皇太子身份,改立司马颖为皇太弟,同时保留其丞相职位不变。自此,司马颖开始掌控朝政大权,成为实际执掌国家事务的核心人物。


兵败被废
     司马颖在获取大权之后,返回了他的根据地邺城。他在邺城遥控政权,其排场几乎可以与皇帝相提并论,表现出对皇权的轻视,处处彰显出他夺取皇位的野心。同时,他任用了孟玖,这一举动让百姓们对他大失所望。也正因如此,给了其他怀有野心的王公贵族以讨伐他的借口和机会。 永安元年(304年)七月,司空、东海王司马越向四方传递檄文,联合左卫将军陈眕、殿中中郎逯苞、成辅以及长沙王的旧将上官巳,共同召集各方力量讨伐司马颖。他们集结了十多万人马,扶持司马覃重新登上帝位,并挟持惠帝北上征伐邺城。当司马颖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极为震惊,甚至一度想要逃离。然而在他的部下劝阻之下,他召集众人商议对策。东安王司马繇认为,既然皇帝亲自前来讨伐,应当投降请罪,但司马颖并未采纳此建议。司马王混及参军崔旷则主张迎战,司马颖表示赞同,于是派遣奋武将军石超率领五万大军前往荡阴(今河南汤阴)迎敌。 陈眕的两位弟弟陈匡与陈规亲自来到司马越的军营,声称邺城中的司马颖部下听到皇家军队到来已经四散而逃。东海王司马越信以为真,导致军队放松了警惕。随后,石超与司马越的军队在荡阴展开激战,结果越军大败,甚至射伤了惠帝。左右侍从纷纷逃命,将惠帝遗弃在草地上。石超随即把晋惠帝押送至邺城,司马颖改年号为建武,并杀害了之前劝他投降的东安王司马繇。 在兵败之际,司马越率先逃到了下邳。当时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拒绝接纳他,司马越只得逃回自己的封地东海国(今山东郯城北)。司马颖以同宗兄弟的名义,下令宽恕司马越,邀请他回朝,但司马越并未接受召命。陈眕和上官巳则带着太子司马覃驻守洛阳。与此同时,司马颙派遣张方率领两万兵马援助司马颖。然而,当张方的大军到达时,司马越的军队早已被击败,张方顺势进驻洛阳。上官巳派苗愿抵抗张方,却以失败告终。随后,司马覃袭击了上官巳,上官巳与苗愿被迫逃走,而司马覃则向张方投降,再次被废黜。
     在晋朝那段纷乱的历史时期,司马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愈演愈烈。其中,司马越的亲弟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与安北将军王浚联手,成功诛杀了由司马颖所任命的幽州刺史和演。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司马颖对司马腾的军事讨伐。 八月,局势进一步升级。王浚联合了段部鲜卑的首领段务勿尘、乌桓的羯朱以及东嬴公司马腾,共同起兵对抗司马颖,并发兵直指邺城。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司马颖迅速做出反应,派遣新任的幽州刺史王斌,以及石超、李毅等将领前往抵御王浚率领的幽州军队。 与此同时,返回左国城的刘渊也派出了左於陆王刘宏,带领五千精锐的匈奴骑兵,前去会同司马颖麾下的部将王粹部队,意图合力阻击东瀛公司马腾所率领的并州军队。然而战局发展并不如预期,王粹的部队很快就被司马腾击败,刘宏无奈之下只能无功而返。 随后,王浚与司马腾合兵一处,共同进攻王斌,取得了重大胜利。王浚以主簿祁弘为前锋,在平棘再次大败石超的部队,乘胜追击,直逼邺城。当战败的消息传至邺城时,城内人心惶惶,官僚士兵纷纷逃离,场面一片混乱。在这种恐慌的氛围下,司马颖极度惊慌失措,卢志则率领数十名骑兵,挟持晋惠帝连夜逃往洛阳。 羯朱的军队一路紧追不舍,直至朝歌方才放弃追赶。到了十一月,当时掌控洛阳的司马颙部将张方再次挟持晋惠帝、成都王司马颖、豫章王司马炽等人迁往司马颙势力的核心区域——关中长安,以此躲避敌军锋芒。 同月,永安年号得以恢复。十二月丁亥日,诏书颁布:“上天降祸于晋邦,冢嗣无人可继。成都王司马颖虽身为储贰(即皇太弟,是皇位继承人),但政绩不佳,致使天下失望,显然无法承担重任。现令其以王的身份返回封地。”司马颙废除了皇太弟司马颖的职位,命令他离开朝廷,返回自己的封地。同时,司马颙自行选任百官,改秦州为定州,更改年号为永兴,并立豫章王司马炽为新的皇太弟。 此外,司马颙还促使晋惠帝下诏,册立远在东海国的司马越为太傅,希望他能回朝与太宰司马颙共同辅佐朝政。然而,司马越并未接受这一封授。在此情况下,司马颖逃奔至关中后,司马越任命平昌公司马模为北中郎将,驻守邺城,以稳固局势。


归北被杀
      永兴二年,即公元305年,自司马颖被废黜皇太弟之位后,河北地区的百姓和将士们依然怀念他的仁善。其中,司马颖的旧将阳平人公师籓及其部下汲桑、石勒等人为了迎立失势的司马颖,聚集数万兵马,在清河郡的鄃县(音“shū”)起兵反叛。 同年七月,公师籓等人率众攻陷多个郡县,杀害了阳平太守李志、汲郡太守张延等地方官员。随后,公师籓与楼权、郝昌等人转而攻打邺城。当时,镇守邺城的将领司马模的身边有亲信密谋作为内应,但最终未能成功。广平太守丁绍率领军队前来救援司马模,范阳王司马虓也派遣兖州刺史苟晞带兵支援司马模。在多方力量的联合打击下,公师籓等人被迫解散逃走(也有说法认为是司马模派遣将军赵骧击败了公师籓)。 同月,东海王司马越以盟主的身份,打着迎接皇帝返回都城的旗号,发布檄文号召各路势力共同讨伐司马颙。到了九月壬子日,司马颙看到河北地区仍然有人支持司马颖,于是上表奏请晋惠帝,让司马颖返回邺城镇守,安抚当地的叛乱和流亡者。同时,司马颖被升任为镇军大将军,并被授予都督河北诸军事的权力。此外,卢志被任命为魏郡太守,加封左将军,随司马颖一同返回邺城,还获得了千人的兵力补充。 进入十二月后,吕朗等人向东驻扎在荥阳,成都王司马颖率领部队抵达洛阳,而张方、刘弘等人却按兵不动,无法有效抵御。在此情况下,范阳王司马虓从官渡渡过黄河,成功攻克荥阳,斩杀了石超。接着,司马虓又袭击了许昌,并在萧县大败刘乔,迫使刘乔逃往南阳。
         公元306年,即光熙元年,西晋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一年,司马颖抵达洛阳,而司马越派兵讨伐司马颙的大军也随即赶到。在一系列激烈的战斗中,司马越的军队接连击败了司马颙手下的刘乔、楼褒、王阐等将领,随后一路向长安进发。然而,随着战局的恶化,司马颖被迫逃往关中地区。 同年五月壬辰日,司马越麾下大将祁弘等人与敌方将领刁默展开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此役之后,司马越的部队成功攻陷长安。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司马颖和司马颙不得不退入南山以避锋芒。值得注意的是,祁弘所率领的鲜卑骑兵在长安城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约有两万多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随后,司马越护送晋惠帝返回洛阳,而司马颖则从华阴经武关逃至新野。 就在司马颖抵达新野不久,荆州刺史、新城元公刘弘去世。州司马郭劢趁此机会发动叛乱,意图拥立司马颖为新的统治者。然而,治中郭舒迅速采取行动,奉刘弘之子刘璠[fán]之命讨伐郭劢,并将其斩杀,平息了这场叛乱。 朝廷随后下达诏令,命南中郎将刘陶逮捕司马颖。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司马颖抛弃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仅带着两个儿子司马普及司马廓乘坐马车渡过黄河,逃往朝歌。在那里,他试图重新集结旧部,准备投奔支持他的故将公师藩。然而,九月时,司马颖一行人在途中被顿丘太守冯嵩抓获,并押送到邺城交由范阳王司马虓处置。尽管司马颖被囚禁,但司马虓出于仁慈之心,并未对其施加致命惩罚。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司空、范阳王司马虓突然暴毙。长史刘舆担心司马颖在邺城仍有一定的威望,若留其性命可能会引发后患,于是决定秘不发丧,并假扮成朝廷使者,伪造晋惠帝的诏书,命令处死司马颖。最终,司马颖被看守他的士兵田徽用绳索缢死,年仅二十八岁。同时,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杀害,结束了这一支宗室的命运。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西晋时期皇族内部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权谋与悲剧交织的真实面貌。司马颖的短暂一生充满了起伏与波折,他的结局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司马颖去世之后,其属下的官员们纷纷四散逃离,唯有卢志始终不离不弃,忠心耿耿地随从左右,展现出非凡的忠诚与担当。随后,汲桑杀害了东瀛公司马腾,并声称此举是为了替司马颖复仇。为了彰显这一立场,汲桑将司马颖的棺木取出,随军携带,行军途中每逢重大事务都会向司马颖的遗体启奏,请示“军令”。然而,随着战局的变化,汲桑最终被击败,司马颖的棺木也被遗弃于一口旧水井之中。后来,司马颖的旧臣们找到这口井,将棺木重新打捞出来,改葬于洛阳,并由晋怀帝下令以县王之礼进行安葬,体现了对这位昔日藩王的尊重与追念。 司马颖去世后的数年间,在开封一带流传着一个传闻:据说司马颖尚有一个年仅十余岁的儿子,隐匿于普通百姓家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得知这一消息后,东海王司马越派遣专人前去调查,并最终将这名少年处死,以此彻底断绝可能引发的政治隐患。到了永嘉年间,朝廷立东莱王司马蕤之子司马遵为司马颖的嗣子,封为华容县王,延续了司马颖一脉的香火与地位。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也凸显了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性。

【附官爵升迁】
1.拜越骑校尉,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出为平北将军→转镇北大将军→进征北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进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加黄钺、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加太子太保→拜丞相→署置百官 [1]
2.成都王 
3.皇太弟

【历史评价】

    司马虓:成都王失道,为奸邪所误,论王之身,不宜深责。且先帝遗体,陛下群弟,自元康以来,罪戮相等,实海内所为匈匈,而臣等所以痛心。今废成都,更封一邑,宜其必许。(《晋书·司马虓传》)
诏曰:“……成都王颖温仁惠和,克平暴乱。……”
诏曰:“……成都王颖自在储贰,政绩亏损,四海失望,不可承重,其以王还第。
史臣曰:“颖既入总大权,出居重镇,中台藉以成务,东夏资其宅心,乃协契河间,共图进取。”
赞曰:“章度勤王,效立名扬;合从关右,犯顺争强,事穷势蹙,俱为乱亡。”

    孙惠《为东海王讨成都王檄文》:颖禀性强暗。增崇位号。阿比奄官。专任孟政(政当作玖,即孟玖),遂使恣睢。杀活由己。疾谏好谗。小人满侧。官以贿成。位以钱获。囚以货生。狱以币解。百官卷舌。朝野隐伏。案颖之罪,书记未有。祸甚叔带,逆隆鲁桓。为子则不孝,为臣则不忠,为弟则不顺,为主则不仁,四恶具矣。豺狼之性。有甚无悛。
    刘渊:①殿下武皇帝之子,有殊勋于王室,威恩光洽,四海钦风,孰不思为殿下没命投躯者哉,何难发之有乎!王浚竖子,东嬴疏属,岂能与殿下争衡邪!②颖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 
    陆机: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既感全济之恩,又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 
    司马虓、司马楙、周馥:(司马颖)受重之后,而弗克负荷。‘小人勿用’,而以为腹心。骨肉宜敦,而猜佻荐至,险诐[bì]宜远,而谗说殄行。(《晋书·司马虓传》)

【轶事典故】
何得无礼

      有一回,贾谧与皇太子司马遹下棋,两人互不服输,结果争吵起来。当时,司马遹叔父司马颖也在场,见此情形,对贾谧大声呵斥道:“皇太子是国家未来君王,贾谧你怎敢如此无礼!”


知天命不
      镇邺守将范阳王司马虓突然毙命,而狱中的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地却素有威望,司马虓长史刘舆见此情势,生怕司马颖的存在将可能引发骚动,便秘不给司马虓发丧,为了解除后患隐忧,又令人装扮成台使,诈称得晋惠帝诏书:夜里赐死司马颖。当晚狱中看守叫田徽,司马颖就问他:“范阳王死了没有?”田徽答:“不晓得。”司马颖再问:“你多大了?”田徽答:“五十。“司马颖又问:“知道什么是天命吗?”田徽答:“不晓得。“司马颖叹息道:”我死以后,天下能安定呢还是不能安定呢?自从我被放逐,至今三年了,身体及手脚都没洗过,取数斗热水来!“他的两个儿子见此情形不禁嚎啕大哭起来,司马颖唤人把二子带走。于是头朝东、披散着头发睡下,让田徽缢杀自己,死时年仅二十八。


【家族成员】

司马家族

高祖父:司马防,
曾祖父:司马懿
嫡曾祖母:张春华,宣穆皇后
祖父:司马昭
嫡祖母:王元姬,文明皇后
父亲:司马炎
嫡母:杨芷,武悼皇后
生母:程才人,武帝才人,后为成都太妃
妻子:乐妃,成都王妃,出身南阳乐氏。尚书令乐广之女。
(儿子)
1.亲子:司马普,庐江王,与亲父一同被杀。
2.出养子:司马廓,中都王,后与本生父一同被杀。(出继代哀王司马演)
3.嗣子:司马遵,华容王。(东莱王司马蕤之子)

 

 
【其他阅读】
=======
2025年3月20日 15:1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