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王(延优)~高句丽第十任君王(公元197年- 227年)
山上王(延优)
时代:东汉末
别名:山上王
本名:高延优
在位:197年-227年
地位:高句丽第十任君王
都城:吉林国内城
个人简介
山上王,是高句丽的第10任君王,在位时间为公元197年至227年。他的名字叫做延优,是高句丽新大王的第三个儿子,同时也是故国川王的弟弟。 在那个时代,王位继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由于故国川王没有子嗣,所以按照当时的制度和家族安排,山上王得以顺利继承王位,肩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在他继位之后,迎娶了于氏为王后。山上王在位期间,积极应对当时复杂的局势,努力维护高句丽的稳定与发展,为高句丽的历史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山上王是高句丽的第10任君王,在位时间为公元197年至227年。他的名字为延优,是高句丽新大王的第三个儿子,同时也是故国川王的弟弟。由于故国川王没有子嗣,因此山上王得以继承王位,并迎娶于氏为王后。 在山上王继位之初,他遭遇了来自一位兄长的反对与挑战。然而,这次谋反事件很快就被山上王的弟弟成功平息,确保了王权的稳定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有迹象表明中国汉朝可能在幕后对这次叛乱起到了一定的鼓动作用。基于此情况,山上王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以示回应,发兵攻打汉朝边境地区,以此维护高句丽的安全与尊严。 山上王在位期间所经历的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也体现了高句丽王朝内部权力更迭时面临的诸多挑战。
公元209年,山上王将都城迁至丸都山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这一重要决策不仅改变了国内的行政中心布局,也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217年,山上王展现了其仁慈的一面,收留了近千名来自辽东地区的难民,为这些流离失所的人们提供了栖身之所和新的生活希望。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为太祖王的曾孙。‘其曾祖名宫,生能开目视,其国人恶之,及长大,果凶虐,数寇钞,国见残破。今王生堕地,亦能开目视人。句丽呼相似为位,似其祖,故名之为位宫。位宫有力勇,便鞍马,善猎射。景初二年,太尉司马王率众讨公孙渊,宫遣主簿大加将数千人助军。正始三年,宫寇西安平,其五年,为幽州刺吏毌丘俭所破。语在俭传。’
译文:《三国志·魏书》中的记载,这位山上王是太祖王的曾孙。关于他的家世,书中有着详细的描述:他的曾祖父名为宫,在出生时便展现出不同寻常之处——他能够睁开眼睛注视周围的事物,这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随着年龄的增长,宫果然表现出凶残暴虐的性格,频繁发动对周边地区的侵扰和掠夺,导致国家遭受严重的破坏。 而山上王自幼便显露出与曾祖父相似的特质,即在他刚出生时也能睁眼观察周围的人。高句丽人称这种相似性为“位”,因此给他取名为位宫。位宫不仅继承了先辈的勇武之力,还擅长骑马射箭等技能,成为了一位出色的猎手。在景初二年(238年),当太尉司马懿率领大军讨伐公孙渊时,位宫派遣主簿大加带领数千人协助作战,显示出他对中原政权的支持态度。 然而,在正始三年(242年),位宫却率军侵犯西安平地区;五年后(247年),他遭到幽州刺史毌丘俭的击败。这段历史被详细记录在毌丘俭的传记中,成为了研究古代东北亚地区政治军事关系的重要资料。
公元208年,正值山上王十三年的历史时刻。这一年,在一次盛大的皇家狩猎活动中,山上王偶然间在山林间遇到了一位容貌出众的女子。这位女子举止娴雅、气质不凡,令山上王一见倾心。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最终结为连理。 然而,这段姻缘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山上王身边有一位名为于氏的侍从,她对这位新进宫的女子心存嫉妒,曾密谋暗害对方,但未能得逞。尽管如此,这位女子凭借着自身的品德和智慧赢得了山上王的信任与宠爱,最终成为山上王的第二位王后。 更为传奇的是,这位王后的出身其实颇为特别。她来自酒桶村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在怀她之时曾依照当地习俗前往巫者处祈福问卜。巫者经过占卜后预言说:"此胎必生王后"。这一预言让她的母亲惊喜万分,于是便给出生后的女儿取名为“后女”,寓意着对未来美好命运的期许。 后来,“后女”果然不负预言,成为了山上王的王后,并为山上王诞下了一位王子,这位王子就是后来继承大统的东川王。227年,山上王驾崩,东川王顺利继位,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篇章。
【高延优家庭情况】
父亲伯固
伯固(?-179年),是高句丽第八代王(165年-179年在位)。公元165年末,时年77岁的伯固即位。汉质帝、汉桓帝之间,伯固进犯东汉辽东郡;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东汉出兵讨伐高句丽,伯固投降,自此高句丽领土归属东汉辽东郡。公元179年冬十二月,伯固薨逝,葬于故国谷,谥号“新大王”。伯固死后,由其长子高男武(故国川王)继承了王位。
妻子:于王后
于王后(?-234年),是高句丽故国川王高男武的王后,提那部酋长于素之女,出身权门。公元180年,于氏被高句丽故国川王高男武立为王后。男武在处理国事中,能宽猛结合,但在一段时期中受于王后及其亲戚的蒙敝。高男武死后,于王后谋立小叔高延优为王,与高发歧开展王位之争,最终以胜利告终。高延优即位后,再立于氏为王后,于氏又成为了高延优的王后,期间曾图谋杀害太子忧位居之母。忧位居即位后,尊于王后为王太后。成为太后的于氏曾多次刁难新王忧位居,忧位居以宽容化解矛盾。公元234年秋九月,于氏去世,与高延优合葬于山上陵。
儿子:位宫
位宫(?~公元248)高句丽第11位王。名优位居,小名郊彘,延优(山上王)之子,酒桶村女所生。因貌似其祖父宫,称之位宫。其人“性格仁厚,于人不怒不争”。
儿子:忧位居
忧位居,高句骊国第十一世王。小名郊彘。山上王延优子;母原为村女,与延优私遇,生位居后入为“小后”。三国魏太和元年(227)父死,即位。
哥哥高男武
高男武(?—197),高氏,名男武,高句丽新大王伯固之子,又称国襄,是高句丽第九位国王。新大王十二年(176年)三月,高男武被立为王太子。十五年(179年)冬十二月,新大王薨逝,高男武即位,史称“故国川王”。高男武身高九尺,姿表雄伟,力能扛鼎,莅事听断,宽猛得中。在位第二年(180年)春二月,立王妃于氏为王后,即于王后。公元197年夏五月,高男武薨逝,葬于故国川原,号为“故国川王”。
哥哥高发歧
高发歧,高氏,名发歧(一作拔奇),是高句丽新大王之子。公元197年,高句丽国王高男武去世,无子,于王后夜访高发歧后,认为高发歧暴慢无礼,便转而拥立高延优为王。高发歧得知后大怒,围攻高句丽王宫,然而国内无人拥护高发歧,高发歧便投奔东汉辽东太守公孙度,借兵3万反攻高句丽国内城,结果失败,高发歧自刎而死。高发歧死后,高延优以王礼将其安葬在裴岭。
侄子驳位居
驳位居,东汉时高句丽人。伯固孙,拔奇子。拔奇怨己为长兄而未立为王,遂降汉,往辽东。位居仍留于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