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盆子(建世帝)~汉朝皇帝 西汉末期历史事件
刘盆子
刘盆子称帝,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樊崇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渐崛起并发展壮大。这支农民起义军以磅礴之势攻陷了长安城,标志着刘玄所建立的更始政权走向灭亡。 为了稳定局势,起义军将领们经过商议后决定拥立一位新的皇帝。最终他们选中了年仅十五岁的刘盆子。刘盆子本是普通百姓家庭出身,未曾料到自己会成为一国之君。这一选择既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也体现了起义军对重建秩序、恢复汉室统治合法性的追求。 刘盆子称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独特而曲折的故事,更是研究西汉末年至新莽时期社会变迁、政治斗争的重要史料。它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在面对重重压迫时奋起反抗的力量,以及在乱世之中寻求安定与希望的努力。
刘盆子世系:高皇帝刘邦--齐悼惠王刘肥--城阳景王刘章--城阳共王刘喜--城阳顷王刘延--城阳敬王刘义--城阳惠王刘武--城阳荒王刘顺--式节侯刘宪--式哀侯刘霸--式侯刘萌(王莽篡汉后,刘萌去世,式侯国除)--式侯刘恭(更始帝刘玄所封)--建始帝刘盆子。
刘盆子概述
姓名:刘盆子
年号:建世(25-27年)
刘盆子(公元10年-?),是西汉远支皇族成员,其祖先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城阳景王刘章。他出生于泰山郡式县(今山东省济宁市),这片土地孕育了这位在乱世中登上历史舞台的人物。 刘盆子的家族有着显赫的背景。他的祖父刘宪在汉元帝时期被封为式侯,然而时局变幻莫测,到了新朝建立之时,父亲刘萌不幸在王莽篡位后的动荡中遇害。这一变故使得刘盆子与两位兄长刘恭和刘茂流离失所,最终被迫加入赤眉军,在军队中从事放牧等杂役工作。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领袖樊崇等人拥立刘盆子为皇帝,并改元建世。尽管刘盆子登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但当时的局势十分复杂,赤眉军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仅仅两年后,在建武三年(公元27年),赤眉军在战场上遭遇惨败,刘盆子不得不向光武帝刘秀投降。 刘秀对待刘盆子展现出了非凡的宽容和仁慈。他不仅没有惩罚这位前朝皇帝,反而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并任命刘盆子担任叔父赵王刘良的郎中一职。更为感人的是,后来刘盆子因病导致双目失明,生活陷入困境。得知此事后,刘秀下令用荥阳地区的官田租税作为供养,确保刘盆子能够安享晚年,直至终老。
这段历史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中人性的光辉,也体现了刘秀作为一代明君的胸怀与气度。刘盆子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独特而感人的篇章。
【人物生平 】
刘盆子是泰山郡式县(今山东省济宁市)人,他有两个哥哥:刘恭和刘茂。
天凤五年(公元22年),琅琊郡(今山东省临沂市一带)的樊崇在莒县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随后,他率领义军辗转作战于泰山地区,队伍迅速壮大,在短短一年内便发展到万余人之众。这支义军与当地的逄安、东海郡的徐宣、谢禄、杨音等人所领导的多支起义力量汇合后,经由莒县一路挺进至姑幕县,与王莽政权的军队展开激战,成功击杀敌军上万人,并顺势转战青州地区。 面对来势汹汹的起义军,王莽派遣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率军镇压。然而,樊崇担心在战斗中双方难以区分,于是下令让义军战士们用朱砂涂抹眉毛,以便识别,因此这支起义军被称为“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省东平县西)之战中,赤眉军大破廉丹、王匡率领的朝廷军队,歼灭敌军一万多人。接着又追击至临县,最终廉丹战死沙场,王匡则狼狈逃窜。赤眉军乘胜追击,一路打到洛阳,王莽政权的二十多名将帅纷纷投降,遭遇惨败。 随着刘玄建立更始政权,樊崇等赤眉军将领一度表示愿意归顺。但由于对新政权分配官职不满,他们很快又兵分两路,向更始政权发起进攻。经过多次激烈战斗,赤眉军击败了河南太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初,当赤眉军行军经过式县时,刘盆子和他的两个哥哥刘恭、刘茂被裹挟进了军营。其中,刘恭自幼研习《尚书》,深谙书中大义。后来,他随樊崇等人归降更始帝刘玄,被封为式侯。由于博学多才,刘恭多次上书献策,得到重用,被任命为侍中,跟随更始帝驻扎在长安。而刘盆子和弟弟刘茂则留在军中,隶属于右校卒吏刘侠卿麾下,负责割草喂牛的工作,过着牧牛的生活,因此被称为“牛吏”。 刘盆子对每头牛的性格习性都十分了解。每次放牛时,他都会精心收割大量青草,细心地放在牛背上驮回军营。他饲养的牛似乎通晓人意,总是听从指挥,从不随意啃食庄稼。闲暇时,刘盆子有时还会倒骑在一头牛身上,悠然自得地观察牛群,乐在其中。
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赤眉军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北)会师,接连战胜更始政权的诸将,势力迅速膨胀,人数达到三十多万。此时,更始帝感到恐惧,表示愿意禅位,并建议义军重新推举一位汉室宗亲为帝。方望的弟弟方阳也建议樊崇:“应当拥立汉朝宗室成员为帝,以号令天下。”樊崇回应说:“如今大军已迫近长安,且有此神明指示,应该寻找一位刘氏宗亲共同尊奉为帝。” 同年六月,樊崇等将领着手筹备立帝事宜。当时可供选择的候选人多达七十多位,但只有刘盆子和刘茂是前代皇帝刘孝的近亲。经过商议,樊崇等人决定采用一种古老的方式:仿照古代天子将兵称上将的传统,制作了一枚象征皇权的竹制符札,放入一个特制的盒子里,再准备若干空白竹札,按照候选人的数量放置。规定摸取竹札时要按年龄大小依次进行,公开示众。由于刘盆子在所有候选人中年龄最小,只能等待最后一个机会。结果,前面的人摸出的都是空白竹札,唯有最后一枚正是那枚代表皇权的符札。就这样,刘盆子被拥立为帝,改年号为建始(也有史书记载为建世)。
刘盆子称帝后,众将领纷纷向他称臣。
这位年仅15岁的少年皇帝,由于长期过着放牛的生活,养成了简单质朴的生活习惯:披散着头发,光着脚,穿着敞开的破旧衣服,身上满是汗水的痕迹。面对众多臣子的朝拜,刘盆子感到十分不适应,只是不断躲闪。他的兄长刘茂见状说道:“你应当好好保管符节。”然而刘盆子却将符节咬断抛弃,又回到了以前那种无拘无束的状态。 其他将领们各司其职:徐宣曾是故县的狱吏,精通《易经》,被推举为丞相;樊崇担任御史大夫;逄安任左大司马;谢禄任右大司马;杨音等人则分别担任列卿等职位。不久之后,赤眉军在长安大败更始军,更始帝刘玄向义军投降。此时刘盆子居住在长乐宫中,樊崇等人设宴庆祝胜利。然而,部分起义军士兵突然冲进宫中,杀害门卫,肆意抢夺财物,甚至乱杀无辜百余人,这一幕让刘盆子日夜啼哭不止。刘恭目睹了赤眉军内部的混乱局面,深知骄纵必败的道理,担心祸及自己兄弟,于是秘密劝说刘盆子主动让出皇位。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在一次集会上,刘恭对众人说:“各位共同拥立我的弟弟为帝,这份恩德确实深厚。但自登基以来已近一年,局势却愈发混乱,实在难以维持。与其这样下去,不如退位为民,另寻贤能之士。”刘盆子听闻此言,叩头说道:“各位设立官府,可下属仍然像强盗一样横行霸道,官员们的贡品也常遭劫掠,这种恶名传遍四方,百姓无不怨恨,不再信任我们。这都是因为我这个不合适的人当皇帝造成的。我愿意辞去职务,避开贤能之人。如果你们一定要用我的死来承担责任,我也无话可说,只希望各位能够怜悯我!”说完泣不成声。樊崇及其他数百人听了都深感同情,离席顿首说:“臣等有罪,请从今以后不敢再如此放纵。”然后众人一起抱住刘盆子,重新给他戴上玺绶。刘盆子虽号啕大哭,但也只得顺从。此后,大家称赞天子英明,百姓也不再害怕,纷纷回到长安。 当时另一位西汉宗室成员刘秀也在称帝,并与赤眉军发生多次冲突。刘盆子乘坐王车,三匹马驾车,身后跟着数百骑兵,从南山一路战斗,最终进驻阳城。关中的豪强地主隐藏粮食,组织武装反抗,导致赤眉军衣食极度匮乏。 建武二年冬季,赤眉军被迫退出长安。刘秀的军队在华阴县与赤眉军展开决战,赤眉军惨败。刘盆子随军一路向东撤退,虽然赤眉军损失惨重,但仍剩下二十万人。这时刘秀派将军侯进驻守新安,建威大将军耿弇驻守宜阳,形成两路夹击之势。次年正月(即公元27年),赤眉军被刘秀的军队包围。赤眉军派刘恭请求投降,说:“刘盆子率百万大军归降陛下,陛下打算如何对待我们?”刘秀回答道:“只要不杀你们罢了。”于是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当大部队到达洛水时,刘秀让刘盆子君臣排队观看,对刘盆子说:“你现在应该知道自己的错误了吧,罪孽深重本当处死,幸好得到陛下的怜悯赦免。”又对樊崇说:“你们不会后悔投降吧?现在我可以让你们回去,整顿军队再次交战,以决出胜负,不想强迫你们屈服。”徐宣等人叩头说:“我们离开长安东门时,君臣就决定归顺朝廷。如今得以投降,就如同脱离虎口、回归慈母怀抱一般,心中充满欢喜和感激,绝无遗憾。”樊崇和刘盆子投降后被送往洛阳。刘秀让这些将领们居住在洛阳,并赐予每人一处宅邸和二顷田地。
后来樊崇因再度起义失败而被杀。刘秀对刘盆子赏赐丰厚,任命他为叔父赵王刘良的郎中。 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下令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刘盆子终身。从此刘盆子依靠均输官提供的生活来源度日,直到去世。
【亲属成员】
祖父:刘宪(式侯)
父亲:刘萌(式侯)
长兄:刘恭(式侯)
仲兄:刘茂(式侯)
式侯~西汉至东汉宗室列侯之一,
公元24年,故式侯刘萌之子刘恭与赤眉诸将降更始帝,复封为式侯。
式侯,西汉至东汉宗室列侯之一,封国为式,300户,属汉太山郡。王莽篡位,国除。
(可考世系)
刘宪:式节侯,城阳荒王刘顺之子,以王子封式侯,第一任式侯;
刘霸:式哀侯,节侯之子,鸿嘉元年去世,无子。
刘萌:式侯,哀侯弟,元延元年绍封,19年,王莽篡位,国除。
刘恭:故式侯刘萌之子。父亲被废,因家于太山,为式人。赤眉过式,与弟刘茂、刘盆子俱为掳入军中。24年与赤眉诸将降汉,更始帝复式侯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