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国~西域古国((460年--640年))
高昌国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唐朝
中文名:高昌国
地理位置:新疆吐鲁番盆地东南部
军事实力:北朝北境外的强国
前身:高昌北凉
隶属国:柔然
历经政权:
1.阚氏高昌(460年—488年南北朝)
2.张氏高昌(488年—496年南北朝)
3.马氏高昌(497年—501年南北朝)
4.麴氏高昌(502年—640年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所属洲:亚洲
官方语言:汉语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宗教:佛教、三夷教
结局:安史之乱时,高昌国被回鹘侵占。唐末从属归义军,后属高昌回鹘。
概述
高昌国,这一历史悠久的地方政权,存在于公元460年至640年间,其疆域以吐鲁番盆地为核心区域。它是一个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政权,并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阚氏高昌(460年—488年)、张氏高昌(488年—496年)、马氏高昌(497年—501年)以及麴氏高昌(502年—640年)这四个重要阶段。 大明四年,即公元460年,柔然部落推举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自此,高昌成为国号,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阚氏高昌”。到了公元488年,阚首归遭高车王阿伏至罗杀害,标志着阚氏高昌的终结。同年,高昌民众拥立张孟明为王,开启了张氏高昌的时代。然而,到了公元496年,张孟明被杀害,张氏高昌也随之灭亡。
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0年,高昌国被唐朝所灭,唐朝在此设立高昌县,并后来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 高昌国在古代是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位于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是东西方交通往来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之一。它在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国号由来】
每一个名字的诞生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背景,而“高昌”这一名称亦是如此。据《北史·西域传》中的记载:“地势高敞,人数昌盛,因名高昌。”这句话清晰地阐述了“高昌”这一名称的由来。 从地理特征来看,高昌所处之地地形高旷开阔,地势优越,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这里人口繁衍兴旺,社会繁荣昌盛,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高昌”之名应运而生,既体现了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又象征着这片土地上的繁荣兴盛。 这个名字不仅承载了古代先民对这片土地的美好期许,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文化符号,彰显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
【历史脉络】
汉魏时期的都护与晋凉郡县
汉魏都护
在西汉宣帝时期,为了巩固边疆、防御外敌,朝廷派遣士兵携家带口前往车师前部进行屯田。这些士兵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以解决粮食供给问题,还肩负着守卫边疆的重要使命,形成了“且耕且守”的独特模式。到了元帝时期,在这片土地上修建了一座军事堡垒,因其地势高峻开阔,人口逐渐繁荣昌盛,这座堡垒被命名为高昌壁,又被称为高昌垒。与此同时,朝廷设置了戊己校尉这一职位,驻扎于高昌,主要负责管理屯田事务和军事防务。东汉初年,河西地区的窦融以及凉州的马家纷纷归附于汉光武帝刘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晋凉郡县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设置郡县的条件。在这个阶段,鄯善郡与高昌壁均隶属于凉州敦煌郡,标志着该地区行政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东晋前凉建兴十五年(公元327年),戊己校尉赵贞图谋反叛,张骏派遣西域长史李柏出击并成功擒获赵贞。随后,在此地设立了高昌郡,并下辖高昌、田地等县。张骏还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与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统称为沙州,任命杨宣为沙洲刺史,治所仍然设在敦煌。
在十六国时期,高昌郡先后隶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
公元421年,西凉被北凉所灭。然而,到了公元422年,西凉王室后裔李宝(李暠之孙)与其娘舅一同西渡流沙,进入吐鲁番盆地,占据了伊吾县(今新疆哈密地区),建立了龙兴年号,开创了伊吾西凉政权(又称后西凉)。李宝善于安抚流民,并通过羁縻政策与高昌保持联系,以此对抗新兴的北凉势力。对于来自内地的人士,李宝皆以礼相待,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北魏灭亡了北凉。在此过程中,北凉曾计划效仿西凉向西迁移,但后西凉得知消息后立即分兵截击。李宝与唐契商议后,先与北魏取得联络,然后兵分两路行动:李宝亲自率领两千余人南下前往敦煌,而唐契及其弟唐和则试图占领高昌,以切断北凉西进的道路。然而,唐契中了高昌郡守阚爽的缓兵之计。当柔然及北凉察觉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分兵追击。虽然未能追上李宝,却成功追上了唐契。双方交战后,唐契殿后战死,其弟唐和率余众投奔前部王车伊洛。之后,唐和听闻北凉残余势力沮渠安周屯居横截城,便率军攻克横截城,继而夺取高宁、白力二城,并派遣使者向北魏投降。 当时,唐契正向阚爽发起进攻,阚爽则派遣使节诈降沮渠无讳,声称愿意与其共同攻打唐契。八月,沮渠无讳率兵前往高昌,即将到达时,唐契已战死。阚爽紧闭城门拒绝会见沮渠无讳。九月,沮渠无讳带领卫兴奴夜袭高昌,阚爽被迫投奔柔然。随后,沮渠无讳占据高昌,并派常侍携带奏表前往建康。不久之后,北魏任命李宝为西戎校尉府府主,唐和镇守焉耆镇,韩拔镇守鄯善镇。次年,沮渠无讳在高昌建立了后北凉政权。 这段历史展现了从汉魏到晋凉时期,西域地区政治格局的复杂变迁以及各政权间的博弈与融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边疆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政权更迭】
阚氏高昌
公元460年,正值南朝宋大明四年。此时柔然国的国力正处于强盛时期,处罗可汗决定扶持阚氏复国。同年十一月,柔然派遣强大军队南下,成功攻克后北凉,诛杀了沮渠无讳的继承者沮渠安周,协助高昌阚氏重返故土。当时阚爽已经离世,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自此以高昌为国号,史称“阚氏高昌”。 阚伯周建立“阚氏高昌”后,在当年便改元为“甘露”。然而,“甘露”年号仅仅持续了六年。自公元466年起,由于受到柔然的压力,被迫改奉柔然受罗部真可汗的“永康”年号。自此,阚氏高昌在对外关系上彻底断绝了与中原王朝的官方往来。然而在内政方面,阚氏高昌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崇尚汉族文化传统,并信奉佛教。 阚伯周去世后,其子阚义成继位。之后,阚义成被其兄长阚首归杀害篡位。到了公元488年,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标志着阚氏高昌的灭亡。
张氏高昌
公元488年,高昌地区的民众拥立张孟明为王。然而到了公元496年,高昌国人将高昌王张孟明杀害。
马氏高昌
公元496年,高昌国人推举马儒为高昌王。任命巩顾礼为左长史,麴嘉为右长史。 公元497年,马儒派遣司马王体玄前往北魏进贡,并请求高昌国迁往内地。北魏孝文帝接受了马儒的请求,派遣明威将军韩安保接纳,并划拨伊吾五百里地供马儒居住。随后,马儒派遣巩顾礼、麴嘉迎接韩安保,出高昌国境四百里,但韩安保未至。巩顾礼等人返回高昌后,韩安保亦返回伊吾。之后,韩安保派遣韩兴安等十二人出使高昌,马儒再次派遣巩顾礼和世子马义舒迎接韩安保。到达高昌境外一百六十里的白棘城时,因高昌本地人眷恋故土,不愿东迁,于是联合起来杀死马儒,拥立麹嘉为王。
麴氏高昌
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在其政权架构中,设有相当于宰相的令尹职位,下面还设立了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民部、兵部等多个行政部门。高昌境内共设置了四个郡和十八个县。各城也仿照内地城市的坊里建筑模式,工商业集中经营,防火、防盗设施齐备,城门由禁卫军把守,各郡、县分别由司马领兵守卫。 隋朝开皇年间,突厥曾攻破高昌城。隋炀帝即位之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贸易,并调查了解西域区情。裴矩后来将其获得的信息撰成《西域图记》呈上供隋炀帝参阅。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之后又设立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隋朝开始积极经营西域诸地事务,并于高昌国设置西戎校尉府统管西域事务。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冬,隋炀帝将华容公主嫁给了来朝的高昌王。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高昌国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句丽。 唐朝贞观初年(公元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轻辱唐朝,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征讨。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高昌被唐朝所灭,设置高昌县,之后设立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
【疆域】
在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地域范围东西横跨约二百里。这一阶段,车师前国依然存在,因此高昌郡的实际管辖区域仅限于现今交河故城以东的部分地区。而到了高昌建国初期,即从阚氏高昌到麴氏高昌的早期阶段,其东西长度扩展至约三百里。此时,车师前国已被消灭,高昌国的疆域开始涵盖现今交河故城及其南部区域。 在高昌王麴嘉统治的时代,焉耆地区已经纳入高昌的版图。
根据《梁书·高昌传》记载,高昌的四周边界为:“南接河南,东连敦煌,西次龟兹,北邻敕勒。”同样的描述也出现在《南史·高昌传》中。由此可以推断,直至高昌派遣使节前往梁朝的大同年间(公元535年至546年),高昌的西部边界仍然与龟兹相邻,而焉耆依旧属于高昌的领土范围。在此期间,高昌的东西跨度大约达到八百里。 进入唐代西州时期,北部边界以金山为准,从治所高昌到金山的距离约为一百里。然而,若按照高昌与铁勒交界的范围计算,则距离将超过一百里。具体而言,唐代西州的南部边界以库鲁克塔格山为界,从治所高昌到库鲁克塔格山的距离约为三百五十里;北部边界则以金沙岭(即所谓的金山)为界,从治所高昌到金山的距离大约为一百里。两者相加,南北总长度约为四百五十里。然而,由于现存文献中关于高昌南北宽度的记录,均基于高昌独立建国时与铁勒交界的里程数,而金山到铁勒之间的实际距离尚未明确。如果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高昌的南北宽度将超过四百五十里,与文献中记载的四百八十六里或五百里相差无几。由此可见,高昌的南北宽度在历史长河中基本保持稳定。
【政治】
政治制度: 高昌汉人王国在其建立的前六十年,其官制已难以考证。而麴氏高昌国的官制体系,则呈现出多源性特征:一方面模仿了当时内地中央政权的制度;另一方面继承了两晋以来历代王朝的传统;此外还根据自身需要设置了部分独特的官职,但总体上以前两点为主。
1. 模仿内地中央政权的将军戎号 在麴嘉称王时期(公元502年),正值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改官判令”的重要阶段。此时的麴氏高昌国多次向北魏宣武帝、孝明帝进贡称臣,可以推测其将军戎号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北魏体制设立的。除了和平年号期间的一位国王(公元551年至554年)外,历代高昌王都持续向中原中央王朝进贡,并通过封赐维持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使得高昌国在官制设计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政权的影响。更何况,麴氏家族本为汉族,对中原的官吏制度十分熟悉,因此在建国后采用当时的官制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将麴氏高昌国的将军戎号与北魏太和制令中的官职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除了镇军、宁远、云麾、虎贲四将军是模仿南朝萧梁等政权外,其余所列将军及戎号都能从太和令中找到相同的名称。
2. 麴氏高昌国自定的将军戎号 自东晋十六国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分裂割据时期,强宗豪绅势力争雄,少数民族贵族势力称霸,战火连绵不断。边郡主官往往因军事需要,自行加封将军戎号并开设军府,迫使朝廷不得不予以承认。在这种背景下,麴氏高昌王国作为紧接十六国之后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自然也受到了当时政治动态的影响,在国内职官头衔上添加了诸多戎号。尽管麴氏高昌国的将军戎号与北魏大体相同,但并未完全照搬北魏的官品制度,因此很难从现存史籍中直接对应出高昌国将军戎号的具体定式。高昌王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将军戎号进行了适当的变通。 麴氏王国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南60里阿斯达拉)为王都,实行长子继承制,长子被称为“世子”。国王之下设有交河、田地二公,由王子担任,分别镇守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县西雅尔)和田地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王廷内设置中郎一职,负责传宣王令。另设令尹一人,“比中夏相国”,很可能兼管高昌郡事务,相当于丞相兼京兆尹。令尹之下,文官系统在麴氏王朝末期分为八部,即吏、祠、库、仓、主客、礼、民、兵部。每部设长史一人为正长官,司马一人为副长官。八部之下还有侍郎、校书郎、主簿、从事等官职,“阶位相次,分掌诸事”。此外,还专门设置了“省事”一职,负责“导引”。 高昌国是一个高度君主集权的王国,军国大事几乎全部由国王专断(甚至民间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也需要国王决定)。在国王周围有一个很小范围的决策机构,由世子(很可能兼任令尹)及交河、田地二公组成,日常事务由他们“随状断决”。王廷中的官员虽多,但衙门却很少,每天清晨诸官上朝,“集于牙门评议众事”,因此事务性质的工作办理起来较为集中、迅速。
行政与地方管理 :高昌国和中原一样,实行郡县制。据黄文弼考证,其主要大城有五座,分别是高昌、田地、交河、蒲昌和天山城,并倾向于认为这五城即为五郡。解放后大量吐鲁番文书的出土研究表明,高昌麴氏王朝后期,拥有都城一座——高昌城;郡城三座——交河、田地和南平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城南40里的让布工商古城,俗名“拉木伯”);县城十四座——横截、永昌、无半、始昌、安乐、安昌、永安、洿林、高宁、宁戎、威神、临川、酒泉、龙泉城;镇戍四处——东镇城、笃进、盐城和柳婆城。总计二十二城。《周书·高昌传》记载:“诸城各有户曹、水曹、田曹”,每城由国王派遣司马、侍郎负责监检校,称为“城令”。
法律制度: 关于法律制度,《北史》和《周书》均提到,高昌国的刑法“与华夏小异而大同”。根据高昌章和十一年(公元541年)的都官文书,王国中央设有都官部负责刑律,其长官为都官长史麴顺。为了追捕一名逃亡奴隶,国王麴坚亲自下令要求都官部行文至郡县进行追捕。该文书直接下达给交河郡以及柳婆、无半、盐城、始昌四县的“司马主者”。由此可见,高昌国的司法系统由都官、郡司马、县司马三级构成。
财政制度: 财政制度方面,《北史》仅提到“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然而,解放后出土的文书研究表明,高昌国的赋税制度较为复杂,包括租、调、徭役以及诸如“丁正钱”、“远行马价钱”、“逋绢钱”等杂税。王国中央负责财政的机构可能是民部或仓部;徭役的征发,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徭役,则可能由兵部负责。在地方郡县,负责财政的机构可能是“户曹”。
田租制度: 田租中交纳银钱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 根据土地质量的优劣交纳银钱。
2. 依托土地交纳的杂税。 尽管高昌国存在“计田输银”的税收形式,但从出土文书中可知,实物地租仍然是租税征收的主要方式。
【军事】
在武官体系中,最高级别的职位为左卫将军与右卫将军,这两个职位很可能由交河公和田地公兼任。紧随其后的则是建武将军、威远将军、陵江将军、殿中将军以及伏波将军(出处见《周书》卷50《高昌传》)。近百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大量碑志与文书被发掘出土,使我们对将军称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上述提到的五种将军名号外,还发现了诸如冠军将军、奋威将军等其他称号。 高昌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沙漠城邦国家,其军事力量以骑兵为主。
根据史料记载,高昌所使用的兵器包括弓、箭、刀、盾牌、铠甲以及靳(一种马具)。兵部对马匹及马料的管理极为严格,这一点从麴氏高昌时期出土的兵部文书中可以得到印证。这些文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马匹和马料的征调与管理事务。 需要注意的是,兵部仅负责军队的行政管理工作,而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和统率权则归属于国王以及左、右卫将军,这两位将军通常由国王的儿子担任。由于高昌国境内马匹数量有限,因此推测该国具备实战能力的士兵数量大约在万人左右。这一规模虽不算庞大,但在当时的地理与资源条件下,已足以维持高昌国的防御与稳定。
【经济】
人口 :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河城与高昌城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中心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片相对独立且稳定的以汉人为主体的生活空间。这一格局的形成,离不开魏晋时期以来河西走廊以及陇右地区乃至中原内陆居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大规模向西迁移的现象。同时,中原政权推行的向西移民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一过程。这些迁徙而来的汉人群体,后来逐渐融入到高昌地区的社会结构之中,为当地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当然,除了汉人之外,高昌地区的居民构成也包含了相当数量的西域及北方少数民族成员。从麴氏高昌时期开始,昭武九姓中的曹、何、史、康、安、石、米等姓氏家族逐渐迁入并定居于此,人数日益增多。例如,在一件出土于重光元年(公元520年)的随葬衣物疏中,附带的一份高昌时期的户籍记录残存了四十五个人名,全部为非汉族群。此外,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关系,高昌曾先后臣服于高车、柔然、突厥等北方强族,因此其居民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合了这些民族的成分。这种多元化的族群结构使得高昌社会的文化呈现出独特的交融特征:一方面,胡人逐渐接受汉化;另一方面,汉人也受到胡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了双向互动的文化趋势。
作物: 高昌地区以其温暖宜人的气候条件著称,非常适合养蚕业的发展,同时谷物和小麦能够实现一年两熟的高效种植模式。这里出产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品质卓越,其中包括赤盐、白盐、葡萄、冻酒、刺蜜、白面、叠布(棉布)以及各类精美的丝织品等。这些特产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至更广阔的市场,为高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货币 :高昌国的经济发展与丝绸之路的繁荣息息相关,其货币体系亦深受国际贸易的影响。在麹氏高昌国(公元502年至640年)统治期间,该地区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从纺织品本位向银钱本位的重大转变。具体而言,从公元561年至680年间,吐鲁番地区进入了以银钱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历史阶段。学术界普遍认为,当时高昌国所使用的银钱主要是萨珊波斯银币。这种货币的广泛使用不仅促进了高昌国内部经济活动的活跃度,也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的支付手段。
【外交】
北魏: 在北魏时期,有一位名叫阚爽的人,他自立为高昌太守。在太延年间,北魏派遣散骑侍郎王恩生等人出使高昌,但不幸被蠕蠕所擒获。到了真君年间,阚爽遭到沮渠无讳的袭击,其地盘被夺占。沮渠无讳去世后,他的弟弟安周继位。在和平元年,该地区又被蠕蠕吞并。随后,蠕蠕任命阚伯周为高昌王,这也是高昌地区首次出现“王”的称号。 后来,阚氏家族的一位成员阚嘉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镇西将军、凉州刺史,其子阚坚继承了王位。此后,由于关中地区爆发了叛乱,与中央的联系被迫中断。直到普泰初年,阚坚才重新派遣使者向朝廷进贡,因此被授予平西将军、瓜州刺史等职位,并封为泰临县伯,依旧保留高昌王的称号,同时还加封为卫将军。到了永熙年间,阚坚更是被特别授予仪同三司的高位,并晋升为郡公。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的往来再次中断。
北周时期:高昌国继续保持着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大统十四年,北周下诏册封高昌王的世子玄喜为新任国王。恭帝二年,又将田地公茂确立为高昌王的继承人。武成元年,当时的高昌王派遣使者带着地方特产前来朝贡。保定初年,高昌再次派遣使者向北周进贡,展现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隋朝:高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大业四年,高昌派遣使者向隋朝进贡,隋炀帝对这些使者非常优待。次年,高昌王麹伯雅亲自来到长安朝见皇帝,并随同隋军参与征讨高丽的军事行动。返回高昌后,麹伯雅迎娶了隋炀帝的宗室女华容公主为妻。八年冬天回到自己的领地后,麹伯雅颁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国内所有人改变传统的发式和服饰习惯,从过去的“被发左衽”转变为符合中原文化的装束。他认为,既然如今大隋已经统一了天下,那么作为臣属之邦,也应当顺应潮流,接受更高的文化熏陶。隋炀帝得知此事后十分赞赏,并专门下诏予以表彰。
唐朝初期:高昌依然保持着与中原王朝的紧密联系。武德二年,高昌王麹伯雅去世,其子麹文泰继承了王位,并派遣使者向唐高祖通报丧事,唐高祖随即派遣前河州刺史朱惠表前往吊唁。武德七年,麹文泰向唐朝进献了一对非常罕见的小狗,这种狗体型小巧,雄性雌性各一只,身高仅六寸,身长不过一尺多,性格极为聪慧,能够拉马衔烛,据称这种狗原本出自拂菻国(即拜占庭帝国)。从此之后,这种狗开始在中国流传,被称为拂菻狗。唐太宗继位后,麹文泰再次向唐朝进贡黑色狐皮制作的裘衣,唐太宗则回赐了一套花钿给麹文泰的妻子宇文氏。宇文氏随后也向唐朝回赠了一只玉盘。此外,麹文泰还经常将西域各国的动态及时报告给唐朝。贞观四年冬天,麹文泰亲自到长安朝见唐太宗。当他准备返回高昌时,唐太宗给予了丰厚的赏赐。麹文泰的妻子宇文氏请求加入唐朝皇室宗亲的行列,于是唐太宗下诏赐予她李姓,并封为常乐公主,同时发布诏书对她的忠诚表示嘉奖和慰问。 以上便是高昌国与北魏、北周、隋朝以及唐朝之间交往的历史概述,从中可以看出高昌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与中原王朝的良好关系,并在文化、经济等方面不断融入中原文明的体系之中。
【文化】
宗教
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响。
另据文献记载,高昌自古即流行佛教。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
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高昌国师鸠摩罗跋提曾向苻坚进献了一部梵本《大品经》。到了弘始二年(公元400年),法显大师西行取经途中经过高昌时,也得到了当地提供的资粮补给,从而得以顺利向西南方向继续前行。当时,高昌地区不仅有沙门道晋、法盛等僧人前往西域游历,还有沙门法众、沮渠京声等人从事译经事业。从这些情况来看,当时的高昌佛教已经发展得相当兴盛。 随着麴氏王朝的建立,佛教在高昌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庇护与支持,佛法逐渐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高昌王麴伯雅对佛法极为尊崇,他曾亲自聆听沙门慧乘讲解《金光明经》,并以发布地为礼,请慧乘踏足其上以示敬意。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大唐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取经途经高昌,受到了国王麴文泰的热烈欢迎。麴文泰率领全城百姓隆重迎接玄奘,并给予他热情款待,甚至请求玄奘永留高昌。为了挽留玄奘,麴文泰态度坚决,而玄奘则通过绝食数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决心,最终才获准继续西行。然而,麴文泰并未就此放手,他仍坚持邀请玄奘在高昌讲经一个月,并剃度了四位沙弥作为随侍人员。此外,他还赠送了法服、黄金、绫绢等丰厚物资,派遣二十五名随从和三十匹马为玄奘送行,同时致信龟兹等二十四国,恳请沿途各国护卫玄奘的安全。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高昌对于佛法的推崇可谓不遗余力。 然而,关于高昌的寺院情况,史籍中的记载并不详尽。根据《名僧传》的记录,大约在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年至499年),高昌境内已有仙窟寺、尼寺以及都郎中寺等佛教场所。而在《西州志》残卷中,则提到柳中县界至北山二十五里的丁谷窟有一寺一禅院;前庭县界山北二十二里的宁戎谷也有一座窟寺。进入回鹘时期后,佛教在当地依然盛行。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派遣僧人法渊携带法牙、琉璃、琥珀盏等珍贵物品前往京城进贡。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王延德在《行记》中记载,当时的高昌仍有佛寺五十余所,且多为唐朝赐额,寺内备有完整的《大藏经》。此外,高昌还有摩尼寺,其中居住着波斯僧徒。直到元、明时期,高昌一带仍然保持着佛教信仰,僧寺的存在延续了这一传统。即使在回鹘迁居之后,除了秘密信奉摩尼教外,佛教、景教、祆教等多种宗教信仰也在当地共存。 自十九世纪以来,考古探险家们在高昌地区进行了多次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佛像、佛画以及用梵语、胡语、汉文和回鹘语书写的经典文献。其中,以回鹘语写成的经典尤为引人注目,例如《金光明最胜王经》《方广大庄严经》《弥勒下生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这些大多是从汉译藏经转译而来的作品。此外,高昌还保留了许多著名的佛教遗迹,如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和伯孜克里克石窟等,它们共同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曾经辉煌灿烂的佛教文化历史。
【生活习性】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历史上生活在高昌国的古代居民,在狩猎和游牧生活时期,主要依赖肉类和乳制品作为生存的基本食物。而谷物类、蔬菜以及水果则被当作附属食品,用于补充日常饮食结构。
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区开展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粮食作物遗存,包括小麦、糜、粟、黍以及豆类等。此外,还出土了各种干果和多种食品。
其中,仅面食种类就十分丰富,涵盖了馕、面条、饺子、馄饨以及各式花色点心等。同时,在出土文书中也提到了“糜胃”以及用于祭祀活动的羊头和麨(亦称炒面)等食品。尽管在考古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肉类或带馅的食品,但从实物的整体情况来看,以粮食作物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这些出土的面食表明,当时高昌地区的食品加工技术已经相当考究。从工艺角度来看,当时的烹饪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烤、煮、蒸、炒和油炸五类,同时食品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无馅和有馅两种类型。这不仅展现了古代高昌居民丰富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他们在食品制作方面的精湛技艺与多样化的生活追求。
【高昌王世系】
阚伯周(?-477年),为中国古代高昌国的首任君主。460年,柔然攻高昌,河西王沮渠安周被杀,后北凉灭亡。阚伯周被柔然立为高昌国王
阚氏高昌
阚伯周(460年-约477年在位)
(伯周子)阚义成(约477年-约478年在位)
(义成兄)阚首归(约478年-约488年或491年在位)
张氏高昌
张孟明(约488年或491年-约496年在位)
马氏高昌
马儒(约496年-在位-约500--501年在位)
曲氏高昌
原来姓名 出身和关系 统治时间 年号
曲嘉 出自春秋燕王族支系,先祖汉代西迁, 约500-502-约525年 承平 义熙
承平 500年--502年—509年或510年
义熙 510年或511年—约525年
==
曲光 曲嘉子 约525年-约530年 甘露
曲坚 曲嘉子、曲光弟 531年-548年 章和
曲玄喜 曲坚子 549年-550年永平
曲 (佚名) 曲玄喜子 551年-554年 和平
曲宝茂 曲 (佚名)子 555年-560年 建昌
曲干固 曲宝茂子 561年-601年 延昌
曲伯雅 曲干固子 602-613年 620-623年 延和 重光
曲 (佚名) 不详,政变登位 614年-619年 义和
曲文泰 曲伯雅子 624年-640年 延寿
曲智盛 曲文泰子 640年
640年,唐朝灭曲氏高昌。