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五胡之一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首页标题    五胡    1,匈奴.北方游牧民族    匈奴    匈奴~五胡之一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始于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七年),
终于南北朝末期。

南匈奴】【北匈奴

前赵】(304年—329年)

大夏】(407年—431年)



【匈奴】

         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曾经在蒙古高原上纵横驰骋。他们兴起于现今的内蒙古阴山山麓地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为匈奴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早在公元前215年,强大的秦朝派遣大将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成功地将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然而,随着秦末战乱以及汉初政权的更迭,匈奴势力迅速恢复并日益强大。他们频繁地对西汉边境发动侵扰,不仅给西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还控制了西域广大区域,严重威胁到了中原的安全与稳定。 面对匈奴的不断进犯,汉武帝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在他的前期统治期间,汉军多次出击匈奴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迫使匈奴退出漠南地区。特别是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中,年轻的将领霍去病率领精锐骑兵深入漠北腹地,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并登上翰海(即贝加尔湖),留下了“封狼居胥”的千古佳话。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到了汉武帝晚年,由于连年征战导致国力衰退,汉军在与匈奴的对抗中逐渐处于下风,使得匈奴重新掌控了漠北地区。随着时间推移,在汉宣帝时期,匈奴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局面,五位单于争夺最高权力,内斗不断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率领部众向西汉投降,这一举动标志着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两支。而到了公元前36年,西汉军队更是彻底消灭了北匈奴郅支单于所部,进一步巩固了对匈奴的优势地位。 进入东汉时期后,匈奴再次经历了重大变革。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单于再次选择归顺东汉光武帝刘秀,并被安置在河套地区生活。相比之下,北匈奴则表现出反复无常的态度,时而归附时而叛乱。直到公元87年,鲜卑部落大举进攻北匈奴,并且漠北地区又遭遇严重蝗灾,这使得北匈奴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紧接着在公元89年,东汉名将窦宪统帅大军远征北匈奴,在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北匈奴不得不向西迁移。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著名文人班固亲自撰写了《封燕然山铭》,将其刻于燕然山南麓的巨石之上,以昭示后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胡十六国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南匈奴的一支建立了前赵政权,而匈奴铁弗部的赫连勃勃则创建了胡夏政权,这些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起源】

        “匈奴”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多部重要典籍中,如《逸周书·王会篇》、《山海经·海内南经》以及《战国策·燕策三》。根据《史记》的记载,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就已经有关于匈奴的明确记录。从公元前2世纪初的冒顿单于起,直至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西迁为止,匈奴奴隶制政权在大漠南北地区持续存在了整整三百年。在此之后,虽然匈奴部落逐渐分散,但仍然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近二百年的时间,直到南北朝末期才逐渐淡出中国史籍的记载。 《史记》一书中不仅将华夏民族称为炎黄子孙,也将秦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以及西南夷、匈奴和古朝鲜等都视为炎黄子孙。司马迁认为:“匈奴,其先祖为夏后氏的后代,名为淳维。自唐虞时代以来,就有山戎、猃狁、荤粥等部落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他们随着畜牧而不断迁徙。”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著作《鬼方昆夷猃狁考》中,对匈奴名称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概括。他认为商朝时期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期的猃狁,春秋时期的戎、狄,战国时期的胡,都是后世所称的匈奴。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史籍中提到的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异民族也可以统称为匈奴。 据史料记载,“匈奴消灭了月氏,斩杀了投降者并平定了该地。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周边二十六个国家皆臣服于匈奴。所有善用弓箭的游牧民族合为一家,北方疆域得以稳定。”到汉代时,“匈奴逐渐强大起来,逐步蚕食诸侯国家,迫使月氏西迁,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小国屈服,最终统一了塞北各部落。” 塞种是源自中亚地区的东伊朗语族高加索人种,即白种人,与匈奴、康居、乌孙、大宛等民族有着相似的生活习俗,“大月氏原本是一个游牧民族,随畜群迁徙,与匈奴相同。”自从月氏王被匈奴杀害后,大月氏被迫西迁,并在印度建立了贵霜王朝。 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匈奴的重要信息。在中国北方发现了许多匈奴墓葬遗址,其中内蒙古境内的杭锦旗阿鲁柴登、准格尔旗西沟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沟,陕西境内的神木县纳林高兔,新疆境内的托克逊县阿拉沟等地的墓葬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主要是装饰品,包括首饰、剑鞘饰、马饰或带饰,例如项圈、耳坠、串珠、冠饰以及各种动物形状的饰片或饰牌,没有发现任何容器类物品。这些饰片和饰牌上的图案大多以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为主题,如牛、羊、马、鹰、狼、虎等,尤其是一些表现动物相互撕咬场景的奇异纹饰十分引人注目。另外,还发现了鹰首狮身的格里芬神浮雕,这种造型无论是在西亚文化、塞种文化还是匈奴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在匈奴建国之前,东北亚草原地区呈现出一片多元而复杂的部落格局。当时这片广袤的土地被众多大小不一的氏族部落所占据,这些部落和部族联盟的状态十分不稳定,呈现出“时大时小、分合不定”的特点。它们分散居住在不同的溪谷之中,各自为政,形成了大约上百个小型聚落,彼此之间缺乏统一协调。 具体而言,在现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活跃着东胡部落联盟;而在遥远的贝加尔湖以西及以南的色楞格河流域,则是丁零部落联盟的主要活动区域;至于阴山南北以及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则是匈奴部落联盟的核心地带。此外,还有许多其他较小的部落集团散布于整个草原地区。后来兴起的匈奴政权正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军事征服行动,逐步统一了上述各个部落联盟及其他一些小国,从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 自西周开始,来自西部边陲的戎族便对中原王朝构成了持续的威胁。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犬戎部落攻陷镐京(今陕西西安),迫使周平王不得不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进入战国时期后,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频繁侵扰赵国边境。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组建骑兵部队,并成功击退了林胡、楼烦等部落的入侵。战后,赵国在其北部新开辟的领土上设置了云中等郡县,并修筑了赵长城以巩固边防。林胡、楼烦两部在北迁过程中逐渐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势力之中。 到了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李牧率军与匈奴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会战。他指挥着一支由1300辆战车、1.3万名骑兵、5万名步兵及10万名弓箭手组成的庞大军队,在战术上巧妙运用伏击与正面交锋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取得了辉煌胜利——一举击溃了十余万匈奴骑兵。这场战役之后,匈奴势力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敢轻易南下侵犯。 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社会内部的政治架构逐渐成型,形成了以中央王庭为核心,辅以左贤王(驻扎于东部)和右贤王(驻扎于西部)的三足鼎立之势。此时的匈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之间广阔地域的强大游牧帝国,其疆域涵盖了今天的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西伯利亚部分地区、中亚北部以及中国东北地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着手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建设。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成功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在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设立军事据点。此役不仅使匈奴被迫向北撤退七百余里,而且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为了巩固这一成果,蒙恬还组织人力物力沿着黄河至阴山一线修筑了一条长达五千余里的长城防线,连接起秦、赵、燕三国原有的旧长城,并修建了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大大增强了北部边疆的战略纵深。蒙恬镇守北疆期间,匈奴始终未能再次发动大规模南侵,充分证明了秦朝北方防线的有效性。


【冒顿继位】

        冒顿单于的继位历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权谋斗争,是匈奴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冒顿,作为匈奴头曼单于之子,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然而,头曼单于因宠爱另一位阏氏(匈奴皇后),有意立其子为新的继承人。为了排除冒顿这个潜在的威胁,头曼单于将他派往月氏部落做人质,并随即发兵攻打月氏。这一举动显然意在借刀杀人,让月氏除掉冒顿。 月氏果然被激怒,计划处死冒顿。但年轻的冒顿机智勇敢,察觉到危险后迅速行动,盗取了一匹快马成功逃脱,最终返回匈奴。这次经历不仅没有削弱他的斗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夺取权力的决心。 头曼单于见冒顿能够全身而退,对其能力大为赞赏,便任命他统领一万骑兵。然而,这段时期的经历让冒顿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不满。他开始秘密训练自己的部队,确保他们绝对忠诚于自己,为未来的政变做准备。 为了测试和强化部下的忠诚度,冒顿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响箭——鸣镝。他规定,凡是听到鸣镝声而不随之射击者,一律斩首。起初,他在狩猎时使用鸣镝进行训练,逐渐增加难度:从射杀猎物到射杀自己的宝马,再到射杀自己的爱妻。每一次挑战都伴随着严厉的惩罚,直到最后,当冒顿用鸣镝射向头曼单于的宝马时,所有士兵都毫不犹豫地跟随射击。这表明,他已经完全掌控了这支军队。 终于,在一次随同头曼单于出猎的机会中,冒顿果断地用鸣镝射杀了父亲。随后,他迅速采取行动,诛杀了继母、异母兄弟以及所有反对他的大臣,彻底清除了潜在的敌人。就这样,冒顿顺利登上了匈奴单于的宝座,开启了匈奴历史上的新篇章。 冒顿单于的统治标志着匈奴进入了一个更为强大和统一的时代。他不仅巩固了内部权力,还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扩大了匈奴的疆域,使匈奴成为当时亚洲草原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


【冒顿单于崛起时期】

         冒顿单于继位后,匈奴进入了一个快速对外扩张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冒顿单于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首先,他率军大败东胡王,这一胜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匈奴的士气,也奠定了其在周边地区霸主地位的基础。紧接着,冒顿单于挥师南下,迅速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这是匈奴的一个分支部落,主要居住在河套以南的区域),成功收复了之前被蒙恬夺取的河套地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使得匈奴的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不仅如此,匈奴还对汉朝北部边境的燕地和代地进行了侵掠,给汉朝边境带来了不小的威胁和压力。而向西进击月氏则成为了冒顿单于扩张战略中的重要一步。老上单于继位后,继续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在与月氏的交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不得不向遥远的西域迁徙,这一事件进一步扩大了匈奴在西方的影响力。 此外,在北方及西北一带,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众多部族也纷纷臣服于强大的匈奴,这标志着匈奴势力范围的进一步延伸,成为当时东亚草原上最强大的游牧帝国之一。


【汉匈大战】

主要战争: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

      历史的转折与荣耀 在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的48年间,匈奴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然而,这一辉煌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到了伊稚斜单于统治时期,匈奴开始遭受来自汉朝军队的强大打击,逐渐由盛转衰。 当时间推进到汉武帝执政的时代,汉朝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国力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汉武帝决定改变对匈奴的战略方针,从过去的被动防御转变为积极进攻。他精心策划并发动了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大规模战役,分别是河南之战(也称漠南之战)、河西之战以及漠北之战。这三次战役均发生在伊稚斜单于统治期间。 首先,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卫青率军收复了重要的河南地区。这一胜利为汉朝进一步打击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派出年轻而英勇的霍去病将军前往河西走廊作战。霍去病不负众望,成功夺取了河西走廊,并且接受匈奴右部十万人的投降。为了巩固战果,汉朝在此设立了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个郡,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最后,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集结重兵,命卫青与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在这场关键性的漠北之战中,卫青成功击溃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而霍去病则一路追击,歼灭了左贤王所部七万余人,并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仪式以庆祝胜利。此役两军共歼灭匈奴军九万余人,使得匈奴一时之间失去了南下侵扰的能力,极大地削弱了其势力范围。 通过这些辉煌的军事行动,汉朝不仅保卫了自己的边境安全,同时也彰显出强大的国家力量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这场历时多年的汉匈大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见证了一个伟大帝国崛起的过程。


【汉朝在西域用兵及对匈奴的追击 】

主要事件:塞外列城、屯田校尉

          自伊稚斜单于去世后,其子乌维单于继位。乌维单于去世后,其子詹师庐单于继位。詹师庐单于去世后,由他的叔父呴犁湖单于继位。在这十几年间,匈奴为了躲避汉军的锋芒,逐渐退居到漠北地区休养生息。他们选择在广袤无垠的贝加尔湖周边进行放牧,这里被称为“无穷之泽”,这片大泽东西南北皆难以测量其尽头。 与此同时,由于连年的战争,汉朝的人力和马匹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汉朝正忙于重新集结士兵和战马,在这期间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因此汉朝暂时停止了对北方胡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然而,汉朝并未放松警惕,而是积极加强边防建设。 汉朝开始在塞外修建一系列列城,这些列城是在赵国和秦国时期修建的阴山长城以北建立起来的。从敦煌往西延伸至罗布泊一线,汉朝沿着这条线路构筑了大量的军事防御设施。这些设施不仅能够有效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为过往的使者提供了安全保障,并且为商旅提供必要的给养,使得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多种战略措施来应对匈奴的威胁。在东部地区,汉朝与乌桓部落建立了联盟关系;在西部地区,则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功地联络到了大月氏、大宛等国家,从而有效地压缩了匈奴的活动空间。同时,汉朝还派遣军队前往轮台、渠犁一带开展屯田活动,通过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为长期对抗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赵破奴、李广利远征,连连失利】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边疆、打击匈奴的侵扰,汉朝曾多次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然而,在这一系列远征中,赵破奴与李广利率领的军队接连遭遇失利。 公元前103年,赵破奴率军出击匈奴。此次行动原本旨在进一步削弱匈奴势力,但不幸的是,汉军在行进途中遭到匈奴大军的重重包围。由于敌众我寡,加上对当地地形和气候条件不够熟悉,汉军最终全军覆没,几乎无一生还。这一战不仅使汉朝损失了一支精锐部队,也使得边境局势再度紧张起来。 四年后,即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率领大军进攻天山地区的匈奴右贤王部。在这场战役中,汉军表现英勇,成功歼灭了万余名匈奴士兵,取得了局部胜利。然而,在回师途中,他们遭遇了匈奴主力部队的伏击,再次陷入苦战。尽管汉军奋力抵抗,但由于补给线被切断,伤亡惨重,近三分之二的将士壮烈牺牲。幸运的是,经过激烈战斗,剩余部队最终成功突围,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97年,汉武帝再次下令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攻势。这一次,李广利率领六万骑兵和七万名步兵从朔方出发,目标直指匈奴单于所在之处;与此同时,公孙敖则带领一万骑兵和三万名步兵从雁门出兵,准备攻打匈奴左贤王。然而,这两路大军都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反而因种种原因而被迫撤退回国。这次失败让汉朝意识到,单纯依靠武力征服并非解决边患的最佳途径。 到了公元前90年,李广利再次领军深入漠北地区作战。然而,面对强大的匈奴骑兵,汉军又一次遭受重创,最终李广利不得不选择投降,数万名士卒在这场战役中失去了生命。这场惨败标志着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结束,此后汉武帝不再主动发起对匈奴的攻击,而匈奴则借此机会重新掌控了漠北地区,恢复了其在北方草原上的统治地位。


【中衰时期】

            是汉朝与匈奴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发生了多场关键性战争,包括西祁王之战、瓯脱王之战、犁污王之战、西汉三路击匈奴之战以及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这些战役不仅深刻影响了双方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西域地区的局势。 在汉昭帝时期,为了缓和与汉朝的敌对关系,匈奴释放了被扣留长达19年的汉使苏武,以此表达善意。然而,公元前73年,匈奴突然转攻西域的乌孙国。解忧公主下嫁乌孙后,积极寻求汉朝的帮助。汉朝迅速响应,组织五路大军十几万骑兵与乌孙联兵进攻匈奴,成功打击了匈奴的势力。 公元前71年,汉朝再次联合乌孙,出动二十几万兵力合击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甚至直捣右谷蠡王庭。同年冬季,匈奴出动数万骑兵报复乌孙,但因天降大雨雪,导致大部分士兵未能生还。此时,丁零从北面、乌桓从东面、乌孙从西面对匈奴形成合围之势,使得匈奴元气大伤,被迫向西迁徙,依靠西域以图恢复实力。在此期间,双方围绕车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到了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发生权力斗争,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屠耆堂产生冲突,最终日逐王投降汉朝,标志着匈奴彻底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汉朝也因此完全掌控了西域地区,进一步削弱了匈奴的实力。 在此之前,公元前103年,赵破奴率领汉军攻打匈奴时遭遇伏击,全军覆没,给汉朝带来了沉重打击。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攻击匈奴右贤王,在天山歼灭万余名匈奴士兵,但在返程途中遭到匈奴主力围困,几乎无法逃脱,损失惨重。公元前97年,李广利再次率领六万骑兵和七万步兵出朔方攻击匈奴单于,公孙敖则率领一万骑兵和三万步兵从雁门出击攻击左贤王,但两路军队均未取得明显战果,最终撤回。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领军队深入漠北作战失败,被迫投降,损失数万名士兵。自此之后,汉武帝停止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匈奴得以重新掌控漠北地区。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反映了汉朝与匈奴之间复杂的关系演变,也展示了双方在军事、政治和外交领域的激烈博弈。


【内乱之始】

       匈奴部落联盟在经历了连年的战争、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领土和人口的不断减少后,逐渐陷入了极为困窘的境地。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纷争开始激化。 自伊稚斜单于之后,匈奴单于的更迭变得异常频繁,权力的交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动荡。到了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去世,他的离世成为了匈奴内部权力争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虚闾权渠单于的妻子颛渠阏氏与其弟弟都隆奇密谋,共同拥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新的单于。 然而,屠耆堂上任之后,并没有采取包容前任单于旧部的政策,反而大肆排除异己。他下令将前单于所任用的重要人物几乎全部清除,转而重用自己的子弟亲信担任要职。这一系列举措引发了内部的巨大不满,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迅速升级,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内讧。不久之后,由于各方势力的联合反抗,屠耆堂兵败,无奈之下选择了自杀。 随着屠耆堂的死亡,匈奴内部对于单于王位的争夺全面爆发。各个有实力的贵族和军事首领纷纷崛起,试图夺取最高权力,整个匈奴部落联盟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内战之中。这场内乱不仅削弱了匈奴的整体实力,也为其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五单于争立】

‌五单于‌是指西汉后期匈奴分裂为五个单于,分别是:‌
1‌.呼韩邪单于‌,‌2.屠耆单于‌,3.呼揭单于‌,‌4.车犁单于‌,‌5.乌藉单于‌

         公元前58年,一段充满动荡与纷争的历史拉开了帷幕。这一年,匈奴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的局面,各部落势力纷纷崛起,意图争夺最高统治权。东部的姑夕王等人共同拥立虚闾权渠单于的儿子稽侯栅为新的单于,并尊称他为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继位后,迅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成功击败了握衍朐鞮单于,后者最终走投无路,选择了自杀。 然而,和平并未持续太久。都隆奇等一派则另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这位新任单于同样不甘示弱,立即发兵攻打呼韩邪单于,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成果。与此同时,局势进一步恶化,其他几位有影响力的首领也相继自立为单于:呼揭王宣布自己为呼揭单于、右奥鞮王自封为车犁单于,就连乌籍都尉也加入了这场权力争夺战,自称为乌籍单于。这一时期被称为“五单于争立”,整个草原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之中。 在一系列激烈的战斗中,屠耆单于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后对乌籍单于和车犁单于发起攻击,使得他们不得不向西北方向撤退并与呼揭单于汇合。面对不利形势,呼揭单于和乌籍单于明智地放弃了单于的称号,转而全力支持车犁单于。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难以抵挡住屠耆单于的强大攻势,最终还是被击败。 就在各方势力激烈交锋之际,呼韩邪单于抓住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力量,对屠耆单于展开猛烈进攻。屠耆单于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遭遇惨败,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车犁单于见大势已去,率领部众向呼韩邪单于投降,暂时平息了这场内乱。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不久之后,呼韩邪单于的兄长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在东方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屠耆单于的堂弟休旬王也不甘寂寞,自立为闰振单于,继续搅动着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 时间来到公元前54年,闰振单于决定向东进击郅支单于,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然而,这场战争并没有如他所愿,反而以失败告终,闰振单于也在战斗中丧生。郅支单于乘胜追击,一举击败了呼韩邪单于,占据了漠北王庭这一战略要地。面对强大的敌人,呼韩邪单于审时度势,选择南下归附汉朝,寻求庇护和支持。而郅支单于则带领部众向西迁移,来到了遥远的中亚地区——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在那里建立了新的根据地,继续保持着对匈奴政权的实际控制。 直到公元前36年,为了彻底清除匈奴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维护汉朝边疆的安全稳定,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联合发起了远征康居的军事行动。经过精心策划和艰苦奋战,他们最终成功击杀郅支单于,结束了这段长达数十年的纷争历史,也为汉朝巩固边防、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匈奴平稳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四境相安无事。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亲自率领使团来到长安朝贡,并表达了愿意与汉朝结亲的愿望。汉元帝为了巩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决定将宫女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为妻。呼韩邪单于对王昭君非常敬重,封她为宁胡阏氏,这一举措不仅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呼韩邪单于去世后,他的后裔们始终铭记着先辈的遗愿,继续遵循着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的政策。在这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汉匈之间一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往来,边境地区百姓安居乐业,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段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一直持续到王莽篡夺汉室政权为止。


【分裂时期】

(东汉都护南匈奴)

       东汉时期的南匈奴历史充满了跌宕起伏。在公元46年左右,匈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人畜大量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损失惨重。此时,匈奴内部的统治阶层为了争夺权力,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 公元48年,匈奴国内的八部族人共同拥立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日逐王比为新的单于,与当时占据漠北的蒲奴单于形成对峙之势。自此,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两支:一支由日逐王比率领,带着四万多人南下归附东汉王朝,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史称“南匈奴”;另一支则继续留居在漠北地区,被称为“北匈奴”。 四境相安 追溯到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长安朝见汉元帝并进献贡品。为了表达对汉朝的友好以及巩固两国关系,他主动请求成为汉朝皇室的女婿。汉元帝应允了他的请求,将宫女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为妻,并封她为宁胡阏氏。这一联姻之举不仅促进了汉匈之间的文化交流,还使得边境地区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稳定。 呼韩邪单于去世后,他的后代谨遵其遗愿,始终与汉朝维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这种和谐局面持续了三十多年之久,直到王莽篡夺汉朝政权才告一段落。在此期间,双方通过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


【东汉伐北匈奴及争夺西域】
主要战争:天山之战

          东汉时期,针对北匈奴以及对西域的争夺是一段充满波澜壮阔历史的重要篇章。 留居在漠北地区的北匈奴,在这一时期遭遇了重重困境。连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给他们的生存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来自多个方向的强大军事压力:东汉军队的强势出击、南匈奴的不断侵扰、乌桓和鲜卑部落的频繁攻击。这些因素使得北匈奴退守至漠北之后,社会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国力大为削弱。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北匈奴多次派遣使者向东汉王朝请求和亲。其意图主要有四点:一是担心东汉会对其发起大规模北伐;二是试图破坏东汉与南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三是在西域地区提升自身的声望;四是希望通过和亲的方式实现与东汉之间的贸易往来,获取所需物资。然而,东汉政府并没有同意和亲的要求,只允许双方百姓进行互市交易。在此期间,从公元65年至72年,北匈奴持续不断地对东汉从渔阳到河西走廊北部边塞地区的边境进行袭扰和劫掠。 随着东汉政治局势逐渐稳定,经济也逐步恢复和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于是,东汉开始了对北匈奴的征伐战争。公元73年二月,东汉派出以窦固为首的四路大军出击北匈奴,成功占据了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同年,班超被派遣出使西域南路的鄯善国,拉开了重新经营西域的序幕。 从公元75年至76年,东汉与北匈奴之间围绕着西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在这场战役中,窦固和耿恭率领的军队击败了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领了车师,并且争夺到了金蒲城。但是由于汉明帝驾崩,中原地区遭受大旱灾,人民负担过重,东汉不得不暂时停止军事行动。 到了公元83年至85年间,北匈奴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先后有七十三批人南下归附东汉。再加上南匈奴的持续攻击,北匈奴的力量进一步被削弱。公元87年,鲜卑部落从东部对北匈奴发起了猛烈进攻,最终杀死了北匈奴的优留单于,使得北匈奴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破北匈奴】
主要战争:稽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金微山之战

     东汉破北匈奴的辉煌战史 在东汉时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一直是国家的重要事务。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汉对北匈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这些战役不仅改变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也成为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优留单于去世后,北匈奴陷入了混乱局面。此时漠北又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蝗灾席卷而过,导致粮食短缺,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再加上内部权力斗争不断升级,使得北匈奴这个曾经强大的部落联盟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东汉王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公元89年至91年间联合南匈奴共同对抗北匈奴。89年夏季六月,东汉将领窦宪和耿秉率领大军与南匈奴军队在涿邪山(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会合。两军携手并进,直指北单于所率领的北匈奴主力部队。双方在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展开激战,最终北单于惨败而逃,东汉联军乘胜追击,共俘虏斩杀敌军一万三千余人。此役之后,有二十多万北匈奴人纷纷归附东汉。 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窦宪、耿秉等人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将此次战功刻石铭记,这就是著名的“燕然勒功”。第二年即公元90年,东汉军队再次出击北匈奴,并成功使北单于负伤逃离战场。到了公元91年,东汉军队继续向西推进,进攻位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一带的北匈奴残部,给予其沉重打击。北单于被迫率众西迁,前往乌孙及康居等地寻求庇护。 东汉破北匈奴之战不仅展现了当时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更体现了东汉统治者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这一系列胜利为后来中原地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的精神风貌。


【东汉都护北匈奴】
主要事件:窦宪、耿夔、於除鞬单于、任尚等追杀北匈奴单于之战、逢侯

          东汉时期,对北匈奴的军事行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是金微山之战。在这场战役之后,北匈奴单于受到了极大的震慑,被迫隐匿行踪,率领部众逃往乌孙地区,导致漠北地区一度出现权力真空的状态。 此时,北匈奴单于的弟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为新的北匈奴单于,并在靠近东汉边境的蒲类海地区主动请求归降。鉴于这一重要契机,东汉名将窦宪果断采取行动,重新册封了北匈奴单于,恢复其在故地的统治地位,以期实现对南北匈奴的同时控制与管理。为此,他任命耿夔担任中郎将,赐予印玺并派遣持节卫护,如同对待南单于的方式一样给予优待。同时,还委派任尚等将领携带符节进行护卫,驻扎在伊吾地区,准备协助新单于返回北庭。然而,随着窦宪去世的消息传来,於除鞬担心自身安危,遂率众北返。对此,东汉和帝命令任尚、王辅等将领追击於除鞬单于。 公元94年,南匈奴迎来了新一任单于——亭独尸逐侯鞮单于。但刚刚归附的北匈奴部众并不服从这位新单于的统治,在同一年内,十五个部落共计二十多万人发动叛乱,拥立前单于屯屠何之子奥鞬日逐王逢侯为新的单于,使得匈奴再次陷入分裂状态。面对这一局势,东汉朝廷迅速组织起一支由四万多名士兵组成的联军,其中包括东汉军队以及乌桓、鲜卑等附属国的兵力,成功击败了逢侯单于。尽管如此,逢侯还是得以率领残部逃出边塞,东汉军队未能将其彻底擒获。 到了107年,趁着东汉暂时放弃对西域的经营,逢侯乘机控制了西域地区,并胁迫当地各国共同侵扰东汉边境长达十几年之久。直到109年,南匈奴万氏尸逐鞮单于入朝觐见后听从韩琮的建议举兵反汉,最终被梁慬、耿夔所破,不得不再次乞求投降。 至118年,逢侯遭到新兴势力鲜卑的打击而失败,仅带着百余名随从向东汉投降。而在东汉末期,由于朝廷忙于平定与羌族之间的战争及应对南匈奴句龙吾斯的叛乱,使得檀石槐及轲比能等鲜卑首领趁机占据了原属匈奴的大片领土,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


【北匈奴西迁康居】

         北匈奴西迁康居的历史进程 公元91年,北匈奴单于在与东汉军队的战斗中遭遇重大失败。战败后的北匈奴单于带领残余部众向西撤退,最终抵达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境内。尽管暂时在此地落脚,但北匈奴仍然频繁出没于天山南北地区,对当地实施掠夺行为,给这一区域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到了公元119年,北匈奴势力再次发起攻势,攻陷了伊吾,并残忍杀害了汉将索班。面对西域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东汉朝廷果断采取行动,任命班勇担任西域长史一职,率军驻扎柳中。班勇于公元124年和126年两次成功击败北匈奴军队,使得西域地区的局势逐渐趋于稳定。 然而,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有所抬头。公元137年,汉将裴岑率领军队在巴里坤击毙北匈奴呼衍王;公元140年六月十五日,东汉军队在西域沙海再次取得胜利,击败北匈奴。为了彻底遏制北匈奴的威胁,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指挥汉军出击蒲类海,一举击败新任北匈奴呼衍王,迫使呼衍王带领北匈奴人继续向西撤退。 锡尔河是中亚地区一条重要的内陆河流,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最终注入咸海。在汉朝时期,这里是康居国的所在地。由于在西域地区遭受汉朝军队的持续打击,北匈奴已经难以在当地立足。大约在公元160年左右,以北匈奴单于为核心的一部分北匈奴人开始了新一轮的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境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北匈奴人都参与了此次西迁。实际上,许多北匈奴民众依然留在北方草原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留下来的北匈奴人逐渐与南匈奴融合,共同融入黄河流域的汉族群体之中,成为北方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藩属时期】

南匈奴与东汉的关系演变

     在东汉时期,南匈奴选择依附于强大的东汉王朝。东汉政府将南匈奴部落安置在河套地区,并借助其军事力量多次击败北匈奴,接纳了大量归降的部众,使南匈奴势力逐渐壮大。 然而,由于南匈奴内部成分复杂,包括不同部落和种族的人群,难以有效管理和驾驭,导致内部矛盾频发,时常出现叛乱事件,甚至有多位单于被杀。面对这种情况,东汉朝廷对南匈奴的管理也变得愈加严格。 公元187年,正值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黄巾起义爆发,董卓专权,南匈奴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国人杀死了单于羌渠,左贤王於夫罗继任单于之位。但参与内讧的部分人担心遭到报复,不承认新单于的合法性,另立了一位单于。无奈之下,於夫罗只得前往汉朝寻求帮助。然而当时汉朝正值混乱局面,他只能暂时留在河东地区避难。 到了公元195年,南匈奴卷入了中原地区的混战之中。这一时期,著名的才女蔡文姬也被掳掠到匈奴。直到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领向汉丞相曹操归顺,蔡文姬才得以回归汉地。 公元216年,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南匈奴的控制。他拘留了呼厨泉单于,任命右贤王去卑为监国,并将南匈奴分成五个部分,分别安置在平阳郡等地,这标志着匈奴单于王朝的终结。 在三国时期,曹操进一步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各部由贵者担任首领,称为帅,后来改称都尉;同时设置汉人为司马进行监督。其中,於夫罗的儿子刘豹成为了左部的首领。 自东汉末年以来,周边各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地区,其中以匈奴人的数量最多。据史书记载,“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汉匈杂居”。西晋时期,由于贾皇后干政引发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破坏。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游牧民族虽然在军事上具有较强的机动性优势,但在进入农耕文明分布区后,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农耕化进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农耕文明的一部分。南匈奴的命运正是这一历史规律的典型例证,他们在不断汉化的过程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迁居中原地区】

          公元4世纪,匈奴人在中原地区的徙居与变迁成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当时,匈奴人刘渊在西晋成都王司马颖麾下担任将领。趁着西晋八王之乱后的动荡局势,刘渊于并州离石起兵,建立了汉国,并自立为汉王。随着势力不断壮大,他最终称帝,迅速占领了北中国大部分地区。 311年,刘渊之子刘聪攻陷洛阳,给东晋政权带来了沉重打击;5年后,他又攻占长安,标志着西晋的覆灭。然而,好景不长,318年,匈奴贵族靳准杀害了刘粲,自立为汉天王。随后,刘聪的族弟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并消灭了靳氏势力。这段时期被称为前赵或汉赵。 328年,羯人石勒擒获并杀死了刘曜,次年又在上邽斩杀了刘熙及其三千余名将相公卿,宣告了汉赵政权的终结。随着匈奴在中国北方影响力的衰退,鲜卑人迅速崛起并进入蒙古高原,两个民族之间频繁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了铁弗人这一新的族群。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赫连勃勃,他在击败东晋军队后夺下了关中地区,并以长安为都城建立政权。425年,赫连勃勃去世,其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虏了赫连昌,而他的弟弟赫连定则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赫连定也被北魏所俘,标志着夏国的灭亡。值得一提的是,统万城作为游牧民族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与此同时,在融入匈奴人群体中的月氏人被称作卢水胡,其中的沮渠家族拥立段业在甘肃地区建立了北凉政权。后来,沮渠蒙逊杀死段业,自立为北凉主。433年,沮渠蒙逊之子沮渠牧犍继承王位。然而,439年北凉被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所灭。沮渠无讳率部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但到了460年,高昌北凉也被柔然所灭。 还有一小支匈奴部落融入了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进而进入了辽东半岛。这些匈奴人后来逐渐融入到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之中。最终,当汉人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时,匈奴人也在这期间逐渐融入到各个民族之中。可以说,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成为了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之后出现的杂胡,如屠各卢水胡、羯胡、乌丸、乞伏、稽胡等,实际上都是已经或正在逐步分解的匈奴族与其他各族融合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所谓的匈奴别部或别种杂胡逐渐从史籍记载中消失。除了少数融入北方塞外各族如蠕蠕、高车、突厥之外,大多数都融入了中原汉族之中。例如呼延氏、刘氏、乔氏、卜氏、金氏、曹氏等姓氏,他们与汉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而那些早已入塞并与中原汉族建立起密切政治经济联系的匈奴人更是不可胜数。


【疆域范围】

        匈奴在强盛时期,势力范围极为广阔。向东,他们击败了东胡部落;向南,兼并了楼兰与河南王地等地区;向西,攻击了月氏以及西域众多国家;向北,征服了丁零和西北方向的坚昆部落。 匈奴的活动范围以蒙古高原为核心区域,其影响力东至内蒙古东部地区。南部沿着长城一带与秦汉王朝相邻,并且一度控制着河套地区以及鄂尔多斯地区。向西跨越阿尔泰山脉,直到帕米尔高原(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部则到达贝加尔湖周边地带。由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匈奴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百蛮大国”。 从地理布局来看,匈奴以广袤的大戈壁为中心,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漠南地区的山区,例如阴山山脉,当时还生长着大量树木,而平原地带则是广袤无垠的草原,这种自然环境为匈奴人的游牧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政治制度】

        匈奴的政治制度独具特色,是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结构的重要样本。在匈奴国家中,单于作为最高统治者,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天子或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确保了决策的高效性和统一性。 单于之下设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和左右骨都侯等重要职位。其中,左右贤王地位最为显赫,仅次于单于,通常由单于的太子担任,被视为单于继承人的预备人选。其他各级官员如大将、大都尉等则负责具体的军事和行政管理事务。每个官职下辖不同数量的骑兵部队,从数千到万余不等,总计二十四长,号称“万骑”。万骑之下还设有千长、百长、什长等基层军官,形成一个完整的十进制军事行政体系。 这一独特的组织形式不仅在当时为匈奴带来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为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所借鉴和发展。例如乌桓、柔然等民族在其军事编制中也采用了类似的十进制结构;蒙古族更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其军队中广泛设置百夫长、千夫长乃至万夫长,并沿用左翼、右翼的划分方式。直至今日,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左旗、中旗、右旗这样的行政划分,这无疑是匈奴政治遗产对后世深远影响的具体体现。 除了上述主要官员外,匈奴还设有众多辅助性职位。例如阏氏(音yan zhi),意指美丽的女子,是单于及诸王的妻子。阏氏分为不同等级,如宁胡阏氏、颛渠阏氏等,其中以大阏氏地位最高,类似于中原王朝的皇后。她们不仅在宫廷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处理内政外交以及参与战争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汉初白登之围时,冒顿单于的妻子就曾随军出征,显示出女性在匈奴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力。 此外,匈奴还有昆邪王、休屠王等多个地方首领称号,这些称号反映了匈奴内部复杂的部落联盟关系及其广阔的疆域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匈奴政权也曾册封投降的汉人将领为王,如赵信被封为自次王,李陵被封为右校王等,体现了匈奴对外来人才的接纳与利用策略。同时,匈奴还设立了诸如左安侯、左姑姑侯等爵位,用于奖励有功之臣或巩固贵族阶层的地位。 综上所述,匈奴的政治制度既体现了游牧民族特有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又展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对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及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装备】

         匈奴民族拥有完善的军事装备体系,这使得他们在历史上成为一支令人敬畏的力量。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双重角色,在和平时期,它是便捷的交通工具;而在战争时刻,则迅速转化为勇猛的战马。根据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来看,匈奴所使用的马匹体型较为矮小但体格健壮,头部相对较大,经专家鉴定应属于蒙古马这一品种。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这意味着当时匈奴拥有一支规模庞大且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从文献描述与考古发掘资料相互印证的结果显示,匈奴的兵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长兵器如弓箭,短兵器如刀鋋等。通过匈奴墓地的考古发掘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武器配备特点:兵器主要出现在男性墓葬中,材质涵盖铜、铁、骨和木等多种材料,具体器物包括但不限于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以及流星锤等。 值得注意的是,匈奴人在防护装备的选择上与中原士兵有所不同。他们不依赖盾牌进行防御,而是选择了更为坚固且便于行动的盔甲来保护自己。这种独特的装备方式使得每一位匈奴骑兵都成为了身披重甲、机动灵活的强大战士,从而形成了具有高度战斗力的“尽为甲骑”的强大骑兵军团。


【经济】

       匈奴族的经济生活丰富多彩,主要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同时兼营狩猎活动。他们饲养着马、牛、羊等牲畜,其中马匹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饮食方面,肉类和乳制品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这些食物来源主要是他们所饲养的牲畜。偶尔也会食用鱼类补充营养。由于游牧生活的特性,匈奴人的居住地点会随着季节变化而迁移,选择适合放牧的草场安家落户。 匈奴人的服饰独具特色,他们善于利用动物皮革和毛皮制作衣物。裤子、长靴、长袍以及尖顶帽或风帽都是常见的服饰款式,这些服装不仅便于骑马出行,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非常适合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居住方面,他们使用毡帐搭建的穹庐作为住所,这种帐篷以木条为骨架,外部覆盖着羊毛毡,既轻便又坚固,能够适应频繁迁徙的生活方式。 除了畜牧业和狩猎外,匈奴人还涉足农业领域。他们在适宜耕种的地方开垦田地,种植谷物,并建造谷仓用于储存粮食。此外,在西域地区还有专门供骑兵使用的农田。商业贸易也是匈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牲畜交换来自中原地区的奢侈品和其他物资。汉朝与匈奴之间设有互市,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易。匈奴人还将从汉地获得的商品转运至更远的西域各国,甚至远达罗马帝国。当丝绸之路因战乱等原因中断时,匈奴人更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介,维持着区域间的物资流通。


【文化】

宗教

          匈奴的宗教文化 匈奴人主要信奉萨满教,这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信仰。每年五月,他们会在龙城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拜天地、祖先和鬼神。这些集体祭祀仪式对于匈奴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史书记载,匈奴每年有三次固定的集会日期。《史记》记载为正月、五月及秋季,《后汉书》则记录为正月、五月及九月。虽然具体时间略有差异,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三次集会都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其中,正月的集会规模较小,主要是匈奴各部落首领之间的聚会;而五月的大会则是最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参与人数众多,目的是为了祭祀先祖、天地以及鬼神;秋季的集会则与丰收有关,是感谢天神恩赐的时刻。 这些集体祭祀活动通常在单于所在的驻地举行。除了宗教仪式本身外,这些集会还肩负着商讨国家大事等重要任务。匈奴人对祖先非常敬重,不仅相信祖先死后仍有神灵庇佑,而且认为每个人死后都会成为神灵,能够预示吉凶。他们还认为人死后需要享用金银财宝、华丽衣裳甚至女性陪伴。 在战争时期,匈奴人也十分依赖巫术。例如,在一次军事行动前,曾有人向朝廷报告说看到匈奴人将马匹前后腿捆绑起来放在城下,并宣称“秦人,我丐若马”。这一行为被解读为一种不祥之兆。同时,汉朝使者长时间滞留未归,促使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出征。当时,朝廷召集了众多官员、学者进行占卜,结果大多显示匈奴将遭遇困境。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与预测相反,贰师将军战败,士兵死伤离散。这使得汉武帝深感悲痛,同时也反映出匈奴人在战争中也会借助巫术祈求胜利,如通过埋葬牲畜来诅咒敌军等行为。 总之,匈奴人的宗教信仰和巫术传统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无论是对祖先的崇敬还是在战争中的应用,都体现了这个古老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世界。

 

语言

            在探讨古代匈奴语言时,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 根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的记载,“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然而,桓宽在《盐铁论·论功》中却有不同说法:“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记”。这实际上指的是在汉文帝时期,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时,随行官员中行说教导了匈奴单于身边的人如何进行简单的文字记录以及计算牲畜数量的方法。这种做法虽然简单,但对当时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后汉书》中收录了一首著名的《匈奴歌》,这首诗歌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尝试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等多种语言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得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结果。这也反映了匈奴语言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于匈奴语的起源问题,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学术界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匈奴人可能使用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另一种观点则倾向于满-通古斯语族。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匈奴语可能与叶尼塞语系有关联。著名学者蒲立本(Pulleyblank)在其著作《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附篇《匈奴语》中提到,匈奴语中很多词汇的发音都以汉语l-开头,可以对应*l-或*r-(*表示早期拟音),而阿尔泰语通常不允许l-或r-出现在词首位置。基于此,蒲立本推测匈奴语可能与叶尼塞语存在联系。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匈奴语是东胡语和蒙古语的混合体。 总之,对于匈奴语言的研究仍然需要更多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支持,以便进一步揭示其真实面貌。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也为我们认识人类语言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语系分歧

        关于匈奴语的语言系属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和多种不同的观点,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匈奴语并非单一来源的语言,而是由多种语言混合而成。这种观点的学者们指出,由于古代游牧民族在广阔的欧亚草原上频繁迁徙交流,不同部落间相互融合,因此匈奴语可能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语言的成分。

      第二种观点将匈奴语归类为西伯利亚地区的叶尼塞语系。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根据考古发现以及对早期文献的研究,推测匈奴语与该区域内的古老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在语法结构和词汇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第三种是突厥语说。一些研究者认为匈奴语与后来兴起于同一地域的突厥语有直接关联,甚至可能是突厥语的前身或早期形式。他们从历史文献记载中寻找线索,并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特征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第四种观点即蒙古语说。该理论主张匈奴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下的蒙古语族。支持者们强调匈奴人活动范围与蒙古高原密切相关,且两者文化习俗上有诸多共通之处,从而推测其语言也应具有相似性。

       最后一种观点则提出匈奴语可能与龟兹-鄯善吐火罗语有关联。这种假设基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和部分史料中提到的文化交流现象,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仍需更多深入研究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总之,对于匈奴语的确切归属,学界仍在不断探索之中,每一种观点都有其依据和局限性,未来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及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涌现,或许能够为我们揭开这一神秘语言背后的真相提供更多线索。


【人口数量变化】

       关于匈奴人口的历史变迁 根据历史资料的估算,在汉朝初期,匈奴处于强盛时期时,其人口数量大约为二百万左右。到了汉宣帝在位期间,由于出现了五位单于争夺统治权的局面,使得人口数量有所减少,降至约一百七十五万。 经过五单于之间的混战后,匈奴的人口进一步锐减,仅剩下大约一百五十万人。随着匈奴逐渐走向衰落并分裂成南北两部分时,其人口也减少至约一百三十万人。 进入曹魏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将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个部分进行管理。其中左部由刘豹担任首领,统领着一万多个家庭,居住在太原郡原来的兹氏县(即今天的山西省汾阳市);右部有六千户人家,居住在祁县(今山西省祁县);北部则有四千多户,居住在新兴县(今山西省忻州市);南部有三千多户,居住在蒲子县(今山西省隰县);中部也有六千户,居住在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这五部分加起来总共有三万多户,人口接近二十万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刘渊于并州起兵之时,并州地区的匈奴总人口约为三十五万左右。这一系列数据反映了匈奴人口随时间推移以及政治局势变化而产生的波动情况。


【人种相貌】

         根据分子人类学对匈奴墓葬的研究分析,南匈奴主要处于古华北人种与古北亚人种的过渡区间,而北匈奴则包含欧亚混血的南西伯利亚类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种的塞种遗存。 在蒙古国额金河地区发现的匈奴时期墓葬遗址基因分析显示,匈奴人群的父系成分非常多元,包括C3*、N1、R1a、O3、R1b、O2*和Q1等。这些遗传特征反映了该群体复杂的起源背景。例如: - 匈奴C组样本全部为C3*; - 匈奴25A样本属于N-TAT单倍群,可能是N1c1-M178; - 匈奴26号样本可能属于O3a3c-M134或O3a-M324; - 匈奴28号样本因389II=30的特征,推测为R1a1a-M17; - 匈奴36号样本匹配到罕见的印度H型和日本D型; - 匈奴57、58号样本更倾向于C3*-M217; - 匈奴65号样本为R1a1-M198或R1a1a-M17; - 匈奴69号样本明确为R1b1b2-M269; - 匈奴70、72、73号样本均为R1a1-M198; - 匈奴81号样本确定为Q单倍群; - 匈奴92号样本与山西M120样本匹配,推测为Q1a1-M120; - 匈奴84号样本可能为O3-M117、N1c1-M178或Q1a-MEH2; - 匈奴84bis号样本仅测得三个位点,但与O2*-M95匹配度较高; - 匈奴88、94号样本更可能是O3-M122而非K-M9; - 匈奴95号样本可能为O3-M117或O3a-M324。 母系遗传方面,部分匈奴人呈现出一定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其主体为D单倍型,这与现代内蒙古东部蒙古族相似,而不同于外蒙古的哈勒哈蒙古人。此外,还存在较高的A和Z单倍型频率,表明其可能与外蒙古西部的图瓦部族有亲缘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46个匈奴个体中,约有5%属于欧洲类型的U单倍群。 通过对内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魏晋时期拓跋鲜卑遗存及东汉时期拓跋鲜卑mtDNA的遗传学分析,发现拓跋鲜卑与匈奴具有较近的遗传距离,均表现出典型的亚洲单倍型特征。其中,46个匈奴个体中有3个属于欧洲类型的U单倍群。尽管如此,拓跋鲜卑与鄂伦春人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其次才与匈奴表现出较为接近的关系。 历史上,在任尚等人追击北匈奴单于之后,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吞并了剩余约四十万匈奴人。这些匈奴与鲜卑混血的后代被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建立的后秦,并自称为末代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建立了夏国,史称胡夏。最终,胡夏被鲜卑政权北魏所灭。根据《虞弘墓志》记载,隋代官员虞弘是铁弗匈奴赫连氏大夏国的后裔,其携带的西欧亚单倍体群U5在欧洲人群中出现频率约为11%,且在极北地区的萨米人和芬兰人群中最高频。而虞弘夫人的单倍体型G则常见于东亚和中亚地区,尤其在西伯利亚东北部族群中最为普遍。


【社会性质】

             在对匈奴社会性质进行深入探讨时,依据两极世界理论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历史学家倾向于简单机械地套用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认为匈奴属于奴隶制社会。然而,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史实。 在典型的奴隶社会中,奴隶完全丧失了对自己经济活动的支配权,他们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均归奴隶主所有,甚至连自身也沦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而在封建社会里,农奴则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和生产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经营。 此外,匈奴社会也不符合所谓的氏族奴隶制特征。实际上,匈奴对于被征服的各国采取的是以整个部族为单位的殖民政策,通过向这些部族征收赋税来实现统治。这种剥削方式与实行赋税制的封建农奴制颇为相似。 具体来说,那些役使于匈奴政权下的各部落人民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士族、部落甚至国家政权结构,他们拥有自己的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只需定期缴纳一定数额的税贡给匈奴统治者。这显然不是奴隶制社会的典型特征,而是一种兼具原始部落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双重特征的独特社会形态。 综上所述,匈奴社会并非简单的奴隶制或氏族奴隶制,而是一个更为复杂且独特的社会形态,其特点在于融合了原始部落制度与封建农奴制的元素。这种社会结构不仅反映了匈奴民族自身的独特发展路径,也为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案例。


【史料记载】

 古代史料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匈奴人的史料记载极为丰富。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为我们了解这一古老民族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史书方面来看,最早对匈奴人进行系统记载的是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匈奴列传》。这部著作详细记录了匈奴部落联盟的发展历程、政治制度、军事活动以及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等重要信息。随后,东汉时期的班固在其编纂的《汉书·匈奴传》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相关记载。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则侧重于描述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后的历史变迁。唐代修撰的《晋书》中也有专门章节《北狄匈奴传》以及《载记》部分,详细记录了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建立政权的情况。 此外,《战国策》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其中也包含了早期关于匈奴的信息;《东观汉记》《汉纪》《后汉纪》等汉代史书更是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对匈奴的记载。《三国志》则反映了三国时代匈奴余部与其他势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十六国春秋》记录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建立的政权情况。《魏书》作为北朝正史之一,同样保留了大量关于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包括匈奴在内的历史资料。而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不仅收录了自先秦至宋初各个历史阶段关于匈奴的重要事件,其胡三省注部分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阐释。 除了上述官方史书外,还有许多诸子百家著作也涉及到匈奴。如桓宽的《盐铁论》中有《备胡篇》专门讨论边防问题,《论功篇》也提及抗击匈奴之事。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里也不乏对匈奴活动区域地理环境的描述。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清代陈梦雷等人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类书,在整理历代文献时也都汇集了大量有关匈奴的资料。

        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一批专注于匈奴研究的学者及其代表性著作。例如沈维贤先生精心编制的前后汉《匈奴表》,为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时间线索参考;日本学者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以严谨的态度对《史记》中的匈奴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注释;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以及施之勉的《后汉书集解补》均为解读两汉时期匈奴史实提供了权威性的参考资料;林干先生所著《匈奴史》则是国内较早系统阐述匈奴历史文化的专著之一;陈序经先生的《匈奴史稿》从宏观角度梳理了匈奴民族的发展脉络;马长寿先生的《北狄与匈奴》深入探讨了这两个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田广金先生的《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则将视角聚焦于文化层面,揭示了匈奴文明的独特魅力及其对北方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影响。 这些丰富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匈奴这个曾经活跃于欧亚大陆上的伟大民族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当今我们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匈奴大事纪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发兵三十万,使蒙恬北攻匈奴。
公元前214年,蒙恬败匈奴,略河南地,设县四十四。增修长城,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御匈奴。
公元前201年9月,韩王信降匈奴。冒顿进兵太原,至晋阳。
公元前200年10月,刘邦击韩王信,信败走匈奴。曼丘臣等扶赵利为赵王。合韩王信及匈奴兵反击汉军。汉军被围于平城七日。
公元前197年9月,代相陈豨结匈奴自立为代王,刘邦自攻之。
公元前195年3月,燕王卢绾亡入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
公元前192年,汉以宗室女饰为公主,嫁匈奴。
公元前174年春,冒顿致书汉文帝,约和。冒顿死,老上(稽粥)即“单于”位。汉文帝遣宗室女为公主至匈奴和。
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入汉朝那、彭阳,侯骑至甘泉宫,月余乃退。中行说降匈奴,劝稽粥勿爱汉物。
公元前162年,匈奴连年扰汉边,云中、辽东最甚。
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入上郡、云中、月余始退。稽粥死,军臣即位。
公元前154年正月,汉七王与匈奴结兵造反,未遂。
公元前152年,汉公主嫁匈奴。匈奴与汉通市。
公元前133年6月,汉武帝使四将军,兵三十余万,诱击匈奴,无功。
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上谷,汉使卫青等四将军各率万骑分道出击。青至龙城斩获。
公元前128年秋,匈奴入辽西、渔阳、雁门。卫青等击退之。
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上谷、渔阳。卫青击退之于河南,逐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取河南地,设朔方郡,筑朔方城。修秦时所筑塞。
公元前126年冬,军臣死,伊秩邪立,内战,太子于禅出降汉。匈奴入汉代郡。又入雁门。
公元前124年春,匈奴右贤王兵临汉朔方,汉以卫青等十余将往征。秋,匈奴入汉代郡。
公元前123年2月,汉将卫青统六将军击匈奴。斩获万余人。
公元前121年3月,汉将霍去病击匈奴。歼匈奴近九千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 夏,去病再击匈奴。歼匈奴3万余人。匈奴入代、雁门。秋,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并率4万余众降汉。汉分徙匈奴前后降者子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郡外为五属国。
公元前119年春,汉大攻漠北。卫青部俘获和斩杀匈奴一万九千余人。霍去病部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
公元前115年,汉于原浑邪王地设酒泉郡,休屠王地设武威郡。
公元前114年,匈奴伊秩邪死,乌维立。
公元前112年,西羌结匈奴攻汉安故,围抱罕。匈奴入五原。
公元前111年,汉二将军率骑深入匈奴二千里。
公元前110年10月,汉武帝北巡、登单于台,匈奴单于杀主张接见汉使者,拘汉使。 
公元前105年,乌维死;詹师庐即单于位。匈奴王庭益西北。匈奴境大雨雪。国中不安。
公元前104年,汉筑受降城于塞外。
公元前103年,汉将赵破奴率二万骑侵匈奴,全军覆没,赵破奴被擒。 匈奴入双边。
公元前102年,詹师庐死,句犁湖即单于位。汉于五原塞外数百里至千里,筑城障。
公元前100年3月,汉使苏武送匈奴使之留在汉者。武以密谋匈奴事发,被拘。句犁湖死,且鞮侯立为单于。
公元前99年5月,贰师将军攻击右贤王于天山,歼匈奴万余人。军还,为匈奴所围。李陵败降匈奴。 
公元前97年,汉将李广利、公孙敖等人率领二十万人分兵攻击匈奴,汉军不利,皆引还。
公元前96年,且鞮侯死,狐鹿姑即单于位。
公元前90年3月,汉将李广利击匈奴,败降,损失士卒数万人。此后,汉武帝不再出兵匈奴。
公元前89年,匈奴介和王率六国兵攻车师。狐鹿姑致书汉武帝、约边界。
公元前85年,狐鹿姑死,壶衍鞮即单于位。匈奴争乱。
公元前81年,匈奴与汉议和,释苏武归。
公元前80年,匈奴入汉边,大败。
公元前79年,匈奴备汉进攻,筑余吾水桥。
公元前77年,乌桓发匈奴先单于墓棘。匈奴与乌桓战。
公元前72年,匈奴伐乌孙,汉救之。
公元前71年5月,汉攻匈奴军罢。冬,匈奴击乌孙。匈境大雨雪。西、北、东邻国进攻。属国瓦解。
公元前68年,壶衍鞮死,虚闾权渠立为单于。匈奴发屯兵备汉。秋,匈奴投属之辱居种居左地者起兵,与瓯脱战,败而降汉。
公元前67年,汉郑吉破车师,其王奔匈奴。
公元前64年,匈奴攻车师,郑吉被围,汉以车师地归匈奴。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众降汉。匈奴罢西域僮仆都尉。
公元前59年,匈奴击车师。匈奴使人奉献于汉,贺汉明年(六十年)正旦。
公元前58年,丁零掠匈奴。单于使弟朝于汉。匈奴庭内争,呼韩邪立。
公元前57年7月,匈奴五单于争立。郅支立为单于。
公元前56年8月,匈奴屠营单于子右谷蠡王以相争兵败,降汉。十一月,匈奴左大将乌厉屈等降汉。
公元前55年6月,汉设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
公元前54年正月,匈奴单于称臣于汉,使弟右谷蠡王入侍汉。
公元前53年正月,匈奴庭内就降汉与否政策争论。呼韩、郅支各遣子入侍汉。冬,匈奴单于贺汉正旦。
公元前52年冬,呼韩邪请明 年(五三年)朝汉。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入汉朝,汉授玺绶。二月,汉使骑送之归国,允其居汉光禄塞下。
公元前50年冬,呼韩、郅支各献于汉。
公元前49年正月,呼韩朝汉。二月归国。
公元前48年,汉使云中、五原输谷,救呼韩邪困贫。
公元前44年,郅支杀汉使谷吉,徙帐康居。
公元前43年,呼韩邪北归庭。与汉盟誓。
公元前36年秋,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发西域兵攻入康居,杀郅支。匈奴随郅支西迁者几尽。
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朝汉。汉以王嫱赐之。呼韩邪为汉保塞。
公元前31年,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
公元前27年,匈奴单于使朝汉。
公元前25年正月,雕陶莫皋朝汉。
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死,且麇胥立为搜谐若鞮单于,搜谐使子入侍。
公元前12年,搜谐入汉,病死汉塞下。
公元前11年,且莫车立为车牙若鞮单于。
公元前8年,车牙死,囊知牙斯立为乌株留若鞮单于。汉使单子献地。
公元前3年,匈奴单于请朝汉。

公元前1年正月,乌珠留入朝。
==公元一年==
公元2年,汉要王嫱须卜居次入侍。车师后王忤汉戊己校尉,亡入匈奴。婼羌去胡来王率妻子人民入匈奴。王莽迫匈奴允四条件;要匈奴改一字名。乌桓杀匈奴使者,拒绝纳税。
公元9年,王莽换单于玺,授新章。
公元10年,汉改匈奴单于为匈奴服于。备甲率三十万攻匈奴,预分其地为十五国。
公元11年,王莽使人诱赂呼韩邪诸子。乌株留分告诸部入汉塞、大赂。车师降匈奴。
公元13年,乌株留死,成立为乌累若鞮单于。匈奴单于改左贤王为护于。
公元14年,匈奴请和。
公元15年春,汉改匈奴单于为恭奴善于。
公元16年,汉击匈奴、兵屯于边。
公元18年,咸死,舆立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单于遣使向汉奉献。汉迫匈奴大臣须卜当至长安,拜为须卜单于。匈奴入汉边。
公元19年,汉“猪突豨勇”击匈奴。
公元21年,汉转谷、帛到边郡,备击匈奴。
公元23年冬,更始帝使人至匈奴。单于不再称臣。
公元25年,卢芳称西平王,结匈奴,匈奴立为汉皇帝。
公元27年2月,汉渔阳太守彭宠自立为燕王。结匈奴。
公元28年5月,匈奴助彭宠战,败。
公元29年11月,汉五原李典等结匈奴,迎卢芳都九原,据五原等郡。
公元30年12月,汉冯异破卢芳、匈奴兵。匈奴遣使向汉奉献。汉报命、通旧好。
公元31年3月,公孙述立瑰器为朔宁王。冬,卢芳所设云中、朔方太守降汉。
公元32年11月,陇西等郡附瑰嚣。
公元33年,汉迁雁门吏民于太原。
公元34年正月,汉吴汉破匈奴兵。汉省定襄郡,迁民于西河。
公元35年,汉省朔方牧并于并州。
公元38年,西域诸国苦匈奴重敛,请汉置都护,不许。
公元39年2月,吴汉攻匈奴。汉迁雁门、代、上谷吏民于居庸、常山关以东,避匈奴。匈奴左部转居塞内。十二月,匈奴护卢芳居高柳。
公元40年12月,卢芳降汉,被封代王。
公元41年,匈奴、乌桓、鲜卑连兵入汉塞。
公元42年5月,卢芳又入匈奴。十年后死于此。
公元44年5月,匈奴掠上党等地。十二月,匈奴略天水等地。汉迁五原民于河东。
公元45年4月,安定属国胡据青山。冬,匈奴入上谷。
公元46年,匈奴求和亲。匈奴为乌桓所破,北迁。都善、车师均附匈奴。呼都而尸死,蒲奴立。匈奴连年蝗旱。
公元47年,薁鞬日逐王比使人奉匈奴地图至西河,向汉求内附。
公元48年正月,日逐王比与八部大人叩汉五原塞,请为汉扦边.汉许之。十月,比立为单于,是为“南”单于。从此,匈奴被分称为南、北匈奴。
公元49年正月,汉祭彤赂鲜卑攻匈奴。南单于向汉称藩。三月,使子入侍汉。
公元50年正月,汉授南单于玺绶。听入居云中,设使匈奴中郎将。夏,南单于部下内讧,左贤王自立为单于,月余死。冬,北匈奴始攻南单于,汉使南单于,居西河美稷,使西河长吏以兵卫之。南单于以兵屯八郡,为汉侦侯。
公元51年,北匈奴至汉武威,请和亲。
公元52年,北匈奴使人向汉贡马裘,请和亲。
公元55年,北匈奴遣使向汉奉献。
公元56年,比死,莫立为臣浮尤鞮劳单于。一年后,汗立为何伐于虑鞮单于。
公元59年正月,汉明堂大礼,南匈奴侍子助祭。汗死,适立为醯僮尸逐侯鞮单于。
公元62年11月,北匈奴扰五原。十二月,扰云中,南单于击却之。单于适死,苏立为丘徐车林鞮单于,数月死。
公元63年,长立为胡邪尸逐侯鞮单于。
公元64年,北匈奴向汉求市,许之。
公元65年3月,汉郑众使北匈奴还。悉南、北匈奴交通状,屯营五原曼柏以防之。10月,北匈奴扰西河诸郡。
公元66年2月,南匈奴使子入汉学。
公元72年12月,汉耿秉、窦固等屯凉州,备击匈奴。
公元73年2月,汉四路击北匈奴。窦固取伊吾庐、余无功。汉斑超使西域,杀北匈奴使者。九月,北匈奴大入云中。
公元74年8月,汉令诸属国囚任兵,赴军营
公元75年3月,北匈奴破车师后王,围金满城。七月,北匈奴围攻汉耿恭。十一月,北匈奴围柳中城。又攻耿恭于疏勒城。
公元76年,汉边郡兵与南单于,共攻北匈奴。
公元83年6月,北匈奴三木楼普大入请降汉。
公元84年,北匈奴向汉请市,许之。大且渠驱牛、羊至关市,为南单于抄掠而去。
公元85年,北匈奴大人降汉者七三人。西域、丁零、鲜卑共攻匈奴,单于远走。冬,北匈奴声言回击南单于,汉使南单于还所掠。单于长死,宣立为伊屠于闾鞮单于。
公元87年7月,鲜卑大破北匈奴,杀尤留单于。十月,北匈奴大乱,五十八部二八万口降汉。
公元88年7月,北匈奴饥乱,降南单于者岁数千人。南单于请汉兵击北匈奴。宣死,屯屠河立为休兰尸,逐侯疑单于。
公元89年6月,汉窦宪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勒石燕然。北单于向汉奉献。
公元90年2月,汉复设西河、上郡属国都尉。五月,窦宪攻北匈奴伊吾庐地。九月,北单于向汉称臣。十月,南单于与汉兵袭北匈奴。
公元91年2月,窦宪破北匈奴于金微山。单于远走。北匈奴于除鞬立为单于,至蒲类海、款汉塞请降。
公元92年正月,汉授于除鞬单于玺缓,屯伊吾,以兵监护之。
公元93年正月,于除鞬闻窦宪死率众北归,汉派兵击破,北匈奴残破,鲜卑据其地,匈奴余种十余万落自称鲜卑。屯屠河死,安国立为单于。
公元94年正月,安国与师子不和。安国被属下杀。师子立为亭独尸逐侯鞮单于。十一月,北匈奴新降者十五部二十余万人拥逢侯为单子而起事。汉、鲜卑攻逢侯。
公元96年五月,南匈奴右温禺犊王乌居战出塞。七月,汉追击。迁其余众于安定,北地。冬,逢侯左部万余人降汉。
公元98年师子死,檀立为万氏尸逐鞮单于。
公元104年十一月,北匈奴称臣,愿和亲,汉不许。
公元105年,北匈奴至敦煌贡献,请汉修故约,汉不许。
公元109年九月,南匈奴骨都侯与鲜卑大人、雁门乌桓连兵犯五原,败汉兵,围美稷。十一月,汉兵破南匈奴薁鞬日逐王。
公元110年正月,耿夔、梁堇兵破南单于。二月,南匈奴攻常山。三月,南单于降汉,还所掠汉男女及羌所卖入匈奴者。
公元116年汉与南单于破先零羌于灵州。
公元118年春,逢侯降汉。
公元119年北匈奴复役属西域诸国。
公元120年三月,北匈奴结车师后王,杀汉使,逐车师前王。
公元123年四月,北匈奴数扰河西,汉班勇屯柳中以遏之。十一月,鲜卑攻南单子於曼柏。
公元124年正月,班勇发西域兵攻北匈奴伊蠡王于车师前庭。五月,南匈奴大人阿族以单子征调烦累,北走,汉追之,斩获殆尽。檀死,拔被立为南单于。
公元125年七月,班勇斩匈奴在车师后庭之使者。
公元126年班勇发诸国兵击北匈奴呼衍王。呼衍王迁居枯梧河上。北单于来援,勇逐之。鲜卑数寇南匈奴,求汉复障塞。
公元127年正月,汉与南匈奴破鲜卑其至鞬。
公元128年拔死,休利立为去特若尸逐就单子。
公元132年三月,汉与南匈奴击鲜卑。
公元134年四月,车师后部击北匈奴于阊吾隆谷。
公元135年春,北匈奴呼衍王攻车师后部。
公元137年八月,汉兵攻呼衍王。
公元140年四月,南匈奴句龙大人吾斯、车纽等攻西河、围美稷、扰朔方。五月,汉破之。汉中郎将陈龟杀南单于。九月,吾斯立车纽为单于,结乌桓,羌胡,略并州、凉、幽、冀等地。汉迁西河、上郡、朔方于内地。十二月,破车纽于马邑,车纽降。
公元143年六月,汉立守义王兜楼储为单于。十一月,汉中郎将暗杀吾斯。
公元144年四月,汉破南匈奴左部。
公元147年,兜楼储死,车居儿立为伊陵尸逐就单于。
公元151年四月,呼衍王扰伊吾。
公元153年, 车师后王进入匈奴。
公元155年七月,南匈奴左薁鞬台耆,且渠伯德等攻美程,东羌应之。汉招诱东羌破台营,伯德等。
公元156年七月,鲜卑檀石槐尽有匈奴故地。
公元158年十二月,南匈奴诸部结乌桓、鲜卑扰沿边九郡。汉诱乌桓杀匈奴屠各部帅,引兵击南单于、破降之。
公元166年七月,鲜卑结南匈奴扰九边。十二月,南匈奴、乌桓二十万口降汉。
公元174年十二月,鲜卑扰北地,汉郡兵与屠各兵破之。
公元177年八月,汉与南匈奴兵击鲜卑,大败。车居儿死。
公元178年, 呼徵立为南单于。
公元179年 ,汉中郎将杀呼徵,立羌渠。
公元187年十二月,屠各胡起事。
公元188年三月,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匈奴内讧,一部与屠各胡合攻杀羌渠,其子于扶罗立为持至尸逐侯单子。起义者另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九月,南单于于扶罗与白波、黄巾合攻河东。
公元189年, 须卜骨都侯死。南单于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
公元191年七月,於夫罗附董卓。
公元192年, 睦固结于於夫罗略。曹操破之于内黄。
公元193年 正月,黑山别部与於夫罗附袁述,屯封丘。六月,曹操击屠各兵于常山,无功。
公元195年11月,南匈奴右贤王去卑护卫汉献帝,击退李傕、郭汜兵。於夫罗死,呼厨泉立为单于。
公元202年9月,曹操击降南单于。
公元216年7月,呼厨泉朝见魏,曹操留之,使去卑监其国。分部为五,各立贵人为帅,以汉司马监之。
公元220年,魏授呼厨泉魏玺绶。
====
五单于争立前的匈奴.单于世系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孪鞮 匈奴第一任单于,他制定了匈奴部落制度,发展了匈奴的军事力量。因他在世时,曾称统领匈奴部落的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他死后,匈奴人便将统领匈奴的头领称之为单于。 [1]
匈奴帝国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1头曼单于头曼 ? - 前209年
2冒顿单于冒顿 前209年 - 前174年 36年 头曼子
3老上单于稽粥 前174年 - 前161年 14年 冒顿子
4军臣单于军臣 前161年 - 前126年 36年 老上子
5伊稚斜单于伊稚斜 前126年 - 前114年 13年 军臣弟
谷蠡单于(自立) 前119年 不足1月右谷蠡王
6乌维单于乌维 前114年 - 前105年 10年 伊稚斜子
7儿单于乌师庐 前104年 - 前102年 3年 乌维子
8呴犁湖单于呴犁湖 前102年 - 前101年 2年 儿单于季父
9且鞮侯单于且鞮侯 前101年 - 前96年 6年 枸犁湖之弟
10狐鹿姑单于狐鹿姑 前96年 - 前85年 12年 且鞮侯之子
11壶衍鞮单于壶衍提 前85年 - 前68年 18年 狐鹿姑子
12虚闾权渠单于虚闾权渠 前68年 - 前60年 9年 壶衍鞮之弟
13 握衍朐鞮单于屠耆堂 前60年 - 前58年 3年 乌维单于耳孙

五单于争立单于世系
14呼韩邪单于稽侯栅 前58年 - 前31年 28年 虚闾权渠单于子
屠耆单于或称贤单于 薄胥堂 前58年 - 前56年 3年 争立,握衍单于从兄
呼揭单于前57年 1年 争立,呼揭王
车犁单于前57年 - 前56年 2年 争立,右奥鞬王
乌籍单于前57年 1年 争立,乌籍都尉

 
闰振单于前56年 - 前54年 3年 西方争立,屠蓍从弟
西匈奴单于
郅支单于呼屠吾斯 前56年 - 前36年 21年 东方自立,呼韩邪兄
 
东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14 呼韩邪单于 稽侯栅 前58年 - 前31年 28年 虚闾权渠单于子
伊利目单于(自立) 前49年 1年 屠蓍单于弟

 
再统一时期的匈奴单于
15复株累若鞮单于莫皋 前31年 - 前20年 12年 呼韩邪单于子
16搜谐若鞮单于且麋胥 前20年 - 前12年 9年复株累单于弟
17车牙若鞮单于且莫车 前12年 - 前8年 5年 搜谐单于弟

 

18乌珠留若鞮单于囊知牙斯,后改名知 前8年 - 13年 21年 车牙单于弟

乌珠留若鞮单于
乌珠留若鞮(?—13),
前8年--13年在位, 西汉末匈奴单于,名囊知牙斯。呼韩邪单于子。成帝绥和元年,立为单于。遣子入侍汉,事汉恭顺。哀帝元寿二年,亲自来朝。王莽始建国二年,改易单于印文,改玺为章,遂不和。莽招诱呼韩邪诸子,欲分其地,立十五单于。事未成而匈奴数为边患,北边空虚,吏士疲弊。自宣帝以来,匈奴与汉友好关系遭破坏。立二十一年卒。

 
19乌累若鞮单于咸 13年 - 18年 6年 乌珠留单于弟
20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舆 18年 - 46年 29年 乌累单于弟

21乌达鞮侯单于乌达提侯 46年 1年 呼都单于子

22蒲奴单于蒲奴 46年 - ? 呼都单于弟
 
北匈奴单于
23醢落尸逐鞮单于(自立) 比 48年 - 56年 9年 稽侯珊单于孙、乌珠留单于子

 
南匈奴单于
此后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王莽所立的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孝单于 咸 11年 不足1年 乌珠留单于弟
顺单于 助 11年 不足1年 乌累单于子
顺单于 登 11年 - 12年 2年 顺单于助弟
须卜单于 须卜当 18年 - 21年 4年 右骨都侯,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

 
北匈奴单于
1 蒲奴单于 蒲奴 46年 - ? 呼都单于弟
2 优留单于 优留 ? - 87年
3北单于(不知名号) 88年 - ? 优留异母兄右贤王
于除鞬单于(自立) 于除鞬 91年 - 93年 3年 北单于弟
此后北单于世系不明
逢侯北单于 逢侯 94年 - 118年 25年 南单于屯屠何子

南匈奴
1 醢落尸逐鞮单于 比 48年 - 56年 9年 稽侯珊单于孙、乌珠留单于子
薁鞬左贤王单于(自立) 50年 不足1月 北单于蒲奴弟薁鞬左贤王
2 丘浮尤鞮单于 莫 56年 - 57年 2年 单于比弟
3 伊伐于虑鞮单于 汉 57年 - 59年 3年 单于莫弟
4 醢童尸逐侯鞮单于 适 59年 - 63年 5年 单于比子
5丘除车林鞮单于苏 63年 1年 单于莫子
6 湖斜尸逐侯鞮单于 长 63年 - 85年 23年 单于适弟
7 伊屠于闾鞮单于 宣 85年 - 88年 4年 单于汗子
8 休兰尸逐侯鞮单于 屯屠何 88年 - 93年 6年 单于长弟
9 安国单于 安国 93年 - 94年 2年 单于宣弟
10 亭独尸逐侯鞮单于 师子 94年 - 98年 5年 单于适子
11 万氏尸逐侯鞮单于 檀 98年 - 124年 27年 单于长子
12 乌稽侯尸逐鞮单于 拔 124年 - 128年 5年 单于檀弟
13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 休利 128年 - 140年 13年 单于拔弟
休利自杀,南庭虚位(140年 - 143年)

车钮单于(自立) 车钮 140年 - 143年 4年 句龙王吾斯等拥立
14呼兰若尸逐就单于 兜楼储 143年 - 147年 5年 守义王
15 伊陵尸逐就单于 居车儿 147年 - 172年 26年
16 屠特若尸逐就单于 172年 - 178年 7年 单于居车儿子
17 呼征单于 呼征 178年 - 179年 2年 屠特单于子
18 羌渠单于 羌渠 179年 - 188年 10年 右贤王
须卜骨都侯单于(族人所立) 188年 - 189年 2年 族人拥立
须卜死后,南庭虚位,以年老氏族首长权行主持南庭之事
19持至尸逐侯单于於夫罗 188年 - 195年 8年 单于羌渠子
20呼厨泉单于(末任) 呼厨泉 195年 - 216年 22年 於夫罗之弟
被曹操留于邺,此后南匈奴单于终止 。

左部帅刘豹,216年-279年 63年 於夫罗子
北单于(后自称大单于)刘渊304年 刘豹子
刘聪刘渊子
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匈奴单于
贺赖头单于贺赖头 ? - 357年 ? ?

 
欧洲的匈人
罗阿斯 匈人在东方消失四百多年后,突然在欧洲出现的一群匈人的首领,在弟弟被人杀害后收养侄子阿提拉,但罗阿斯后来被另一位侄子布勒达暗杀。
布勒达 罗阿斯侄子,和阿提拉一起长大,后来为了争夺单于位与阿提拉决斗,被阿提拉杀死。
阿提拉 约406年-453年,古代欧洲大陆上最著名的匈人首领,人称“上帝之鞭”。后在新婚之夜暴卒,是匈人的最后一位单于。
此后,匈奴进入五单于并立时期,最终呼韩邪单于统一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后的单于世系如下:
车牙若鞮单于(前52年—前8年),或称车牙单于,栾提氏,名且莫车,呼韩邪单于子,搜谐若鞮单于异母弟。是西汉末年匈奴单于。
 
【其他阅读】
=======
2024年4月9日 15:47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